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長文請慎入,關於課表設計】
這幾天開始在我的Instagram每天分享比基尼訓練課表連續21天(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我的IG帳號@mimichellelin),然後就收到私訊及留言有一些男性質疑我分享的比基尼課表,有人很nice的給我他認為的「專業建議」,但也有人用嘲弄口氣留言譏笑這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課表🤷🏻♀️我想趁機說明一下關於課表的設計。
從我四年前踏上健身這條路,一個完全不運動的泡芙妹到天天上健身房做重訓,這段路我考了教練認證、運動營養認證,並嘗試了各種不同課表及訓練方式,買過歐美數十種不同的健身運動課表,在懷孕後也考了孕產婦教練認證,有回台灣的話也會找機會去上不同的相關研習課程。
在設計出第一個我自己的課表之前,我買過的訓練課表非常多種,有P90X、T25、21DayFix、澳洲的Kayla、美國的Sarah Stage, 法國的Sonia,美國的HIIT MAX, 澳洲的Chantelle,其他還有女性健身房重訓課表、甚至是線上健身教練研發的體態矯正課表,我花了很多錢還有時間,去研究分析他們的課表設計所訓練出的體態目標做比較。
這幾年來,實體教練課程我也嘗試過不同的訓練方式,有高強度間歇訓練、Cross fit、重量訓練、拳擊、瑜珈,我還找到了維多利亞秘密模特兒御用的健身教練,目的是想要親身了解與體會不同的運動及訓練方式,會讓身體有哪些影響?體態會有什麼差異?身體非常奧妙,這幾年下來我堅信不是只有深蹲、胸推、大重量才是真正的訓練,不同的訓練對體態的影響會差很多。(可以看圖片二開始的分享與說明)
留言給我嘲笑這課表的網友,還有私訊給我的兩位都是男性,我想跟你們說,我這21天課表並不是設計給男人練的,而且並不是只有你們練的那些大重量才叫訓練,我課表中這些簡單動作就不叫訓練。你知道要設計一個可以放在網路上供人維持健康生活型態的課表需要考量什麼嗎?
第一,你不能假設每個人體能都在一定水準之上,有的人從不運動,核心完全沒有力量,這時候若讓他做難度高一點加上重量的多關節運動很難有成效,而且也很容易受傷。
第二,課表設計必須有一點彈性,讓不同程度的人都可以依自身狀態調整,或適時的push自己一把,因為自己訓練不像有教練在身旁一樣,可以幫你push到最有訓練效果又不讓你受傷的訓練強度;同理,因此課表中的動作不能太困難,必須是大家可以隨便在網路上就能搜到教學影片及文章的動作。
第三,你知道以亞洲女生審美觀來說,大部分的女生希望透過健身運動維持健康之外,也希望練出來的身材可以看起來穿什麼衣服都好看、希望像維密模一樣纖細又有力量嗎?很多女生想要的都是緊實有馬甲線的細薄腰、小又圓翹的緊臀(也有女生喜歡追求大曲線)、修長筆直的大腿、有線條又挺又薄的肩膀上半身,如果像男生那樣練大重量一組五到八下,會練出上述那個樣子嗎?相信我,練不出來的。
我為了研究這些體態而嘗試不同訓練還有和美國不同教練交流過,你知道維密模的訓練是完全不碰大重量的嗎?他們連深蹲與弓步都完全不能練。你知道維密模的訓練目標是把腰跟臀都練小,這樣他們才能順利簽到模特兒經紀約嗎?
雖然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更專精的去運動科學相關領域再念一個學位,或是去上更多的研習課程、拿更多的證照,但是我確實有為了去了解不同的體態而鑽研他們的課表設計及原理。
「並不是你認知中的訓練才是真正的訓練。」不同的阻力訓練,只要有「阻力」都能達到鍛鍊肌肉及提高代謝的作用,只是阻力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大重量、有小重量、有彈力繩、有徒手自身重量,次數、組數多寡、心率強度及時間長度練出來的體態也都會有不同差異。
我這次設計的21天比基尼挑戰課表,看起來很簡單都是一些徒手動作,但我相信對少運動的人還是會覺得吃力、痠痛。當然要在21天練出辣模身材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但透過這個活動,讓更多人踏人規律運動的這扇門、發現自己可以完成每天的小運動連續21天,我相信這21天之後大家不會就這樣停下來的對吧?
