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磨眼睛,英語磨耳朵」
「中文磨眼睛,英語磨耳朵」,
中文一字一音節,同音字特別多,辨別字形就非常重要;
可能因為這樣,到了學英文的時候,對拼寫正確也有很深的執念。
但英文最重要的是語音,雖然拼字規則例外很多,基本上還是根據語音來拼寫,
所以可以說學英文唯一重要的就是語音!
中文磨眼睛,要勤寫形成手部肌肉記憶,邊寫邊看;
英語磨耳朵,要勤說形成口腔肌肉記憶,邊說邊聽。
------
前幾天談到 phonics「聽音拼字、見字能讀」的操作過程,已經提到「發音準確」這個關鍵前提。
今天就來聊發音。
先說結論:
不管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有沒有額外上課,都建議家長自己練一練英語發音。
不用練成跟外師一樣(很難啦),練到 bed / bad、paper / pepper 分得清楚就好。
一講到發音,大多家長就縮回去了,怕自己發音不好,不敢陪孩子學英文。
但,專業的英文老師,發音不一定正確;
發音正確的老師,孩子不一定能模仿得一模一樣
(考慮一對多的課堂,再考慮現在實體課師生都戴著口罩);
在課堂上模仿得出來,回到家不一定還記得;
回到家記得怎麼唸,也可能懶得練習...
家長不一定要自己教孩子,
但如果能在試聽的時候幫忙篩選一下老師,
回家複習的時候幫忙聽聽看孩子有沒有學會,
陪著孩子多練習幾次,是不是比較好呢?
------
舉照片上這三個單字為例:
wren [rɛn]-短母音 E
rain [reɪn]*-長母音 A
ran [ræn]-短母音 A
這三個母音是台灣人最容易混淆的聲音組合之一。
有聽過老師要講 sailor,結果 seller 和 sailor 交替出現;
廣播裡的英語教學節目,let's 一直說成 "lats";
還聽過一位英文繪本老師整堂課 rain 都唸成 wren。
如果你看過我上一篇文章,就知道不是「孩子看圖也知道是下雨!」這個問題而已 ---
這位老師如果唸 wren 要小孩「聽音拼字」拼出 rain,那麻煩就大了。
------
為什麼這三個音台灣人很容易唸錯呢?
先說「短 E」/ɛ/ 和「長 A」/eɪ/:
*「長 A」在 KK 音標裡面寫成 /e/,但它其實是雙母音,我改用國際音標 IPA /eɪ/ 表示。
這兩個音華語裡面有,就是注音符號 ㄝ 和 ㄟ,而 ㄟ 又是 ㄝ 和 ㄧ 結合的雙母音。
但日常講話的時候,常常偷懶, ㄟ 的音發不到位,也不會造成誤解。
在華語裡面,只有 「ㄧㄝ」、「ㄩㄝ」、「ㄨㄟ」、「 ㄟ」這幾種組合,「 ㄝ」不會單獨作為韻母出現。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黑」唸成「 ㄏㄝ」,聽的人也不會以為是別的字,並不會形成不同字義,嚴格來說不算是不同的音素。
久而久之,懶惰的口腔肌肉就發不好 ㄟ 的音,要唸「長 A」/eɪ/ 的時候也有一樣的毛病。
再來說「短 A」/æ/:
這個音華語裡面沒有,以前老師可能教你把嘴巴咧到最開、很醜的說就對了...
(嗯,請問布萊德彼特有嘴咧很開很醜的講話嗎?)
要發出這個音,其實是要「下巴往下」,最後尾音是 ㄚ。
華語造成的混淆,就用華語來輔助釐清。
之前分享過好幾次蕭文乾博士的「臺灣雙母語注音符號表」,裡面就把這三個音寫成:
ㄝ -「短 E」-/ɛ/
ㄝㄧ -「長 A」-/eɪ/
ㄝㄚ -「短 A」-/æ/
------
知道該怎麼唸,以後就會唸對了嗎?
當然沒有這麼容易,口腔肌肉沒練起來,遇到不熟悉的音,嘴巴一樣會偷懶。
蕭博士的臺灣雙語無法黨上個月剛出版了《臺灣雙語調音首冊》,除了上述的雙母語注音符號表,更把美語發音的「練習方法」有系統的整理出來,包含有趣的小教案,讓全家人玩著學,還有吉祥物、計時闖關遊戲等。
不得不說蕭博士的團隊真的很了解孩子的心理,林寶很買單,會自己要求多玩(練)幾遍,玩完還說覺得自己變厲害了。
回到上面提到的三個母音。從去年蕭博士免費開課帶大家練發音,我就會在家唸給林寶聽。前幾天他在看卡通,突然問我:
「"Wait" 和 "wet" 聽起來很像,但是是不一樣的字對不對?」
算是階段性磨耳朵和練口腔肌肉的小成果吧!
