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Forty是一間移工學校,2015年創立至今,已有近800位移工畢業生,在培力移工的過程中,One-Forty不斷創造台灣大眾與移工之間的實際連結,而這也才是One-Forty一路上實踐的初衷和理想。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在大學畢業之前,便決定進入NGO工作,但他從來沒想過會成立非營利組織,一個與台灣移工有關的組織。
陳凱翔認識台灣移工的起點,其實是在外國,在那之前,他對於移工的印象停留在週日往返新竹區間車上的吵雜聲和香水味。大學畢業後,他給自己半年時間,到東南亞壯遊,累積經驗,也邊摸索未來想投身的公益議題,而在菲律賓時,許多菲律賓朋友向他談到親戚正在台灣工作,這群移工明明是生活在自己國家土地上卻無所瞭解的衝擊,讓陳凱翔懷著好奇心回國。
陳凱翔坦言,從菲律賓回國之後,再看到移工的感受全然不同,「可能因為我比較幸運的是,我真的跟他們有一些連結」陳凱翔回台開始拜訪菲律賓朋友的親戚,週末和他們逛街、吃飯,也在這些移工身上聽到很多感人的故事。
然而,這些親身的所感所聞,卻與新聞媒體給移工貼上的標籤,喝酒、打架、吸毒等等,差距極大,「至少我想要做什麼事,讓其他人知道大部分移工不是這樣子」有了連結才能開啟認識,認識之後產生消除隔閡,陳凱翔便帶著一股認識移工之後的感動,投身移工議題,創立了One-Forty。
除了作為移工教育者,One-Forty自許撕掉移工負面標籤的媒體,陳凱翔知道,比起其他媒體,One-Forty的優勢在於站在接觸移工的第一線,創立之初便與紀實攝影師長期合作,並持續紀錄、報導,甚至舉辦大型展覽,慢慢把移工堆疊成立體的樣子。
陳凱翔舉例一名移工Halim,創了環保社團,每週號召移工淨山淨灘,「其實很多移工比台灣人更認同這篇土地,我們常說這裡是鬼島,但對他們來說這裡是他們實現夢想的地方。」而另一名移工Mandala,除了是移工也是樂手,在台灣組了移工樂團,週末休假便到各處表演。
移工都不只是移工,陳凱翔表示,One-Forty作為媒體,避免主流媒體的獵奇式報導,但也不急著說移工的好,而是選擇呈現「他們自己的聲音」,讓讀者親自感受,這些來自身邊卻迥然不同的生命經驗,「我反而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陳凱翔認為許多移工身上的故事,是生在台灣無從經歷的我們值得感受、學習。
「連結」始終是真正理解最重要的一環,陳凱翔說,台灣缺乏與移工長期實際交流、面對面認識的空間,多的是文化節、慶祝儀式等過於單一絢麗的展演,以致於移工的負面形象難以掃除。因此,One-Forty選擇每月固定舉辦「東南亞星期天」文化交流活動,包括野餐、語言交換等等,便是為了讓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真實交流,與其吹捧移工的好,不如創造機會讓大眾自己去了解、體會。
陳凱翔回憶與菲律賓朋友的移工親戚相處的那段時光,他說「很有旅行的感覺」,感受新的文化並非得出國,國際觀也不是到了越遠的地方就越值錢,有時候只是忘了打開心胸和感覺,與這些異鄉人連結,而這正是One-Forty持續在做的事。
(立報傳媒黃健芳拍攝剪輯)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天13日上線的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同步開放合法移工、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登記,但是不包含5萬多名失聯移工,民眾黨立委賴香伶、NGO團體則呼籲,政府儘速將他們納入疫苗接種計畫。此外,疫苗預約平台目前只有中文介面,對於一般移工來說,也有操作上的困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
台灣移工ngo 在 立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年底,台灣移工人數突破70萬關口,也就是說,在這塊土地上,每34人之中便有1名移工,隨著人數成長,移工議題越受到社會大眾關注,協助移工發聲的組織數量同樣有所增加,One-Forty也為其中之一,只是One-Forty沒有選擇採取直接聲援的方式,而是藉由教育培力移工,幫助他們自己真正茁壯起來。
