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摩天樓有種無可救藥的癡迷。如同歷史上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他們都認為摩天樓是人類戰勝自然環境的一種象徵。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樓,不但令人感嘆文明的偉大,更是有種人定勝天的成就感。會選擇讀這本《世界是垂直的》,有相當原因是我對高樓有種癡迷,更因為對當代都市的地下建設感到十分興趣。
圖文版:https://reurl.cc/Enj8A0
作者寫道,都市規劃已經成為一門當代的重要學問,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學者針對都市進行設計及提出相關理想,但這些終究是屬於都市地圖上的平面思維,關於立體思維的都市規劃及思考理論,卻鮮少出現在主流媒體視角中,甚至經常被大眾所忽視。也因這緣故,他創作了《世界是垂直的》,希望能讓讀者們理解當代都市已經由平面變成了立體。
本書涉獵的範圍甚廣,從天上的人造衛星、轟炸機、無人機,到地上的電梯、摩天樓、棚戶貧民窟、豪宅到地下的地窖、碉堡及地下道,都在本書範圍之中。
不過也因為涉獵的範圍過廣,讀者若無相應領域的知識,讀起來的片段感很重。如衛星、轟炸機、無人機等篇章,牽涉到大量軍事戰略相關的知識。雖然這些篇章最重要的,便是衛星科技帶來GOOGLE MAP等科技軟體,替人類文明掀起從未有過的革命性思維。但這畢竟是人們普遍能認知到的改變。相對於轟炸機、無人機等軍事器械,常人能有所感觸的甚少。這篇章讀了除了感到自身不足之外,便是領會到原來這些飛行器已然成為都市規畫的一部分。
地下篇章,相對來說有趣得多。書中當然沒有忘記得到,曾經的冷戰時期,各國都因應核戰爭的可能爆發,於當時興建了眾多深埋於地底的設施,只為了能在核戰爆發時躲過一劫。但於當代早已沒有核戰威脅的社會來說,地下建設的誘因已然改變。書中以倫敦為例,指倫敦因為地價過高,加上挖掘技術的普及化,大批既有建築申請開挖地下室,最大的原因便是地下室的單位空間成本,遠低於土地購置或另興建高樓。此外關於各國大肆開發地下設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航太技術的發展,導致衛星變得普及,因應保密及情資安全的需求,地下設施的開發變得勢在必行。地下篇章對我來說雖然有趣得多,但與我期待的內容稍有落差,我最為期待的是作者多談論關於交通、水電管線及地下聚落的內容。
真正讓我最滿意的,便是地上的高樓篇章。本書將高樓分作三個次類,分別為摩天樓、高樓住宅和電梯。本書提及摩天樓的發展,仰賴於營造技術及混凝土材質的創新。摩天樓的發展,除仰賴於19世紀礦業開採的金源之外,更與礦業使用的液壓升降機及相關機械相關。
事實上,就齋主我個人認識。摩天樓之所以被人類發明並持續發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交通科技的創新,導致通勤時間下降。倘若人類今天有足夠的科技水平能建造高樓,但這些高樓內的空間終究是必須要用於經濟生產。人人都知道摩天樓的發展最早始於芝加哥,建於1885年的《家庭保險大樓》,樓高42公尺,10層樓。這樣一棟辦公大樓,若都市沒有足夠的人口密度,或交通設施不夠完善,很難維持其全速運作,畢竟辦公室裡總要有人上班,上班族也不可能住在公司隔壁,若沒有足夠完善的都市建設,很難達成摩天樓的經濟條件。芝加哥當時能夠興建這大樓,有相當原因是1870年代時曾多次因為木造建築發生大火,才促成以新材質建設大樓的契機。
摩天樓,早期讓許多建築師和社會學家,認知這是解決都會區土地不足,並能有效提供市民住房的解方。說到這事情便覺得有趣,早期學者們認為摩天樓的出現,將導致都市人口密度大幅上升。這是個很好理解的思考邏輯,畢竟以前1層樓住3個人,現在10層樓不是能住30個人嗎? 結果並不全然如此。地價高的土地並未因為空間的解放而導致地價下跌,反而因為地點絕佳之故,地價上漲。而住宅人口的空間密度也並未因此降低,高價住宅內有著經濟實力更雄厚的人,購買大量空間個人使用。地價高的地段,人口密度反而變低。而地價便宜的低總價高樓內,確實如學者所說的擠滿了人,單位空間密度上升。