我預計帶著林寶調完音,才會再教他字母和 phonics,這一年繼續安心當文盲。
*覺得有必要加註警語:
我建議家長自己先練。家長是不是要接著馬上教孩子,要看情況。
有的孩子構音發展還不成熟,有的孩子不喜歡被糾正,請以親子關係和保護孩子學習熱情為優先,視情況帶孩子共學。
《臺灣雙語調音首冊》及相關連結放在留言。
非業配,使用者見證分享。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的網紅新竹市議員林彥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05-30 「真正當媽媽以後才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到新竹是個對親子多麼不友善的城市!」 前陣子有位媽媽看到我在議會中質詢輕軌,特別來訊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平常上下班、帶小孩出門都是以搭大眾運輸為主,但是新竹的公車和步行環境讓她非常失望。看到這位媽媽的話,我心裡很痛心。 其實談新竹...
「台灣雙語無法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媽媽好忙。媽媽好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nag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百靈果New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韓國瑜官方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寶寶] 雙語早教(含母語)的實證及個人經驗分享-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臺灣變雙語國家】第五集:為什麼要組黨?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雙母語學殿:臺灣雙語無法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台灣雙語無法黨ptt :: 非營利組織網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閒聊] 台灣不適合推動華語與英語的雙語國家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別再想讓孩子達到雙母語了,這就是個偽命題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更)大家贊成臺灣成為雙語國家嗎 -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nag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本土教育和三國演義】
最近又開始吵課綱本土化的問題。
20年前陳水扁執政,開始推行本土化教育,那時候統戰政黨罵的多兇,說什麼去中國化、數典忘祖、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現在還在吵一樣的事。
回頭去看,即使很多人不喜歡陳水扁總統,但他推行的本土化教育,今天誰敢說是錯誤的?以台灣為根基出發的教育,再去認識亞洲(當然包含東亞大陸)美歐澳日等各國史地,這到底有什麼好崩潰的?
你各位,上次在職場、社交場合、生活中任何時刻,提到、用到關於唐太宗唐玄宗,是什麼時候?上次聊到東方文學史學,如三國、西遊記,哪個不是來自電影動漫等文化娛樂產業,(這些甚至幾乎來自日本)。所以這些要佔用國民教育的必要性到底在哪裡?
如果你對台灣母語議題有一點點最基本的認知,就會知道台灣母語過去遭受了長達70年國家機器系統性的消滅,今日在我們這一代已經面臨非常嚴重的瀕危問題。不使用政府和教育的力量來挽救,是很危險的。
語言是一個民族一個文化最重要的資產。語言消失了,文化就消失了。而那些中國政黨還主張把教育資源拿去學幾千公里以外的他國鐵路、氣候、城市、農魚礦產、遠古東亞歷史?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的語言環境這麼扭曲。全世界各國的第一官方語言、教育語言,一定是該國的母語:最多人數使用的那個母語。但是在中華民國統治的台灣,台語、客語、南島語等所有母語都被貶低為方言,即使在2020年的今天的台灣,在公家機關如法庭、國會殿堂質詢,還會被斥責…這就殖民的事實。(詳見文末延伸閱讀)
講到台語,大家回想,你聽到台語配音的動畫或電影,聽到台語口音講很標準的政治人物或藝人演員,是否都能感受到溫暖和親切,因為這就是所有台灣人不分族群的文化和記憶。明明就是善良有感情的文化,為什麼要讓他用教育體制來維護保存的時候,就變罵是政治鬥爭?而且只有提倡保存的一方會被罵?在台灣,聽到台灣母語,會很不高興的,是哪一種人,不就是那些整天希望台灣被中國併吞,整天當中國政治傳聲筒的,國族認同是中國人的那些黨國官僚。
去觀察或問其他客家族群或原住民的長輩,他們在社會上都會使用台語的語言溝通,他們也不會因為使用台語,而讓自己的語言消失,也不會覺得台語變成文化的霸權。因為那就是以前台灣社會通用的語言。但是中國政黨來台,身為話語霸權的掌控者,卻製造對立,弱弱相殘,操弄其他更弱視的族群去仇恨台語,覺得台語的教學會排擠到客語和原住民語言。這些都是中國政客卑鄙的分裂手法。那些中國政黨如果真的關心各族母語的存亡,就不要死巴著中國文史地不放,不要教那些出了社會根本用不到的文言文和鉅細靡遺的中國史地,把教學資源還給台灣本土,保證台灣台客原的母語保證教學資源都夠用。
編修網路撿到的文案
東亞史被刪減怎麼辦?這時候就回他們韓國瑜的話術:
「中國史對不起,請你回家學,不要在學校浪費學校的時間。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在學校教中國史,我們必須在學校就教世界史跟台灣史。」
「我一定會推動,中國史跟爸爸媽媽學,我們就把中國史的經費變成獎金,檢定完畢,阿公阿嬤教得不錯,你這個孩子中國史學的很好,發獎金。那個媽媽,中國的媽媽,把孩子的中國史教的不錯,檢定及格發獎金就可以了,但是不能用學校的時間跟資源。」
原文案太夢:
好笑餒,叫別人母語要在家自己學,阿你想看三國演義不會回家自己去圖書館借哦。
https://www.facebook.com/tamonswag/posts/10225690015063406
#台灣史 #東亞史 #課綱
延伸閱讀
許政維:
1982年,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李登輝的32歲獨子李憲文因鼻咽癌過逝,當年濟南教會的告別式選擇用臺語進行追思紀念,卻被老國代們當場斥責李登輝是在「搞臺獨」。
黨國連一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聚會都能毫無憐憫心的進行批鬥,今天李登輝靈堂被潑個漆,又能算什麼呢?
