「老師,如果教皇這張牌可以象徵儀式,那也包括了不好的儀式嗎?」
『嗯?不好的儀式是指甚麼?』
#圖片出處是casimir老師的塔羅浮生作品
#咪子塔羅占卜 #塔羅牌 #占卜預約 #占卜課程 #魔法課程
那天幫學生上塔羅牌課,講到天主教的象徵—— #教皇(#TheHerophant)。我不是信徒,僅略知天主教的教義與教條跟基督新教比起來,相對嚴格保守。例如一般常引起爭議的同性戀、墮胎等議題,天主教幾乎都站在反對立場。這也是為什麼2020年方濟各教宗表示「同性戀者是神的兒女,有權擁有一個家庭」的時候,引起各界嘩然。
-
既然如此,「教皇」牌做為「傳統」的象徵,是再合理不過的了。而人類歷史上很大一環的傳統活動,就是 #儀式——通常說到這兩個字,大家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其實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了儀式,舉凡畢業典禮、結婚典禮,有些國家像是日本甚至還有成年禮……等等。
-
「例如喪禮。」學生說。
『咦?你覺得喪禮是不好的嗎?』
「應該是不好的吧,因為死人了耶。」
『可是在魔法的學習上,面對死亡是入門的基本功喔。』我說。
//
在我學習薩滿的時候,老師第一堂課教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吸。
-
「你們都以為呼吸很普通對不對?」老師說。「可是啊很多我遇過的臨終個案,知道自己要走了而非常恐慌。我就教他們這套呼吸法——我跟你們說,那個人啊,臉上表情真的會慢慢地變得非常祥和。我們都說人要好死,那麼讓人走得安穩,就是好死的一種。」
-
我不知道外國人是不是比較不忌諱談論死亡,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灣教育的關係,導致多數的台灣人常將死亡與不祥畫上等號。可是在我從事現在的這份職業後,學到的是 #生與死是神祕學的第一課 這樣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魔法領域的工作,死亡課題往往如影隨形。
-
這裡所說的死亡課題,並不是真的和誰死掉有關,而是 #我們可以好好運用這股汰舊換新的力量 #放掉那些拖累自己的 #並與過去告別。例如我自己幾乎每隔一天就會做 #死亡之箭 的儀式——把衛生紙捲成羽箭的模樣,將我想釋放的,例如我的懶惰、自傲、悲傷、對某人的思念……等等,通通吹入羽箭中,然後請神聖的火幫我燒毀!
-
這樣說或許有點老王賣瓜的嫌疑,但反正這個儀式來自薩滿前人們的智慧,不是我獨創的,所以應該不算自誇吧……。至少以我自己做了大半年的心得是:它真的很有用!非常有用!而且要不了多少錢!誠心推薦給大家一起試試看😘
-
而現代巫術常講的 #放逐(#Banish),我想應該也跟遠古薩滿流傳至今那處理死亡的命題息息相關——我們可以放逐小人,也可以放逐我不想要的,例如那些令人失衡的,所以我一點都不覺得死亡是不好的事。
-
或許只是,我們的教育缺乏了對死亡的關懷吧。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我期待自己能用畢生所學,在那一天來到的時候親手送走那些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人們。
∎
⭐️ 歡迎追蹤我的 #IG | mikoblossomtarot
⭐️ 0928偉特塔羅初階班招生中 | https://bit.ly/3k9eMER
⭐️ #魔法賣場 蝦皮販售中 | https://bit.ly/3k93q1x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30的網紅鄭宏輝,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七夕成年禮👦👧你有聽過嗎? #做十六94在新竹竹蓮寺⛩ 你以為七夕只能過情人節嗎?❌ 其實還有我們竹蓮寺的做十六,也是北台灣唯一的七夕成年禮🎎 成年禮儀式,是由16歲的少年少女們「輭轎腳」並答謝七娘媽,代表小朋友們正式「登大人」囉!快跟著宏輝一起來看看唄!👀 #新竹人我驕傲💪 #新竹市立法委...