另外說說我這次的課表設計,我採用的是低阻力、高次數、高組數(其實想要達到更高一點的效果,應該要做到5組比較好,但考量很多人核心不夠強、運動初學入門,我擔心做到第四組之後姿勢開始跑掉而受傷,所以我只設計2-3組)。臀部訓練我沒有放深蹲,改用徒手相撲深蹲,針對大腿內側與臀部做刺激,也沒有使用什麼大重量,其他臀部訓練除了反向弓步可以稍稍刺激到大腿前側,以及硬拉動作可以刺激大腿後側肌群(但都是低阻力高次數),其他動作幾乎都只針對臀大肌上緣或臀中肌,目的就是避免練腿多餘練臀。
課表安排裡面也有許多核心的運動,這是我在上維密模教練課時學到的秘方,我在上課整整一小時都在練核心,真的是會練到快落淚的那種累,核心都麻痺了的那種累,但教練已培訓出數十個模特兒還有美國小姐,他們都是透過這樣的練法讓腰圍臀圍變小的喔。
但我沒有完全使用維密教練的課表原理來設計課表是因為,我覺得還是有一點臀部跟腿部線條穿比基尼會比較好看,所以才加入了臀部訓練及上半身訓練,目標是讓整體體態都能lean and toned。
我從不會去質疑他人的課表或訓練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訓練目標、適合自己的訓練法及飲食法,練的好或不好不是主要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罷了。覺得我的課表無感或太簡單沒有關係,因為我沒有逼你做啊😂 你喜歡的訓練方式是大重量、目標是練大肌肉我也沒有任何反對,但請尊重其他跟你訓練目標不同的人,好嗎?
#又忍不住長篇大論了
和美國小課表 在 大英國辦公室小職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離棒球已經越來越遠(英國人不看棒球),日前看到旅日投手陳偉殷的文章 - 等待上ㄧ軍的日子,ㄧ定要來分享。
當ㄧ名職業運動員是要有堅強的心志與智慧的。他們短短的職涯有無數的挑戰,不間斷的準備,很多的失敗,稀少的機會,成敗論定的現實。這聽起來很像職場裡找工作的投履歷去面試,也很像創業。
頂尖的運動員能將挑戰的壓力,專注地化為具體表現,ㄧ舉發揮潛能,ㄧ次又一次的接受挑戰不放棄。我自已從很多不同運動員上學到很多正面積極的態度與動力,他們的故事都很生動動人。希望你也能受到啟發, get inspired.