華語霸權對母語的踐踏實例。李登輝在長子的告別式用台語對長子致詞,被國大代表權貴當場斥責:搞台獨!
消滅一個文化,優先消滅語言,中國政權,對台灣母語的撲殺,是系統性的結構性的。例子太多了。
耀伯新書試讀》捍衛母語尊嚴!國會殿堂台語質詢第一人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0-22/101193
戴振耀:
『我最失望的,是原住民的立委莊金生,我佇爭取所有台灣母語的尊嚴,伊竟然反對,擱說「難道這裡也可以用阿美族語質詢嗎?誰聽得懂啊?」我說,你會使(可以)用阿美族語質詢呀,我支持你,立法院應該設翻譯⋯』
福佬沙文??????????
#華語霸權擺在你眼前你選擇把眼睛閉上
「講國語大家才聽得懂」是好理由嗎?為何你的好意反而成為壓力?
https://www.facebook.com/sunnyhengchun/posts/2849968108386271
摘
今天,經濟部長沈榮津以台語答詢時,國民黨立委廖國棟再次用「講國語大家才聽得懂」打斷了他,這已經不是國民黨第一次限制官員使用母語了,另一位國民黨立委林德福也曾阻止客語的報告,諷刺的是,被他阻止的人還是客委會的主委李永得。
國家語言發展法中明文規定,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限制,但國民黨依舊每次都用「大家都聽得懂」來阻止官員在國會上使用母語,這真的是好理由嗎?那可能要看你在意的是什麼。
台灣的本土語言,在國語政策後已成為弱勢,台語、客語或原住民各族的人們,絕大多數都只能透過使用華語來取得社會地位,變成「雙語」的使用者,但華語族群(包含原本母語是本土語言,但已被同化成華語使用者的後代)只需要單語就能生存。
於是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就算法律跟制度上仍有尊重語言權利的措施,但這種同儕壓力,就將迫使因為母語弱勢而成為雙語的族群,放棄他們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也是為何接觸語言學界會普遍認為,在語言權利上,強調尊重,只不過是強勢語言同化弱勢語言的偽裝,只要使用強勢語言依舊能享有社會、經濟及政治上的優勢,只要使用弱勢語言的人依舊要靠強勢語言才能生存,那麼所謂的「彼此尊重」,講難聽一點,只是在等說這個語言的人死光。
所以「講國語大家才聽得懂」是好理由嗎?對國民黨這種不在乎台語、客語以及原住民各族語言文化續存的政黨來說,可能是好理由吧。
發生在中國的維吾爾族、西藏、蒙古、香港各地的語言屠殺,故事也是多到數不盡。那些都是台灣走過的路。
內蒙護母語第4死 公安掩蓋女公務員跳樓亡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397788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下一任台北市長,必需做台灣的台北市長】
首都不應只成就光彩,也有責任提攜其他縣市。首都不僅需要專注內政,也須具備國際格局。
台北作為首都,得到的資源、關注,都是全國最大。下一任市長,必須正視台灣的城鄉差距,地方制度直轄、非直轄的失衡。
首都市長不該只是獨善其身,不是以「把你當人看、我來教育你」,或者是以上對下的姿態,告訴其他弱勢縣市,你們沒有完善的規劃、沒有良好的建設。
事實上,有些差距是無法逆轉,並非不想做,而是真的全無資源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9/09/smart-city-report-widening-urban-rural-gap/
在科技新報中提到的智慧建設,就是一個好例子
「領先組的台北市還在推動大型智慧建設,近一年陸續完成智慧台北車站、公宅智慧電網實證專案、3 座垃圾焚化廠轉為太陽能智慧電廠;新北在建築資訊模型(BIM)著力甚深,台南開始在沙崙展開的大規模智慧能源場域試煉等。但根據「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政府版回函中,非六都在智慧建築與智慧能源的建置與推廣上,卻經常掛零。」
其中又談到
「部分較積極的縣市,想出「用人來連結中央」的辦法....從中央政府徵調能手到基隆市政府,這群人比較能了解智慧化建設的規畫始末與理念,也懂得申請流程」
現在台北市以及五都推動的許多建設,許多讓市民很有感,而其中也歸功於優秀公務員,對於程序的熟捻。
過去在日本厚生省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時,與我共同辦公的同事,除了有中央的公務員,還有地方公務員,來到東京霞之關,進行交換計畫。
除了快速與中央政府建立聯繫管道,這些地方公務員對於之後對口的流程、研究計畫、申請計畫等經費相關事務,都可以在這個期間完備。
當然,薪資照領。
