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純粹理性之間的矛盾
關乎在於對本體是否有清晰的認知
湯老師當年研究哲學時,最早看了《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便生起了莫大的興致,他深深地被康德的精神影響,在湯老師的認知裡,康德是近代哲學家中少數有自己理想的學者,正因為如此,才有辦法影響那個時代許多有理想和對哲學狂熱的學者,像歌德也是因為仰慕康德,最後成為他終身的追隨者。至於對西方哲學範疇的釐定,則是因為康德的一部《純粹理性批判》,從這裡湯老師說:「世界上研究哲學的人看了這部書後,便會知曉哲學的偉大。理性和純粹理性之間的矛盾關乎在於對本體是否有清晰的認知,關於這方面,西方的哲學面材料上是有欠缺的。即便後來的海德格用盡一切學理,也只能勉為其難地依《本體論》儘量為康德的形上學和理性的統一略做詮釋和說明而已……」
湯老師在這上面有略為做了一番說明。當年他被康德的理論吸引的原因,是因為他喚起了湯老師更深入對儒家思想二度地狂熱,從這裡他確定了西方的哲學之所以無法走出藩籬和自我的窠臼,理由就是因為缺乏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礎「仁」,所以康德在研究純理性上一直無法走出自我的框架,直到他去世前仍然無法得到完美的定論。即便在他之後,相去了一百多年的海德格,也無法完美地為其詮釋,這個從海德格舉世皆知的哲學著作《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遺留給後人的只是要人們在這問題上多做思考罷了!但令湯老師欣賞和欽佩康德的理由是在於他雖然無法給人類很確切的定論,但窮其一生都埋首於解決理性的主義上而廢寢忘食,但可惜的是,在西方的哲學思潮中,關於思想和深度的人性參考資料是貧瘠的,如果他生長在東方,或許儒家的思想以及釋家的理論應該可以給他很充足的滿足和需求,特別是在湯老師研究了佛家的唯識學之後,便歡天喜地地說道:「相逢太晚!」再加上了研究了《楞伽》之後, 他更肯定地說道:「康氏應該生在中國,便可以理直氣壯地找到『我』及『我所』……」湯老師說:「關於這點,我比康德和海德格幸福太多。」
節錄|人的心是一切命運的主宰 https://teacherwang.pse.is/茶堂懷錄
📝【薀解心開】留言:https://forms.gle/gUCZyUr3PrrbVZ898
IG :teacheryun777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變異特異點・境界式找到的少女。 她穿著外觀莊嚴的女校制度,措辭謹慎,太過武斷的行動力。一切看上去都很日常,但總感覺把她放在哪裡都與日常有偏差、有點危險的氣息。 她是“歪曲的魔眼”的保持者,能無視硬度、構造、規模把任何映入眼簾的東西扭曲。 據說淺上這姓氏在以前寫作淺神,代表那個能與神明(異能)相通的...
唯識 主義 在 許添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敬悼 李登輝總統,期勉台灣人:
我認為 李登輝總統是真正為台灣結束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的人
期待出現有一位真正做到讓台灣司法獨立的總統
後學許添財 敬悼。
(民主美國的人尊稱卸任的公職人員不特別在名字前加個前任什麼某某人,因名字本身已可證明某某人是不是現任。)
昨日下午驅車前往獅潭達摩書院拜訪恩師張尚德。談天說地。聊了很多。他感慨今年事情發生得多又快。老師送我最近親授《唯識學講述》的四次上課講義《楞伽精義》要我有空再自己唸。
他說李登輝總統人生有兩樣重要事是其他總統沒有遇到的:一是康乃爾,一是南懐瑾。張老師說,有一次蔣經國邀請南懷瑾不成,他就自己到信義路找南懷瑾。南太下樓坐進蔣的車內,两人談了一個多鐘頭。原來蔣經國問他,李登輝與林洋港那位好?南答李登輝好。後來李登輝選總統,南太的學生蘇志成等很多很多都去幫忙他。
90高齡的張老師,近來雖需吃藥但身體精神反而比以前好。師母端午節時過世。他要孩子們理性看待人的死。我說老師很不簡單了。當娃娃兵跟國民黨逃到台灣來,多少同儕病死餓死,甚至半夜失蹤了。他今天90高齡了,自食其力,靠辦禪院講佛學生活。孩子媳婦個個台大畢業或美國留學,工作事業皆安定。他一生苦學奮鬥有成,發揚殷海光為自由而戰的精神。
