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 In The Heights(港譯《狂舞紐約》),對我來說有三個原因:
1. 此音樂劇主要作者 Lin-Manuel Miranda,是近年得獎無數的跨媒體創作人,舞台劇、電影、音樂、唱、作、演、導甚至rap,瓣瓣掂。數年前上次在倫敦時,與同事們看了他的音樂劇《咸美頓》(Hamilton),以接近全有色族裔演員演出美國革命先烈們故事的現代rap音樂劇,可謂一看難忘!(當年2018年我的 review: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051116178289032&id=232372840163384 )
2. 執導本片的 John M. Chu(朱浩偉),是 Crazy Rich Asians 的導演,該片有人喜歡有人唔 like,但我認為始終是美國亞裔主題荷里活商業電影的突破,色彩華麗,節奏明快,入口即溶 likable 之作,這次 In The Heights 主題關於西班牙語系(Hispanic)的少數族裔,能否重施故技,或有所突破?
3. 本片推出後在美國引起一些爭議,有片中故事所在地的 Washington Heights 地區人士批評,片中主角設定是來自多明尼加國,而當地人較多是膚色較黑的西語人士,為何片中角色都是膚色較淺的西語人士(而片中一位黑人主角則是非西語系的非裔美國人,不算數),有「漂白」之嫌,而 Lin-Manuel Miranda 亦就此道歉,承認敏感度不足。在後BLM時代,美國在膚色和種族問題上,一切都變得更敏感,更要求政治正確,即使舞台劇等近年來普遍容許 color-blind、age-blind 甚至 sex-blind 選角(即扮演某角色經常不根據角色膚色、年齡、性別限制來選角),Lin-Manuel Miranda 正正曾「創舉」地以全黑人、西語系人士在舞台上扮演咸美頓、華盛頓、傑佛遜、麥迪遜等「革命先烈」,試想中國樣板戲會否以西藏、新疆同胞扮演毛主席?(唔好意思,如果真係有,請指正,毛主席萬歲!)可惜,這次 Lin-Manuel Miranda 卻「老貓燒鬚」,真的有點不值。
講返套戲。我看過一些本地影評,批評電影的故事性不强,的確,這種由舞台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可能應該當音樂劇睇,比較適當,不少音樂劇的故事性都比較簡單,靠歌舞連場,圍繞一兩個簡單訊息,已經「足夠」;當然,也有例外,例如《孤星淚》(Les Miserables)和與本片同一作者的《咸美頓》,不過,這些是改編自小說或歷史事件,有點不同也可以理解。
那麼,本片的「簡單一兩個訊息」為何?在不「劇透」下,可說是描述上一代移民和年輕一代,在「追夢」這想法下的異同,說實也有點「老土」,不過,作為電影版音樂舞台劇又怎看?老實說,這戲種不易拍,過去可能敗作比成功者多,這次導演 John M. Chu 算是合格有餘,不過,只覺得反而在舞蹈編排上,是否可以做得更吸引?
我不是舞蹈專家,不敢下結論,只是有點猶有不足的感覺,舞台上編排固然與電影不同(我沒看過舞台版),而本片中最特別的當然是「效法」佛烈雅士堤(Fred Astaire)在1951年電影中經典在牆壁和天花跳舞的一段,不過說本片這段特別,也是因為視覺特別多於特別出色的跳舞編排,反而幾段大型街上群舞的編排,未見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有點可惜。我最喜歡的一段,反而是男主角「契媽」的一段歌舞,老角的獨唱,講述她的母親移民美國的夢想,對身為女兒的她的渴望,來得最為感人。
原來,《咸美頓》都已經拍成電影,原班百老匯演員主演,本來今年年底在電影院上演,但卻在去年七月突然提前在「迪士尼+」串流平台頻道播出,有機會要想辦法去看看(用VPN扮美國去訂購Disney+?)為什麼《咸美頓》不在電影院上映,In The Heights 就在大銀幕播?迪士尼去年起為了在主要市場美國大推Disney+,把不少電影(例如《花木蘭》等)都在網上和影院同步放映,華納也一樣(例如《神奇女俠1984》),其實現在 In The Heights 也是如此在 HBO Max 同步放映。我估,有可能是去年因為疫情,影院片期不足,迪士尼放棄本國革命先烈《咸美頓》,以為一些《花木蘭》之流會更收得,落錯注,反而《咸美頓》在網上非常受歡迎,影評也不錯,華納就等一等,以免兩部同一製作者的舞台音樂劇片撞期,到戲院重開時,這年才在戲院網上同步上映。
