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Vladimir Putin)於 2000 年上任後,適逢當時國際高漲的原物料價格,對內透過國內寡佔事業經營權的收歸國有,成功挽救了財政危機、更重新振興了俄國經濟,俄羅斯並在 2008年獲得所謂「#金磚四國」(#BRIC)的美譽。
此外,普京更再三於諸如「獨聯體顏色革命」、「恐怖主義傳播」與「克里米亞事件」等重大國際議題中,透過種種行動和對外發言表明:俄羅斯是一個主權國家,將會獨立自主決定自己的內外政策,不接受外來干涉。
因此,在多數俄羅斯人民的心中,對比 90 年代時的「看西方臉色」,如此一位能在短時間內翻轉俄羅斯國內經濟與外交地位的領導人,會受到熱烈歡迎,自然不意外。
普京第三任任期之國際重大事件
然而,普京的執政當然不是一帆風順:若提到普京 2012 年重新回到總統寶座後,面臨的第一項重大對外危機,首先會被提到的肯定是「#烏克蘭事件」
自 2013 年年底開始,基輔廣場抗議、克里米亞公投與爾後的烏東內亂,由於民眾對於國家發展路徑毫無共識,烏克蘭始終處於動亂狀態。而歐美諸國更以「惡意侵吞克里米亞」與「擾亂烏克蘭國家秩序」為由,持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而始於 2011 年,在 2015 年後又不斷升溫的敘利亞內戰衝突,從原本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勢力之間的衝突,逐漸擴大到當地遜尼派,與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所屬的什葉派之間的宗教族群之爭,爾後更成為以俄羅斯為首的「支持阿薩德政府政權」勢力,與以美國做為號召的「支援敘利亞反對派」,兩大國際勢力上演之長期角力戰。
另,在俄國斯對外關係上,普京提出了「大歐亞(Greater Eurasian)」的戰略構想,並於 2015 年號召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與亞美尼亞等國共同成立「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意在推動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俄羅斯打造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連接中心。更於 2017 年第 25 次亞太經合會議(APEC)時投書香港媒體,大力呼籲亞太和歐亞地區貿易一體化的重要性。
凡此種種,都可看出普京執政之下的俄羅斯,和美國、英國為首的所謂「西方勢力」,矛盾日益增加的趨勢。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