於是便有聲浪表示,如果摩天樓確實能解決住房問題,政府更應該要興建足夠多的高樓社會住宅,提供給相應的弱勢或青年居住。初期這方案被實行,直到人們發現其惡果,這些高樓社會住宅隨即成為都市毒瘤。最大的原因便是高樓建築的維護成本極高,高樓層的區域需要比低樓層用更高的消防及安檢規定維護,而這些維護的成本並非是弱勢或青年得以負擔,多數政府也不願負擔這些高昂的成本。其實這在台灣就有案例,台北市的西寧國宅,早期便是政府為了經濟弱勢而興建,但最後的結果便是維護成本不足,導致外部髒亂不堪,內部管理不佳,甚至變成台灣著名的靈異地點。
書中提及即便是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內的住戶,也不見得願意負擔其住宅公共設施的鉅額維護成本。哈里發塔內有千戶公寓住戶,以2013年算,擁有一戶100萬英鎊的住戶來說,每年要付出的管理費高達15萬英鎊,而這些費用大部分用於維護健身房、休閒中心等設施。
自政府認知到高樓社會住宅可能無法應付鉅額的維護成本以後,施政思維便轉向為興建高度較低的社會住宅了。這點其實台北市也是如此,除了幾個較為高級的社會住宅之外,那些提供給弱勢者居住的社會住宅,大部分是樓層高度較低的建築。
書中真正讓我驚豔的是電梯篇章。台灣關於電梯的叢書甚少,很少有書籍專門討論電梯發展,即便是營造業相關的書籍,也對台灣電梯的普及甚少提及,但齋主我對電梯有種無可救藥的迷戀。
我們都將電梯視為大樓的設施之一,鮮少將其當作都市的交通建設一環。這概念是好多年前曾在某個建築紀錄片中學到的。如所有人知道的一般,超高樓層建築的電梯肯定需要分流分層,很多重要的樓層被當作轉乘站。既然如此,為何不能將單一電梯視作單一地鐵路線,而轉乘樓層視作轉運站? 哈里發塔擁有57部電梯,常駐人數數萬,用水量巨大。其實比很多小型都市的機能還要充足,電梯也當然能被視作交通建設。
過去,我曾認為電梯應該是無所不能的。假設人類建設出了數千公尺的建築,也應該能建設出相應高度的電梯。但本書作者對電梯的認識,卻打碎這現實。當代電梯發展的瓶頸,在於電梯井和鋼纜兩個要素。一具用於400公尺電梯的鋼纜,重量高達18650公斤,就算將材質替換為碳纖維,也需要1135公斤。這中間需要考量因素甚多,包含機電系統的負重及負荷、鋼纜的體積、電梯井於樓層內的面積占比等,都限制電梯的無限延長。
《世界是垂直的》一書內容眾多。我替自己的所知過少,導致部分篇章的內容只能單純吸收,而感到遺憾。但本書就算只是單一篇章,讀起來也足夠過癮。何況對我這個科幻迷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高樓建築、地下設施或科幻題材感興趣,我想即便本書不是每個篇章都能讀通,針對特定篇章也能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哈里發塔內部 在 創業圓夢 Start-up Hub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創業新SHOW | 亮點在台灣-誌懋股份有限公司
你知道臺灣的木地板外銷有92%來自哪家公司嗎?誌懋「Ua Floors」將木地板鋪進了美國五角大廈,以及全球最高建築杜拜哈里發塔,可以說是鋪向全世界!🤩🤩🤩
誌懋是一家坐落在台灣雲林、深耕木地板市場十餘年的企業,以「Ua Floors」品牌在海外市場闖出一片天!
負責人蘇振毅曾在創業初期時,友人落跑撒手不管;也曾面臨過2007年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爆後續的全球金融風暴,「危機就是轉機!」,蘇振毅與公司留下來的夥伴們共同打拼,締造現在的光景,時至今日更是不斷精進自身產品與力求轉型,使廢料變成護木精油,試圖做到 #零廢棄循環經濟 的理念。
說到自家的木地板,蘇振毅從樹木生長、護林知識,到回收木材再生的循環經濟,以及環境醫學、綠建材檢驗標準的冷知識都能滔滔不絕,在在反映他對自家產品所投注的心力。
營業至今仍堅持根留臺灣,並展望未來,加速投資臺灣,為產業發展打下更深厚的根基!💪
文章重點有哪些:
㊙家中的木質地板能如何影響你我健康~?