我們無法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先從人才培育的機制開始。
首都市長往往是可能的總統人選,必須非常頻繁的與各國的產經政人士交流。因此,他要展現的國際觀,要建立在教育、產業、教育、經貿等基礎之上。
接下來的這幾年,台灣將處於產業鍊重整的時代,會面臨更大強度的美中對抗、競爭,以及合作。也因此,首都市長的每一個動作、符號,都將會被擴大解析。
作為台灣對世界的櫥窗,要展現對台灣未來願景的看法,要務實,但千萬不要速食,更不能天真的認為,這一切無關。
放棄短期刷好公關形象、短期議題戰,專注在減低人才進入台灣的壁壘(簽證、稅務、行政效率、教育(雙語障礙議題),當與國內外各大商會、產業人士討論時,帶入這些討論。
因為首都的話語權更大,推動改變的力量,當然更大。
這幾天看到新聞台在做「下一任」台北市長民調,感覺到時光匆匆,一個選舉剛結束,一個又已開跑。
還記得去年,有一次在凝觀主持人的節目時,提早先到,看到蔣萬安委員,也同時在外等候。他非常親切的簡單討論當時的政情、還有分享彼此求學的經歷,教養非常好。
當天,他也對於兩岸局勢提出挑戰守舊派的見解,#反對一國兩制九二共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dfF-qGsOM
這種求新求變的態度,也希望國民黨江主席能與之看齊,丟掉陳舊的包袱,所有政黨、對外一致,專注在提升台灣的整體國力。
誠摯希望,下一任首都市長的候選人,能夠承擔新的責任與願景,不要再走入過去的泥淖。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新竹市議員林彥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30
「真正當媽媽以後才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到新竹是個對親子多麼不友善的城市!」
前陣子有位媽媽看到我在議會中質詢輕軌,特別來訊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平常上下班、帶小孩出門都是以搭大眾運輸為主,但是新竹的公車和步行環境讓她非常失望。看到這位媽媽的話,我心裡很痛心。
其實談新竹公車優化往往是狗吠火車,因為實際使用的人不多,資源也很難投注進去,再加上搭車的人都屬於比較弱勢的族群,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也較少受到市府的重視。不過我相信只要有議員不斷去監督、提出建言,還是可以看見改變的機會。因次在定期會單位業務質詢,時代力量黨團提出六大改善方向,也很高興獲得交通處和警察局的正面回應。
🚌 推行幹線公車,加密班次。
根據市府委託顧問公司的調查,民眾不搭乘公車的主因,除了習慣開(騎)比例最高外,其次就是公車班次無法配合或公車班次太少。新竹公車只有藍1區在尖峰時間5至10分鐘有一班車外,其餘尖峰時間都要等15到30分鐘,甚至有些路線在尖峰的班距長達一至兩小時,跟私人運具比起來根本沒有競爭力!
印象很深,十多年前,台中市的公車服務也是為人所詬病,但是歷經兩階段的高潛力公車(20米道路幹線公車,尖峰班距10分鐘)、兩階段的捷運先導快捷公車,才逐漸培養出搭乘公車的人口,爭取到蓋捷運的機會。
市府要推輕軌建設,但是究竟要如何培養民眾搭公車習慣?未來是否考慮增加班次、縮短班距,增加公車的競爭力?
交通處長承諾市府會做運量上做檢討,依據需求比較高的路線去強化,然後慢慢地去培養。同時市府已經有著手進行輕軌先導公車的規劃,希望能夠藉此向中央爭取經費,換新車、增加班次。
🚌 試辦小黃公車,讓偏遠社區也能享有公共運輸服務。
新竹市過去這兩年總共裁撤了10條營運不佳的公車路線,導致離市區較遠的地方變成沒有公車服務。我們希望市府能夠在香山區試辦 DRTS (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透過預約式的小巴或計程車讓有需求但是撐不起一條公車路線的社區,也能夠享有公共運輸的服務。
處長表示,這個想法很好,針對需求反應式公車,市府已經有初步的規劃,預計會有浸水線和香村線,只要中央的相關計畫一出來,就會立即申請。
🚌 試行假日觀光公車,串聯各大景點,創造需求,培養搭車習慣。
近年來有好幾個打卡景點陸續在香山區出現,像是青青草原、風情海岸豎琴橋等等,但是都沒有任何公車路線會經過。民眾如果要從南寮到青青草原,只能夠開車或騎車,如果搭乘公車要先搭到火車站再轉乘苗栗客運,最後還要走20幾分鐘才會到達,這對於外地搭火車來的觀光客或是帶小孩的媽媽都相當不方便。
我們舉台南市台灣好行的88安平線與99台江線觀光公車為例,這兩條路線幾乎繞遍台南的各大名勝古蹟,讓外來的觀光客能夠輕鬆搭公車由台南,乘車票價比照市區公車且台南人搭乘免費。
