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地圖圖解】一張圖看懂2020台灣「餐飲產業」版圖變動
3個2020台灣「餐飲版圖變動」新情報news!
💡平價餐飲IPO新勢力成長強勁,帶領台灣餐飲市場走向連鎖化與資本化
💡日本餐飲品牌來台展店橫跨多業態,建構海外第二營收支柱
💡創新服務結合技術應用,餐飲多元化疫情對策成為長期經營戰略
==============================
台灣為亞洲國家中重要的餐飲IPO市場,近10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餐飲業者在台IPO,孕育出不少活力十足的餐飲新勢力,並快速發展成為帶領整體餐飲產業走向連鎖化與資本化的強勁動能。
然而2020年以來持續壟罩的疫情影響,對台灣餐飲業形成龐大衝擊。企業在疫情下分歧的營運表現更直接牽動著台灣餐飲業劇烈的版圖變動。
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爬取彙整台灣餐飲產業數據情報,繪製2020台灣「餐飲版圖變動」產業地圖,除區分不同餐飲服務型態外,並以緊扣規模經濟效益、品牌影響力與營收市佔率的門店數為劃分指標,搭配年度門店增減數量,透過資訊圖象呈現主要餐飲業者在疫情下的經營情勢變化,並歸納3項觀察重點,做為分析台灣餐飲產業的重要參考佐證。
📣平價餐飲IPO新勢力成長強勁,帶領台灣餐飲市場走向連鎖化與資本化
近年台灣餐飲產業擴張重點在於平價連鎖餐飲業態,主因除了強大的疫情抗性外,更關鍵的是平價連鎖餐飲具備的「高度標準化商品」及「可快速複製擴大」特質。藉助於資本挹注與疫情消費型態的推波助瀾,路易莎、cama、八方雲集、麥味登等平價餐飲IPO新勢力,已快速發展成為所屬次產業別中門店數量顯著領先的品牌,並且在站穩高店數規模經濟與市佔優勢後,向上建構自有供應鏈護城河,再以自建供應鏈基礎支撐品牌規模的快速擴張,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日本餐飲品牌來台展店橫跨多業態,建構海外第二營收支柱
日本餐飲品牌在台布局廣泛,其中又以擁有資本市場奧援、以及易於複製擴張特性的平價連鎖餐飲業者為主要輸出箭頭。2020年不少日系餐飲品牌在台仍維持穩定的展店腳步,雖與本土企業仍有一段差距,但相對於日本國內因疫情而掀起的大規模餐飲閉店潮,台灣市場的穩定發展與持續拉高的營收貢獻度,無疑成為日本餐飲集團疫情下重要的第二營收支柱。
📣創新服務結合技術應用,餐飲多元化疫情對策成為長期經營戰略
疫情大幅提高台灣餐飲業導入新式服務組合與應用各項科技工具的速度與意願。部分原本僅定位為短期求生對策的服務模式,例如建立雲端廚房、架設線上網站、銷售PB商品等,不少已發展成為企業長期經營的策略方向。業者擴大資本投入較高的基礎設施建置、產品改良研發方面的資源規模,不僅加快了餐飲企業本身的轉型速度,也帶動關聯供應商蓬勃發展,使台灣餐飲科技生態圈能見度大幅提高。
✍️下載【產業地圖圖解】2020台灣「餐飲版圖變動」產業地圖:https://reurl.cc/ze4qE6
-----------------------------------------------------
關聯閱讀:
2021【投資評價圖解】2020中日台平價餐飲企業關鍵財務數據排行:https://reurl.cc/zeXrVk
2021【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 https://reurl.cc/7rnOGy
2020【產業地圖圖解】舌尖上的戰場:一張圖看懂台灣連鎖餐飲集團縱橫布局: https://reurl.cc/bXq163
2020【產業地圖圖解】一張圖看懂2020台灣外送平台產業版圖: https://reurl.cc/lRl88A
2020【商業數據圖解】解析台灣餐飲外送平台關鍵數據的商業意涵: https://reurl.cc/xGodze
2020【商業數據圖解】台灣連鎖餐飲&旅遊業市佔率英雄榜: https://reurl.cc/83zQrg
2020【商業數據圖解】亞洲兩大餐飲IPO市場:台日連鎖餐飲獲利能力PK: https://reurl.cc/xGozxV