談到生死,一句話還是皆有命。他重述杜魯門總統的決定救了他。他這次說台南人也曾救了他。他們一群小兵被派去幫忙挖阿公店水庫,得了傷寒,就被丢在台南水交社附近的墳墓地方,簡單的小棚子裡,等待他死亡順便挖個坑埋掉。沒想到,一位護士來看他,給他藥、饅頭跟水。隔天竟然好了。
人生活在恐怖威脅中是多不安痛苦的事。經濟學講不確定性。人講安全感。
台灣人經歷殖民地主義統治,生活那有安全感。沒有什麼社會福利啊。因此養成儲蓄的好習慣。但是制度政策不良,儲蓄得不到保障,再多的存款也經不起一次又一次投機風潮製造的貨幣貶值,貧富永遠只會更加懸殊。人們永遠得不到生活的安全感。求佛來吧!「《佛性論》一開始說:要吃苦、要悲心,而且說得更妙的是要聰明。」(張老師講義:《什麼是佛》)
李登輝總統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應就是“悲心”。
1986年6月23日我飛抵紐約甘迺迪機場,當機門一打開的那一剎那,我所吸到那一口自由空氣的甜美滋味迄今仍然牢牢存在我心深處。所以我才於前悼時特別回顧了李登輝總統於1990年首度開放16名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黑名單成員返台開年會,及1991年國際人權日默許台獨人士返台舉辦海外《黑名單之夜》的親身經歷。
李登輝總統處心積慮地為讓台灣人早日得到「免除恐懼的自由」,自己需冒著衝撞國民黨傳統體制與權力鬥爭的網羅與風險,真非易事。他自己一生經歷很多毫無安全感的日子與生活,他的奮鬥為大家結束了無安全感之憂。所以我認為他是結束台灣白色恐怖時代的一代偉人。
在此再一度恭恭敬敬地向 李登輝總統及我們台灣歷代的民主自由鬥士先賢先烈們頂禮
2020年8月3日於商業發展研究院
唯識 主義 在 歐崇敬博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宋澤萊的宗教觀點與寫作的地理景象:從《解構 注釋》及《差異與重複 注釋》的角度加以解讀宋澤萊的小說文本
華人智庫創辦人兼講座教授 歐崇敬博士
當代中國哲學學報創辦人兼發行人 Peter Cameron Choug-Ching Ou
關鍵字:解構、差異、重複、宋澤萊、小說、宗教
Keyword : Deconstruction、Difference、Representation、Song Che-Lai、Noble、Religion
一、 前言
區區數千字的小文章要解讀宋澤萊600萬字以上的作品,不但不可能,也對文學作品缺乏敬意,不過,這裡界者幾千字,筆者簡短運用德希達的解構觀點與德勒茲差異與重覆在從有學上的兩個重要概念,可能可以看到一般文學家研究宋澤萊以視野,因為宋澤萊不僅是一個小說家、評論家、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思想家,漢學學史家,特別是,他把台灣的地景,一期是屏東雲林和彰化,與他的寫作欣欣和狀態做了獨特的結合,這是值得探討的側面。此外宋澤萊在45歲以前深入佛學,50歲以後又進入基督宗教,具有高度自覺意識,探討了自我的罪,以及人類的淺在意識,小說手法從寫實主義、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魔幻寫實4種手法貫穿在他將盡50年來的創作生涯中。要了解宋澤萊,的確需要透過許多側面的分析,以及文字學符號學來加以解析,而本文可以乘載的,則是他的地景意象,和宗教信念,在宋澤萊小說創作中,所呈現出來的,特殊意味。
二、 恐怖頹廢意向在宋澤萊小說第一個30年
在這裡,筆者把1970年到1999年宋澤萊的小說稱為第一個30年的宋澤萊小說世界,而從公元2000年到2050年宋澤萊所創造的小說就是筆者所分類的第二個30年。由於本文創作的時間是在2020年,也就是宋澤萊第68歲的時間點上,從宋澤萊的小說發展到小說呈現上而言,筆者有信心宋澤萊有第二個30年的小說世代創作,而且會完成。同時我們也應該把第二段的創作界分點放在添上卷軸下策的出版來做為劃分,至於2050年以後,宋澤萊會再有多少小說創造,直到他百歲年老,這我們姑且到日後再做討論。
