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未來的疫苗不公平(Averting Future Vaccine Injustice)】
Suerie Moon教授及來自日內瓦國際與發展研究所全球健康中心(SM、AAR、MV);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學者,最近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上發表〈避免未來的疫苗不公平〉(Averting Future Vaccine Injustice) [1]表示,從研發疫苗先前的基礎研究,一直到疫苗尚未獲准上市之前的預購,公共資金都一路支持藥廠及藥商。在疫苗上市之後,必須以「可承受的價格」為最終產品定價,並公開分享數據、技術和專有技術。
■AZ疫苗使用最普遍,價格也是全球最便宜的疫苗
截至6月底,就全世界來說,AZ疫苗使用最普遍,平均10個國家有8個使用,其次是輝瑞/BNT疫苗,有102國使用。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逾一年,就連英國歷史最長、最具聲望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去年也不敵疫情停辦。今年重新開賽第一天,除了網球名將受到觀眾歡迎之外,主持人介紹到AZ疫苗主要研發者、牛津大學教授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以及波拉德(Andrew Pollard)時,全場7500名觀眾更起立為他們鼓掌歡呼、掌聲不斷,觀眾們陸陸續續起立致敬。面對觀眾的熱情,吉爾伯特先是有些嚇到,接著露出靦腆、不好意思的表情。
牛津大學教授吉爾伯特他們開發「高效」、「便宜」、「好上手」的疫苗,當時就立定目標,讓最窮的國家也能輕易取得並為國民施打。
吉爾伯特教授他們顯然沒有辜負自己當初訂定的目標,如今AZ不僅是全球最多國家接種的疫苗,也是國際廣泛承認的幾款疫苗中,價格上最平易近人的選擇。
吉爾伯特教授是牛津大學的研究流感疫苗以及新興病毒的專家,因為疫苗研發以及其他醫學貢獻,吉爾伯特在2021年時獲頒大英帝國勳章(DBE)並受封女爵(Dame)。吉爾伯特也曾入選《BBC》的「百大女力」,以及《泰唔士報》的「科學名人堂」。
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世界各國期盼疫苗問世之時,她與安德魯(Andrew Pollard)、特雷莎(Teresa Lambe)、凱薩琳(Catherine Green)組成團隊,並與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共同研發新冠疫苗。
自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吉爾伯特就開始參與候選疫苗的工作,她們選定腺病毒載體,刺激冠狀病毒棘蛋白產生免疫反應,並在 2020 年 3 月開始動物試驗,隨後進入一期、二期人體臨床,最終在 11 月底宣布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結果,顯示平均有效率達 70%,交由阿斯特捷利康量產上市。
吉爾伯特表示,通常開發新的疫苗要花 10 年的時間,但她們只花 10 個月就研發出來,這是很艱難的任務,並盛讚阿斯特捷利康藥廠承諾以相當低的成本價,供應疫苗給收入較低的國家,促成牛津/AZ 疫苗的問世,拯救全世界數百萬人的性命。
■為什麼 AZ 疫苗這麼便宜?
目前全球正在施打的幾大疫苗品牌價位,截至今年 6 月 7 日為止,以美國購買價格為例,莫德納每劑要價 15 美元、BNT 每劑要價 19.5 美元、嬌生每劑要價 10 美元,而 AZ 每劑僅要價 4 美元,價差如此之大,更讓不少人好奇為什麼 AZ 疫苗可以這麼便宜?