One-Forty是一所為移工所辦的學校,稱為「移工人生學校」,如此取名,是因為「希望他們(移工)學到人生中重要的事。」創辦人陳凱翔說。4年前,最早開設商業課程,至今課程囊括中文、理財、電腦、攝影、化妝等等,半年一期課程,採訪前一週的週末正是第9期的畢業典禮,4年來學成人數已將近800人。
就讀企管系的陳凱翔,在學時便決定不走進入大型銀行、知名企業行銷等循規求職方向,而是一心想投身國際NGO,這股魄力也表現在創立One-Forty上,「沒有也沒關係,我還是自己會做」談到創立初期號召有志之士時,有沒有人同行對他來說稱不上放棄的理由,不過,結果倒是意外地踴躍,一個禮拜以內便有十多位報名者,從學生、銀行員工、設計師到藝術家都有。
人員有了,但陳凱翔與同伴並沒有立刻行動,而是花上數月的每個週日,到台北車站大廳與移工們聊天,他們才發現移工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學習中文的管道,還有苦於想回國開店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些來自移工的困境給了陳凱翔靈感,他馬上想到自己大學專業,「終於又連回我學的東西了」陳凱翔便把利潤成本、損益平衡、行銷等內容作為One-Forty首期課程,希望幫助移工實現開店的夢想。
從此之後,One-Forty定調成培力移工的非營利組織,所培的力是「相信自己做得到」心態,陳凱翔解釋,台灣社會多數僅視移工為勞動力,不需要發表意見,為扭轉這樣的誤會,One-Forty課程安排許多個案討論,要求學生上台表,在在都是督促移工思考、解決問題,讓他們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
為確保One-Forty所做真正幫助到移工,One-Forty每年都會安排1至2次到印尼做家訪,這麼做就是為了不讓理想停在課程結束,而是真的做出成績,「講白一點,我們想要做真的」陳凱翔說。目前,學成歸國的移工人數已接近800人,開服裝店、咖啡廳、當中文老師的人都有。
陳凱翔也翻出手機裡的照片,是才剛回國一個禮拜的移工Mandala,短短一週,他已經成功開了夢想中的鳥店,還在店面牆上漆上大大的One-Forty招牌。
現階段,One-Forty實體課程只在台北,在打開知名度的第2年,開始經營線上教學頻道,提供許多週末無法外出,或外縣市、離島的移工也都能學習中文,每兩週一次定期出片,至今累積將近250支教學影片,累積瀏覽人次達3萬。
教育需要一步一腳,急不得,陳凱翔笑著分享,當初開課時,各國籍移工聚在一起上課,因為語言不通而亂成一團的窘境,後來,退而求教學品質,將移工學員鎖定在佔全台移工半數以上的印尼移工,課程聘請母語教師教授,等到資源穩定、時機成熟,今年下半年才將為菲律賓移工開設課程,未來也將一步步將資源擴及其他國籍移工。
今年,One-Forty也啟動了送書計畫,耗時2年多編制的中文教科書,上、下半年各送出500本,還特別挑選離島、偏鄉等地區的移工,「每年每年,這樣送1000本,就會擴散出去」陳凱翔期許全台各地移工都能透過One-Forty重拾學習的理想。
One-Forty官網首頁,大大的字「在台灣蓋一所東南亞移工學校」,除了希望蓋一所專屬的移工學校之外,One-Forty的終極目標,其實是開放志工、提供課程供認領,讓整個移工教育與台灣社會不脫節,形成正向循環,雖然那一天還沒排上時程,不過,就像One-Forty的做事態度,一步一步穩紮穩打來。
(立報傳媒黃健芳拍攝剪輯)
台灣移工ngo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天下專欄 | 藍綠都不碰的移工議題,這群沒選票的人就該被犧牲嗎?】
創立於2015年,在關注台灣島內東南亞移工議題的新創非營利組織One-Forty(中文為「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在宣傳小摺頁封面上,用斗大的字印著瑞士知名作家馬克斯·弗里施的話:「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我特地上網查了這句話的英文:
We asked for workers. We got people instead.