㊙企業想推到創新往往內部阻力大於外部,看看誌懋怎麼做?🤓
㊙各位有發現「Ua」其實就是想表達台語的細緻唷!小編念給你聽~就是「幼a」~👂
「誌懋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故事:https://pse.is/3ehyb9
#新創圓夢網 #創業亮點 #傳統產業轉型 #危機就是轉機
#循環經濟 #綠色經濟 #環保木地板
哈里發塔內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記者李瑞玉:呂宏偉:杜拜報導
【距離杜拜2020世博倒數365天,杜拜在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前,盛大舉行燈光煙火秀。被視為當地最高機密的世博園區,也首度向全球媒體曝光。文茜世界周報是台灣唯一獲准進入的電視媒體:雖然此刻現場看起來仍像一大片工地,但主辦單位放下豪語,要一天當一天半來用。今年年底至少完成場館外觀!當世界重心不斷向東方傾斜之時,杜拜要當串連東方與西方的樞紐,透過一個如史詩般盛大的活動,成為文明對話的新熱點。請看記者李瑞玉/呂宏偉來自杜拜的採訪報導】
{內文}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我們人類,總是愛做大夢,搭建出來的甚至比想像更大,我們對建築的熱愛,始終並將永遠存在,只要看看我們曾經建造的,西元前2560年埃及吉薩(古夫)大金字塔,西元前447年希臘雅典帕德嫩神廟,西元537年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1997年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2010年杜拜哈里發塔,2019年丹麥哥本哈根ARC再生能源電廠
我們從來不曾懷疑,人類能因夢想而偉大,也深知實踐的人將決定夢能做多大。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我們人類從來不會說到此為止,我們豎立了紀念碑,然後穿越各大洲,讓人類得以飛翔之後,隨即發送衛星,走入外太空,創立了使用者介面,我們在沙地上建造城市,把海洋變成陸地,卻仍然還不夠,我們創造了懸浮火車,開放世界的遊戲,建造了摩天高塔,還讓太陽能納入電網,我們讓房子變聰明,把食物變藝術,打造了自動駕駛汽車,並教會機器人談吉他,但不,這也還不夠,當我們發現治療疾病的方法,演奏出交響曲,探究了海底,讓機器做了我們的事,於是我們解構了夸克,研究了大白鯊,對我們的基因進行排序,甚至透過3D打印出房子,這樣我們可以結束了嗎?喔,還是沒有,我們還未完成,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多,我們的工廠需要幫助,還有一些我們不能忽略的挑戰,但請記得,我們是人類,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任何工作都沒有做不到的,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抱持著真正無極限的精神,那麼當我們走上這個舞台,跨越國家地聚集在一起,如果我們能整合起來共同構思,我們就能使未來變得更好
杜拜就是這樣的角色,一個曾經綿延起伏的沙漠城市,歷經多年埋首於工程的敲打節奏,如今正欲向世人展現,她能從發燙的溫度中耀眼閃爍。
就在2020世博開幕倒數365天,杜拜選擇在迄今仍傲視全球的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前,熱鬧以燈光煙火秀舉辦慶祝晚會,宣示中東的第一次,要重新扭轉各國對「世界」的認知,讓杜拜成為文明對話的新熱點。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您缺席了,當人類征服火力,穿著獸皮服裝或發明自行車輪胎之時,您缺席了,當他們創建代數,在吉薩建造金字塔或為蒙娜麗莎畫畫之時,您缺席了,當他們第一次造紙或建造圓形劇場時,當他們計算重力或使飛行成為現實時,您缺席了,當他們創作經典樂曲或發現抗生素,製作機械鐘或教導世界如何搖滾之時,但是這回您可以在那裡,親眼目睹人類天才的新舉措,在那裡觀看藝術 音樂 時尚和科學的結合,在長達六個月的時間中,您將見證屬於未來,一個充滿新意和激進想法,表演奇幻無比的盛宴,這回您不能錯過,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表演中,這將是人類之最
杜拜傾全國之力,要讓這場世界級博覽會展現如一千零一夜般的阿拉伯式魔力,於是從2015年三月,選址杜拜南部離機場不遠處,斥資82億美元興建成本,讓4.38平方公里的黃土,幻化為傳奇的調色盤。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_
等距於每天串連全球近300個目的地的,杜拜及阿布達比國際機場的杜拜世博園區 以「串連心智 共創未來」為主題,作為杜拜世博會的最佳選址,創新的願景將透過整合機遇 機動性及可持續性這三個子題,每個子題都有自己的專屬區域,核心區是一個名為Al Wasl的廣場,這是杜拜舊的阿拉伯名稱 意即「串連」,在這個廣場的邊緣是創新館,這是一個全新場館概念,旨在加強世博會各個層面的參與度,讓參與者 訪客及來賓等思想領袖透過演出,討論及不斷衍生出的展覽一同進行,在這裡 計畫能夠隨時被創造,主題與思想也能被融合與發展
(李瑞玉/中天記者)
