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5.01
牛媽愛分享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性
分享出處於
陳志恆諮商諮心理師
講座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我是EE媽 我的幸福態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同情心與同理心哪裡不一樣嗎? EE媽自己感受滿深, 很多人同情單親媽媽的處境, 給的關心是過度是沒有效果的, 甚至會讓我想要躲開這樣"關心", 例如: 「那妳沒跟對方要錢嗎?」 「沒關係啦!反正妳還有自己的爸媽可以幫忙啊!」 這些真的是沒有太多幫助的言語關心, 反而把我內心的困擾與不想提及的翻...
同理心同情心差異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剛出版社傳來今天印好的《同理心身教》,封面美美的,暖呼呼的,讓人看了好激動,覺得自己真的應該要來認真宣傳這本書......(熱血貌)
#以同理心為核心的成長氛圍
其實,寫完前一本書《交心》,我對於書中一些未能好好闡述的章節有些遺憾,尤其是同理心這項能力。
「您覺得教孩子同理心是重要的嗎?」每當我在研習會場詢問這個問題,幾乎所有老師都舉起了手。
然而當我再進一步追問:「那麼,您是如何教孩子學習同理心呢?」與會老師們個個面面相覷,靜默無聲。
的確,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我們,總覺得現代孩子和以往不太一樣,似乎較以自我為中心。
同理心,是現今社會愈來愈被重視的能力。或許是我們感受到現在孩子普遍欠缺同理他人的習慣,亦或是我們相信同理心會是孩子行為偏差的解方。若能提早關注於此,孩子就能因為同理他人感受,對事件有較全面的思考層面,因而導出不同的結果來。
有趣的是,我們都覺得同理心很重要,但要如何教孩子同理心?同理心要如何運作?這方面教學策略倒是十分欠缺。
一般的做法,我們會請孩子對他人進行「換位思考」。然而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連我們大人都不願意站在他人立場思考事情了,又如何要求孩子放下個人情緒去同理他人呢?
為此,我翻閱市面上各類書籍及學術研究文獻,各家學派並無統一的界定與理論架構。然而,這些理論共同指出,同理心不只是簡單的換位思考,而是必須從多面向著手:同理他人的情緒,同理他人的認知,同理他人的需求。
再回到班上,面對孩子們每天層出不窮的狀況時,我發現以往不容易解決的紛爭、較為固著的生活習慣、或是孩子在事件爆發時高張的情緒,都能在同理心的脈絡裡,變得較為鬆動而有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有時會出現出乎意料的結局發展。
#同理心開展的五步驟
我嘗試在班上融入同理心策略,多年下來,倒也摸索出一套適用於班級經營的同理心模式:
1. 覺察自身的情緒
在情緒的當下,孩子往往難以跳脫自身的思維慣性。讓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說一說自己此刻的情緒由來,讓大腦慢慢轉移到理性的前額葉進行運作。孩子覺得情緒被接納、被好好的同理了,才不會過於武裝自己,而願意開始同理他人。
2. 同理他人的情緒
觀察他人的情緒,說一說他人正處於何種情緒之中。情緒是外顯的表徵,從情緒話題切入,孩子比較容易觀察並說出他人的反應,並與他人的情緒同步。
3. 同理他人的認知
「同理心」和「同情心」最大的差異,在於同理心不只是同情他人,而是要深入他人頭腦去思考此時他在想什麼。
例如:當孩子看到街上的遊民時,他往往會覺得「他很可憐」。但我們進一步追問「他在想什麼」時,孩子可能會說出「他現在覺得很冷、很餓,希望有飯吃」的想法。這就是從同理他人的情緒,再進一步擴大到同理他人的認知。
4. 同理他人的需求
因此,若我們再繼續追問「那他現在需要什麼」時,以前面所舉例的遊民話題,孩子可能會歸結出「他希望路人不要用鄙夷的眼神看他」以及「他希望經過的好心人能帶給他一些吃的」……這類的思考結論。
5. 化為實踐的具體行動
我們最終還是希望孩子能在同理他人的歷程中,形成一種改變的行動力。因此,讓孩子在同理他人需求後,化為可落實的具體行動是必需的。例如前面所舉例的遊民話題,孩子若能起而行給予一些幫助,例如資助零錢、飲用水、保暖衣物,孩子的心性就會更加的柔軟與善良。
孩子在家中面對與兄弟姐妹的紛爭、在面對與父母的爭辯中亦是如此,若能帶著孩子走完同理心策略流程:同理他人情緒、認知、需求,並以他人立場做出具體行動,很多衝突將立即可以得到紓解與調整,並且將彼此的關係修復得更為圓滿。
#同理心要在有同理心的環境中滋養
孩子之所以沒有同理心,亦或者我們覺得同理心如此難教,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並沒有在有充份同理心的環境中,感受到被同理、被接納的溫暖。
教室裡那些憤怒咆哮的小火山,不就是在家中被憤怒指責的無助孩子?