一句話點出了台灣移工議題的核心。
#政治人物沒人在乎那移工議題誰注意
移工議題在台灣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公共議題。所謂「受歡迎」,並不是說不重要。相反地,正因為太重要,牽涉到許多台灣人雇主的利益及台灣長期的文化,移工議題對政客來說可說是吃力不討好。我詢問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立委有誰?他回答:藍綠各一,一位是中國國民黨 KMT的新住民立法委員 林麗蟬,另一位是民主進步黨的不分區立委余宛如。
是的,沒有太多政治人物會主動碰觸這個議題,尤其是新聞媒體上不時出現有關落跑移工等負面新聞,或是社群媒體上許多雇主抱怨外籍看護動不動愛請假,在台灣沒有選票的移工註定在新聞版面上屈居弱勢,精於算計的政客不可能冒著丟選票的風險為移工發聲。比起有選票的新住民,移工在台灣的身份及待遇真令人不勝唏噓。
這也解釋了為何上述關注移工議題的立委中,一位是新住民,另一位則是不分區。對於區域立委而言,管這事的政治風險實在太大。市議員呢?更不可能。在台灣當前的政治環境中,市議員每天處理大大小小的請託案,一方是有選票的雇主,一方是沒選票的移工,市議員除非想政治自殺,否則對這議題能閃就閃。
然而,這合理嗎?
#從早做到晚每天卻拿不到600元
回過頭看印尼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零國際幫傭計畫」(zero overseas domestic workers),當時的目標是在2019年,要完全禁止輸出印尼女性到其他國家從事家庭幫傭。會推出這項政策,主因是印尼海外幫傭所面對的勞動條件太差。
看看台灣。我們的最低工資從2018年起調漲為新台幣22,000元(也就是俗稱22K),但弔詭的是,這項「福利」並沒有嘉惠到所謂「家事外勞」。也就是說,印尼看護在醫院或療養院工作適用22K,但如果是受僱於個別家庭,目前薪資一個月約為17,000元。這也是為何印尼政府希望台灣能夠將家事外勞的最低薪資調漲為19,000元,以稍稍彌補與受雇於產業或公司看護間的薪資差距。
來台灣9年、講起中文比我還台的尤絲妮告訴我,她一個月應該要休4天假,但現在只能休一天,另外3天雇主以加班費給她,一天只有新台幣567元。你沒聽錯,就是這麼低。從一大清早到照顧爺爺晚上睡覺,如此長工時的辛勞,可以賺到567元。
我不知道這樣的苦差事有誰要幹,但這群在台灣的印尼幫傭,就這樣默默地撐起了台灣勞動市場的空隙。
尤絲妮渴望家事外勞也能比照受僱於醫院的看護領到22K,而這願望多麽卑微。
「一樣的工作,台籍看護每天領2,000,一個月領60,000。」她說。
勞動部當然有聽到這樣的心聲,但法規上家庭看護受僱於自然人而非機關團體,不算勞保定義的「雇主」,所以不能領22K。
那就修法吧?又回到前面說的問題。政客一提起移工議題就興趣缺缺、左顧右盼,再不然就輕輕打哈哈。
移工問題還是靜靜擱置。
#幫助移工向上流動
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One-Forty組織。他們其實主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是加強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的相互認識,並讓台灣真正成為理解且尊重東南亞移工的國家。他們採用的方式包括舉辦工作坊、設立媒體影音平台及舉辦展覽等等。
第二件事情很特別。他們做移工培力,也就是賦權(empowerment)。講白話一點,鼓勵這些到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利用休假時間,學習包括中文在內等各種技能,目的是讓他們之後回到母國能夠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也就是說,One-Forty是在協助東南亞國家的社會向上流動(upward social mobility),而協助的場域,在台灣,方式則是在台北車站附近大樓裡租下教室辦移工人生學校,開設包括中文在內等各項課程。
這讓我很好奇。凱翔說,他們下禮拜準備出發去印尼,之後想拜會菲律賓等國家的勞動部官員,談談後續如何合作。某個角度來說,One-Forty是在協助東南亞移工勞動技能的向上提升,「免費」替東南亞國家政府培訓勞工(說免費,因為資源是出自於台灣的NGO,而非這些東南亞國家)。例如,這些移工返回母國之後可以因為中文技能而在台商工廠裡擔任基層幹部,領到的薪資比出國到台灣前多一倍。
這實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甚至具備某種高尚情操──台灣的NGO協助東南亞國家的社會流動。台灣政府呢?應該有協助吧?