處長也認為假日觀光公車值得嘗試,剛好目前有兩條公車路線假日運量不足,準備來調整,希望能努力盡快來促成假日的一個特別班次,來滿足觀光需求,也透過這些景點讓公車運量能夠提高,相輔相成。
🚌 改善火車站前乘車環境,設置雙語轉乘地圖。
現在新竹火車站前搭公車的地點多達10處,非常凌亂,有在民族路、有在中正路、中華路也有,但在火車站內並沒有提供轉乘地圖,沿路上也沒有任何標示。當然我們知道站前的路幅有限,很難將乘車地點統一在同一個地方,但短期間應該要仿照台北市的各大車站和捷運站設置轉乘地圖,讓民眾清楚搭乘相關大眾運輸的資訊。
另外,我們希望轉乘地圖能提供中英雙語的服務,因為新竹市移工和新住民的人數不斷增加,國際觀光客也不少。後年新竹市要辦燈會,如果有雙語資訊更能夠吸引到國外的旅客。
處長表示目前在火車站集中的公車路線超過 50 個班次和路線,以現在火車站的腹地的確沒有辦法集中,在這樣的狀況下,是有必要提供一個良好設計的地圖,讓來到新竹市的民眾知道搭公車要怎麼搭,去哪邊搭。
他承諾很快會有一個規劃案來設置轉乘地圖,希望在今年內可以實施。雙語服務是非常好的建議一定會朝這個方向來做。
🚌 增加低地坂公車,提供親子友善、無障礙服務。
之前參加身障聯繫會議,有肢體障礙的團體不斷反映新竹市的低地板公車數量太少,常常等不到,甚至有次等了三個小時都還等不到低地板公車。
新竹市低地板公車目前有 13 輛,以目前總共有 72 輛(60輛大巴、12輛小巴)營運的公車來計算,等於低地板只佔18%。其實新竹市低地板公車最多的時候其實有 21 輛,後來又變成 18 輛,到現在只剩 13 輛,愈變愈少,離110年要達到 40 % 的目標愈來愈遠。因此我請處長說明原因,並強烈要求要積極來增加低地板公車數量。
處長表示,低地板公車過去為什麼比較多輛是因為早期有所謂的電動巴士,都是低地板,但是隨著時間遞移,這些電動巴士的電池以及它的相關設備沒有辦法再使用,所以低地板公車實際操作的數量是下降的。
不過處長承諾未來業者買任何新車,都會要求要採用低地板公車。其實六月初,新竹客運會再增加五輛的低地板公車來汰換既有的舊車,所以數量會增加到 18 輛,佔60輛大巴士的三成。另外,公車業者在未來的五年內必須汰換到 18 到 24 輛的老舊公車,這部份都會要求業者要添購低地板公車,盡快達到40%以上的這個目標。
🚌 試辦科技執法,加強取締違停。
市民朋友常常會反映公車停靠站、沿線路段時常被車輛違停,不只影響民眾搭乘,也增加塞車情形,像是火車站前和中正路沿線都很嚴重。
交通部從去年 7 月開始,也加重汽機車在於公車停靠區或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罰款,機車可罰900元、汽車可罰1200元。我好奇過去這兩年警察局總共開出過多少在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的罰單,是否積極來取締路邊違停的車輛。
另外,桃園市從去年開始在常常被違停公車停靠站試辦科技,成效不錯,民眾檢舉違停件數大幅下降,警方開罰單及出勤次數也明顯降低。我也表達希望新竹市能夠在幾個違停熱點盡快來試辦。
警察局長表示,去年一整年取締違停的件數有將近 10 萬件,其中公車停靠站取締就有 1,035 件;今年一至四月,取締違停有 2 萬 8 千多件,較去年同期略為下降,不過公車停靠區的取締有 884 件,比去年度增加。
關於科技執法的部分,警察局已經跟交通處完成規劃,準備在火車站前的臨時停車區來規劃一個違規停車自動偵測的科技執法系統,會積極在跟交通部來爭取預算。明年會再研議在光復路清華大學前面公車停靠區設置相關系統。
#監督市長落實改善公車競選政見
林智堅市長先前提出《一環二線三網》的交通政見,當時預計 105 至 107 年要花費 10.8 億元來改善新竹公車路網,但最後只花費 2 億元左右。我要求交通處一定要積極爭取增加市府預算在公車上,這樣改變才會有可能。
時代力量黨團督促市府改善公車的腳步決不會因為質詢完而結束,我們會持續監督市府是否說到做到,也會跟交通處密切討論未來的相關規劃。
有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才有可能減少私人運具數量,舒緩塞車狀況,並降低交通事故,讓新竹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幸福城市。
#處長說我是他遇到的第一位
#搭公車的議員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百靈果New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KK的日文老師Ivan是如何在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成爲東京的高中輔導老師,還有他在所有的的學生中,竟然有月入百萬的酒店小姐! 然後最後一定要聊政治!