事實上,由吉爾伯特領導的疫苗研發團隊,持有 AZ 疫苗的專利所有權,但她們願意以無償的方式,技術轉移給阿斯特捷利康藥廠使用,並在世界各大洲部署代工生產線,大幅降低 AZ 疫苗的生產成本,為的就是加速疫苗的普及率。
當時,阿斯特捷利康藥廠也表示,AZ 疫苗的儲存溫度為 2~8°C,因此不需要超低溫冷儲運送,大幅降低運輸與儲存成本,並強調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絕不會從疫苗中獲利,更承諾以成本價供應疫苗給收入較低的國家,此舉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購買疫苗,而這些才是 AZ 疫苗這麼便宜的真正原因[2] [3] [4]。
■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疫苗) ─ 阿斯特捷利康(AZ)
病毒載體疫苗也是最新技術,原理和核糖核酸疫苗相似,差別在於核糖核酸疫苗是把DNA或RNA直接注入人體細胞,病毒載體疫苗則是用另外一個病毒,裡面帶著要對抗的目標病毒DNA,去注射感染人體,進而產生抗體,有點「借屍還魂」味道。
為什麼要多這一道工?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暨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解釋,這是因為病毒喜歡、也比較容易感染細胞,光只有DNA本身,沒什麼動機、也不喜歡靠近細胞,所以需要借助一個管道,讓真正要對付的病毒DNA可以快速通關,進入細胞,造成感染而誘發免疫反應。這次各國研發毒載體新冠疫苗,幾乎都以腺病毒為載體。
►簡述AZ疫苗原理:將一段製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DNA 放入無毒性的腺病毒中,最後將之遞送至人體細胞,誘發免疫反應[5]。
■腺病毒疫苗是怎麼達成免疫功效的?
腺病毒載體疫苗是目前全球施打比例最高的新冠疫苗,AZ 疫苗、嬌生(J&J)疫苗、以及俄羅斯的史普尼克 V(Spuntnik V)都屬於此類。
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原理是把新冠病毒的 RNA 轉成 DNA 後,再放進腺病毒基因體內,腺病毒打入人體後會產生新冠病毒的蛋白,刺激人體產生對應抗體。
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團隊更發現腺病毒疫苗誘導人體產生強健免疫力的機制。這項 7 月 15 日發佈於《Nature Immunology》研究指出[6],在人體內的腺病毒會進入壽命很長的基質細胞(stromal cell)中,在基質細胞的保護下,腺病毒表現出的病毒抗原便能長久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
■增強免疫雙途徑:常駐基質細胞與誘導 IL-33 訊息傳遞
該研究在小鼠模型注射腺病毒疫苗,發現腺病毒會標靶進入纖維網狀細胞(fibroblastic reticular cell),例如肺部的基質細胞。這類細胞的特性是壽命長,且質地柔軟有保護組織的作用。
如此一來,腺病毒進入人體後不僅能誘導細胞毒性 T 細胞,也因為持續表現抗原,能促使細胞毒性 T 細胞再分化成更持久的記憶 T 細胞。
被入侵的基質細胞會再分泌 IL-33 細胞因子,IL-33 訊息傳導會提高 T 細胞代謝效率,藉此增強免疫系統的活化程度。
■腺病毒疫苗優勢與應用趨勢
這項研究指出腺病毒誘導的免疫反應中,基質細胞及其訊息傳遞途徑扮演的重要角色。
而除了疫情間廣泛施打的新冠疫苗,腺病毒疫苗因為保存、運送方便,在疾病防治上也還有很多可應用的領域,包含結核病、愛滋病、C 型肝炎與癌症,都能從腺病毒誘導持久的免疫反應獲益[7]。
■COVAX是什麼?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苗成了關鍵解方。為解決富國與窮國之間,疫苗分配嚴重不均的情形,2020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與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共同主導了「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疫苗共享方案」。
COVAX創立的宗旨,主要是加速疫苗開發;待疫苗問世後,再公平分配給約190個簽約參與國,台灣也是其中之一(於2020年9月25日簽約)。
■COVAX如何運作?最初設立目標為何?
COVAX最初的構想,是富國從COVAX購買足夠供應國內至少10%人口施打的疫苗劑量且要捐款,藉此幫助92個參與計畫的低收入國家免費取得疫苗。
原先預計2021年底要向全球配送至少20億劑的疫苗,其中13億運往92個窮國,使其20%的人口順利接種。為此,COVAX還設定「在計畫捐助國接種率未達人口20%前,任何國家獲配送的疫苗數量,不得超過20%人口接種所需劑數」的限制[8]。
■疫苗猶豫是什麼?