凱翔說,有,但不多。例如新北市政府勞工局。
臺北市政府 Taipei City Hall勞工局呢?我問。他搖著頭,「一直接不上線」。
#有時候雇主不喜歡幫傭學中文,因為……
我跟尤絲妮開心地在星巴克聊天,一路上她流利的中文不斷引人側目。她說,在台灣這9年,她拿到了印尼空大的學士學位,將來想回印尼工作,「總不能一輩子待在台灣」。
我問她,政府推新南向政策,你身為東南亞移工,能告訴我內心的真實感受嗎?
她靦腆地搖搖頭,告訴我,許多印尼移工出國前對台灣抱著正面形象,來了之後卻是負面居多。然後她說了一個笑話:
「炒菜不好吃是我不會炒,炒菜好吃是菜新鮮買得好!」
我暗自佩服她的中文還能押韻,說雇主應該很欣賞你的中文吧,畢竟這樣能夠跟長輩聊天。她說,對啊,但有時候雇主不喜歡幫傭學中文,怕學了之後資訊管道暢通,會開口要求東要求西,甚至知道如何打電話控訴。
我追問她跟她的印尼朋友在台灣遭遇的實際問題。例如,有些雇主很愛計較。看護的飯菜要分開煮分開買,雇主只買便宜的青菜,很少買肉,一袋米吃完了跟雇主說還會被抱怨怎麼米吃那麼快。或是信奉回教的印尼看護沒辦法在家中做禮拜,因為長輩說「祖先會生氣」。
雖說有這些苦楚,但尤絲妮其實跟她的雇主算是感情深厚。她從小喜歡看書,中文底子奇佳,而且文字一看就能看出天份,她的私人部落格不少篇提到她跟看護對象(一位奶奶,一位阿嬤,一位爺爺)的親密對話及互動,生動感人。而親眼見到兩位看護對象在她面前過世,在她心裡造成極大壓力。
「我想回印尼,因為我不想再面對那種失去親人的傷痛。」她說。
聽蘇打綠 Sodagreen,騎Ubike,#誰說他們不是台灣人?
我無意間聽到尤絲妮哼著歌。我問她:喜歡唱歌嗎?她說是,最喜歡蘇打綠,還去看過三次蘇打綠演唱會。我笑了,告訴她我這輩子還沒聽過現場演唱會。
她說,聽一次演場會要2,000多,是她一個禮拜的生活費。但這錢在印尼不可能花得起,所以她想去聽。第一次,她一個人去聽。第二次,她跟台灣朋友去聽。第三次,蘇打綠休團演唱會,「免費的!」她興奮地說。
然後我們兩人一路從科技大樓站坐捷運回北投站。問她,待會轉新北投站嗎?
她說,沒有,我騎Ubike,比較快。
我笑了,告訴她我還沒騎過呢!
#移工 #多元 #勞工 #士林北投 青年外交官 劉仕傑
-
天下雜誌原文連結:
藍綠都不碰的移工議題,這群沒選票的人就該被犧牲嗎?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8/article/6840
💪🏻💪🏻改革的時代,需要你的參與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x046gEEBsApEQs1Q-W6AtzP0GCxydNfonvJMbqs1IEDh4MA/viewform
台灣移工ngo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昨天13日上線的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同步開放合法移工、持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登記,但是不包含5萬多名失聯移工,民眾黨立委賴香伶、NGO團體則呼籲,政府儘速將他們納入疫苗接種計畫。此外,疫苗預約平台目前只有中文介面,對於一般移工來說,也有操作上的困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526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6rz35SV-M/hqdefault.jpg)
台灣移工ngo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商管系畢業的陳凱翔,剛踏入社會時對未來一片茫然,他決定買張機票出走。在印度和菲律賓NGO組織擔任志工回台之後,他看到移工就會想:「他會不會就是我菲律賓友人在台灣的親人?」
他決定規畫「移工商學院」,開設電腦、理財、攝影、化妝、理髮等課程。這所商學院,對移工的意義非凡,甚至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每一年,凱翔會和夥伴到東南亞家庭訪視,當看到學生真的返鄉開了餐廳、服飾店,甚至是150頭羊的牧場時,他感到非常安慰。
延伸閱讀:
無國界醫生的世界
https://reurl.cc/7XG0j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BIV-eGY-IM/hqdefault.jpg)
台灣移工ngo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上週南方澳大橋倒塌,造成六人死亡的悲劇,但除了橋本身的工安問題之外,這六位外籍漁工的死,可能也跟目前台灣對待外籍漁工方式與制度,脫不了關係。
台灣雖然漁業很發達,但是在國際上名聲不是太好。2015年10月就因為違規捕撈的問題太嚴重,被歐盟舉黃牌警告名單,直到今年才解除。不過違法捕撈控管好了,但在漁船上工作的人,是否也有合理的對待呢?