我估啫,不知有否諗多咗。另一樣可能諗多咗嘅,係我看整部講移民追尋「美國夢」的電影,如果我無睇漏,似乎沒有出現美國旗(只在片後出人名部分的硬照出現過),片中演員揮動的,反而是多明尼加國和其他中南美州國家的國旗,所以,美國人真不夠愛國吧。
最後一樣諗多咗嘅,係2021年尾真的將會有另一部相似、可比較的原舞台音樂劇上演,正是史提芬史匹堡親自監製和執導的新版《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又係紐約,又關於西裔人士(講波多黎各人與屬於歐洲白人的意大利裔人之爭),當然這故事是改編自沙劇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耳熟能詳,夠故事性了吧?早前奧斯卡頒獎禮時播出了新版的短預告片,我特別去網上找了1961年《夢斷城西》電影版重溫,當時實替史匹堡擔心,原作(1957年舞台劇)故事今天看來,不只老土,更是大量政治不正確概念 -- 種族、性別、階級、執法 -- 老匹點改,先會唔俾人鬧?未知,但到時點都會同 In The Heights 有些比較。不過,有老匹,新《夢斷城西》預算必定更高,我期待舞蹈編排和大場面應該更有睇頭,加上多首經典名曲(Maria、Tonight、Somewhere 等),在歌曲上必勝 In The Heights,期待!
考眼力:Lin-Manuel Miranda 有在片中 cameo 出場,留意,食冰!
#InTheHeights #狂舞紐約 #LinManuelMiranda #JohnMChu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咸美頓爭議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0278937
從車路士球迷角度看歐超聯爭議
由於有98年親身經歷第一次主催歐超聯成立,最終卻以歐聯改制而不了了之嘅經驗,所以今次早有預感第二次主催歐超聯係會重覆一次歷史,只係諗唔倒今鑊「球會抗爭運動」維持咗兩日就草草收場。
當然,歐超聯雖然冚檔,但仲有好多嘢值得討論。事實上呢兩日已有好多專業評論提過好多歐超聯嘅利弊,但我想用一個比較特別嘅切入點,亦即係車路士球迷角度去看待呢件事。
反對歐超聯嘅人最常針對嘅有兩點,一樣係呢堆傳統班霸為咗利潤最大化不擇手段,另一樣則係將足球競技全面國際化,會將足球嘅地緣元素、社區網絡完全剝離。
咁首先我要講,作為海外球迷,我對於車路士本身嘅社區聯繫嘅認同感一向薄弱──呢個真係無辦法,首先我唔係倫敦人,認識車路士更係由衛星電視轉播、互聯網開始,所以就算有日球隊搬離富咸區,相信我都唔會好似當地人一樣憤怒。我會對車路士球會嘅一啲歷史感到興趣,例如對阿仙奴、熱刺同列斯聯嘅仇視,但相比起黎我更討厭嘅卻係曼聯同利物浦。
另外好重要,亦都令我感情複雜嘅一點就係,車路士就係「金錢足球」最初嘅得益者。其實好耐以前我曾經追捧過愛華頓同熱刺,但真正令我成為車路士球迷嘅契機,卻係由Ken Bates大灑金錢開始。由引入古烈治、維埃里、蘇拿、迪馬迪奧,車路士係英超透過大舉引入國際球星,將過往果種英式球風完全掃除,改成強調組織性嘅歐陸踢法之餘,粒粒皆星更令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嘗心悅目。
日後Ken Bates因為投資地產失敗陷入經營困難,油王阿巴莫域治入主,更響短短兩年間組成奢華組合奪取英超,如果我今時今日走去同你講「金錢不是一切」、「追逐利潤令足球死亡」,就實在太偽善鳥。
好多人對歐超聯嘅憂慮,老實講我並唔太擔心:例如話無咗升降班制度令到球賽失去競爭性真係Bull Shit,自從球會收入大增後,歐超聯呢Big12對上一次嘅降班紀錄係幾時?至於批評呢種無升降制度嘅封閉式聯賽,必須依靠選秀制度去保持平衡,我覺得歐超聯十劃都未有一撇,到真係成事,其實有一百種方法可以平衡彼此間實力,只係呢班班主願唔願意做而已。
