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團上架🌾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蓬萊護魚生態步道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raknusselutrail/
【出團日期】110年10月22日(週五)
【行程特色】 『綠色旅遊』『綠建築之旅』
1.客庄歇後語說:崎又陡,錢又少,挑茶到獅潭,汗水流多少。肩挑重擔爬陡坡,回鳴鳳,看到膝頭出目汁。道出客家人在此生活的艱辛樣貌,一人一根扁擔,一腳一步構築出屬於台灣人歷史記憶的樟之細路。
2.地質特殊的蓬萊溪,溪中錯落而致的奇岩就是人們口中的月球石,讓生態步道更顯得奇趣,群游嬉戲的苦花魚,無憂無慮的遨遊,變成一道悠然輕鬆的水中畫,緩慢地探訪 #蓬萊自然生態園區,感受自然悠哉的氛圍,享受山林野溪之美。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
樟:原住民語raknus,細路:客語selu,簡單的說樟之細路是一條曾經充滿樟樹的山徑,代表客家先民進入原住民居住的森林,進行砍伐樟樹與提煉樟腦的百年冒險歷史。目前透過修復好的樟之細路全長約為220公里,北起桃園龍潭,南達台中東勢,主要分布在台三線兩側的丘陵山區,有些「細路」經過道路規劃重整後變成馬路,所以分為三種型態:古道步道、農路小徑與公路,但透過耆老與地圖整理出如魚骨網絡般的產業之路,令人驚嘆這條樟之細路的美與文化,讚嘆客家先民的毅力與努力,#路跟路之間串聯起山與山之間的美景,還有純樸可愛的庄頭,堆疊出帶有樟樹香氣的百年古道。
#疫情期間不想去人太多的地方
#又想走走路流流汗
#還想要吃點在地特產與風味
#樟之細路的鳴鳳古道真美麗
其他精彩的一日遊 👇
穿閱東北角岬灣‧蜻蜓石食農旅行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stonbo/
愛上玉峰‧與自然土地共好之約一日遊
詳細行程:https://www.ecotourtaiwan.com/yufeng/
台灣樟腦分布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親子共讀紀錄》
#越過山崗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
-
阿清伯的家在鐵道邊,他是一位火車師傅,每天開著火車穿梭在阿里山林間。跟著阿清伯沿線開著,聽著阿里山的故事,這裏曾經是梅花鹿的故鄉,經過竹崎站,這裡是瀰漫竹筍香氣的小山城,也是平地與山地的交界處,因為要開始爬坡,以前蒸汽火車到這就必須換車頭。
-
往山上開,這一帶曾經樟樹成林,樟腦是以前台灣三寶之一,過了樟腦寮站,來到奮起湖,這裏可是大站呢,以前各種火車在這裡停駐,月台上叫賣便當的聲音此起彼落。繼續往上,會來到有名的之字形路線,曾經啊曾經,這邊是巨木參天的景象,卻因人類的貪婪一一被砍伐,可惜了可惜了。
-
火車抵達阿里山,阿里山四季美景各不同,阿清伯穿過櫻花,沈浸在這美麗的山林間,大口呼吸,享受著森林裡的天然芬多精。
-
前陣子第一次帶孩子到阿里山,身為嘉義人,這也才是我的第二次到訪,想讓孩子認識這裡,意外找到這本絕版書,也幸運的買到。這本由嘉義縣政府出版的立體繪本,真真實實介紹了這一切山林的歷史、美景、舊有的鐵道路線、阿里山的林相分布,太珍貴的一本書,每一頁面攤開都有身歷其境之感,如果有機會遇到,一定要珍藏唷!
-
#2021親子共讀紀錄
出版: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更多繪本在IG
📖繪本帶我去旅行IG: https://reurl.cc/Qa58M
台灣樟腦分布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凡客家必土樓,什麼是台灣客家文化?】
#這篇文以統整相關資料為主
前些日子看社群媒體上,不少網友討論建造中的「竹北停八BOT遠東百貨」造型,上方是帶有客家元素的「土樓」設計,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這也成為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只要有客家族群的地方,就會蓋土樓來表示其族群意象,然而有趣的,莫過於台灣客家族群從沒出現過土樓建築,所以藉此來討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客家文化」到底是什麼?
#客家土樓起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更精確名稱應該叫「福建土樓」,這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共御外敵防禦要求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為何台灣沒有福建土樓?
這裡引用 #王雯君 投書中,整理莊英章在「客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筆記,提出下列五個說明臺灣沒有圓形土樓原因:
(1)當初從大陸來臺者都是單身,不符合土樓為宗族聚居的概念。
(2)臺灣漢番之間是因為政府介入,土牛溝界線明顯,不需要土樓防禦。
(3)來臺者經濟力不足以建造龐大土樓。
(4)年代不夠久遠,所以單姓村的延續難以維持。
(5)土樓集中在閩西,但客家移居者多是以粵為主,則他們來到臺灣前原本就非土樓居住者。
#台灣客家建築特色?
這裡引用專門研究客家文化的 #陳板 老師,在「臺灣客家文化」建築文化提到: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在材料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總結
這篇文主要是梳理有關「福建土樓」與「台灣客家建築」之間的關聯性,稱不上是自己書寫觀點,更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了新的視野來看待此議題,從中國建造圓形土樓需求,到台灣過往客家族群實際生活來看,台灣現在各縣市所蓋的「福建土樓」意象,不是什麼歷史現場還原,而是為了營造而營造、為特色而特色所產出的「文化加工」,非但不能彰顯台灣客庄價值,還曝露對台灣歷史的認知不足。
當然,每當有此疑義提出時,總有人打著「這也是客家文化啊」來解釋,我想除了「竹北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圓形土樓建築),能用「研究學術、推廣文化」來勉強廣義解釋外(學術單位),其他縣市客家建築,用圓形土樓確實頗為奇怪,就像「如果」有台灣政治人物、建商蓋「萬里長城」當縣市地標,你說「台灣又沒遊牧民族侵襲,蓋這幹嘛?」,結果答覆「這是為了推廣漢族文化」來解釋,一樣荒謬又好笑。
即便同個族群,也會因地理、時空環境改變,而導致文化、建築、飲食、習俗…有所不同,最後因應「在地化」成為獨有特色。竹北有名的客家聚落「六家林家」,見證竹北發展與改變,其歷史建物與文物保留完整,恰恰是打臉「竹北遠東百貨土樓造型」的最好例子。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由各種不同族群交織,並延伸出特有文化,如以台灣為圓心點,去認真檢視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人、新住民等文化「在地化」的結果,一定能找出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為求政績、好看、方便,來抄襲、加工,這都會影響我們後代對自己、在地、歷史的錯誤認知。
不過此種亂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客家縣市有土樓意象建築),大家好像也習以為常,人家的福建土樓是拿來抵禦外敵,我們的「台灣土樓」是拿來「做政績」、「發大財」,就這點廣義來看,好像也很符合台灣文化拉(誤)
台灣樟腦分布 在 台灣常見的樟科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樟樹樟科以樟樹為代表樹種,樟樹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 分布 ,但全世界最高的 ... 日治時期 台灣 實行 樟腦 專賣制度,採製 樟腦 的工人需要經過專門的考試, ... ... <看更多>
台灣樟腦分布 在 台灣客家人為何大多分布在丘陵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新屋鄉屬沿海鄉鎮、平原地形,原有平埔族及泉州人先後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鄉鎮,永安漁港亦成為台灣唯一以客家籍為主體的漁港。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