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好卡路里,壞卡路里:醫師、營養專家、生酮高手都在研究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驚人真相!」介紹 訪問:張誠徽 老師 內容簡介: 碰觸真相不輕鬆, 真心想了解的人必看! 100年來最精采、最重要的飲食、減重科學證據, 你一定要知道的營養抹黑、逃罪大亂鬥! ★不...
君子蘭如何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君子蘭如何養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你的兒子遠在地球的另一端,已經在國際舞台音樂或藝術等領域嶄露頭角時,身為父親,你會在家掛滿他的獎盃,鼓勵他追求更多名和利,還是告訴他如何維持一個藝術家必要的真誠,坦白,赤子之心?
金庸先生評論《傅雷家書》時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這句評語很中肯,因為它一語道破了傅雷教育兒子的基本精神。
傅聰於1954年遠赴波蘭求學。臨行前,傅雷給他的叮囑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之後1966年,文化大革命燒向傅家,罪名一籮筐,頂級翻譯學者等於親西方,等於走資,另一罪名兒子傅聰去了波蘭,定居英國⋯⋯「反革命份子」傅雷夫婦在紅衛兵逼迫下,雙雙自殺身亡,離世。
十幾年後,四人幫倒了,改革開放一段時間後的某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遺物,裡面竟有遺失多年的傅聰回信,被扣藏在音樂學院。
對中國近代史無語的人,只好説:從此,《傅雷家書》不再是傅雷一人的獨白,而是父子終在書中的團聚。
這是無言的歷史,人們僅存的溫暖。書信後來集結成冊,《傅雷家書》成為中國人教育後代的範本。傅雷從非死不可的逆份子,歷史一吹過,又成為中國人的典範。已成屍骨的傅雷夫妻怎麼想,外人不得而知。
《傅雷家書》本來沒有父子對談,舊版只是一位父親的獨白,因為沒有收錄傅聰的回信。傅雷的許多話,在一個亂世中沒有人確切知道他因何而發,傅聰的心情也只能在字裡行間由閲讀者猜測、想像。
從1954年直到1966年的十餘年間,傅雷夫婦和傅聰通信數百封。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妥善收藏,重點內容分類抄錄集冊。
然而,傅聰的信在「文革」中,遺失了。
1966年夫婦二人含冤可能也含恨含著對祖國一切絕望,選擇與世訣別,他們的家產盡數被抄。寫給傅聰的信都在國外傅聰那裡有留存,而傅聰的回信則未能倖免。
十幾年後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突然通知作家葉永烈,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遺物,包括照片和文件,裡面竟有傅雷夫婦抄錄的幾冊傅聰回信。
傅聰得知此事,堅決不同意發表這些信,當時公開的理由是:自感年輕時思想和文字過於稚嫩,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
直到再過了十多年後,傅聰終於點了頭。
至此,《傅雷家書》中的父子終於比較完整。
在家信中,父子談音樂,談赤字之心,談中國詩篇境界,也談愛情婚姻,金錢觀,及生活的藝術。
*關於人品
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仍會了解的。我一生作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
*關於命運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
*關於人情往來的世故
人的心理是:難得收到的禮,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認為是應享的權利,臨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關於愛情和婚姻
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希望熱情能永久持續,簡直是愚妄。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麼程度呢?
文化
*關於東西文明
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要是能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的精神融合起來,人類可能看到另一種新文化出現。
*關於藝術家
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因為不夠真誠,一切都在嘴裡隨便說說,當作唬人的幌子,裝自己的門面,實際只是拾人牙慧,並非真有所感。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
*關於生活
別為了音樂的藝術而拋荒生活的藝術。
藝術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開花的樹木。
君子蘭如何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好卡路里,壞卡路里:醫師、營養專家、生酮高手都在研究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驚人真相!」介紹
訪問:張誠徽 老師
內容簡介:
碰觸真相不輕鬆,
真心想了解的人必看!
100年來最精采、最重要的飲食、減重科學證據,
你一定要知道的營養抹黑、逃罪大亂鬥!
★不論你吃的是生酮、原始人、地中海飲食,還是低脂蔬食、低GI飲食或在執行斷食……都應該要知道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採訪600位醫生、學者、官員,收集大量實驗證據,並指明證據來源,以及它被專家、政策如何解讀、如何使用、忽略或扭曲,整整寫了4年才完成!
飲食方針180度大轉彎,造成近40年的健康災難!
早在一百多年前,大胖子班廷整整26年再拚命運動、如何少吃節食都瘦不下來,反而還更胖,後來在執行哈維醫師開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菜單後,奇蹟似的減掉22公斤,感到前所未有的健康。他把這個經驗寫成小手冊《胖子手札──給大眾的話》出版,不只成為了史上第一本減重飲食暢銷書,還形成班廷學說,影響之後整整一世紀的減重飲食方針。
在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過多的澱粉飲食和糖是導致肥胖和疾病的凶手。
不過,後來醫療保健圈圈出現了一個恐怖的180度大轉彎,人們開始被教育: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凶手;果糖是好糖;吃馬鈴薯、米食和義大利麵可以減重;少吃多動才會瘦!