同場加映: 9/8文章 - 與腦海中的惡魔對抗
《等待上一軍的日子》
不管在甚麼時候,等待都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
不論是等人、等公車,或是等著上一軍,都是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你不知道等的人會不會來,公車會不會誤點,一軍會不會有人受傷或失常,這種時候,你通常要很有耐心,更精確的一點說是,要有信心。
在去日本之前,信心沒有離開過我,我一直是個很不錯的先發投手,每一場我都覺得自己可以完投,碰上對方最強的打者,我會更有鬥志,我知道球會用最快速的旋轉速度,飛進捕手指示的那個位置,然後,他會揮空,懊惱地走回休息室,贏家是我。
但這都是在去日本之前,一到了中日二軍,我變成一個我自己都不認識的人。
在每次上場之前,我都告訴自己我可以,我沒問題,站上投手丘之後,就不是那麼回事,特別是碰到對方明星球員,我的腦海裡就開始混亂。
「他好像直球打得很好,那我要投變化球嗎?」我問自己。
「他內角打得不錯,那我該投外角嗎?」我再問。
最後,我總是投得「邊邊角角」,讓他四顆壞球免費站上一壘,教練氣急敗壞:「你閃他做什麼?為什麼不跟他拼一下呢?」
我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什麼,我只知道我不敢跟他對決,只要是氣勢強一點的打者上來,我就先輸了一半,每次比賽,我都很容易緊張、怯場,然後投了一場會讓所有人搖頭的比賽。
日本職棒二軍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它的制度跟特性,和美國小聯盟完全不一樣,在那裡,你得更賣力地讓別人看見你,沒有事情是為你安排好的,每個人的課表幾乎都一樣,所有人在那裡,都得去爭取自己的機會,否則,你可能會永遠被冰在板凳上,然後默默地結束球季,再嚴重一點,生涯也可能就到此為止。
舉例來說,我在那時候是個「可以當先發的中繼投手」,這個定位的特性就是,你不知道何時要上場,中繼投完一場後,可能過兩天會叫你先發,先發後,下一次出賽可能是一個星期後。二軍當然有所謂的先發輪值,但那是給準備要上一軍的球員,對一個才18歲的菜鳥、還是個外國菜鳥的球員來說,進入輪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成為下雨天補賽的專用先發,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就也不知道下一次機會在哪裡,很多人安慰我:「你才十八歲,沒關係,就算被打爆了,球隊也不會講什麼。」我想想,也對啊,明年我也才十九,五年後我也才二十四歲,還很年輕啊,這種想法,其實真的很危險,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不知道要怎麼調整,我沒有目標,我只是在度日子,「年輕」總是成為一個很好的理由,那時候根本不懂,越年輕,創造的紀錄越珍貴。
我更不懂的是,在一間公司裡,有人是行銷部、有人是業務部,大家都知道自己要負責什麼,為什麼我不知道?
但後來我發現一件事,在你覺得機會很少的情況下,只能靠你自己,去抓住那些看起來很有限,卻又很嚴苛的機會。
我記得有一個星期日,二軍的佐藤監督丟給我一個問題。
「先發有人受傷了需要休息,你下一場可以先發嗎?」我很肯定的點頭,「好,那你星期二先發。」
星期二,表示距離先發只有兩天的時間,我幾乎沒有時間可以調整,隊友搞不懂我為什麼要答應,問我為什麼不拒絕,我沒有回答,只告訴他們,我可以,我心裡的答案是,我沒有說不行的權利,我是外國人,機會已經比日本球員少了,我不想讓監督覺得,給了機會還不要,我更不想,把任何一點微小的可能都拒之於門外。
但我真的可以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要這個機會。
星期二到了,我站上去,投得差強人意,我想,可能不會再有下一次了,但再碰到先發有人出狀況時,我發現,佐藤監督還是會第一個問我,我似乎有點懂這整件事情了,監督不是要看你投得多好,他要的是,看你有沒有接受挑戰的勇氣,有沒有抓住機會的信心,有沒有不怕痛,不怕跌倒的特質,因為沒有這些,你一輩子也不會站上一軍。
相信自己,不要放棄任何機會,我開始這麼想。
後來我終於上了一軍,有一天,同樣有人受傷,落合監督也一樣,問我能不能頂上來先發一場,對手是讀賣巨人隊,但他也知道,我原本是中繼投手,所以他告訴我一個能夠投滿5局的方法。
「你就當作自己是在投中繼,用盡全力投好第一局,不要去想第二局要怎樣。」落合說:「你放心,就算你能只投一局,我也不會笑你。」
那天球隊最後輸球,但我一共投了7局,只失1分。
落合監督沒說什麼,只召集了全隊開罵:「我只要他投5局,但他竟然有辦法給我撐了7局,那你們其他人在幹什麼?」我知道,他嘴上沒有說,但卻是我得到最好的稱讚。
之後,我慢慢了解落合的話,永遠不要給自己任何有關數字的目標,因為你會被那個數字困住,很多來日本的球員,會告訴自己:「希望明年能上一軍」、「希望能十勝」……但,上了一軍、拿了十勝之後呢?就像我,拿了不錯的簽約金,出了國,成了大家口中的潛力新秀,然後呢?