疫苗猶豫分成三個類別,前提是即便已有疫苗可以打,卻出現下列現象:雖然接受要打,但心中仍有不安,稱為被動接受;能拖就拖,或是只接受某種疫苗,稱為延遲接受;另外就是死都不打的類型,則稱完全拒絕。
決定是否會出現疫苗猶豫有三大關鍵,「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姜學斌醫師解釋:
1.信心
相信疫苗安全、信任打疫苗的體制,對於可能的不良事件處理也有信心。
2.滿意
倘若目前感染疾病風險仍低,且疫苗並非必要手段時,可能就不會想要打疫苗。甚至想藉由群體免疫,自己就可以不用打疫苗。
3.方便
是否可以簡單取得,距離近、便宜、不需等待。[9]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打完疫苗之後,人體會產生免疫反應,因此會有一些局部注射部位或者全身的發炎反應。根據第 3 期臨床試驗結果,不管阿斯特捷利康(AZ)、輝瑞 / BNT、莫德納(Moderna)3 種疫苗都
會有相關副作用。最多是注射部位疼痛從 5 成到 9 成,疲倦約 5 成至 7 成,頭痛 5 成到 6 成、肌肉痠痛 4 成到 6 成。
這些副作用的比例,明顯的要比流感疫苗(10∼20%)要來的高,但多數是輕微的症狀,僅需適當的休息即可自行復原。而嚴重的疫苗過敏性休克發生率,在美國的統計大約是每一百萬個中有 11 個,這些民眾多數都有過敏史。
因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小組建議,過去對疫苗或者藥物有嚴重過敏反應者暫緩接種新冠疫苗。民眾接受疫苗注射後,應在現場觀察至少 30 分鐘,待無不適再離開。
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專家均警示,新冠病毒可能永遠不會消失,會變成一個長期的季節性或者地區性的流行病。我們不可能一直依靠邊境管制、社交距離、口罩洗手等防疫措施來阻絕傳染。藉由疫苗來達成群體免疫是生活回到正軌的一個必要條件[10]。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Moon S, Alonso Ruiz A, Vieira M. Averting Future Vaccine Injustice. N Engl J Med. 2021 Jul 15;385(3):193-196. doi: 10.1056/NEJMp2107528. Epub 2021 Jul 10. PMID: 3426519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2107528
[2]
(Yahoo新聞)「AZ疫苗研發人出書 談研發艱辛過程」:https://tw.news.yahoo.com/az%E7%96%AB%E8%8B%97%E7%A0%94%E7%99%BC%E4%BA%BA%E5%87%BA%E6%9B%B8-%E8%AB%87%E7%A0%94%E7%99%BC%E8%89%B1%E8%BE%9B%E9%81%8E%E7%A8%8B-051833154.html
[3]
(Yahoo新聞)「【專欄】AZ疫苗值得尊敬的另一面」:https://tw.news.yahoo.com/%E5%B0%88%E6%AC%84-az%E7%96%AB%E8%8B%97%E5%80%BC%E5%BE%97%E5%B0%8A%E6%95%AC%E7%9A%84%E5%8F%A6-%E9%9D%A2-084500393.html
[4]
(TechNews科技新報)「AZ 疫苗為什麼這麼便宜?背後這群人功不可沒」:https://technews.tw/2021/07/13/sarah-gilbert/
[5]
(康健)「台灣新冠疫苗最快3月到貨,5張圖看懂疫苗怎麼做」: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548
[6]
Cupovic, J., Ring, S.S., Onder, L. et al. Adenovirus vector vaccination reprograms pulmonary fibroblastic niches to support protective inflating memory CD8+ T cells. Nat Immunol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1-00969-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1-00969-3
[7]
(基因線上)「全球最普遍施打的新冠疫苗,腺病毒疫苗是怎麼達成免疫功效的?」:https://geneonline.news/adenovirus-vaccine-t-cell/
[8]
(Yahoo新聞)「COVAX是什麼?為何取得疫苗要透過它?」:https://tw.news.yahoo.com/covax-%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7%96%AB%E8%8B%97%E5%85%A8%E7%90%83%E5%8F%96%E5%BE%97%E6%A9%9F%E5%88%B6-who-gavi-cepi-073510425.html
[9]
(健康醫療網)「想打又不敢打 你認識「疫苗猶豫」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551
[10]
「新冠疫苗效果如何?安全嗎?」(◎林口長庚感染醫學科主治醫師 鄭鈞文):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2103011.pdf
➤➤照片
∎ [5]病毒載體疫苗製作原理
∎7月8日東區復興國中大型接種站結束後剩下的疫苗空瓶們(圖片來源:劉澄真)