#產業地圖圖解
#餐飲產業
台灣餐飲 數量 在 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方法的雞湯和白開水一樣,這不是口號,而是市場的現實。
這波疫情急劇升溫,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我們正在評估的一家醫療新創企業也遭遇亂流,但創辦人不但沒有任何慌張失措,還清楚回答我們所有 DD (盡職調查) 的問題,尤其是關於營收結構的尖銳提問,都沒有絲毫怯場,還讓我們驚艷發現,光是手中正在處理的訂單,早已是今年營收目標的數倍。
由於疫情狀況來得相當突然,我們直覺這家公司應該會出現問題,勢必影響正在進行的 Pre-A 輪募資,所以緊急聯繫創辦人進行線上會議,並針對我們 DD 過程中的許多疑問,要求隔天立即提出完整報告,在會議上檢視與討論。
會議中,創辦人不慌不忙的解釋為什麼業績沒有絲毫影響,還把許多海外正在洽談的項目拿出來與台灣醫療機構做比較,解釋為什麼台灣市場要採取迴異於國際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而這個模式剛好在這波疫情中證明了它的優越性。
這樣講,各位可能還無法感受,我們比較了幾間國際上知名的同類型醫療新創企業,其中不乏已經上市,甚至估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但奇怪的是,這些相對比較成熟的企業都是以設備販售及後續的高額維護費為主要收入來源,台灣這間新創企業卻巧妙的與 SI (System Intigration) 廠商合作,讓 SI 廠商負責最擅長的設備採購、整合、安裝,而他們自己掌握最核心的運算技術,再以租賃+耗材的方式來收取費用。
等於是將最耗費人力、成本、費用的事情留給合作方去做,自己專注在最具有價值的研發及核心應用技術上,不但 SI 廠商樂於合作,連醫療機構也搶著引進這套新技術。
這個模式的毛利率為七成以上,與國際主要競爭對手差不多,但淨利潤也高達四成,這就遠高於這些對手的二~二成半水準。
而且,她的主要營收來源分為四大塊,除了第四塊目前剛剛起步,還不成氣候之外,前三塊營收都很平均,客戶的訂單大小與數量也很適中,對財務 DD 來說是很健康的狀態。
最後,我們唯一還有疑問的是這一輪募資金額似乎偏小了點,哈哈!
不僅僅是新創企業,疫情衝擊下,《希望學院》的一位企業家也讓人印象深刻,早在疫情升溫前,這位企業家就感到店面的業績力道轉弱,連續兩個月營收都是衰退,遇到這種狀況,有些人會想可能是暫時的現象,先觀察一陣子再說,也有些人會進行一波優惠促銷活動,但這位企業家直接來找我談。
我們把過去一整年的台灣餐飲市場規模做了初步的研究,發現整體市場是持續成長的,應該沒有問題,所以,我們轉向研究附近其他餐飲業的質量有變化嗎?多少新餐廳?同行餐廳?替代餐廳?份量變化?價格變化?CP 值?行銷手段、文案變化、活動變化?人員狀況?效率?士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逐一清查盤點後發現,衰退主因是兩家知名連鎖餐飲業進駐到這個一級戰區,所以,趕緊擬訂新的作戰策略,包含促銷方案、行銷方案等,並很快地動手去推動,業績也因此逐漸回溫。
但緊接著五月份的疫情升溫,幾乎重創了所有餐飲業,這位企業家也沒有任何驚惶失措,立馬盤點手中的資金、人員、設備、物料、坪效等,而且隨即快速下決定縮減營運規模,讓資金可以支撐半年以上,最讓人驚訝的是,早在政府宣布停止室內用餐前,企業家就決定暫停營業一週,並且改為外送服務。
同樣的,針對疫情三級警戒的民生需求,企業家馬不停蹄的聯繫許多製作料理包的廠商進行學習了解,著手購買急速冷凍設備及相關器具,火速推出冷凍料理包。
並以疫情管制時間超過三週來規劃,推出所有必須長期在家料理三餐的「防疫即食包」,直接以精燉熬煮的牛肉湯汁為基底,搭配獨家配方的翻炒牛肉塊,讓媽媽們自行添加食材就能變化出各種佳餚,不再煩惱下一餐煮什麼。
果然,推出後大受歡迎,企業家再度以具體的方法、行動、決心打下漂亮的一戰。
讀到這裡,各位朋友有沒有發現,疫情雖然嚴峻,這些企業家都沒有「喝雞湯」的習慣,而是實打實的研究問題、找出方法、解決問題,這就是我開頭提到的觀念,真的,防疫期間,別再喝雞湯了!