唯一可以肯定嘅係,歐超聯要實行球員薪酬以至轉會費封頂,係一定會比歐洲足協容易,因為無咗失去歐聯資格嘅恐懼,球會間一定更願意達成財政上嘅共識以避免惡性競爭。
作為被歐洲足協恐嚇懲罰過唔止一次嘅車路士,對一眾足協嘅反抗亦唔係單單因為金錢問題咁簡單。例如而家球隊要求減少賽事令球員多啲休息時間,偏偏歐聯改制就要增加賽事;因應賽績壓力要收購多啲球員應付唔同戰線,偏偏UEFA同FIFA就成日響外借球員、國際球員配額諸多限制,甚至連轉會費多寡都要限制埋──但偏偏呢個主持公道嘅兩大足協,本身卻充滿住保守、腐朽同官僚主義,透過成立歐超聯去警惕一下佢地,未嘗唔係一件好事。
所以對住我呢個車路士球迷,真係唔好講乜嘢「金錢破壞足球競技」,掉番轉,今時今日嘅足球世界多姿多采,正正係資本主義市場推動嘅結果;亦唔好話歐超聯破壞各地聯賽,我反而覺得如果歐超聯真係成功將各地聯賽班霸獨立出黎,係會令本地二三線球隊更容易出頭。今時今日成日講「破壞性創新」,就係要先破後立。
有人話歐超聯勢必令賽事運作美國化,亦即係好似NBA、NFL咁將啲規則改到鬼五馬六:但問題NFL你都可以話得美國搞嘅美式足球聯賽值得一睇(雖則我無乜聽人對NFL有投訴,MLB問題反而大啲),但係NBA你覺得唔好睇,咪走去睇歐洲籃球聯賽囉(我又識得唔少人真係轉咗睇歐聯)。
不過好諷刺地,最終車路士竟然係歐超聯入面加入得最不情不願嘅,同時亦係最早退出嘅球隊之一。原因好簡單,油王阿巴莫域治買車,從來為名多過為利,歐超聯強調分紅比歐聯更多,但卻遠遠不及佢作為班主受到球迷同社區愛戴嘅名聲。
有人分析話經此一役,一眾班霸球會響足壇嘅話語權將會大大下降,但我唔係咁睇,反而認為只係星火燎原嘅開始。第一次歐超聯收皮,都係由於歐聯改制上面從善如流作出讓步;但假若平時蝦蝦霸霸慣嘅足總、UEFA、FIFA如果仍然一意孤行,發起第三次歐超聯終有一日會出現。
咸美頓爭議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禁止小朋友看《鬼滅之刃》好嗎?從童書大王羅德.達爾談起〉
.
由經典童書改編的《女巫們 The Witches》(2020)在去年十月問世。許多影迷對這部作品的強烈印象,或許來自30年前的上一版、由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圖二)主演的《巫婆》(1990),片中的「群巫亂舞」戲,對兒童造成的心理陰影絕對更勝《鬼滅之刃》。
.
本作改編自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同名小說,這位英國童書名家的的經典之作包括《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1961)、《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1970)、《吹夢巨人 The BFG》(1982)與《小魔女 Matilda》(1988)等。
.
上述作品都有廣受歡迎的電影改編版本,其影響力遍及數個世代的兒童。但之所以他的作品如此受到喜愛,卻也令兒童心理學家感到好奇。原因是他的作品都有些兒童不宜的恐怖設定。以《女巫們》為例,故事以一個女巫大會為背景,潛伏在全國各地的女巫聚集討論邪惡計畫,而偶然闖入的小男童被女巫變成了一隻老鼠。故事結局更是怪到了極點。
.
無論是1990年版還是2020年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永遠是優雅的女士們卸下防備、露出真身的恐怖模樣。也許為了達到老少咸宜的標準,新版的表現其實更為收斂,但也都足以成為孩子的噩夢。除了《女巫們》,《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之中也有不乖巧的孩子們遭到恐怖懲罰的情節(包括身體被拉長、變色等等)。
.
羅德.達爾是如此令人過目難忘,一方面正是因為他的故事總是充滿類似殘酷的寓意、遊走於道德邊緣的情節。比起灌輸孩子世界多美好、快樂,他更喜於傳遞一些帶有黑暗元素的故事,打破兒童對世界既有的認知。不過與其說是他是要摧毀孩子的童年,不如說他也是在用他的方式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有著更深的領悟。
.