https://www.ithome.com.tw/guest-post/145846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疾病管制署 #疫苗 #AZ #病毒載體疫苗 #腺病毒疫苗 #COVAX #避免未來的疫苗不公平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Yahoo 新聞
Technews 科技新報 / 康健雜誌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 健康醫療網
哈 利 波 特 電子書 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至今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中。許多科學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更嚴峻的流行病。【註2】
■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正傷害著數百萬人的健康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The Lancet)2017發表一篇報告【註1】對每年氣候變遷對大眾健康的影響,還有世界各國如何藉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降低對健康的負擔提出了「健康檢查」方針。由一群著名醫生、學者與政策專家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已損害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
■我是護理師,剛好是上班感染到的,我媽則是被我傳染的
石承元是在美國加州醫院工作的台灣移民,因為照顧一位COVID-19的患者而染疫。剛確診時,她並不太害怕,覺得自己35歲還年輕、抵抗力也不錯;但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在染疫期間症狀很多,咳嗽、發燒、拉肚子、失去味覺嗅覺等統統都有,甚至比被她傳染的年長母親還嚴重。
如今,在康復後受訪,還是有些後遺症,她說:「我本來的聲音不是這樣,已經4個月了,聲音還是沒有恢復,只要一累,聲音就啞掉⋯⋯。」
■暖化帶來連鎖效應?全球進入流行病時代
在COVID-19偏高的傳染力和致死率之外,真正的壞消息是,許多研究傳染病的專家指出,COVID-19只是全球流行病的開端,依目前暖化的趨勢,未來流行病只會更多、甚至傳播得更快。
從全球來看,氣溫變化比過去預測的更快,影響了動物棲地以及病毒與人類的分布範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於2018年報告早已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註3】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
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國內公衛專家、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接受訪問時強調,氣候變遷為公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為氣候變遷,微生物的生長週期錯亂,直接影響了生態的不穩定性,而當生態系受到衝擊,人類社群就必須面對該環境衝擊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危害。
蘇慧貞以國內流行病為例指出,「因為生物棲地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跟改變,以前北部的人不用煩惱登革熱,現在也要了,以前(登革熱)會留在北迴歸線經過的嘉義以南,現在台中、台北都有機會了。」
許多科學家也相信,「暖化」將在未來的流行病疫情扮演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伯恩斯坦(Dr. Aaron Bernstein)在回答外界詢問氣候變遷是否影響了COVID-19病毒傳播時指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氣候變遷可以影響COVID-19的傳播,但氣候變遷確實改變了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的關係,而這對於人類健康與感染風險至為重要。」
伯恩斯坦表示,當地球溫度上升,陸地或海洋裡的動物不論大小,都會朝兩極移動,以避開高溫,而這就意謂著,動物會接觸到通常不會有接觸的其他動物,也就創造了病原體找到新宿主的機會。
此外,另一份2010年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的研究也支持類似的論述,肯定氣候變遷與傳染性疾病傳播的關連性。該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正是物種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往往增加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因為當氣候模式改變時,物種會被迫改變棲地,進入新的地區,這就打破了原本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生態的平衡,而存活下來的物種更可能傳播強力的病原體【註7】。