老師的蔬食餐廳:https://www.facebook.com/Edealing/
我們的網站上線了:http://bailingguonews.wixsite.com/bailingguo
訂閱百靈果News/無料福利社 頻道:http://bit.ly/25wWa2h
歡迎來到百靈果News
這裏是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
Welcome to Bailingguo News
The FREEst International News Podcast in the Chinese Speaking World
我們把高音質的檔案放在其他網路平台,歡迎大家訂閱
百靈果News的Podcast:
蘋果:http://goo.gl/k9qXxb
安卓:https://soundcloud.com/cafreeteria
Spotify : http://goo.gl/QZ1u6j
也可以到Instagram 追蹤我們喔: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ailingguo_news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韓國瑜官方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非常榮幸我有機會與許多位懷有夢想、充滿理想的年輕人面對面,透過「參與」在對話中了解問題,在問題中找出「政策」。我在他們身上也看到些許我年輕的影子。想我當年有頭髮的時候,是一個意見很多的青春少年兄,腦袋裡對國家、社會的疑問和想法,跟那時腦袋上的頭髮一樣多。
#我們這輩的生命就要夕陽落山了
#接下來的台灣是年輕人的天下
這是我們第一次辦此類型的座談會,沒有沙發、沒有貴賓席,就像打完系隊比賽後大家圍在一起討論聊天一樣。我們總共收到一千多份報名表,在意見欄裡可以看到青年朋友對於公共政策及國家未來有很多看法,字裏行間充滿活力、熱情與理想,這些年輕孩子值得最美好光明的未來。
會談中我主動提及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大學生及研究生至少一年在國外唸書及實習」政策,即使被說成轉彎、打折,我還是得重申,我的政策目標很單純,就是「投資青年,放眼國際」,提升台灣下ㄧ代在國際的競爭力,跟我在高雄推動的雙語教育理念相似,很多民進黨的長官其實也是認同的。
這個政策是希望每個學生在學術和語言能力的要求之外,不用煩惱經濟條件的限制,都能夠擁有在國外讀書或實習一年的機會,目的在於擴大視野、多了解世界也挑戰自己,增加自身競爭優勢,用年輕的眼睛探索未來人生發展的方向。
#投資年輕人是刻不容緩的事
我認為,投資教育對於國家未來發展是最有效率的,但我們國家做得太少太不夠了。台灣年輕人很優秀、創意無限,全身是膽,就是「缺錢」、「缺機會」。座談會中也提到國外生涯發展機會比台灣豐富的事實。過去,台灣是賺錢好所在,只要肯打拚,「錢會淹腳目」,但現在台灣產業政策沒跟上轉型腳步,政府自我封閉,讓新興產業無法施展,市場打不開、人才進不來。未來,我一定要大力開放、接軌國際,讓政府的角色回歸服務人民,而不是管制,讓年輕人的創意可以勇敢實現。
藉由座談,你說出,現在年輕人生活的困境,對未來生存的徬徨。而我聽見,上一個世代價值的焦慮,和下一個世代心中的吶喊。
我們下次見。
#你說我聽
#首場北部青年座談
-
⚡️《集智台灣》平台:
https://h.richtw.tw/sanpeople
匯集不分政黨意識的眾人智慧,激發出最接地氣的政策火花。現在就一起打開藍綠僵局,相信因為有你的參與,可以讓台灣更好。
-
🔸 我的官方社群平台:
|加我為友、LINE在一起|
https://h.richtw.tw/LINE
|Instagram 韓總日常生活|
https://h.richtw.tw/IG
|YouTube 精選影片|
https://h.richtw.tw/YT
|Facebook 官方臉書粉絲團|
https://h.richtw.tw/FB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臺灣變雙語國家】第五集:為什麼要組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快沒有時間了。CLIL海嘯要來了,每一個臺灣孩子都躲不掉。我知道我知道,我們有雙二代,但是他們還小,就算現在發音很標準,肚子有墨水,再過幾年, ... ... <看更多>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雙母語學殿:臺灣雙語無法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臺灣的孩子,從小一就開始學英文了!在世界的舞台上,並沒有輸在起跑點,只是跑錯邊。所以我們嘴上的發音總不夠扎實,肚裡的墨水還不夠充實。 翻譯博士蕭文乾先生研發 ... ... <看更多>
台灣雙語無法黨 在 [寶寶] 雙語早教(含母語)的實證及個人經驗分享-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有發表一篇同主題的文章,
並且也拋磚引玉,
獲得了另一篇提供相關學術研究的分享:
https://bit.ly/2OyJK8R
但因為我自己原本的寫法,
怕被誤解為僅推廣學齡前「外語」教育,
所以想說重新整理一下,
加上我先生的經驗,
讓大家可以一起來了解「雙語」早教可能的益處。
首先,「雙語」不是只限定中/英文而已。
我會寫到雙語幼兒園的就讀經驗,
是因為我確實有從學齡前的語言教育得到好處,
包含我對該語言音韻的掌握,
及語法結構的直覺。
後續該學科對我而言也較愉快、不排斥,
並在日後得以輕鬆廣泛吸收外語資料,
有利於我對自身興趣的相關知識拓展。
再來,家長的心態很重要,
不要抱持著孩子一定要學到怎樣的心態,
你越給壓力,學得只會越沒勁。
(上述包含中文及母語!)
提供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融入日常生活,引發孩子的興趣,
這才是雙語早教的大前提。
我之所以寫「英文」,
是因為我父母重視英文,
又剛好我的母語不是「台語」,
以至於我的經驗,好像變成是在推廣外語。
但其實不是。
我引用的資料的重點,
就是在講「雙語早教」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實證,
並沒有限定哪一種語言。
我先生台語的流利程度,
可能會讓很多台灣年輕人望塵莫及。
許多我這輩的台灣人是「會聽不會講」,
我想差異可能在於,
我先生是從小到大,
都用台語跟父母、手足「對話」。
重點是「對話」,
不是有「功利的目的性」,
不是強逼壓迫,不是少一分打一下。
要說學台語是他父母的價值觀嗎?