那些對班級事務冷漠的孩子,在家中何嘗不是得以冷漠來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到傷害?
那些會對弱勢同學嘲笑、會言語攻擊他人的孩子,其實內心自卑的不得了。而他們的自卑全來自於長久以來的被忽視、被比較,沒有大人願意好好的賞識他們、願意肯定他們。
因此,當我們希望孩子有同理心,我們得捫心自問:我們自己也是一位有同理心的大人嗎?
面對孩子的不理性、不配合的態度時,我們是否願意先啟動同理心,而不是先啟動指責的姿態呢?
這些年來,愈在班上實施同理心課程,就愈讓我自己面對孩子時保持柔軟的習慣。也許是因為慢慢的已經內化成一種習慣,也許是我也想安安穩穩的接下自己的情緒。
因此,看著那每天不寫作業的孩子,心疼他被放生、被忽視的情緒,多於想處罰他的念頭;
面對每天亂發脾氣、對我飇罵髒話的孩子,氣歸氣,我還是想了解那渾身是刺的背後,有多麼的遍體麟傷;
還有那些怎麼也學不會的孩子,我想起了自己求學時期曾經有多無助、多抗拒、多麼想逃避,轉念一想,怎麼樣也要拉著他們不放手!
同理心是溫暖的力量,將帶來改變的契機。這些年來,同理心確實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我不再以「我」這個單一角度,來詮釋事件的本質,而是試著先放下我執,看到對方的需求,以尋求更多圓滿的可能。
這也是這本《老蘇老師的同理心身教》的最初發想,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當一位富有同理心的大人。面對孩子時,同理心帶著我們與孩子心靈同步,讓我們能理解孩子所遇到的困境,能真真實實的接住孩子的情感。
這本書同時收錄不少篇關於我與小蘇姑娘的成長故事。多年來帶領學生的教學經驗,讓我能用更多元的視角,傾聽並同理自己孩子的情緒、認知、需求、並且陪著她一起落實於生活之中。而這樣的陪伴旅程,讓我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在面對自己、孩子與學生時,能夠成為一位更真實、更一致性、且溫柔而堅定的大人。
我們一起來用身教傳達給我們的孩子:願意同理他人,就會為這世界創造更多善意與溫暖的流動,也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同理心身教
#3/25(四)即將出版
同理心同情心差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係中的價值觀 #你在意什麼
#對方在意什麼 #如何認識彼此的價值觀
.
毫無疑問,擁有共同的價值,關係才能長長久久。不過,價值觀很難完全符合,每個人重視的項目都不同。當然大部分的人都重視守時、有信用,但有些人會比較隨性一點。就像有時你跟伴侶計畫好週末要返鄉探親,但突然有人送你演唱會門票,這時兩人就得好好討論該如何選擇。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好與壞有自己的看法,也會有各自喜歡或討厭的事物。我們的態度、行為和選擇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也包含了道德觀,所以我們會認為有些事情比較高尚、有些舉止比較受人尊敬。
.
根據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有些價值在各地都被認可,我們稱為普世價值,在各種文化中都存在這五項價值觀:關懷與同情心、公平與正義、忠誠、尊重權威、以及高尚與純潔。這些價值也會影響我們的政治傾向。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這些道德價值。自由派人士比較強調前兩項,保守主義者則五項都重視。有些價值觀強調個人特質,也廣受大眾接受:樂觀、率直、熱情、喜歡發問、敏銳、有創造力、守時和獨特性。
.
不管是道德或個人價值,皆由人格和生活經驗塑造。人格則由天生特質、社會條件和教養所組成。有的父母鼓勵孩子理性思考,所以孩子長大後比較擅於分析,把知識當成重要價值。他們必須有憑有據才會做決定,對主觀意見或道聽塗說的訊息保持懷疑態度。
.
#尊重對方的價值觀
#才能維持連結感
.
對某人無法產生尊重的感覺,就會很難對他產生安全感和連結感。價值觀、道德觀不同,也很難產生尊重的感覺。唯有實踐我們認同的核心價值,才會尊重對方。有的人重視誠實,所以就很難尊重老是說謊的同事。
.