結果,我們成了史上最肥胖的一代人,許多威脅生命的慢性文明病伴隨而來──造成了近40年的全球健康災難!
多吃少動不是肥胖的原因,文明病大爆發的凶手不一定是飽和脂肪!
作者簡介:蓋瑞.陶布斯(Gary Taubes)
《科學》雜誌撰稿作者,其作品散見於《大西洋》、《紐約時報雜誌》、《君子》、《全美最佳科學著作精選》等。並三度獲美國科學作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頒發「科學社會新聞獎」(Science in Society Journalism Award),是唯一獲此殊榮的媒體工作者。
他是健康政策研究所(Health Policy Research)中的羅伯特.伍德.強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研究員獎獲得者,也是營養科學計畫(NuSI)的聯合創始人。目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Oaklan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wr1avu4fVc/hqdefault.jpg)
君子蘭如何養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一個人願意改變,往往來自於兩個核心動力,第一個叫做「追求快樂」,而第二個叫做「逃避痛苦」。這兩個都很容易理解,如果套用在一些真實的例子的話,我們來看看,通常在實際的生命裡,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以「戒煙」作為例子,比如說你跟一個癮君子說,如果你戒了煙,你會有多健康,你會有多麼好的生活品質。我相信你已經猜到結果了,就是一點效用都沒有。
可是反過來,如果我讓他逃避痛苦呢,就有效嗎?比如說我恐嚇他、我告訴他,如果你繼續吸煙的話,你最壞的狀況會怎麼樣?你可能會得肺癌、肺氣腫,然後會有三高的問題,糖尿病、高血壓,都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那你回想一下,你身旁的那些癮君子,你在嚇唬他的過程當中,有得到任何積極、正面,促成他改變的行為引導嗎?我相信也一樣沒有啊!
甚至於他會吐槽你說,我阿公抽了一輩子的煙活到80歲,說不定我身上還有同樣的抗癌基因誒!所以你會發現喔,要說服一個人,通常讓他是「逃避痛苦」的力量,會比「追求快樂」來得大一些。
可是又很令人挫折的是,如果你真的使用了恐怖訴求,那對方反而很容易進入一個耍賴,甚至於是完完全全的逃避問題,這樣的狀態。如果是這樣,那麼到底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夠有效的去引導一個人的改變呢?
我在這邊跟你分享一個,我讀到關於荷蘭的研究團隊,他們怎麼樣有效的引導一些,有低血糖症的人進行改變。其實如果一個人處在低血糖狀況,它會導致器官衰竭、痙攣,或者是抑鬱症這些後遺症。
那麼這個荷蘭的研究團隊,他們使用的方法就是,剛開始是「恐怖訴求」的,也就讓這些低血糖症的人知道,你繼續這樣下去,可能會對你生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可是這些人又被告知,有個工作坊可以幫助他們改善飲食,進而減少這個疾病對他們的威脅。這些人得到這個訊息之後,都會去進一步的去查詢關於這個工作坊的資料。
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比起那些跟他們一樣有低血糖的症狀,但是得到的警告比較輕微的人,那些被強烈警告的人,參加這個工作坊的人數高出了4倍。
這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個工作坊能夠幫助他們回到健康的狀態,所以當他們被嚴重警告之後,他們一樣會焦慮,他們一樣有可能逃避否認這個問題,可是當後面有一個他能夠「做得到」,他也能夠「做得了」的解決方案的時候,他就會勇敢的去做它。
這個荷蘭的研究團隊給我們的啓示,就是你可以用「恐怖訴求」去恐嚇一個人,但是你在恐怖訴求完之後,你是不是能夠提出一個具體,至少讓當事人覺得「可以做」,而且「做得到」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沒有這個配套的話,那麼你的恐怖訴求到最後,只會引起這一個被你恐嚇的人,他的反抗、他的抗拒,他甚至於就是爛給你看。
如果回到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我遇到很多為人父母的朋友,他總是在恐嚇他的孩子,如果不好好讀書會「怎麼樣」!可是不管他怎麼樣恐嚇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一樣就是「不讀書」給他看、一樣擺爛給他看,那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父母親,只是一昧的在恐嚇他的孩子,如果不閱讀會發生什麼事!可是他的孩子,見到了這些父母親的身上,也沒有在閱讀啊!
所以父母親不管講任何方法,其實在孩子的理解當中,都是不成立的,因為你「只是說」,我在你身上並沒有看到你「這麼做」。然而談到這邊,我心中還想到了一些父母親,他本身就有閱讀的習慣,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其實也不需要有任何人恐嚇他們,不需要有任何的恐怖訴求,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所以說到底,你可以用「恐怖訴求」逼一個人改變,但請你提出後續具體,讓他覺得「他可以做」的方法。然而一個更根本、更政釜底抽薪的引導別人改變的方法,就是你自己「活出」那個你想要的改變。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能夠有效的幫助你,怎麼樣化解你跟他人之間的衝突,或者是差異,進而達成有價值的共識。我很期待能夠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P_AfdhUN9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