然而目前為止,兩階段的宋澤萊文學小說創造,七成多的文字集中在第一階段裡。年滿五十歲以後,或是跨入21世紀的宋澤萊,似乎興趣有了改變。在彰化鹿港長期教授台灣歷史,也在這個階段裡,宋澤萊和小了12歲的小學老師──後來的陳校長──再1980年共結連理。即使在結婚前十年裡,嚴重影響了宋澤萊的創作時間,然而,在第一個階段中,宋澤萊從大學剛畢業,走向人生的中壯年,三個孩子也逐步成長,生活也有了穩定,在鹿港甚至有了自己的獨棟書房和透天洋樓。聰明的伴侶陳校長,也在同步的過程裡工讀完博士,從學校的人事主任,轉成小學校長。然而宋澤萊依然是國小老師廖老師。宋澤萊攻讀中興大學說是與成功大學博士學位,則是要到21世紀才副諸行動。不過21世紀初的宋澤萊,卻已經是得了好幾個大獎,聲名遠播國外的大作家了。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了宋澤萊創造,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區分,就是從信奉佛教,特別是在禪宗與唯識宗下的功夫,但是到了21世紀,宋澤萊卻完全轉進了基督宗教的世界,並且對聖經多所歷史的探討與研究。
當然在第二階段裡,宋澤萊還對台灣文學三百多年來的發展史,以文學史家的身分,下了許多閱讀與研究的功夫。這幾個不同的背景標示,使得兩大階段的小說創做特色,涇渭分渠十分顯著。反映在小說技術上的則是,第一階段的宋澤萊,充分的運用了寫實主義與批判主義,表現在小說和散文評論上。同時也借用部分象徵主義和寫實主義手法表現,放置在宋澤萊第一階段長短篇小說創作中。第一階段的宋澤萊小說創造裡,讀者其實可以看出,這位作家吸收了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中,兩大台灣代表作家,白先勇、陳映真。值得提醒所有研究人員注意的是,在1980年的年代裡,台灣的遠景出版社和九華出版社已經出版了兩套不同意者的諾貝爾獎全集,加上當時候數十家翻譯文學出版社的作品,台灣擁有的小說譯本種類,已經包含了英、美、俄、法、日、德、西、義,超過三千種以上。在宋澤萊的書房裡,幾乎一本也不少的,乖乖躺在書架上或地面的堆疊中。
但是,我們在第一個30年裡看到宋澤萊的小說和評論,卻集中在對於台灣的地景荒廢以及毀壞的意象中。取才的環境很明顯地來自彰化雲林,和他當過兵的屏東,宋澤萊本人並不特別愛好旅遊,也不愛好登山遠足,他的性格更像一個哲學家,或是歷史批判主義者,我們看到他第一時期的《廢元》、《黃巢殺人八百萬》、《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廢墟台灣》,都明顯具有荒廢、恐怖、幽暗的特色,這種恐怖幽暗感,即使在2019年5月,筆者和郭澤寬、田啟文兩位教授更同訪問,錄音的過程裡,宋澤萊回憶那段創作的敘述,仍然充滿了黑暗的的感受。
在這個脈絡裡,筆者試著在第一個30年裡,尋找宋澤萊小說世界中,是否有明亮輕快的筆法,或是篇章,痕遺憾的,嚴格說,我們找不到這樣的段落。極度重視小說技術鍛鍊的宋澤萊,對於白先勇、陳映真的小說創作手法之外,很明顯的,他還吸收莫泊桑、芥川龍之介、契訶夫三位短篇小說之王的技巧。人們可以見到,第一階段30年終,這三位作家的筆法,的確都被宋澤萊吸收得十分精熟,而宋澤萊還特別關注到對色澤與嗅覺的描寫,這其實是日本新感覺派也同樣重視的,毫無疑問,日本新感覺派大師川端康成早就在宋澤萊就讀大學之前,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東方的兩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管是泰戈爾的新月派手法,或者是川端康成的新感覺派手法,到了宋澤萊的小說筆觸下,卻一點也不存在前兩者陽光艷麗的美感,反而有更濃烈的,幽暗地景意識。
三、 青年大學時期心裡小說筆法的幽暗意識:差異或者重複
四、 鄉土小說時期所展現的陽光亮麗:第一創作階段中的絕對差異
五、 魔幻寫實階段的宋澤萊:展現自我的差異,或者仍然在存有學中的重複而只有符號差異
注釋:
注:根據捷克德希達兩部作品<立場>、<書寫與差異>
注:差異與重複兩大個念根據吉爾.德勒茲,安婧、張子岳 譯,<差異與重複>,華東師範
參考書目:
1.宋澤萊 《廢園》台南:豐生出版社1976年3月﹝長篇小說﹞
2.宋澤萊 《打牛湳村》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8年9月﹝短篇小說集﹞