台灣有成年禮嗎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陳嘉玲,迎接俗女的下半場吧。
(有《俗女養成記2》第一集劇情雷)
「你會不會後悔自己從天龍國回來?」
「不會啦,我陳嘉玲,人生的下半場才開始啦。」
很是喜歡2019年的《俗女養成記》,外型幹練漂亮的39歲陳嘉玲,馳騁職場,眾多後輩皆心嚮往之,希望能成為像她那樣的女人,但陳嘉玲的心裡卻總是有些空洞,生活、愛情都卡關,人生緩然來到下半場,好像要照著大家的期待去走,但心裡又有一些不甘心。
陳嘉玲在《俗女養成記》將生活的修煉轉換得更自在,每一集遇到不同難題,都巧妙鏈結陳嘉玲的小學生活,沒練好的鋼琴、不能說台語、已是貴婦的大姑姑、說話膨風的叔叔,這些故事交織,讓我們看見陳嘉玲的幸福家庭,她有愛她的爸媽、阿公阿嬤,回到家鄉後,更重新燃起對於生活的熱情。
《俗女養成記2》的第一集邁入了小型的成年禮,小的陳嘉玲剛上國中,大的陳嘉玲則剛完成新家入厝趴,一開始在童年時期,媽媽丟來一句,「陳嘉玲,不能再玩了」,讓陳嘉玲的臉色顯得困惑且呆滯,為什麼?為何我不能玩了,從國小六年級跳到國中一年級,不過短短的一個暑假,人生為何要變得不一樣?吃不完的補品,不能看電視機學跳舞,不能看漫畫書,連自己喜歡的頭髮都被剪成西瓜皮,還要被凹成是「黛咪摩爾頭」,而黛咪摩爾若有知,想必也會捧腹。
小陳嘉玲的生活限制變多了,大陳嘉玲又何嘗不是,爸媽干涉她的傢俱、內部擺設,說她住的地方是鬼屋,她拼命推回所有的沙發,留下白色貴妃椅臥坐上方,她要她的人生,不要再受到任何控制,但也得等到年紀越來越大,才終於更理解自己的家人。
我們是從何時發現自己的媽媽,其實很脆弱呢?
「陳嘉玲,妳不知道路是要從嘴裡問出來的嗎?」但是媽媽默默跟在後面,看著坐過站的女兒到處亂跑,心裡擔憂,卻又只說得出責備。
「陳嘉玲,妳是十二月九號下午兩點五十八分生的,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因為我生妳生了快兩天。」都說生日是母難日,媽媽的辛苦,還是只有她最懂,而當媽媽說出「上國中很了不起啊,因為妳媽媽只有國小畢業,就去做童工,連ABC都看嘸」,那一幕還真讓人心疼,媽媽無法完成的人生,很是遺憾,才希望女兒比自己更好,這讓最後那段母女一起學英文的段落可愛又催淚。
以前的陳嘉玲,怕的是蟑螂,長大後的陳嘉玲,到底怕什麼,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這也是《俗女養成記2》第一集最真誠的地方吧,生活就是有些失去,有些彌補,然後湊足了自己想要的日子,這家人整天吵吵鬧鬧,噘起嘴責怪彼此,講話又言不及義,內心卻又深深愛著彼此,我想,這就是我們所在的台灣吧。
陳嘉玲要好好長大哦。小的,大的,都是一樣。
俗女養成記
CATCHPLAY+
#俗女養成記
台灣有成年禮嗎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4歲的我才真懂爸媽的恩情,要跪拜奉茶行成年禮的孩子又懂多少啊?】
昨天收到孩子學校的「成年禮」邀請卡,其中有一個儀式是高中孩子要行跪拜給爸媽奉茶。
過去,在尊崇五常倫理的我們X、Y世代,這個儀式看起來合情合理,更是可圈可點,因為藉由儀式化,當孩子虔心為父母奉茶時,或許可以靜默感受一下父母多年來無怨無悔的劬勞與養育之恩,
然而,時代大巨變,在這個講求人人平等、各群體相互尊重、絕不強調上對下、絕對抗拒強壓弱的時代,對父母跪拜這一個動作,或許還被新小孩嗤之以鼻,
他們或許贊成奉茶,但至於跪拜,不少這一代的青少年除了覺得八股、做作、表面化,卻說看不出實質的意義在哪?
「站著奉茶」就沒有心意嗎?孝心就不見了嗎?