好像也不是,
單純只是他從小的生長環境習慣這樣的對話。
但這也印證了雙語早教的好處:
家裡講台語,學校教中文,
不知不覺、毫無吹灰之力地,
他就可以把兩個對我而言,
實在極為不同的語言學到精熟。
我爸媽讓我學英語,
是因為他們認為英語重要,
卻忽略了讓我學台語也很重要。
(我媽是外省人,我的母語確實非台語。
我爸則是客家人,
但他的原生家庭是講台語。)
很遺憾地,我至今台語仍學不起來,
就連上大學特別選修了台語課,
非常認真地學了教羅,
但那些複雜的音調(尤其轉音)對我還是太難太難。
對我先生而言,卻是如此地輕而易舉!
當然也有人長大後,可以因著某些機緣,
把另一種語言學好(包括英語、日語、台語…等),
甚至也能學到讓人辨別不出是否為母語的程度。
但我想說的是,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
能在往後的日子得到如此的語言環境,
無論就業也好、就學也罷。
至少我就沒有----
我大學光為了躁鬱症就熬了十年才畢業,
更別說要妄想出國,
我在台灣光是能按時就醫,
設鬧鐘提醒吃藥、保持穩定地正常生活,
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有贏在起跑點嗎?沒有!
可是我有沒有從學齡前的語言教育得到好處?
有!至少我對該語言音韻的掌握確實是比一般人好。
其他話不多說,
我再重新援引我原本提供的資料:
--
我想先提一下黃瑽寧醫師,
因為他寫的書,是我看到的第一本,
有涉及雙語早教的:
《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
無論黃醫師是否支持雙語早教,
至少他是很重視這塊的,
因為他在另一個與語言不相干的章節裡提到:
『小女兒兩歲多的時候…
將女兒轉出幼兒園,
換到我們家附近,
一個只上半天課的英語團體。』(p.136)
他講這個的用意是為了說明依附關係理論,
但他們一定是重視英文,
才會讓兩歲多的女兒去上英語課。
--
我的經驗:
我是中班才進入雙語幼兒園,
沒有什麼課業壓力,
大多的印象就是各種玩,
記憶中有外籍老師帶活動。
根據我媽的說法,
我幼稚園時的發音,
簡直跟美國小孩一模一樣。
到了小四的年紀,
我媽讓我去補英文。
這是所有學科我唯一有補習的。
進入補習班時,老師問我:
「I是什麼意思?Am是什麼意思?」
我一概愣著頭說不知道。
真的,我什麼句子、單詞都忘了,
所以是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
然而,據說我是班上,
學習成效前一兩位優秀的孩子,
一路順遂地補到國一。
要說什麼壓力嘛,也還好。
我爸媽對我一向採取放牛吃草政策,
沒怎麼在盯我的課業。
他們都是窮人上台大,
家裡沒人盯也一樣當學霸
所以他們也不認為需要管我的課業。
但他們認為英文很重要,
才會讓我這麼早就接觸英文。
我的發音及語感是比同儕好很多,
坦白說我文法青青菜菜,
但光靠直覺選答案,大多都會是正確的,
所以英文可以一路坦到大學,
甚至GEPT中高級也幾乎是裸考通過,
只有寫作有比較認真跟著老師準備。
我不是多用功、多優秀的人,
英文對我的職涯幫助也不大。
但我喜不喜歡英文?當然喜歡!
因為它可以讓我輕鬆涉獵更多更廣泛的資料。
我偶爾也會因著興趣,
把一些外文資料翻譯並整理到部落格,
例如手工皂相關文章,
讓同好們可以獲得一些國內較缺乏的資訊。
--
綜上所述:
1. 我是在自認為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學英文的。
補習英文不代表壓力一定大,
還是要看家長的態度。
我爸媽從來不會脅迫利誘,
我就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學而已。
2. 這些英文資源都來自於「外籍老師」,
我覺得這跟台籍教師不太一樣。
當然也會有吃過洋墨水英文很溜的台師,
但像我媽這種50歲考上首屆國小英文老師的人,
她的發音就沒有我好
(我本身是美式發音,
但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光是美國的口音,
就還有各種各樣的腔調問題)。
如果對象是幼兒,
老師的發音優劣會有差。
--
那麼,相關書籍講了什麼呢?
《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
p.181:
『嬰兒雖不見得能理解語言的內容,
但熟悉音韻之後,
可讓未來語言的學習事半功倍。』
『若爸爸或媽媽的第二外語非常標準,
不帶口音,
這時夫妻分工,
一人負責跟寶寶講一種語言,
這是沒問題的。』
然而事實上有需要到一人負責講一種嗎?
我們看黃醫師p.180提到的實驗結果:
『嬰幼兒的雙語早教,
必須由真人溝通才有效果,
聽音檔或看影片,
都是研究證實無效的做法。
真人溝通的時間不必太長,
一週三次即可,
但必須由「以英文為母語的人」跟寶寶對話,
才能讓大腦正確吸收此語言的獨特音韻。』
好,也就是說,一對一外語保母是可行的。
但是台灣有合格的外語保母嗎?
有合法的幼兒園外籍教師嗎?
好像沒有耶!
