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是當代登山者們最愛的中級山桃源,卻更是世居於此的布農族郡社群人們,思思念念的美麗故土。
距今300年以前,約莫在18世紀的百年之中,郡社群族人們或許是為了更好的土地與獵場、或許是因為厭倦了與強大的鄒族為敵,開始由郡大山東側山谷向外遷徙,但過程並不怎麼順利。自古把拉庫拉庫溪流域當獵場的鄒族特富野群,以強大的獵首行動阻止他族落腳於此,嘗試過的布農氏族曾一次被割下超過10顆頭,那是來自鄒族非常強大的武力宣言。
一直到18世紀的中後期,鄒族因為平地傳入的傳染病猖獗,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嚴重削弱部族力量,難以顧及遙遠的拉庫拉庫溪獵場,才讓布農族郡社群與巒社群在這個流域站穩腳步、落地生根。在拉庫拉庫溪上游,如大分一帶定居的是郡社群族人;而中下游部落如喀西帕南,與今日聞名的佳心石板屋等,則是巒社群的家。他們在語言、文化與習俗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性存在。
大分部落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據布農族詩人Salizan沙力浪 《用頭帶背起一座山》書中紀錄的耆老說法:「大分這個地方布農語叫Bongzavan,平臺的意思。」至於為何後來會音譯為「大分」,而有玉山國家公園《八二粁一四五米》一書中所記載的「大分,是日本人取自布農族族語『溫泉』的音譯」,或許是日本人與族人對此地命名邏輯不同而導致的吧。
然而,1914年5月,當北邊的太魯閣族,被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率兵攻打,在「太魯閣戰爭」敗北後,日本的「五年理蕃計畫」彷彿吃下定心丸,開始將槍枝收繳對象擴大到南邊的布農族等民族。此舉嚴重破壞了布農族固有的狩獵文化與日常生活,更是剝奪了族人「抵抗入侵者」的能力;強大的不滿不斷在部落中累積,乃至於隔年5月12日終於爆發了「喀西帕南事件」,族人們決定奪回屬於自己的槍。當天近百名巒社群族人包圍了喀西帕南駐在所,一舉殲滅十名日本警察,將駐在所燒了個精光。
這個事件激勵了遠在大分的郡社群族人。五天後,5月17日,大分社總頭目阿里曼・西肯與其兄長拉荷・阿雷等領袖率領共54名勇士,清晨五點攻入建於1911年的初代大分駐在所,當天馘首11名駐警,成為布農族著名的抗日史詩「大分事件」。而事件後,拉荷・阿雷率領著家人移居荖濃溪上游玉穗社,成為最後一位與日本議和的抗日英雄。
諷刺的是,原本布農族和深入山地管理的日本人沒什麼衝突,一切的根源,大抵始於槍枝的沒收。
大分事件後,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日本勢力近乎真空,族人過了幾年太平日子。然而1920年日本人的捲土重來,卻是率領大批漢人、平埔族、高山族等工班所開闢的八通關古道,從南投與花蓮包夾,狠狠地鑿穿了布農族人的家園;更帶來了1921年日本人報復性的「大分屠殺」事件,一次奪去了23名布農勇士的生命,大分的薄暮也悄悄到來。
諷刺的是,為了紀念過去在此死去的日本警察與布農族人,日本人在初代大分駐在所附近,也就是今日大分第二階平台上,建立了「殉難諸士之碑」與「納靈之碑」。至今人去山空,兩座碑仍一前一後,默默在大分銘誌屬於這裡的血與淚。
1933~1934年,日本的集團移住政策,成功將郡社群與巒社群族人,或強迫、或勸誘的遷離拉庫拉庫溪流域,移居到卓溪鄉。他們淨空了山林,也帶走了布農族的根,留下默默無語的石板屋與耕地,還有無數被含淚熄滅的三石灶。
人去山空之後,為了防止族人復歸舊社,八通關沿線駐在所依然有派警駐守;而古道也漸漸開始有了健行者,或者抱著拓墾夢遷徙的人們,往來南投與花蓮二地。直到1944年,大分駐在所或因日本忙於二戰,或十年過去也確認族人不會再回去住之後,終於最後一次關起武德殿的大門,打理好一切,深深一鞠躬,結束了這裡為時33年的「日本時代」。
1992年大分駐在所慘遭祝融後,如今,整個大分就只剩下紀念碑,還有這座藏在樹林裡的小小彈藥庫,與散落於周遭山上的郡社群舊部落們,靜靜的、悄悄地,繼續看守著大分,述說著這片土地那燦爛如煙花,卻消逝如流星的200年。
到了大分,如果只享受這裡「天堂般的靜好」,那就太可惜了。我們應該要到各個遺跡走走,用眼睛與身體見證歷史。而更要知道的是,這份台灣山中的「靜好」,是用多少的血、多少的文化斬根所換來。今天,台灣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應當要從何處著手?這裡,是最適合思考這些資訊量爆炸的議題的地方。
你所看到的「原鄉」,真的是原鄉嗎?