所有運動的紀錄都跟數字有關,但如果你不能忘記數字,你就永遠不可能創造紀錄。
達成了你想要的數字之後,對人的心理來講,就像終點線一樣,一衝了過去,你就鬆懈,你就會滿足了,然後,你會氣力放盡,我看過很多頂尖的美國球員,他們在小聯盟的時候,不會想「希望明年能升一個層級」或是「我單季要打50支全壘打」,問他們的目標,他一定只會告訴你:「大聯盟。」中間所有產生的驚人數字,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所需的努力過程。
所以我總是告訴自己,我的目標是,把落合告訴我的話放大,從「用全力投那一局」,變成「用全力投那一場」,讓下一場永遠能比上一場更好,或許我不一定會拿勝投,但每天都這麼想,好的結果,最後一定會跟著你。
等待很煎熬,但我感謝那段等待上一軍的日子,在那裡我學會了耐心、積極,當你蹲得夠低,馬步紮得夠緊,機會來的時候,你一定能跳得很高,我也學會了,你更永遠要相信,自己等的那班公車,最後一定會來。
(內容摘錄自"凱特文化出版 Will Win, CHEN")
和美國小課表 在 陳偉殷 チェン・ウェイン CHEN WEIY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章當然要再分享一次!
最近重新看了偉殷的書《Will Win Chen》,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大家有空再把這本勵志的書再讀一次吧~(管理員)
《等待上一軍的日子》
不管在甚麼時候,等待都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
不論是等人、等公車,或是等著上一軍,都是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你不知道等的人會不會來,公車會不會誤點,一軍會不會有人受傷或失常,這種時候,你通常要很有耐心,更精確的一點說是,要有信心。
在去日本之前,信心沒有離開過我,我一直是個很不錯的先發投手,每一場我都覺得自己可以完投,碰上對方最強的打者,我會更有鬥志,我知道球會用最快速的旋轉速度,飛進捕手指示的那個位置,然後,他會揮空,懊惱地走回休息室,贏家是我。
但這都是在去日本之前,一到了中日二軍,我變成一個我自己都不認識的人。
在每次上場之前,我都告訴自己我可以,我沒問題,站上投手丘之後,就不是那麼回事,特別是碰到對方明星球員,我的腦海裡就開始混亂。
「他好像直球打得很好,那我要投變化球嗎?」我問自己。
「他內角打得不錯,那我該投外角嗎?」我再問。
最後,我總是投得「邊邊角角」,讓他四顆壞球免費站上一壘,教練氣急敗壞:「你閃他做什麼?為什麼不跟他拼一下呢?」
我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什麼,我只知道我不敢跟他對決,只要是氣勢強一點的打者上來,我就先輸了一半,每次比賽,我都很容易緊張、怯場,然後投了一場會讓所有人搖頭的比賽。
日本職棒二軍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它的制度跟特性,和美國小聯盟完全不一樣,在那裡,你得更賣力地讓別人看見你,沒有事情是為你安排好的,每個人的課表幾乎都一樣,所有人在那裡,都得去爭取自己的機會,否則,你可能會永遠被冰在板凳上,然後默默地結束球季,再嚴重一點,生涯也可能就到此為止。
舉例來說,我在那時候是個「可以當先發的中繼投手」,這個定位的特性就是,你不知道何時要上場,中繼投完一場後,可能過兩天會叫你先發,先發後,下一次出賽可能是一個星期後。二軍當然有所謂的先發輪值,但那是給準備要上一軍的球員,對一個才18歲的菜鳥、還是個外國菜鳥的球員來說,進入輪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成為下雨天補賽的專用先發,但,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就也不知道下一次機會在哪裡,很多人安慰我:「你才十八歲,沒關係,就算被打爆了,球隊也不會講什麼。」我想想,也對啊,明年我也才十九,五年後我也才二十四歲,還很年輕啊,這種想法,其實真的很危險,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不知道要怎麼調整,我沒有目標,我只是在度日子,「年輕」總是成為一個很好的理由,那時候根本不懂,越年輕,創造的紀錄越珍貴。
我更不懂的是,在一間公司裡,有人是行銷部、有人是業務部,大家都知道自己要負責什麼,為什麼我不知道?