經典的例子之一,就是1998至1999年在馬來西亞爆發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這場疫情造成265人感染、105人死亡、產值達數10億美元的養豬業差點崩盤,是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參考的疫情實例之一。
一份2007年發表於《馬來西亞病理學》期刊(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Pathology)的研究歸納這波疫情帶來的教訓時即指出,正是森林大火和聖嬰現象造成的乾旱,使得立百病毒的宿主果蝠轉往養豬場內的果樹覓食,病毒透過排洩物感染豬隻後,才進一步擴散成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而氣候變遷不僅迫使野生動物離開棲地,也迫使人類入侵動物棲地,這正是氣候變遷影響流行病出現的另一種方式。
■首波憂心焦點:蚊媒傳染病來襲
氣候變遷不僅有利於未知病毒的「溢出」,許多科學研究更指出,全球最令人憂心、會因氣候變遷而惡化的傳染疾病,其實是那些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因為蚊子喜歡又溼又熱的氣候,而全球暖化正讓這樣的氣候條件愈來愈普遍。【註4】
■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
登革熱,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蚊媒傳染病,透過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變遷下的暖化,可能會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較冷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進而擴大登革熱的傳播。
除此之外,降雨造成的積水讓病媒蚊得以產卵,特別是間歇性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可能會使病媒蚊適合棲地產生改變。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提供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 【註5】,百餘年來(1900-2012年)的全臺均溫上升了約 1.3℃,南部山區在2000年後豪雨與大豪雨的發生次數增加,顯示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從埃及斑蚊的北移趨勢
可以推測未來臺灣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但同時也表示如能事先針對未來中、高度風險區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例如: 分配防疫資源、進行地方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區動員方式徹底進行孳生源清除讓登革熱病媒蚊無適合的棲地。
同時,政府亦朝向減少登革熱對人體的衝擊,積極研發登革熱疫苗、培養蘇力菌血清型H-14與沃爾巴克氏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期望在有限防疫資源下有效降低全國登革熱的罹患風險,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造成人類健康在登革熱方面的衝擊,提供臺灣未來登革熱防疫的實證基礎。
■有關氣溫與傳染性疾病的關聯性
蘇慧貞曾率領團隊進行本土研究,研究結果也早已指向溫度的上升,將連帶使得傳染性疾病發生風險提高。這份2009年發表的《氣候暖化對台灣防疫之風險與因應對策相關研究》【註5】報告指出,每年月平均溫度高於攝氏18度的月份愈多,則登革熱發生風險愈高,而在特定延遲週數之下,當週均溫上升1°C,可使登革熱發生風險相對增加7倍;對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及恙蟲病也相對會有10%到32%發生風險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暖化已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衝擊生態系統、並危及人類生存環境。氣候變遷所引起之微環境氣象條件變化更進一步影響死亡率、熱危害相關疾病、呼吸道相關疾病及各類傳染性疾病流行規模與流行分布。
研究發現對台灣地區而言,不同溫度及雨量條件下皆會影響氣候相關疾病的發生與地理分布之改變,但是各地區在醫療衛生資源等條件上的差異,對疾病在極端降雨事件下之群聚爆發亦有重要影響。故討論氣候對健康之影響時,須將區域特性及社經文化等因子納入考慮,方可有更完善之分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25 years of inaction to a global transformation for public health
Watts, Nick et al.
The Lancet, Volume 391, Issue 10120, 581 - 6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2464-9/fulltext
∎註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正傷害著數百萬人的健康:http://bit.ly/3mDhOzt
∎註3: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et al.