前面提到,有差異時,許多人會認為對方需要改進;同樣地,價值觀不同時,也有人會認為對方不如自己而加以批評。價值觀又包含道德觀,所以我們認為對方價值觀低下時,就會更加強調彼此的差異,兩人的連結感就會更少。既然我們覺得對方道德上不如自己,就更難產生尊重的態度。
.
令人擔憂的是,我們那麼重視價值觀的差異,就很難對在意的人保持尊重。然而,研究顯示,彼此尊重才能維持長久的關係。在實驗室中,專家觀察伴侶的互動,只要有一方展現輕蔑的態度,嚴重鄙視對方,後來總是以離婚收場,有些人會發生外遇,主因就是感受不到伴侶的愛慕,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尊重。
.
當彼此價值觀不同時,該如何保持尊重?首先,先了解尊重的含意,基本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以誠。尊重也是一種信任感。你相信對方值得尊重、天生有價值、有尊嚴,在道德上不低於你或任何人。也許你不贊同他的行為,認為當中有需改進之處,因此保持疏離,但你不會把他當成次等人。你懂得欣賞每個人本來的樣子,尊重他的生活經驗,不會指望對方變成另一種人。因此,當你覺得很難尊重對方,就代表你沒有發揮足夠的同理心。就算你們互動頻繁,也只是表面上的來往。
.
對方的價值觀跟自己不同,有時真的很難尊重他,特別是他踩到你的底線,達背你的核心價值。這時你必須決定是否繼續往來、改變相處方式或乾脆一刀兩斷。
.
我們在第九章會繼續討論如何處理這種僵局。不論你是否尊重對方,你仍然可以行禮如儀,至少在行為上尊重對方。既然想要被尊重,就先尊重對方,你的一言一行體現了公平的價值。
.
#找出彼此重視的核心價值
.
每個人價值觀總是不同,但這些差異是否嚴重,可由四個因素去判定:
☑️彼此的關係有多密切,是否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上面
☑️哪些價值觀不同
☑️有差別的價值觀對各自有多重要
☑️這些價值觀是否彼此衝突
.
如果你們關係很親密,一定會有許多的共同價值觀,但也有各自珍視的核心價值。比方說,在道德上,你每件事情都要保護對方,而對方重視個人自由;在感情上,你注重親密互動,而對方想要獨立和自由。這樣的價值觀差異就很難克服。
.
如果只有一方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那就沒有人需要妥協,兩人的關係就不會出問題。有的人就是喜歡直來直往,講話直白、也不喜歡聽到刻意討好的話,但是你的伴侶對這點沒意見,那兩人就不會因此有摩擦。
.
不過,若兩人所重視的價值觀剛好對立,那相處上就會很痛苦,因為彼此的需求有衝突。你喜歡直來直往,但朋友認為在社交場合講話要得體而婉轉,以維持和諧的氣氛。那麼雙方的需求就很難得到滿足。除此之外,還有些人非常強調彼此要有共同的價值觀。所以當價值觀有衝突時,要仔細了解對方的需求。
--
本文摘自《#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有效修復情感裂縫》,作者為梅樂妮.喬伊(Melanie Joy)。本書由 時報出版 發行。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u2stftah
同理心同情心差異 在 我是EE媽 我的幸福態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同情心與同理心哪裡不一樣嗎?
EE媽自己感受滿深,
很多人同情單親媽媽的處境,
給的關心是過度是沒有效果的,
甚至會讓我想要躲開這樣"關心",
例如:
「那妳沒跟對方要錢嗎?」
「沒關係啦!反正妳還有自己的爸媽可以幫忙啊!」
這些真的是沒有太多幫助的言語關心,
反而把我內心的困擾與不想提及的翻出來討論,
有時候簡單的一句,
「如果有想帶孩子去哪裡走走,我們一起去唷!」
「真的忙不過來,臨時找不到人幫忙,小孩可以來我家玩哦!」
這就是用自己的立場與站在對方角度的差異了。
許多人都覺得早產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但每年20萬名新生兒中,
就有將近兩萬名的早產兒,
當年小EE也差一點成為早產寶寶,
許多早產家庭與罕見疾病等弱勢族群,
在生活上有許多的困難,
需要我們用更多同理心來看待他們,
絕不需要同情眼光,
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
需要大家共同來關懷、守護小腳丫。
同理心同情心差異 在 【同情心(Sympathy)和同理心(Empathy)的差異】 有一個人掉 ... 的推薦與評價
同情心 (Sympathy)和同理心(Empathy)的差異】 有一個人掉到一個洞裡,他說:我被困住了!這裡好黑,好恐怖,我想哭......... 然後你看到了,你站在洞口上方說:我為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