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核電廠意外疑雲」對台灣有影響嗎?極權國家發展核能的風險 (06/17/2021 聯合報)
作者:蔡中岳
根據CNN報導,位在中國廣東的台山核電廠有輻射外洩的高度風險,訊息揭露後引發各方討論。這訊息因為法國電力集團(Électricité de France, EDF)旗下的核電產品供應商法馬通(Framatome)公司向美國政府兩度求助因而曝光。
此公司是台山核電廠中法共同營運的廠商,在其與美國政府求助的信件中強調,台山核電廠有「迫在眉睫的放射性威脅」,且因中國政府面對風險的方式,是以「不斷調升放射性物質檢測標準上限」,而非停止核電廠運作,且檢測標準已超過法國的安全準則,所以希望美國出手相助。
此消息一出,法馬通公司表示正在協助台山核電廠解決問題,而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則發聲明表示一切正常沒問題。但由於台山核電廠距離香港僅有130公里,諸多香港媒體也追蹤報導,普遍評論都希望中國能將核電廠的資訊更加公開,甚至對中廣核集團的粉飾太平,以及跟法馬通公司的不同步感到不滿。
台山核電廠距離台灣台南將近800公里,比香港遠多了,看似對台灣不會有太直接的影響。但別忘了2011年距離台灣2,200公里的福島核電廠發生意外後,仍對台灣有輻射水、輻射食品的威脅,洋流也對漁業造成影響。因此,台山核電廠若真有外洩事件,也難保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核電廠資訊不公開,只能靠外部監測來檢視,終究無法得知完整狀況,造成更多恐慌。
全世界仍在發展核電的只剩中國、俄羅斯
根據報告,從2017年到去年七月,三年半的時間裡,全世界新加入運轉的核電反應爐僅有19座,而這19座裡面有12座是在中國、5座在俄羅斯。另一方面,核電占全世界的發電量也從1996年的17.5%降至2020年的10.5%左右,由此趨勢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核電一來已經不是現在選擇要發展的新能源選項,二來全世界仍在發展核電的就是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家。
極權國家發展核電的優勢在於,政策是不需要民主溝通的。無論在選址、核電計畫的審查、甚至營運成本的討論,都由政府直接決定,沒有民眾抗爭、溝通的各種可能。但縱使在這些「便宜行事」的過程中,《2020世界核能績效報告》表示,全球2019年核反應爐平均建設時間為9.8年,既曠日費時、無法解決氣候即時的問題,甚至時間拉長也造成成本提高,這也是全世界越來越少新建核電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曾在1986年發生過車諾比核子事故的俄羅斯,直到上個月都被偵測到當地仍有中子釋出的新聞,顯示出極權政府慣用的粉飾太平,而這些在管理及災後應對的隱匿,至今仍使國際在核災統計的數據上難以精確評估。
車諾比直到2005年才有聯合國等級的報告試圖追溯傷害的嚴重程度,但報告距離災難發生近20年,在研究的基礎資料上根本就已經產生難以回溯。不懂社會科學、地緣政治的核能支持者,始終刻意忽略外部政治環境因素對科學研究調查的干預,都容易造成迷信核電的偏誤。
新技術的台山核電廠仍傳意外,資訊落差令人焦慮
本次傳出意外疑慮的台山核電廠,是由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占七成、法國電力集團占三成所共同開發的,同時台山也是全球第三代核電廠的示範,兩座機組各有裝置容量1750MW,是目前全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機組。興建過程中雖然資訊不公開,但媒體揭露因為壓力容量器材瑕疵、測試期間破裂等核安因素,甚至還有400組件安全測試造假的新聞,從2009年開始動工,比預期延遲了幾年才正式在2019年完全營運。
而超過預期的時間興建,也是全世界新建核電廠的常態。根據《2020世界核能現況產業報告》表示,全球有13座反應爐原定於2019年啟用,但只有6座如期完工,正在興建反應爐的17個國家,至少有10國延宕近一年,更有33個興建計畫延後 ,延宕比例高達64%。這也是核電成本拉高的主因之一。