在這個博愛座都不見得一定要讓坐、小子和老子平起平坐、學生會毫不留情指著老師的失職或謬誤的時代,新一代孩子思維的變化與社會之變遷不只同步,更因青少年思辨力大爆發,還以大人認為的怪力詭譎之姿、挑釁找碴之姿,大幅超前社會尚在調適或可接受的範圍。
事實上,我自己不在乎孩子願不願意跪拜奉茶,這或許真的只是一個行之有年傳承下來的古禮。多數順從乖巧不多思考的孩子當然會按照指令乖乖跪拜,
但是這個年紀的孩子,特別是稍晚熟的男孩,真的了解其真義嗎?而大膽忤逆提出古禮有待商榷的血氣少年,在奉茶的那個瞬間,難道沒有一絲一毫對父母恩情的感念嗎?
其實,要保留跪拜禮,還是乾脆來個「親子交拜」,在這個什麼都不奇怪的巨變時代,身為一個接近資深的媽媽我,真的不是那麼在乎。
我關心的是,孩子到底何時才真心懂得父母的辛苦?到底懂多少父母的辛苦?到底有沒有存著感恩的心與具備感恩的能力?
昨天和一位朋友見面聊天,突然聊到信仰,我說我的老媽一直是基督教,我從小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教會,但一面聊、一面思索著,來自最保守、最傳統、最南端的我的老媽,怎麼會信基督教,而不是拜媽祖、進寺廟?
我就這樣,將心裡思索的脈絡如讀白般,一字一句的在朋友面前流淌出來:
「原來,我到現在54歲才想通這個問題,也才真正體會我媽當年的焦慮與無助。」
我的媽媽來自屏東一個貧窮偏僻的客家小村落,我不避諱的說,我媽媽是個文盲,除了自己的名字、和幾個簡單的國字,比如大、小、中…,其他目不識丁。
24歲那年,在沒有任何感情的基礎上,我媽嫁給了比她大24歲的我的外省爸爸。
結婚的頭一兩個月,一個人講湖北話,一個人講客家話,中間還需要媒人傳情達意,我不明白這樣的狀況下居然還能生下五個寶寶,其中一個四歲因病夭折。
二十多歲,在現今看來,不過是青春期延長後的一個大孩子罷了,一個從未踏出家門的小女孩,一口氣跑到台灣的最北,跟一個語言不同、年齡都比自己爸爸還大的男人一起生活,一口氣連續蹦出五個她從來不知道怎麼餵養、怎麼哄抱、怎麼溝通的難纏小娃兒。
天天忙家務、洗尿布、餵奶、做家事,內建勤勞的客家本質,或許勤快與忙碌,這些都難不倒我的媽媽。
但心靈的孤寂無助,或許再怎麼勤勞也無濟於事。
在老媽步入老年、尚未失智時,我喜歡找時間聊她的過去。
我記得老媽說過:
「我一個人來到台北,都沒有認識的人,常常覺得很孤單、很害怕,尤其是你們小時候生病的時候,一下子這個燒到40度,一下子那個上吐下瀉,我常常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心裡好急,因為你的二姊在四歲就因為血癌死掉了,我傷心到好想去死,
但是你們都好小啊,我好怕再有孩子死掉了,但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才可以讓你們退燒、讓你們不要再吐、不要再拉肚子,尤其你又瘦又黑又小,你的三姊(現在的二姊)也從小一直生病沒好過,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候有鄰居來教我禱告,於是我就只能禱告,心裡才覺得稍微安心,後來就跟她去教會。」
我跟朋友敘述這一段回憶的那個當下,我似乎才真正進入當年那個20多歲什麼都不懂、也不具備任何育兒知識、更是舉目無親的無助小女孩、我的媽媽的心境裡。
而我的心也回到過去、媽媽在跟我講述這一段心路歷程的那個時間點,我才想起,那時候我早已成人,但是,在聆聽的過程,我卻只像是聽一樁感人揪心的旁人故事罷了。
當時的我,並沒有真正感受到老媽當年的無助、無法深層地體會一個南部小女孩初來乍到台北、進入一個沒有感情基礎之婚姻的痛楚,
沒辦法感同身受毫無親人、自己獨立經歷一次次生產的痛苦、一次次暗無天日的帶大奶娃、一次次照護體弱多病的親身骨肉,
當時聽媽媽講述的我,羽翼已豐,但是仍然沒辦法全然感受到媽媽年輕時是多麼無助、多麼辛苦、多麼愛我們,更遑論感謝她用一個經驗極為有限的年輕生命、想盡各種辦法來養大我們。
而在昨天,我已然54歲,我才能真正的說,我真的好心疼媽媽,我真的好感謝媽媽,我也才敢百分之百的說,爸媽的愛,真是世界上所有的愛加總起來,都無可比擬、無可取代。
此時,我還想起一幕,當年因為工作不順心,於是一心想逃離台灣,工作兩三年存了一點錢,於是準備出國讀書,我拿到第一所學校的入學許可就迫不及待飛去美國了。
我依稀記得,在機場出關的那一刻,我媽哭得老淚縱橫,稀哩呼嚕,泣不成聲,最後在我背影逐漸淡去時,我姊才把不甘願的她拉走。
媽媽那不捨的狂飆淚水有沒有打動當年二十多歲的我的心?