知名的奧地利兒童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曾說道:「沒有這種(恐怖的)幻想,孩子們就無法更好地認識怪物,也就無法獲得怎樣控制怪物的建議。因此,兒童對自己的嚴重焦慮依然無助,未曾聽過這種童話故事的兒童情況就尤為嚴重,而這種童話故事在講述這種焦慮的形式和主體的同時,也給出了戰勝這些惡魔的辦法。」
.
在此各位讀者也許可以停下來回憶,你童年時代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麼?也許你很快會意識到,真正使你牢牢記住的不會是那些無害的故事,反而是那些在當時「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的故事。例如,《超級狐狸先生》中的主人翁,其實是小偷⋯⋯等等,這是一個歌頌小偷的故事嗎?
.
這類的模糊性在羅德.達爾的作品中太過於常見,所有看完《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書迷,都會著迷於坐擁巧克力工廠的天才發明家威力.旺卡。
.
但請仔細想想,一個正常的大人又怎麼會使用這些過分的手段教訓孩子、造成其終身無法恢復的生理傷害?而他又「擁有」一群隆巴小矮人韋他做工,這與蓄奴似乎沒有兩樣。另一個諷刺是,威力.旺卡其實根本不吃他販售的甜食。
.
換言之,《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雖然是寫給乖張孩童與寵溺孩子的父母的警世寓言,卻也不忘諷刺資本主義家何以剝削兒童來換取利益的面貌。可能有些人會抱怨羅德.達爾太惡毒,但他只不過是不願意美化一個專靠販賣孩子甜食維生的人而已。將威力.旺卡描寫的慈眉善目,才不道德。
.
1983年問世的《女巫們》在當時也面臨一些爭議,許多評論家認為羅德.達爾意在醜化女權主義者,但卻也有相反意見,認為友善且勇敢的外婆角色與之形成了平衡。不過2020版電影上映之後,爭議卻圍繞在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外型。
.
電影忠於原作(但略有誇張化),將安.海瑟薇飾演的大女巫描寫成手部有缺陷的造型(圖一)。許多身障者認為如此描述,會給外界錯誤印象,認為身障者可能是心理不正常的惡棍。
.
確實,過去好萊塢常常將毀容者、身障者描寫成怪物與反派,冥冥之中的確加強了社會對相關人士的歧見。遭到反擊之後,華納選擇公開道歉止血。引發這樣的爭議,相信羅德.達爾本人也始料未及。
.
不過那種「我們也是這樣被嚇到大、不要對下一代過度保護」卻不是我的立場。相反的,我同意小朋友接觸帶有黑暗寓意的作品有其重要性,但情節過於恐怖驚悚、不合現代思維的作品(如可能帶有歧視意涵的作品),仍需要有家長陪同導讀。
.
完全禁止小孩觀賞,恐怕難以解決問題,因為孩子們總會好奇,也會有同儕壓力(好比我的外甥女所就讀的幼稚園,全班都是《鬼滅》迷),他們總是會使出千方百計去看到他們想看的東西,根本防不勝防。
.
然而很遺憾的是,許多大人未必有時間願意耐心與孩子一起欣賞這些作品,或者也未必有能力判讀故事寓意。即便理解,也不見得能將所見轉化成讓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也許現在家長更需要的資訊該是「如何跟小孩討論《鬼滅之刃》」?
.
.
#女巫們 現在 CATCHPLAY+ 就可以看的到,和家人朋友在家隨選隨看,#整年看好片:http://bit.ly/36W92Hy
咸美頓爭議 在 lewis hamilton女友-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推薦與評價
縱然平治車隊放棄上訴,不代表他們屈服,咸美頓(Lewis Hamilton)與車隊領隊禾夫(Toto Wolff) ... 【詢問】F1賽車》漢米爾頓痛失冠軍引爭議連林俊傑也喊冤- 體育. ... <看更多>
咸美頓爭議 在 【賽後點評】卡斯美路再攞紅牌,為全場比賽最大爭議;曼聯10 ... 的推薦與評價
【賽後點評】卡斯美路再攞紅牌,為全場比賽最大 爭議 ;曼聯10人應戰下,主場只能戰平對手|曼聯0:0 修咸頓|2023-3-12 英超|廣東話球評. ... <看更多>
咸美頓爭議 在 Now Sports - 雖然咸美頓連累韋少炒車,被罰10秒但仍然喺 ...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咸美頓連累韋少炒車,被罰10秒但仍然喺主場封王! #今季F1咁多爭議性事件嘅#韋帝多得你唔少#NowSports #F1 #FOXSport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