因為法規上並不允許外籍老師帶幼兒園班級。
這邊援用版友yunicew提供的資訊:
總之,幼兒園要怎樣搞才能讓父母安心托育,
這應該是要有相關合理的配套。
但是直接斬斷外語教學資源,
我是覺得有點可惜。
--
我再引用另一本書的說法。
關於雙語早教對幼兒發展優勢的相關研究:
Dana Suskind:《父母的語言》
(此書主要是在講0~3歲的語言早教)
p.144:
『近期一些研究探討「能說超過一種語言的優勢」,
發現會說第二種語言的孩子,
擁有較佳的自我調整與執行能功能。
這項科學證據,
駁斥了一九六零年代以前研究的「傳統觀念」:
認為雙語會對智力發展及智商帶來負面影響。
...其中一些研究證實,
雙語對執行功能具有正面影響。
原本一般認為,
嬰兒必須主動抑制一種語言,
以便分辨另一種語言的意義,
讓大腦忽視干擾並保持專注,
但事實似乎更複雜、微妙。
其實能說雙語的人,
總是掌握著這兩種語言,
而他們的大腦持續監控要用哪一種。』
p.89提到嬰幼兒不可思議的語言學習潛能:
〈我們都曾是計算天才〉
『嬰兒出色的腦袋,
如功夫大師一般敏捷,
能將進來的聲流巧妙的大卸八塊,
直到將它們轉為有意義的字,
安置在相符的語言情境。
一則有趣的軼聞顯示,
即便是成年天才,
也無法與新生兒匹敵。…
…事實上,嘗試學習新語言的成年人,
完全不是嬰兒的對手。
根據嬰兒的腦部影像,
他們在說出第一個字以前,
早已在心智中練習回應,
試著搞懂怎麼做出必要動作,
以明確表達該語言的字詞。』
p.145
『雙語的大腦總是準備好要說兩種語言…
雙語的大腦透過自我調整,
持續監控要做出的適當回應。
不僅在語言是如此,
在人生中也是如此。
…仍有一些移民家長,
希望自己的孩子只說英語...
相信這個國家的語言--英語,
才是「小孩」唯一需要的語言。』
p.146~147
『無論家長的教育程度,
也不管家長成年時的英語精通程度,
對孩子說母語總是比較好。
…由於家長在成年後學習新語言,
他們對字彙、語法、
細微差異或整體能力的精通程度,
絕不可能比得上母語…
家長以非母語的語言教導孩子,
對孩子兩歲時的整體認知發展,
會造成負面影響。
最好的情況是,
孩子從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家長那裡,
學習家長本身的母語。
同時也要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建立語言關係。
雖然對小小孩來說,
學雙語確實可能導致兩種語言的早期字彙量較少,
這是因為同時學習兩種語言,
所出現彼此抵銷的狀況;
但當他長大之後,兩種語言都會增強。
這種策略最大的一個優勢,
是這些孩子最後能擁有兩種語言,
而這是大多數傳統美國人所沒有的。』
--
這邊再次強調,
學雙語的好處並不限定何種語言。
父母如果比較熟悉台語,
也肯定台語的好處
(在台灣要找工作,尤其南部,
台語的用途真的比英語大),
那麼願意用心教台語真的很棒。
父母本身不需要是某種語言的師資才能教孩子,
只要對該語言夠熟悉即可,
且最好就是自己的母語。
外語的部份,依照上面的研究,
有需要到「全美語」環境嗎?
答案是不用。
只要一週數次,
完全以目標語言來互動就好。
幼兒園要做到這樣的配套,
應該不會太難,
但現在反而變成是一種鑽漏洞的形式,
讓幼兒暴露在風險之中。
至於是否要修訂相關法規,
就不在本篇的討論範圍內了。
我台語真的沒轍,英文好很多,
所以我自己帶孩子時會利用一點時間,
唱唱英文歌謠、讀讀繪本。
同時也鼓勵我先生,
與孩子玩樂時多用台語講話,
請他唱台語歌謠給孩子聽,
讓寶寶能從小體會台語音韻的奧妙。
若真的沒有雙語資源的話怎麼辦?
坦白說也不會怎樣,
因為未來還是可以學,
只是會少了某部份的優勢而已,
個人的努力及毅力才是最重要的。
--
在此歸納幾個重點:
1. 帶入語言的那方必須發音標準、
對該語言嫻熟
2. 不能給幼兒壓力,
要與幼兒保持良性互動
2. 使用的語法結構要正確、完整
--
至於怎樣的情況要避免?
Sally Ward:《0~4歲的兒語潛能開發寶典》
p.37
『許多父母都認為,
自己的孩子會因為接觸超過一種語言,
而造成混淆或阻礙,
但這種情況僅發生在父母高度混合使用兩種語言,
例如在一個句子內同時,
使用好幾個夾雜兩種語言的詞語,
或用不是自己母語的語言對孩子說話。』
黃醫師舉了兩個NG例子:
「你看 rainbow 好漂亮!」
「媽媽今天 prepare 一道 pasta 給你吃」
--
以上分享。
歡迎加入討論,但請保持風度,
勿貶損跟自己立場不同的父母。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4.169.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94973223.A.6D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