而台山因為是全球第一座運轉的第三代核電廠,從過往材料瑕疵的新聞中,中國曾有報導表示台山核電興建安全全靠外國,可見技術上必須倚賴法國。回到本次意外會曝光,也是因為技術上的瓶頸必須請美國支援,但諸多不明的訊息仍難斷言是哪個部分出問題,這也顯示核電在技術專業壟斷的過程中,受影響的市民往往都只能被動、最後才得知,成為資訊落差下的受害者。
中國發展核電不如預期,更拼再生能源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少數還在蓋新核電機組的地方——2019年核電總發電量約330TWh,占中國整體發電比例4.8%,並不是特別多——更顯著的投資其實是再生能源,但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擁核派寄予希望的地方,也因此世界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呼籲並參與投資、研發超過10年但遲遲未成功商轉的第四代核電廠(行波反應爐),過去除了投資在美之外,都在中國,後因中美貿易戰而撤資。比爾·蓋茲喊了十來年:「我們仍需要一場能源奇蹟。」(We need an energy miracle.)雖然始終沒看到個影,但中國作為核能愛好者的新天堂,是顯而易見的。
但中國核電真的有這麼好的願景嗎?從近年的新聞似乎看不到跡象。台山核電廠在2018年揭牌時,是由習近平與時任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起揭牌,浩浩蕩蕩做足新聞,但近年已經鮮少看到中國高層領導人大張旗鼓地宣傳新核電計畫。
更顯著的是,原本2016至2020年的五年核電計畫中,要增加30GW的核電,但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中顯示,這個五年計畫僅完成23.4GW,達不到原目標的八成(在中國很罕見),表示新建的速度不僅變慢,也不如預期目標。
1992年起,每年針對世界各國核電廠的運轉狀況與全球核能產業趨勢進行分析,以完整客觀、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分析著稱,並被譽為國際間關鍵核能報告的《2020世界核能現況產業報告》中推測,中國核電發展不如預期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中國的電力需求沒有成長這麼快;第二,中國最近為了產業發展對產業部門降電價,但是核電廠很容易成本過高,建造速度不如預期,讓中國領導階級有些卻步;第三,中美貿易戰,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口核電相關產品。
最後值得注意的,雖然中國大力發展核能,但再生能源的量更遠大於核電。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1》的統計,在2011年,核電占中國發電量1.8%,風力發電占1.6%,太陽光電則是0%,但到2020年,核電占中國發電量4.8%,風力發電占6.3%,無論成長或裝置都遠高於核電,太陽能發電則占3.4%,成長幅度也高於核能。很清楚地,中國並未偏重核能、偏廢再生能源,甚至在未來,再生能源的發展則更為中國所重視。
台灣核電倚賴美日經驗居多,而今也遇到障礙
回到台灣的核電發展,除了已經運作近四十年,逐漸走向除役的既有老舊核電廠外,1980年代規劃、1999年開始興建,並蓋在斷層上的核四,蓋到2015年正式封存且尚未完工,若重啟興建,時間保守估計還要十年才能正式發電,遠高於全球平均。再加上核四採取的是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介於第二代跟第三代核電廠之間,目前採取此反應爐並有運轉經驗的僅有日本的核電廠。
日本在福島核災前曾有54座反應爐運轉,約佔整體供電30%,但2021年此時僅剩4座反應爐在抗議聲中實際運轉,雖然執政當局與東京電力公司仍然希望重啟更多核電,但日本各地方政府均不願配合,並因諸多法院停機的判決、管線龜裂等問題,使重啟的數量自2018年中期以來並未增加。此一現象也讓日本核電技術的發展受到阻礙。