3宋澤萊 《糶榖日記》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9年3月﹝中、短篇小說集﹞
4.宋澤萊 《紅樓舊事》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9年4月﹝短篇小說集﹞
5. 宋澤萊《變遷的牛眺灣》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9年6月﹝長篇小說﹞
6.宋澤萊《骨城素描》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9年6月﹝短篇小說集﹞
7.宋澤萊 《黃巢殺人八百萬》 台北東大出版社 1980年4月﹝短篇小說集﹞
8.宋澤萊《蓬萊誌異》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0年6月﹝短篇小說集﹞
9.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3年4月﹝論述與若干短詩集﹞
10宋澤萊《福爾摩莎頌歌》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3年11月﹝詩集﹞
11宋澤萊《隨喜》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5年3月﹝禪體悟的散文集﹞
12宋澤萊《廢墟台灣》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5年5月﹝長篇小說﹞
13.宋澤萊 《誰怕宋澤萊?──人權文學論集》 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6年6月﹝論述﹞
14.宋澤萊 《弱小民族》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7年8月﹝短篇小說集﹞
15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8年5月﹝論述﹞
16..宋澤萊 《打牛湳村》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5月﹝短篇小說集﹞
17.宋澤萊《等待燈籠花開時》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5月﹝短篇小說集﹞
18.宋澤萊《蓬萊誌異》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5月﹝短篇小說集﹞
【注:以上三書是1975─1980年間短篇小說的重新整哩,包括前列《打牛湳村》、《糶穀日記》、《黃巢殺人八百萬》中的〈花城悲戀〉、《蓬萊誌異》等。又《等待燈籠花開時》中的〈我看到櫻花樹下的老婦〉則是首次收集。】
19.宋澤萊 《台灣作家全集‧宋澤萊集》 台北:前衛出版社 民國1992年4月﹝舊作短篇小說集﹞
20.宋澤萊 《禪與文學體驗》 台北:前衛出版社 民國1996年4月﹝論述﹞
21.宋澤萊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台北:草根出版社 1996年5月﹝長篇小說﹞
22.宋澤萊 《熱帶魔界》 台北:草根出版社 2001年﹝長篇小說﹞
23.宋澤萊 《一枝煎匙》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1年﹝台語詩集﹞
24.宋澤萊 《變成鹽柱的作家》台北:草根出版社 2001年﹝短篇小說集﹞
【注:這本小說集由新寫的〈變成鹽柱的作家〉與《弱小民族》裡的若干文章編成。】
25.宋澤萊 《普世戀歌》台北:印刻出版社 2002年﹝台語詩集﹞
26.宋澤萊 《快讀彰化史》彰化:文化局 2003﹝歷史著作﹞
27.宋澤萊 《宋澤萊談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4﹝論述與訪談﹞
28宋澤萊 《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印刻出版社 2011年﹝論述﹞
29.宋澤萊 《天上卷軸上卷》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長篇小說﹞