Lancet. 2018; 392: 2479-251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2594-7/fulltext
∎註4:
周佳、陳維婷、羅敏輝、李明安、許晃雄、洪志誠、鄒治華、盧孟明、洪致文、陳正達、鄭兆尊 (2017):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 - 物理現象與機制。新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註5:
《氣候暖化對台灣防疫之風險與因應對策相關研究》報告:https://bit.ly/37Cbq7h
∎註6:
(科技部)(行政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TCCIP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bit.ly/34zHoz8
∎註7:
「病原體」也可以稱為「傳染原」,泛指對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個統稱。 病原體一詞早在1880年代便開始使用。 通常,病原體一詞用於描述「傳染性」的微生物或媒介,例如:病毒、細菌(病原菌)、真菌、原生動物、線蟲、寄生蟲、類病毒及朊毒體,非生物類別例如:重金屬、各種化學毒素、霾害、汙染等等。
➤➤照片
∎註6
圖說:暖化最劇無減碳之氣候變遷情境(RCP 8.5)情境下埃及斑蚊未來推估可信度分布圖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
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6-1/
▶登革熱防治政策報告書:
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5-2/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Lancet #氣候變遷與健康 #氣候變遷 #登革熱 #蟲媒傳染病
The Lancet /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哈 利 波 特 電子書 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義大利是重災區之一,但同樣是南歐國家,葡萄牙感染率不到義大利的20%、也只有西班牙的28%;每百萬人口死亡率,台灣、韓國也明顯低於其他國家。雖然目前各國篩檢率及確診工具差異大,致感染率與死亡率基準不一;但是,許多科學家發現,初步看來,低感染率與死亡率的國家,多為卡介苗強制接種的國家;反之,感染率與死亡率偏高的國家,多數無強制施打卡介苗。(資料來源: 【註1】)
武漢肺炎疫情已成全球共同難題,各國紛紛研發新冠病毒的快篩試劑、疫苗等,但近期多國研究指出,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疫苗也能對抗武漢肺炎。
【國家衛生研究院 副院長】司徒惠康今(4/9)表示,依澳洲等國家從流行病學角度研究發現,若採施打卡介苗為國家政策的國家,在這波武漢肺炎疫情是較減緩的,目前已有多國想與台灣於卡介苗疫苗進行合作計畫。
司徒惠康說,近兩周回顧以往卡介苗相關研究,包括動物實驗,或是日本對年長者於卡介苗的中型研究等,證據均支持施打卡介苗對肺炎有交叉保護作用,但證據力還不夠強;如日本研究,篩選體內已無卡介苗效價的長者予以補打,經追蹤1年以上時間,此類長者罹患肺炎的風險比沒有補打的人下降。
司徒惠康指出,卡介苗對武漢肺炎有無預防效果仍須研究證實,但利用卡介苗對抗武漢肺炎已成全球另一個趨勢;國內也有自製卡介苗的能力,目前已有國外機構想與台灣合作,國衛院也在思考此議題,主要是該疫苗十分安全,只是不知其保護效果,而現在也無強烈科學證據,但若有3至5成保護力,有些人說不定還是會願意接種。(資料來源:【註2】)
武漢肺炎蔓延全球、美國、日本最近都有研究發現,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似乎可在一定程度上協助人體對抗武漢肺炎病毒,包括台灣、東歐等接種卡介苗國家疫情也較受控制。【台大醫院感染科】黃立民醫師解釋,卡介苗能訓練人體免疫反應,打過卡介苗的人對付武漢肺炎等冠狀病毒,或許免疫效果也會比較好。
為了預防肺結核,在台灣出生不久的小孩都要接種卡介苗,現在美日新研究發現,強制施打卡介苗的國家,罹患武漢肺炎死亡率比較低,疫情控制似乎也較成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這是一個觀察,不過這還沒完全被證實,可是卡介苗本身它有一個訓練,第一線免疫反應很強的功能,打了卡介苗後我們的第一線免疫反應會變得比較反應好,現在看起來很可能因為免疫訓練的關係,使得打過卡介苗的人應付冠狀病毒的時候效率也比較好。」
醫師證實打過卡介苗的人,面對病毒入侵的免疫反應,效果的確較好,但認為還得等更多臨床實驗結果出爐。如今疫情延燒,各界都在期盼快篩、疫苗或藥物能盡快上市。(資料來源: 【註3】)
■ 數據分析:強制接種卡介苗國家,COVID-19感染率和死亡率都較低
為什麼針對肺結核設計、研發的卡介苗,會被認為對引發COVID-19的新冠病毒SARS-CoV-2可能有保護力?
近來國際上陸續有多篇文章指出,有強制接種卡介苗的國家,在COVID-19疫情中相對受傷較輕;有些醫療體系較脆弱的國家,也在這次疫情當中躲過一劫,引發不少科學家好奇。
4月6日刊登在《醫學假設》(Medical Hypothesis)的文章就探討全球卡介苗接種率與COVID-19大流行間的關係。研究者從統計上發現,無論是COVID-19的感染率或死亡率,有持續強制接種卡介苗的國家,都顯著低於沒有或停止強制接種的國家。
根據該研究數據,在截至3月23日、COVID-19案例數至少500名的40個國家中,無強制施打卡介苗的國家如冰島、盧森堡、義大利,每百萬人確診個案數均在1,000人以上;反觀有強制施打的國家中,感染率最高的伊朗,每百萬人個案數僅為274人。
■卡介苗為什麼可能有效?