中俄持續發展核電,台灣核電也面對「中國因素」
台山核電廠疑似洩漏的意外,中國官方生態環境部發聲明闢謠,香港天文監測站也表示沒有輻射劑量升高的痕跡,似乎讓爭議告一段落。而根據法國電力集團的官方說法,台山一號機內發現的惰性氣體是氪和氙,而洩漏應該跟部分燃料棒出問題相關,但氣體符合中國標準的上限,表達出似乎僅是「小意外」無須公眾擔心。
但法馬通請求美國技術支援是事實,加上車諾比在核災發生35年後的今日仍偵測到異常,顯示中、俄等極權國家內的資訊本就不易公開,也回到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僵局。
雖然技術上不見得與中國核電相通,但放眼全球,認真大力發展核能的僅剩中國與俄羅斯,其他國家均以大力投資、發展再生能源為方向。作為中國的鄰居,還有更多靠近台灣的核電廠正在興建,不透明的資訊,更讓這些風險由台灣海峽的海洋與台灣人民共同承擔。
長遠來看,由於地緣政治的緊張,若台灣持續發展核能,未來在技術上除了倚賴美日之外,主要發展核電的中、俄若有技術性突破,也難與台灣合作;而發生意外,也得面對隱匿資訊而無法共同作戰的困局。面對能源轉型的關口,台灣民眾也得思索我們要的未來能源,是否要持續跟中國靠近。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54/5538379
♡
台灣食品產業現況與政策分析 在 椪皮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想開發合作夥伴,如何著手市場分析?」
今天是週五英文休刊日,跟大家分享KT老師超精彩的商業開發課程!
因為裡面有穿插圖片,留言附上好讀版(建議用電腦觀看,心智圖實在是很糊QQ)
「以下是文章全文」
商業開發(BD),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職位。
簡單來說,如果業務是小火龍,那BD就是噴火龍。
老師之前提到:『BD偏重從0到1,與合作夥伴的資源交換、長期效益,與合作夥伴共同放大產品效益』
這正好是我最近要學習做的事,在食品業這類型的傳統產業來說,其實很少聽到BD的職務,通常這個角色都是由老闆本身自己擔任。但是這個位置身負重任,是公司茁壯不可或缺的角色。
話不多說,開始今天課程筆記。
一、市場分析的面向
老師提到,我們應該用三個面來分析市場的面向:
市場現狀:產品生命週期、市場規模、政策、技術發展、社會趨勢
供給面:供應商、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競品分析、客戶
需求面:用戶分析、產品分析
老師在這邊用【podcast】這個在台灣最近越來越紅的平台來做舉例:(心智圖在下方圖片第一張:內容取自KT老師上課內容)
我也試著寫出我們公司的目前面向:
(心智圖在下方圖片第二張:自家公司分析 by椪皮仔)
二、如何收集市場資訊
老師提及: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的來源
(在圖片下方第三張:截圖至老師投影片)
在食品業較難找到第二手的資訊。
從 #廠商面來說,大多廠商並不注重在網頁經營,甚至是最新時事的分析與評論。
廠商還是偏向以業務來增加客源,並沒有花太多心力在線上經營。也比較少廠商做到上市上櫃,可以把他們的財報拿出來研究。
從 #店家面來說,資訊相對封閉,比較少店家在經營線上的資訊分享。
一來可能因為老闆真的很忙,店裡很多事情要做沒有餘力經營。
二來可能因為大家對實作比較重視,網路上的分享對他們來說相對次要,所以除非與店家老闆直接聊天,不然很難得知目前市場的資訊。
若是以展覽或是研討會來了解,可能也會比較難知道最新的資訊。
老師這裡也提及幾個老師常用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1. 直接進場(要真的把腳伸進去,才知道水有多深-這是我自己加的XD)
2. 實地訪談(這是最花時間與心力但卻最直接的方式了)
3. 問卷調查
4. 分組討論(公司內部大家關注的點不同,對市場了解的切入點也不同,因此也可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
5. 花錢買報告
6. 花錢買專家
看到這裡,我認為可能最好的方式還是『走出去』。
三、資訊不足時,如何做決策?
