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紹完場刊後,別忘了電影DM(チラシ)也是一門大學問。電影DM最主要的功用,即作為「電影宣傳」,吸引觀眾買票進場,這一點從古至今皆是如此。日本電影DM的出現,從無聲電影時期便存在,與現今不同,當時是由電影院自行製作,規格大小也不一致,除了宣傳之外同時也是「時刻表」。
此外,許多西洋電影的DM,也會同時印刷日文、英文,做為吸引外國人的宣傳DM。尤以1960年代的「古早」電影DM特別稀有,可以說是現代收藏家的夢幻逸品。
與現今最大的差異莫過於,1945年戰前的電影DM,片名與內文不同於現在「由左至右」的橫書寫法,而是「由右至左」,明顯能感受到懷舊的氛圍。(台灣則為1980年代,為了方便閱讀中英文並存的文字,才將中文橫寫格式才改為由左至右。)
50年代後,DM不再是由電影院製作,而是由電影公司統一製作發放,60年代開始使用彩色印刷吸引注意力,以及隨著電影原聲帶的普及,許多電影甚至會特別製作兼用黑膠唱盤封套的宣傳品。
文章全文: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25987
70年代,電影雜誌社出版電影DM特集特別號,奠定DM的收集市場,加上克林伊斯威特、史提夫麥昆等知名好萊塢名人,過往的作品紛紛重新上映,再次帶動收集DM的風潮。80年代前半,《007》、《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片商首次將DM作為「單獨宣傳品」搭配周邊,直至後期,在日本上映的電影數增加、《チラシ大全集》的出版才讓收集DM熱潮退燒。
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紙本DM的宣傳功能已不如以往直接,早期多以藁半紙(日式洋紙)製成,質量參差不齊。現今紙質則多以90g的銅版紙為大宗,並以B5為主要尺寸,主要原因為降低成本、便於單手閱讀以及能夠輕易地放到包內。
與場刊相同,電影DM只會擺在即將上映的電影院。約上映前3~4個月,便可在電影院拿到第一版DM,比較有錢的商業電影會分別在不同的宣傳時期,製作2至3款DM設計。此外,因每年在日本上映的電影數眾多,多數連鎖戲院並不會擺放「現正上映」的電影DM。
在網路、SNS普及後,DM的宣傳作用已逐漸被取代,免費的宣傳品也從中衍生出「轉賣」問題,大量攜出再上網高價轉賣的現象,尤其是知名演員或傑尼斯偶像出演的作品,往往容易被一掃而空。
最後分享一下,如何將這些有收藏價值的日版DM,佈置成一整片電影牆。(圖片即為CharMing房間一隅。)
由於日版的DM大小皆為統一尺寸B5,只要有B5透明萬用袋+3M雙面布膠帶,就可以在不傷害紙、牆壁的情況下,完成這道無聊就可以盯牆壁發呆的電影牆。
另外推一個大型海報貼法,可以用釹鐵硼強力磁鐵(推日本大創超迷你圓形2mm x 1mm),一個用單面布膠貼在牆上,只要四個釹鐵硼的磁力即可固定上方。
(但如果是磅數太重的海報,還是建議裱框或是下定決心直接黏貼。)
文章全文: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25987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60年代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陳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陳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1960年代台灣電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1960年代台灣電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60-70-80年代電影金曲【第一輯】 - YouTube 的評價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陳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台灣大導演李安(Ang Lee)執導的新片《Gemini Man》由Will Smith主演,電影主打每秒120影格數及3D 4K畫面呈現。此高規格可是業界的一大突破。不過電影上映後,成效明顯未如理想。
先不論電影故事過於平白,本文主要分析它使用的「最新技術」。
一般電影使用的格數每秒24格,而這規格已經由舊年代電影使用至今。為甚麼一定要使用24格?在於人類肉眼的「視覺暫留」和「腦補」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令到影像出現動態模糊,讓電影看起來會「不太清楚」。歌詞都有「如果看著我不妨朦一點」,電影就是帶點模糊,才有電影感。
李安所使用的最新技術,先是不論香港還是台灣也沒有太多戲院可以配合到(香港只去到60格)。而且每秒120影像讓電影看起來太真,感覺有點置身現場一樣,變成沒有「電影感」的電影,感覺相當出戲。24格的固有規格,並不是無理由的。
・
只能說這板機扣得不好了。
(選張朦一點的圖讓你重新感受一下)
(Gemini Man, 2019)
#film #movie #moviewordd #anglee #李安 #geminiman #雙子任務 #疊影危機 #willsmith #電影 #電影文字 #陳銳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陳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台灣大導演李安(Ang Lee)執導的新片《Gemini Man》由Will Smith主演,電影主打每秒120影格數及3D 4K畫面呈現。此高規格可是業界的一大突破。不過電影上映後,成效明顯未如理想。
先不論電影故事過於平白,本文主要分析它使用的「最新技術」。
一般電影使用的格數每秒24格,而這規格已經由舊年代電影使用至今。為甚麼一定要使用24格?在於人類肉眼的「視覺暫留」和「腦補」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令到影像出現動態模糊,讓電影看起來會「不太清楚」。歌詞都有「如果看著我不妨朦一點」,電影就是帶點模糊,才有電影感。
李安所使用的最新技術,先是不論香港還是台灣也沒有太多戲院可以配合到(香港只去到60格)。而且每秒120影像讓電影看起來太真,感覺有點置身現場一樣,變成沒有「電影感」的電影,感覺相當出戲。24格的固有規格,並不是無理由的。
・
只能說這板機扣得不好了。
(選張朦一點的圖讓你重新感受一下)
(Gemini Man, 2019)
#film #movie #moviewordd #anglee #李安 #geminiman #雙子任務 #疊影危機 #willsmith #電影 #電影文字 #陳銳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1960年代台灣電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 台湾电影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白景瑞拍摄《家在台北》,均颇叫好叫座。 ... 60年代末期,香港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 ... ... <看更多>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華文朗讀節特別與光點華山電影館合作,策劃主題電影專題放映,以三部60年代電影:1960年日本的《反安保藝術之戰》、1966年台灣的《上山》、1968年法國的《戲夢巴黎》,透過 ... ... <看更多>
台灣60年代電影 在 1960年代台灣電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 台湾电影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白景瑞拍摄《家在台北》,均颇叫好叫座。 ... 60年代末期,香港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