被視為最高機密的杜拜2020世博場館,在距離開幕倒計時360天,正式向全球上百家媒體曝光,儘管外觀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大片空地,但杜拜政府矢言,他們要一天當一天半來用,至少在場館的部分,2019年底要全部完工
中天新聞文茜世界周報節目,是當天唯一獲准進入採訪的台灣電視媒體,在全程40分鐘的官方導覽中,主要關注的就是這顆世博會的心臟,這座高65公尺開放性半球體的Al Wasl廣場,號稱是融合創新技術與伊斯蘭文明的驚人設計,不只內部空間足以容納兩架A380客機,外部由這款直徑130米的半透明薄片覆蓋,據說還可以在內外進行360度表面投影。
(Ahmed Al Khatib/杜拜世博2020開發與交付主管)
我們幾乎完成了所有結構部分,彼此之間的串連還要再加強,但對外發聲的系統已經接近完工,首先就像這三片花瓣,環繞著主場館分別是可持續性 流動性和機遇,都可以通往捷運站
再往遠處看一點,這個長得像巨大盤形天線的可持續發展館,據說是從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獲取靈感,創造出一個可以動態捕捉太陽能,並可以從空氣中收集淡水的結構,企圖展現未來建築將具備自主調節以適應極端氣候的新樣貌,至於這個鄰近媒體中心 外型最吸睛,如飛行中獵鷹般的建築,則是地主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場館工程看起來進度最快,世博官方稱,它們將在這裡闡述這個連結世界的樞紐國家歷史,及該國元首如何打造出如此和平進步的社會。
(Ahmed Al Khatib/杜拜世博2020開發與交付主管)
目前我們有兩萬三千名工人在現場工作,大約有45台塔式起重機,而且我們已經移除了500萬立方公尺的卡車廢土,每個人都朝向單一目標努力,那就是如何讓這個計劃盡可能地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環繞世博主場館這一棵棵鋪滿太陽能板的能源樹,杜拜政府宣稱已斥資11.6億美元,進行電力水利相關基礎建設,務使2020世博會期間建築所需一切,均來自可再生能源,這個全球第七大石油生產國,近來亟欲擺脫能源消耗大國的負面形象,也讓杜拜世博成了最佳表演場。
(杜拜世博2020宣傳片)
德國,在德國校園參加可持續發展課程;英國,人工智能與太空的未來主義體驗;
奧地利,每個好點子都從正確的問題開始;波蘭,遷徙的鳥類描繪了一個生產動力
;阿曼,講述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接下來七個月,杜拜世博會宣稱,192個國家地區將開始搭建屬於他們的場館,這也是世博開辦168年以來,頭一回每個國家地區都有機會向世人展現自己所代表的文化與遺產,杜拜說,當全球經濟和政治重心不斷向東方轉移,阿聯無疑正處於關鍵樞紐,他們的角色除了串連舉辦這場如史詩般壯闊的世博,也將如同現代版的人工奇蹟,讓杜拜躋身人類偉大文明城市之列。
哈里發塔內部 在 萊利非常識- "哈里發塔"(Khalīfa tower)原名杜拜塔 ... 的推薦與評價
"哈里發塔"(Khalīfa tower)原名杜拜塔(Dubai tower)是位於阿拉伯聯合 ... 內部設計由喬治·阿瑪尼設計,一個阿瑪尼飯店將座落於37樓以下的樓層,45至108樓將會有 ... ... <看更多>
哈里發塔內部 在 [心得] 杜拜塔啟用了, 但是我一點都快樂不起來! - 看板Archite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杜拜塔(哈利法塔, 哈里發塔, Burj Dubai )是福還是禍?? by wingydog
想想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以來, 透過所謂的科技, 先進建築工程技術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原有的自然規律, 在沙漠蓋摩天大樓或許就像是埃及人蓋金字塔一樣, 都讓當代人覺的
不可思議, 但是蓋起來之後, 人類到底得到了什麼? 住在那麼高的樓層或是在那麼高的
樓層工作, 真的會比較快樂嗎? 地球上貧困的人那麼多, 森林因都市化而被砍伐, 全球
糧食危機, 全球暖化效應, 還有許多全球問題須要資金與人力去解決, 在沙漠上蓋一個
現代化都市與世界第一高樓要做什麼? 想證明人定勝天嗎??!!
人類過去的教訓似乎還是沒辦法改變現代人的作為, 如果是我就會想辦法在沙漠裡種樹
, 還給自然一個平衡的機會,各位客官! 這場杜拜塔(哈利法塔, 哈里發塔, Burj Dubai)
的啟用典禮影片, 您看完之後的想法為何?
至少wingydog一點也開心不起來, 因為這種世界第一高樓的競逐
(今天新聞還說沙烏地阿拉伯要蓋高度1000公尺以上的高樓),
除了砸大錢炫耀之外, 我實在是沒看到永續發展的精神!
或是為地球環保做出啥貢獻(有可能是wingydog資訊不足的錯覺), 您覺得ㄋ??
以上討論歡迎至我的部落格分享, 謝謝各位^^
https://wingydog.pixnet.net/blog/post/3769604
--
我的部落格, 歡迎大家來逛逛..
https://wingydog.pixnet.net/blog
內容: 生活綜合, 環保科技, 飲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4.202.6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