我必須說,我從小是一個人際高敏感度、心腸非常軟的孩子,但是,出關後,媽媽苦楚的眼淚也只在我心裡停留十數分鐘,
之後,我的滿眼,盡是興奮地望向天空、望向遠方,望向可以讓我擺脫所有在台灣不順不暢的新希望、新大陸。
昨天,在和老友聊天的過程中,近三十年前,老媽縱橫苦楚、淚流滿面的那一幕也順勢跑出來了。
我才明白,二十多歲的孩子,即便如我這般心地柔軟的女兒,要感受到爸媽的不捨、爸媽的心疼、爸媽出自本心無怨無悔的愛,也是談何容易啊?更何況無視他們曾經無心犯下的過錯、化解、原諒、體諒,並真正懂得感恩。
即便我在我的書《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談到,孩子在二十五歲額葉長成之後,便會成熟許多,理智許多,我也談到,女孩大約二十八歲到三十歲之間,會能更加站在爸媽的位置來體諒父母;而男生呢?那就得等更久一點了,或許悲觀地說,可能要等到他們當了爸爸之後。
然而,如今,我已過半百,我才發覺,30歲對父母恩情的體會,和現在我54歲的體會,實在還有一大段距離啊。
也許,等到我70歲再回頭,能領悟到的深度,更是我現在無法想像的。
所以,回到孩子的成年禮跪拜奉茶這件事,說實在,五月份那天到來時,我真的不會期待在孩子跪下去的那一刻,能真正感受到媽媽我對他所有的付出,我更不會期待他真能如此早慧早熟地理解到奉茶的感恩深義。
因為如我這般,也是不斷經歷了各種人生的甘苦、身分的變化、角色的承擔之後,才有辦法一點一滴生出感念與諒解、深層的進入父母無私之愛的本心啊。
平常,孩子若懂得在我身體疲累之時,幫我倒杯茶、問聲媽媽好些沒,足矣,因為,這就是他們這個年紀有辦法達成的成長印證吧!
要等孩子感恩?我真的不覺得要等,因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時間。
青少年?急不來啊。
直到他們真正理解父母的恩情,也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禮物。
因為他們終於知道這一生、這世上,有人如此毫無分別心、毫無私心、沒有理由的就是愛著他們,永遠不會改變。
等到孩子因而生出了真心深刻的感念,或許父母早已白髮蒼蒼、甚或百年。
這一生,他們會有自己的時間真正進入父母的心境,會有機緣學會感恩父母。
但是,那絕對不大可能是在跪下來奉茶的青少年成年禮。
懂得感恩,是他們自己的人生體悟、自己的功課,更是他們自己的人生禮物。
(((更屬於他們自己修得的人生圓滿)))
只要他們這一生能獲得,父母又何須計較、催促與叨唸呢?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台灣有成年禮嗎 在 鄭宏輝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七夕成年禮👦👧你有聽過嗎?
#做十六94在新竹竹蓮寺⛩
你以為七夕只能過情人節嗎?❌
其實還有我們竹蓮寺的做十六,也是北台灣唯一的七夕成年禮🎎
成年禮儀式,是由16歲的少年少女們「輭轎腳」並答謝七娘媽,代表小朋友們正式「登大人」囉!快跟著宏輝一起來看看唄!👀
#新竹人我驕傲💪
#新竹市立法委員參選人鄭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