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erlay 命運變奏曲 (Lars von Trier, 2005)
Country : Denmark
Score : 6/10
Lars von Trier,的美國三部曲之第二部,是厄夜變奏曲 (Dogville) 的續集。在黑奴被解放的70年後,Grace和其父親無意經過這個曼德拉莊園,發現他們依然維持黑奴傳統,於是Grace想留下來教育這些黑人,將莊園變成企業化經營。在這美國兩部曲中的Grace大概是這導演作品裡唯一不神經質想法比較正常的女主角了,卻一如往常,善良天真的女主角最後還是被狠狠羞辱了一番。片中露骨諷刺美國對黑人的作為,同時也影射美國人對外的一貫態度,就是強將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加諸他人身上,不用大腦地白目認為自己優於別人。Grace靠著老爸的黑幫勢力來服眾,強迫眾人按照她要教導的民主與資本主義模式來做,但這些黑人自始至終並不曾歡迎這些改變。美國一向都是帝國主義掛帥, 已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 "你和我想法不同,我就先把你打到跪地求饒再逼你認同我", 其行事模式,透過這片的單調布景與簡單故事完全傳達出來。說實在的, 前一部有 Nicole Kidman 要精彩多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演奏: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 Play: Wiener Philharmoniker 指揮:(印度)祖賓•梅塔 Conductor: Mr.Zubin Mehta 1.(奧)約翰•施特勞斯 - 維也納的血統 J. Strauss - Wiener Blut (Waltz) 2...
命運變奏曲 在 陸秀慧 Desiree's Plane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ancer in the Dark 在黑暗中漫舞(Lars von Trier,2000)
Country : Denmark
Score : 8/10
最近接連看了幾部Lars von Trier的電影,驚悚末日、厄夜變奏曲、命運變奏曲、白痴,一整個驚艷!想到來復習一下之前很愛的這部舊片……講述在1964年,捷克女子Selma帶著十二歲兒子來到象徵著自由的美國,不過天真善良的性格卻沒有讓她過著順遂的人生,每天長時間在工廠努力工作,把所有的積蓄和薪水都用來治療兒子的眼睛。然而由於沒有取得正式居留權,不時要躲避移民局的調查逮捕,用碰上了一名面善心惡的警察鄰居,讓她走上一連串從解雇、被迫殺人到最後被判處死刑的悲慘遭遇。居於社會底層、為了家庭努力工作,卻沒能獲得相對應回報,道出非法移民小人物面臨社會不公,只得咬牙死撐的悲哀,電影更設定她為熱愛音樂,生活唯一出口就是看電影和參與劇團演出的角色,透過莎瑪想像中的歌舞世界來帶出她內心渴望,無論把工廠機器組件運用與敲擊所造成的聲音, 或者用火車穿越跟鐵軌的碰撞聲,都華麗轉身成爲宣洩壓力的白日夢輕快舞曲,講述她想要實現自身夢想,還有眾多象徵隱喻羅列,最後,我們會看到她是如此畏懼著死亡,一旦得知孩子眼睛的健康,心情從原本崩潰逐漸轉為安定,才更突顯她先前做的各種行為背後,那不論如何都先為自己孩子著想的堅定母愛。內容飽滿豐富,有著幻想中的歡樂歌舞和血淋淋的殘酷現實,並且兼具人性光輝與醜陋的複雜作品。冰島女歌手 Björk也在外放與內斂之間取得了完美平衡,那句:「因為我想要感受擁抱孩子的感覺。」娓娓道來一位小人物為了生命用盡心力的真實樣貌。“They say it’s the last song. They don’t know us, you see. It’s only the last song if we let it be.”
命運變奏曲 在 東森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金鐘與惡0距離》系列報導
【輿論殺了一個指揮家 他的命運變奏曲 】
#花編:正義注定遲來,因為正義永遠發生在不正義之後
社群新聞 吳念樺 採訪報導
#爆料 #陰謀 溫以仁 Yi-Ren Wen
命運變奏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演奏:奧地利維也納愛樂樂團 Play: Wiener Philharmoniker
指揮:(印度)祖賓•梅塔 Conductor: Mr.Zubin Mehta
1.(奧)約翰•施特勞斯 - 維也納的血統 J. Strauss - Wiener Blut (Waltz)
2.(俄)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 - 1812序曲 Peter Ilitch Tchai–kovsky - Overture 1812
3.(英)愛德華•威廉•埃爾加 - 尼洛德慢板 (選自《謎語變奏曲》) Edward William Elgar - Nimrod Adagio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Enigma”)
1.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寫了一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 Wiener Blut waltz ,這個Blut 英文是Blood,如果照字面翻譯應是血液,血統等意思,這裡翻譯成氣質實在太妙,和希臘醫生的體液造就性情的說法相吻合,還有把氣質這個詞還原為人的本性,特點,再不要被裝腔作勢來混餚視聽。1837年,奧地利的維也納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各企業公司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大大增加。為了讓人們振作起來,走出對命運和生活悲觀失望的情緒,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像一陣清新的風,像一股熱血的暖流,告訴維也納人們,振作血液裡與生俱來的樂觀和堅強,困難必將過去,光明必將來臨。由七首風格各不相同的圓舞曲組成了這首非凡的“維也納氣質”。是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音樂會必演的曲目。說起愛國的樂曲,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是夜不能寐,有家不能歸的思念和悲天憫人。西貝柳斯在《芬蘭頌》裡展現的是莊嚴壯闊,神聖的感情。我們引以為傲的《黃河》更多的是洶湧澎拜,一瀉千里的氣魄。而這首《維也納氣質圓舞曲》卻處處流露出骨子裡的優越,高貴,自豪。
2.《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
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
3.回顧十七世紀起的音樂發展,自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95)之後,英國幾乎沒有其他舉足輕重的作曲家;直到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出現,才為英國在十九、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增添了燦爛丰采。艾爾加出生於英國鄉間小城,父親在當地開了一間音樂店。由於環境使然,艾爾加從小對於音樂就很有興趣,能夠演奏鋼琴,小提琴,還能吹低音管與作曲。艾爾加並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但依靠自學,他努力地開啟自己的音樂創作大門。1899年創作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 36),讓這位作曲家首獲極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