其實台灣外籍漁工勞動環境、勞動權益在國際上惡名昭彰已經很久了,根據英國NGO團體「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EJF)的調查,台灣遠洋漁船有許多剝削人權的行為。它們更在去年公布了影片〈剝削和非法:台灣漁船的黑暗真相〉,希望台灣政府看到影片中的慘況以後,能夠儘速修法符合國際標準,才能從結構面,改善問題。
雖然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有跳出來表示,他們有在積極提升外籍漁工權益,像是已經修法讓境內聘僱漁工可以全面適用勞基法;那境外聘僱的漁工待遇,也遵從國際公約的標準,但根據勞動部統計,移工這三年在台灣請領「職災死亡一次金」高達 509 人,因為職災失能的人則有上千人,也就是說,幾乎每天都有移工因為職業災害變成「殘工」,每兩天就有一名移工客死異鄉,賠償也常常是不合理的金額。
這次我們則是特別邀請到了長期關心外籍移工權益的勞工作家林立青來到現場,帶我們一起來聽聽第一線的聲音。
----------
Q.這陣子很多新聞都說外籍漁工下班後不能上岸,只能睡船上,但也有人說是假消息,實際的情況到底是怎樣?
這個其實是半真半假,一般來說漁工可分為,境外聘僱、境內聘僱、和中國籍的漁工。境外聘僱只要經過申請就能上岸;境內聘僱也可以上岸,而且受到勞基法保障;中國籍漁工就是一定要強制陸居。
Q.既然他們可以下船,那為什麼連颱風天都待在船上呢?
因為選擇權根本不在漁工手上,選擇陸居必須要自行負擔房租,對一個月薪水不到兩萬元的漁工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船東更是最大的問題,因為許多船東為了讓這些移工好管理,很多是禁止漁工下船的,而且在船上不僅可以幫忙顧船,還可以防止落跑漁工。
Q.船上的居住環境非常惡劣,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目前農委會已在基隆、澎湖及高雄設有外籍漁工休憩中心,讓外籍漁工靠港時可在裡面從事各種活動,也與宜蘭縣政府合作,會將南方澳閒置的中國漁工岸置目前中心改為漁工會館,高雄區漁會之後也會在前鎮漁港設有船員服務中心,作為漁工休息和住宿空間,未來國內其他地方外籍漁工集中的區域也會陸續增設休憩中心。
Q.常常在新聞上看到有移工逃跑,是不是和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有關?
惡劣的勞動條件的確是逃跑的主要原因,但勞力剝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根據勞保局的統計資料來看,有將近4成的外籍勞工時沒有投保的,如果一個產業,它們連所謂的基本的勞保都沒有,可以想見這個產業的整體狀況不是很好。
Q.難道勞動部沒有辦法去勞檢,要求業主改善嗎?
勞檢其實有點困難,第一個是你要找到他們住的地方,但光是漁港它可能就比較偏遠或者是它已經出港進行作業,追蹤都會非常的麻煩,再加上勞基法納入責任制,所以勞檢的動機又更弱了一些。
Q.這些移工在台灣所面臨最大困境是什麼?
他們不能自由轉換雇主,可是今天漁工移工或者是看護工,他們不管做什麼、住在哪裡,都是和老闆有關係,他換了老闆之後,他可能就會沒有地方住,沒有辦法留在台灣,那如果今天雇主對他不好,要嘛就是他逃跑,要嘛就是讓雇主受不了他,所以就會看到很多惡性循環,像是老闆打移工、移工打老闆之類的,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對的。
外籍移工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從事台灣人越來越不願意從事的底層勞動,為台灣創造出可觀的漁業成果,但他們的人權誰來守護?你對於外籍漁工的現況有什麼看法?你覺得政府應該做些什麼呢?快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YyhQ_cVts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