再多嘮叨兩句,疫情嚴峻時刻,也不要再去想什麼縝密的辦法或計畫,而是要直球對決消費者的需求,什麼需求?不是青菜加蘿蔔,也不是龍蝦配鮑魚,而是懶、爽、變強大。
什麼是「懶」?疫情造成很多的不方便,如果你的商品和服務能幫我解決這些不方便,就剛好滿足我「懶」的需求。
什麼是「爽」?疫情造成很多的不方便,如果你的商品和服務可以紓解我的苦悶和壓力,讓我感到「爽」就對了。
什麼是「變強大」?疫情造成事業、生意、工作的衝擊,如果你的商品和服務可以讓我屌絲逆襲、脫胎換骨、絕處逢生,就滿足我「變強大」的需求。
只要符合上面三種需求的任何一種,都能夠逆勢成長,就像上面的企業家案例,醫療新創企業讓 SI 廠商和醫療機構「變強大」,餐飲企業家解決的是在家準備三餐的痛苦,也就是滿足「懶」的需求。
懶、爽、變強大,越直接越好!
本週末沒有複習會,如果想繼續學習的朋友,歡迎直接來《希望學院.企業實戰營》線上課程,我們週六見~
詳情請至「希望學院大小事」:https://lin.ee/zHqcvXT
台灣餐飲 數量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友善食光
#減少剩食
最近這幾天,看到不少人分享了全家便利商店的「友善食光地圖」,這邊也想和大家好好來分享減少剩食的概念!
台灣的超商商品琳瑯滿目,不過有些食品的保存期限因為不長,就常常面臨即將過期、甚至是已經過期,卻還沒賣出去的狀況,那這些食物該怎麼辦呢?
不少超商對此推出了即期品的優惠,希望能加速將這些食品賣出,避免造成之後的浪費。
而這次全家的「友善食光地圖」,便是將這些即期品資訊登錄在自身的APP上,消費者若有需要,便能直接找到店家,並以優惠的價格買回家。
根據全家超商公布的數據,過去自從友善食光機制上線後,一年約減少了3000噸的剩食,等同減少了 8 萬多公斤的碳排放量,也呼應了聯合國永續指標的「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這次推出地圖,希望能夠再減少三成。
其實,每年地球約有 13 億噸的食物遭到丟棄浪費,數量相當可觀,光是台灣餐飲、超商、量販店、超級市場等 11 萬多家多間實體通路,每年因未拆封放至過期、賣相不佳遭丟棄的食品,也高達 3 萬 6000 公噸,相當驚人。
「剩食議題」近來備受關注,許多民間組織及企業,也一起為了惜食而努力,像是成立了食物銀行、惜食餐廳等,希望藉此減少食物浪費及碳排放。
2017 年台灣曾舉辦「循環經濟全球論壇」,邀請許多國家分享各自對於剩食的管理處理及推動循環經濟做法;像是台灣、日本,就利用物質流向來追蹤申報的源頭管理制度,為食安把關;荷蘭、德國推動再生能源,將廚餘轉為生質能源,值得一提的是,荷蘭甚至由年輕人投入創業「剩食餐廳」,希望能取得米其林認證,也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以上這些模式,都展現了剩食其實商機無限,除了是推動循環經濟很好的選項之外,也對我們的地球更加友善;若能搭配科技,創造有效率的食物供應模式,我相信都能減輕更多對於地球環境的負擔。
真心希望這樣的模式能夠更加擴散,除了全家超商之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商家能夠一起投入惜食的行列,減少浪費、友善地球❤️
#真心推薦
#非業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