『錯誤的決定,有時比不做決定好。』
想要百分百掌握資訊然後再進而判斷要下什麼決定,往往會永遠下不了決定。
那要如何做決策呢?老師列出幾個重點給我們,
1. 討論可能的方向
2. 列出風險與報酬
3. 排序或評分(依照可行性、時間、風險、報酬)
4. 根據回饋,修改方向(先做出MVP,在慢慢修正)
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公司最近下一個重大決策的過程, 身為一個小小公司的二代,我一直希望可以慢慢拓展我們的業務範圍。
我們討論出可能的方向有三大項:
1. 自己開店
2. 從to B往to C發展
3. 研發新產品,往to B市場拓展業務
如果以 #可行性來說:其實三條路都是可行的,但是可能是先後順序的不同。
我們認為比較順的邏輯應該為先拓展業務(累積資金),進而自行開店,最後再透過店家的力量往to C經營,更能夠接觸消費者。
但是,也可能在拓展業務的時候不順利,或太順利,導致後面的計畫更動。這些都是要先把第一步做了,頭洗下去就會知道了。
如果 #以風險來說:開店>往to C>拓展業務
因為以我們的優勢來說,我們從to B市場切入更為熟悉與快速。
但是開店與to C都是要另外學習的領域,不僅投入成本比較大(資金或是時間),要看到效益與回報的時間可能也會更長。
如果 #以報酬來說:未知
開店的成功與否、to C產品的銷量好壞,都是很難以預估的,真的要實際下去試試看,才有辦法真的了解其中的數字。
大家就可以猜猜看我們最終的決定是什麼了。或是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如果有不同的切入點與分析,歡迎跟我分享~~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商業與人生很像,我是屬於一頭熱、想很少的人。
我常常先去做了才發現我好像做不到或者是不喜歡, 但是我一直都相信,人生的道路是刪去法,如果能夠一直嘗試,把不喜歡的理由加以分析、透過越來越了解自己的道路上,或許慢慢能夠找到自己的道路。
從年初到現在,我一直都很想創業,想要有新的嘗試、不同的道路。
但其實,這些決策我都沒有很確實地執行,
一方面是因為我並沒有把全部心思放在這上面,
二方面是我一直被自己的心魔(想要有一個團隊)困住。
我一直到上個月才認真分析我們的現況, 找到可能是最高效益的方式。
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才分析?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分析找到正確的方向?
或許我們在跌跌撞撞以後,會放棄一些幻想和不切實際的堅持, 雖然在每一個決策我都花了一些代價,但是我深信這些代價非常值得。
KT老師分享的方向與方法,真的很實戰,也希望未來我的業務再接著往BD的路途,會越來越順利~
今天分享先告一段落拉~下次見!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心得分享~歡迎來幫我粉專按讚唷(手比愛心
#讀之有用
#上課心得
#商業開發
#商業思維學院
台灣食品產業現況與政策分析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看到這個,只有一個感覺真心工三小?
蘭姆酒的原料來自糖蜜跟甘蔗汁,高雄當然能種甘蔗,可是到了今天高雄還要回去生產這麼低階產值低的農產品嗎?
蘭姆酒好不好喝跟農業技術沒太大的關係,跟加工技術比較攸關,食品加工品要創造出價值跟價格就必須跟文化結合,甚至是因為風土而帶來的風味獨特性。
台灣本來就沒有本土的蘭姆酒文化,再加上生產成本高,完全沒有優勢的情況,如何創造一個有競爭力,無限商機的產業?
與其在這邊鬼扯這些,不如做好現況分析,去了解高雄本土酒類業者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未來如何用政策工具排除障礙。
算了,這些可能對她來講都太難了。
還是真心工三小比較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