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同人小說筆仙 在 買動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迪士尼 扭曲仙境 公式 FAN BOOK】
火熱預購中👉https://myacgshop.com/iZilW
手遊「迪士尼 扭曲仙境」公式FAN BOOK來囉!!
「黑執事」作者樞梁筆下的迪士尼反派角色,各種美型😍
如果你也是粉絲,就不要錯過了,趕快來下單吧!
#買動漫 #迪士尼扭曲仙境
同人小說筆仙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由林昱伶領軍的大慕影藝,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榮耀無數,激盪的漣漪不斷,但其實,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前,《做工的人》才是林昱伶原先瞄準的的首部自製劇計劃。《做工的人》改編自工地作家林立青在 2017 年出版的同名書籍,林昱伶則在同年 7 月買下原著版權,歷經三年時間,途中甚至天外飛來一筆《我們與惡的距離》,才終於將《做工的人》於 5 月 10 日推上世人眼前。
讀《做工的人》原著小說最大的體悟是,作者林立青提供給廣大讀者們一種觀看的角度,用自己在工地擔任監工的眼,再將平常手上拿慣的板工器具化做文學之筆,帶領人們前往從未見過的真實場景,樸實,不經雕琢,卻真誠動人。
要寫在工地裡打拼、搏鬥的人,由林立青出發書寫或許是適合的,在寫作的動機之上,人們似乎能不再懷疑作者想藉著較為困苦的族群,進而「利用」、「剝削」,再透過中產甚至上流階級獵奇的關照,產生一種廉價的反饋與反動,進而聲名大噪(或是利益雙收)。
至少在我眼中看來,林立青寫《做工的人》無意消費工人,不為名也不為利,不拐彎抹角地所寫所見,有的是滿腔的憤怒以及哀嘆。
「憤怒」社會體制的諸多不公不義,生活已經夠苦悶,警察局、環保局不處理重大案件,抓「真正」的壞人,反而處處刁難,如水洗工地污泥進到排水溝中,就要開罰上萬元罰款,對工人們來說,簡直要命(但動輒上萬元的罰款,對大多數人來說也都是要命),諸如此類的大小事,都是難堪。
「哀嘆」生命的不確定性太多,緣分易逝、易散,想改變的事情再多,內心深處想幫助他人的心再滿,終究能力有限,結構性問題終究只能提出,無力解決,肚子都填不飽了,哪有餘力跟整個社會上層權威、各方勢力拍版叫陣。
這些事情,林立青看見,於自身經驗中提煉進而書寫,或許期盼的是消弭社會大眾的偏見,幸運一點,或許能讓工地產生變化,哪怕是一點點改變或是擁有被看見的可能,都成了林立青書寫的動力之一。
而上述的憤怒以及哀嘆,似乎與工人們共同喝著保力達B混搭米酒、莎莎亞椰奶或是伯朗咖啡,幾杯「工地套交情」的飲品下肚之後,就能短暫的忘卻。
但全書在這種憤怒以及哀嘆之中,反而看見一種認命但不服輸的精神,書中的工人模樣,雖然林立青表面上寫的苦、寫的悲,但如果讀者願意向下挖掘,能發現這些人常常是「樂天之人」,「哭一天是過日子,笑一天也是過日子」這種濫俗的心靈雞湯,似乎在他們身上獲得最好印證,而這種底氣,恰恰就是戲劇《做工的人》的核心。
於是,由林昱伶製作,鄭芬芬執導,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苗可麗、薛仕凌等人主演《做工的人》,就有了喜劇的基底,戲劇面不打悲情牌,進一步與原著表面悲苦的樣貌拉開距離,聰明地在喜劇中側寫出人性的複雜面向(這點近期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有討論,《小丑》就是一例),不卑也不亢,且最重要的是,並不失原作精神,這就是令我最驚喜的地方,製作團隊的確大膽,但從前兩集來看,頗見效果。
看完前兩集,這群演員演繹的工地人生,的確令人好奇,李銘順、游安順、薛仕凌三位「噗攏共」的表現,也做到令觀眾耳目一新,事前最擔心李銘順的台語口氣,也算過關,而薛仕凌的演出更替全劇增添渾然天成的純真模樣,可愛討喜。
《做工的人》不走大鳴大悲的套路,這群工人或許窮,想發大財,但不偷、不搶、不拐、不騙,有自己的方式用力作夢、努力生活,有尊嚴地過日子,從來不是用收入衡量,僅用兩集,就帶著觀眾進入「工地人生」,「管他做工還是做仙,人生就是要有希望嘛!」的口號不只喊得響亮,也具穿透力,更具普世價值。工人們說穿了,和你我無異,無關所謂階級。
若進一步與近期火熱的台劇《誰是被害者》相互觀看,兩部劇集都是想讓社會中一群「無法發聲的人」被看見,一部用粗暴、極端的黑暗,帶領觀眾找尋生命微光;一部則用輕鬆、可愛的無厘頭,帶領觀眾望見從所未見的生活能量,縱使戲劇形式、手法不同,但本質皆回歸「人性」,解剖不被理解的群體。
不管是原作或是戲劇,林昱伶、鄭芬芬、林立青等等,不願站在文化、階級優劣的獵奇角度,誠懇把現象與問題拋出,《做工的人》藉著他人故事去嘗試理解不同人生,將社會上較少人關注的樣貌轉化為極具可視性、易讀性的狀態,觀眾或讀者能否進一步審思,或許是看/讀完作品的課題,戲劇跟原作一樣,都試圖打破所謂的階級鴻溝,說階級或者有點模糊,更精準一點說,是想讓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人們,彼此多關心一點,這種關心並非廉價,更或者,關心真有所謂廉價?
若透過一齣影集、一本書籍,有了感動進而看見平常忽視的面向,就是一種不可思議,都值得為之動容。「看見」「同溫層」以外的人、事、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則,社會上的對立、撕裂怎如此容易,不諒解、不溝通、不傾聽才是原罪,《做工的人》打開視野、補足想像,甚至引起群體共鳴,已屬難能可貴,希冀這個社會能持續對話,保持溫柔,誠摯推薦《做工的人》。
🚧 做工的人播出資訊 🚧
▦ 每週日21:00 HBO、HBO GO 首播 ▦
▦ 每週日22:00 myVideo 4K上線 ▦
#做工的人 #大慕影藝
『做工的人 Wor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