但後來我發現一件事,在你覺得機會很少的情況下,只能靠你自己,去抓住那些看起來很有限,卻又很嚴苛的機會。
我記得有一個星期日,二軍的佐藤監督丟給我一個問題。
「先發有人受傷了需要休息,你下一場可以先發嗎?」我很肯定的點頭,「好,那你星期二先發。」
星期二,表示距離先發只有兩天的時間,我幾乎沒有時間可以調整,隊友搞不懂我為什麼要答應,問我為什麼不拒絕,我沒有回答,只告訴他們,我可以,我心裡的答案是,我沒有說不行的權利,我是外國人,機會已經比日本球員少了,我不想讓監督覺得,給了機會還不要,我更不想,把任何一點微小的可能都拒之於門外。
但我真的可以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想要這個機會。
星期二到了,我站上去,投得差強人意,我想,可能不會再有下一次了,但再碰到先發有人出狀況時,我發現,佐藤監督還是會第一個問我,我似乎有點懂這整件事情了,監督不是要看你投得多好,他要的是,看你有沒有接受挑戰的勇氣,有沒有抓住機會的信心,有沒有不怕痛,不怕跌倒的特質,因為沒有這些,你一輩子也不會站上一軍。
相信自己,不要放棄任何機會,我開始這麼想。
後來我終於上了一軍,有一天,同樣有人受傷,落合監督也一樣,問我能不能頂上來先發一場,對手是讀賣巨人隊,但他也知道,我原本是中繼投手,所以他告訴我一個能夠投滿5局的方法。
「你就當作自己是在投中繼,用盡全力投好第一局,不要去想第二局要怎樣。」落合說:「你放心,就算你能只投一局,我也不會笑你。」
那天球隊最後輸球,但我一共投了7局,只失1分。
落合監督沒說什麼,只召集了全隊開罵:「我只要他投5局,但他竟然有辦法給我撐了7局,那你們其他人在幹什麼?」我知道,他嘴上沒有說,但卻是我得到最好的稱讚。
之後,我慢慢了解落合的話,永遠不要給自己任何有關數字的目標,因為你會被那個數字困住,很多來日本的球員,會告訴自己:「希望明年能上一軍」、「希望能十勝」……但,上了一軍、拿了十勝之後呢?就像我,拿了不錯的簽約金,出了國,成了大家口中的潛力新秀,然後呢?
所有運動的紀錄都跟數字有關,但如果你不能忘記數字,你就永遠不可能創造紀錄。
達成了你想要的數字之後,對人的心理來講,就像終點線一樣,一衝了過去,你就鬆懈,你就會滿足了,然後,你會氣力放盡,我看過很多頂尖的美國球員,他們在小聯盟的時候,不會想「希望明年能升一個層級」或是「我單季要打50支全壘打」,問他們的目標,他一定只會告訴你:「大聯盟。」中間所有產生的驚人數字,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所需的努力過程。
所以我總是告訴自己,我的目標是,把落合告訴我的話放大,從「用全力投那一局」,變成「用全力投那一場」,讓下一場永遠能比上一場更好,或許我不一定會拿勝投,但每天都這麼想,好的結果,最後一定會跟著你。
等待很煎熬,但我感謝那段等待上一軍的日子,在那裡我學會了耐心、積極,當你蹲得夠低,馬步紮得夠緊,機會來的時候,你一定能跳得很高,我也學會了,你更永遠要相信,自己等的那班公車,最後一定會來。
(內容摘錄自"凱特文化出版 Will Wi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