儘管疫情數字存在多種變因,各國檢測能力和方式都是可能因素,仍須在臨床上驗證因果關係,但相關的推測也為對抗疫情帶來另一道曙光:人類或許可以透過這支「現成疫苗」防護高風險人員,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問世前的空窗期,發揮潛在保護作用。
多篇文章所指向的學理,卡介苗可能有強化「非特異性免疫」效果,所以對於不同入侵人體的病原體,也可有一定防護效果。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杜鴻運 副研究員指出,科學家最近10年從流行病學角度發現,打了卡介苗的小孩子,感染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比例特別低,科學家因此開始推測,卡介苗存在交叉保護效果;過去這5年,美國已有研究發現卡介苗存在「訓練先天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的功能,因此這波疫情中,很多科學家都懷疑卡介苗發揮類似功效。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台南院區】吳綺容 主治醫師解釋,人體免疫可以分為第一線的「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非特異性免疫)及第二線的「後天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過去研究發現卡介苗可以誘發自然殺手細胞、單核球、巨噬細胞等先天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提升他們對付病原體的能力。
■疫情下,台灣改良計畫有新目標
卡介苗改良,是國衛院原訂的任務,在COVID-19疫情中,也同時有了新目標。
杜鴻運表示,過去調查發現,台灣年輕人很多感染的結核桿菌是「北京株」,東南亞有打卡介苗的國家也發現,北京株感染率比較高。國衛院正研發「重組卡介苗」,放入北京株特有的基因,也加入可增強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希望在結核病上達到較好保護力,目前也已完成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即將發表。
杜鴻運也補充道,針對COVID-19疫情,國衛院也規劃以卡介苗為平台載體,加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片段,作為此次疫苗研發上的「備案」,如此作法有潛力兼顧先天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兩個層面。
想要證明卡介苗對SARS-CoV-2的防護力,須透過更嚴謹的動物實驗、人體試驗加以證實。國衛院團隊已開始爬梳相關文獻,也為設計相關研究進行前期準備。
「國衛院研究團隊成員-吳綺容 醫師」表示,有研究指出先接種卡介苗,再接種流感疫苗,可提高、加快人體對H1N1病毒的抗體產生。不過由於流感疫苗為三價,對於其他兩種疫苗株沒有特別反應。不過她也指出,對於此次新冠病毒,接種卡介苗是否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引發重症,目前仍是未知,因此須釐清接種卡介苗後的細胞激素分泌趨勢。
【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 副院長則認為,卡介苗通常25歲之後效價就消失,通常有真的保護是在25歲以前,卡介苗的證據可能還要再確認。他也認為,台灣其實可以把400多病例叫出來,跟流感病例、其他非確診(COVID-19)病例來做比對,藉此評估卡介苗的角色。
其實除了卡介苗,陳秀熙認為,台灣2019年公費流感疫苗首度改為4價的流感疫苗,以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很重要,讓患者不容易產生重症,這些都可能是保護台灣度過這一劫的解釋,值得進一步研究。(資料來源: 【註1】)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報導者 The Reporter)【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台灣、哈佛將展開跨國研究解密】: https://bit.ly/3bTfsaQ
∎【註2】: (蘋果新聞網)【多國想找台灣合作卡介苗抗疫 國衛院:已成全球趨勢但尚無有力證據】: https://bit.ly/2KK5yMK
∎【註3】: (Yahoo 新聞)【接種卡介苗的國家較能控制疫情?黃立民:免疫訓練的關係】: https://bit.ly/35g4eL4
➤➤照片
∎【註1】: (報導者 The Reporter)【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台灣、哈佛將展開跨國研究解密】: https://bit.ly/3bTfsaQ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卡介苗 #疫苗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副院長 #司徒惠康 #黃立民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台大醫院 #臺大醫院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吳綺容 #杜鴻運 #台大公衛學院 #陳秀熙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感染科 /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台南院區 / 台大公衛學院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