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恐懼搶先築起你的成見——你怕牠,牠反而更怕你!
🐍 台灣六大毒蛇中,毒性最強的 #雨傘節 擁有強大的神經性毒素,被咬到當下通常沒有明顯感覺,過一段時間後會產生神經麻痺,進而造成呼吸及吞嚥困難,致死率極高。
不過你也要知道,製造毒液需要耗費許多能量。人類體型巨大,並非雨傘節的主食,若非牠感受到生命威脅,不然通常都是「蛇」底抹油~逃得比你還快!
甚至發現逃不掉,雨傘節還會捲起來、然後把頭藏在最下面,來個眼不見為淨。但請大家不要因為想看這個反應,就去逼迫人家唷👀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台灣毒蛇致死率 在 Nutanix 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蛇吻急救醫!人工智慧幫你找血清!】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台灣每年約有 1,400人被毒蛇咬傷,若沒有血清救援,致死率達 6%。因此疾管署近日公布了「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若真遇到蛇,即可透過AI技術迅速幫你辨別種類,遭到咬傷也可找尋最近血清供應站,不怕延誤急救!
#Nutanix #nutanixTW #AI找血清 #不怕沒藥醫
➡️立即加入Nutanix LINE@:https://line.me/R/ti/p/%40sqz5036h
台灣毒蛇致死率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39╱登山醫學
與蛇共處(上)
------------
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
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
所以登山者必須了解毒蛇咬傷的症狀,
以及在野外遭遇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的處理方法。
-----------
問題一:請問如何預防毒蛇咬傷?
答覆:熟悉毒蛇的形態及習性,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多蛇的環境活動,便可有效地預防毒蛇的攻擊。
自從在伊甸園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以來,蛇類便蒙受了太多的污名與誤解。台灣雖然蛇類繁多,其中也有不少毒蛇,但是實際上這種優雅的動物致人於死的個案非常少見,平均每年不到一例,而且幾乎不曾是登山者,遠低於其他可以想到的任何山難成因,所以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中,不太常提到毒蛇咬傷的議題。不過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所以本期我們再來溫故知新一下,談談如何「與蛇共處」。當然,還是以毒蛇為主:今年五月林務局出版了一本介紹與蛇類互動的小冊子,名為《如何與蛇和平相處 - 16個你不可不知的蛇知識!》筆者認為是非常專業而有用的參考資料,敬請山友下載閱讀: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921
台灣毒蛇
省產的十多種陸地毒蛇中,有六種的毒性足以對人造成威脅,分別是:蝙蝠蛇科的眼鏡蛇和雨傘節(神經毒),響尾蛇科的百步蛇、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出血毒),以及蝮蛇科的鎖鏈蛇(混合毒)。被咬傷而未治療者,其致死率約從百分之一(赤尾青竹絲)到三成左右(百步蛇和雨傘節)。幸而致死率最高的百步蛇和雨傘節個性都很膽小或沈穩,除非刻意逗弄或去抓牠們,否則牠們不會咬人;最普遍而常見的赤尾青竹絲也很膽小不太咬人。脾氣比較暴躁、容易咬人的是龜殼花和鎖鏈蛇,龜殼花分佈普遍,攻擊性也強,但是體型相對較小;鎖鏈蛇體型大且毒性強,但是它只分佈在屏東和台東的郊山而且數量稀少,它會發出特殊的噴氣聲,其實也不難預防。這六種主要毒蛇的長相都很特別,並不難辨識,山友應該熟記。
此外,毒蛇的毒液劑量是為了它們的獵食對象如老鼠、蛙類等小型動物而設計的,對人體(尤其是成人)而言,這樣的劑量通常不足以致死,有時因為驚嚇而突然的蛇咬甚至連毒液都沒有釋出(乾咬)。
防蛇原則
1.遠離毒蛇的棲息處:如洞穴、沼澤地、岩石的裂隙、茂密的草地、廢棄的礦坑或建築物等;如無法避免,亦應結伴進入、謹慎行動。須移動一段時間未曾移動的物品時,應先加以檢查,例如營地上的一塊石頭、前夜脫在帳外的登山鞋、攤在地上的物品等。
2.行進間穿高筒鞋,並打草驚蛇:大部分蛇咬事件都是來自於「人蛇兩不知」突然受到驚嚇造成的。蛇類如果知道,幾乎都會逃避,所以「打草驚蛇」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蛇類雖然對震動(打草)非常敏感,但是聽覺卻大多很差,所以只發出聲音,比如說吹口哨或說話是沒有驚蛇效果的。
3.減少夜間活動:蛇類喜愛在夜間及清晨覓食,即使是在營地或山屋附近的短距離移動,也務必穿上登山鞋或雨鞋,不可赤腳或只穿拖鞋。
4.不要逗弄冬眠或已死亡的毒蛇:有時冬眠中或看來已明顯死亡的蛇,亦可能因殘存的反射動作而咬人。
5.東南部登山時,注意鎖鏈蛇:如果到屏東和台東登山,突然聽到奇怪的噴氣聲時,一定要停下腳步仔細檢查週遭,必要時繞道而過。
文、圖/賴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