老家,還在山裡,靜靜等著族人們回去。
這是大分的故事,也是布農族的縮影。希望在這一個世代,部落的青年們都能回到那世代埋藏臍帶的屋簷下作夢,重新燃起三石灶的火,傳唱美麗之島的天籟歌謠。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大分的200年
台灣登山健行人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現在去爬山不是個好主意?】
為什麼現在不能去爬山?不是保持社交距離就好了嗎?戶外空間這麼寬廣,不是感染的風險也較低嗎?有必要封山嗎? 🤔
在台灣疫情增溫的這些日子哩,以上問題想必會閃過不少人的心頭,但也許就跟丟果皮到底行不行一樣,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得清楚。
在持續全面接種疫苗一陣子的國外,比如說美國好了,CDC發布公告的對象皆區分為兩類人:接種完成的人 (fully vaccinated),和未接種的人(unvaccinated)。接種完成的人就像吃了無敵星星一樣,可以照常過以前的生活,除非在受特定法律約束的地區甚至也不用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我們面對的事實就是:台灣的接種率極低,所以防疫上絕對不可輕忽。
.
台灣的登山健行人口一直以來都很多,想想周末假日時期那些熱門的「網紅山」都是什麼樣子?鳶嘴山步道上排成人龍、加里山頂擠到沒地方可以坐、抹茶山和火炎山人山人海,就連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合歡北峰,光是排隊拍登頂照也要半小時以上,更別說是人滿為患的山屋或營地了。
我們知道群聚是傳播病毒的最佳途徑,眾人摩肩擦踵、還有人邊走邊講話的步道,又算不算是群聚呢?路就這麼寬,可能保持社交距離嗎?
有人可能說戴口罩爬山不就得了,但我認為不要跟人性作對最好。台灣現在的天氣已經有夏天的感覺,戴口罩還要爬坡太過痛苦,怎麼可能全時都戴著?
.
另一個風險是我們可能會傷害到山區的居民。回想任一趟登山之旅,我們不見得是從車庫直接來回登山口,對吧?我們可能會搭大眾運輸,就算是自行開車,中間或許會停靠於加油站、便利商店、餐廳等地方,其實會使自己和別人都陷入更大的危險。
尤其偏鄉區域的醫療資源有限,人家可不像我們一樣交通便利,很快就能到大醫院接受治療。再者,假如不幸出了山難需要救援,消防隊員豈不是會陷入很麻煩的處境?
.
最後,就算理論上戶外空間是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適當的運動也有益於保持健康──如果大家認同現在的目標是「避免疫情進一步惡化」,那就應該懂得自制與變通。
坦白說,近日觀察家附近的堤防步道,一直以來都不乏戴口罩散步的人 (偶爾還有戴口罩跑步的),雖然可以說只要都戴口罩跟保持社交距離就大致上OK,但多少能讓人理解為何政府首長都呼籲大家非必要不要出門 ── 因為只要留了一點點空隙和條件式同意,就會很有多人寬以律己,這似乎是我們社會中一再重演的現象。
希望台灣能成功熬過這一波疫情,盡快回到正軌。💪
*****
這張是舊照,地點是錐麓古道。
五官模糊者是刻意碼掉,不是靈異照片喔!
台灣登山健行人口 在 藍氏旅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雪山-番外篇02 - 那年,在山頂消失的人 】
#藍氏旅遊筆記 #雪山 #百岳 #台灣 #苗栗 #台中
二十幾年前的元旦,他爬上了雪山主峰
他是一團的領隊,對於山岳早已經驗豐富,對於雪山也特別熟悉
但說也奇怪,那天他攻頂後...人就憑空消失了
他再也沒下山,也無人看見他
搜救隊已經進山好幾天,也無任何音訊
他人生就像走到故事的最後一頁,卻硬生被撕走了
沒人知道他生命的終了 究竟發生什麼事
明明是簡單的一座山,而且當天有許多人潮在山頂跨年
人怎麼就這樣消失了呢?
有許多的猜測,但答案 只有上天知道
————————————————
那應該是我出生前三年的事
我對家人口中的那位「二舅」完全沒印象
二舅山難之後....
家人為了不讓外婆時常難過,刻意把所有二舅的照片藏了起來,為了減少想起那個悲傷的回憶
所以,我也未曾在照片裡見過他
————————————————
登山,其實是有風險的
不過會因為登山經驗、準備周全...等等降低風險
但有時候風險,它就是選擇了你
————————————————
「登山」變成我家族裡很敏感的話題
我爸媽也因為這股壓力,及顧及家人的情緒,而不再爬山
所以,我從小到大,也未曾被父母帶到任何一座山岳
但說也奇怪,明明我沒去過,但我卻對高山卻有一股嚮往
————————————————
所以,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
感謝我爸媽,在我決定去爬百岳的時候...
父母沒有被過去的傷痛綁住,也沒有用恐懼的言語轄制
更沒因為「以愛的名義」把我限制住
反而是給我了很多祝福,告訴我怎樣安全去爬山,給我了自由
這份愛是不容易的.....
————————————————
時間回到 我正要去雪山的前一刻
剛推開了門,媽媽剛好走了過來,帶著一些思念的情緒跟我說....
「如果,你爬到了主峰,幫我告訴我哥哥」
「我很想他。」
.
.
.
.
雪山篇 結束
#台灣景點 #台灣百岳 #登山 #登山女子 #登山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冰爪 #雪 #爬山 #爬山趣 #爬山健行 #爬山日記 #日記 #百岳初體驗 #百岳練習生 #攝影 #攝影日常 #山日記 #台灣百岳之美 #山日記 #山上日常 #雪山主峰 #攝影寫真 #台灣百岳 #山 #雪山主峰 @ 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