30宋澤萊 《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台北:前衛 2018年﹞﹝論述﹞
唯識 主義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變異特異點・境界式找到的少女。
她穿著外觀莊嚴的女校制度,措辭謹慎,太過武斷的行動力。一切看上去都很日常,但總感覺把她放在哪裡都與日常有偏差、有點危險的氣息。
她是“歪曲的魔眼”的保持者,能無視硬度、構造、規模把任何映入眼簾的東西扭曲。
據說淺上這姓氏在以前寫作淺神,代表那個能與神明(異能)相通的家系。
身高/體重:157cm・51kg
出典:空之境界
地區:日本
屬性:秩序・惡 性別:女性
會讓人誤以為是日本人偶的美人。她言行舉止帶著一份陰鬱,卻有透著點清楚可憐。
無痛症——五官的觸覺麻痺了,
少女就這麼活著,不知痛楚為何物。
因為她感受不到疼痛,她無法與別人的感覺產生共鳴,被人們從社交圈子裡孤立出來。
從小天資聰穎的藤乃為了保護自己,給自己戴上了“我是普通人”的面具,隱瞞患有無痛症一事,並且,也給自己的心靈裝了面具。
於合作活動“復刻版:空之境界/ theGarden of Order -Revival-”裡追加的從者,沒有在故事裡登場,而是作為特別來賓的特別參戰。
○歪曲的魔眼:EX
名為魔眼的異能之中最上級的能力。
異能之中的異能,希少品之中的希少品。無論有機無機,把“作為物質的存在”視為一個打印出來的畫面,無視強度和規模將其扭曲、切斷。
○痛覺殘留:A
即使痊癒了也會反覆發作、讓人痛不欲生的痛楚,是身為人類的證明。淺神一族為了封印少女的異能,把觸覺蔽塞了。
○單獨行動:A+
並不是說她喜歡孤獨一人,而是說她那個喜歡一個人四處遊蕩的壞習慣,擅長跟蹤。原本魔力枯竭後她自己會很辛苦,但由於她幾乎沒有痛覺,所以她察覺不了自己很辛苦。
“唯識・歪曲的魔眼”
等級:EX 種類:對界寶具。 範圍:1~9999
Yuishiki Waikyokunomagan。
飄落在夏日的那懷念的——
千里眼(clairvoyant eyes)併發了的緣故,她的視野超越了常人——
以神的角度俯瞰並確認對象,然後將其扭曲,造成超遠距離的物理崩壞。
一直以來被封鎖的痛楚劃出勢如決堤的螺旋。
——那陣崩落猶如慟哭中的少女。
十五多歲的少女,性格溫和被動。
形象有如夫倡婦隨、內斂的女性
不喜歡男性暴力的一面,但同時又覺得那是男人像小孩的可愛一面。
所以比起愛情,她對完全理性的人的感情該稱作憧憬(戀的感情)。
具有常識、懂得尊重對方的才女,但其根底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且現實主義者,所有有時會發表一些尖銳的意見。忍耐力強,然而一旦過了底線就會窮追猛打,(直到解決問題前)不會放過對方,猶如暴走的翻斗車。
這方面和不躊躇決斷的式很相似。
穿著、說話、性格都像女性,但是興趣就完全不像一般少女。她喜歡一些像看恐怖電影之類的黑暗事物,能自己一個人躲在哪裡偷樂。
她自己到最後也沒察覺到,自己有潛在的加虐性質。她喜歡把別人逼上絕路的殘酷與冷酷也是因此而生。
藤乃所在的時代因為人理燒卻化成灰了。
她也一樣被燒盡了,但是世界的抑止力沒有放過她的特異性。
阿賴耶識任用她的異能,讓她作為戰力之一去阻止人理燒卻,所以她暫時成了從者,獲迦勒底召喚。
對她來說現在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場“夢”。
跟式一樣,這只不過是自己在被燒盡前做的黃粱一夢,只不過是若人理燒卻未被阻止的話就會消散的一夜夢幻。
如果按照平常的她的性子她肯定會雲裡霧裡陷入混亂,但她卻毫不費勁地接受了這一切的異常。
她清楚了解自己作為從者的立場,努力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幫助御主。
唯識 主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佐山和尚。1928年,受法於順德寶林寺禪宗大德翹芬和尚,承傳臨濟宗派系為第四十四世。1929年,法師更為眾所推許住持寶林寺。 曾遊歷各大叢林,如新興報恩寺、廈門南普陀寺、杭州海潮寺等聖地,至1932年南來香港,向政府申請購地,以發展弘法道場。1935年,於荃灣芙蓉山開創佔地七萬餘呎的南天竺寺。茂蕊法師常禮請各大德到寺中講經說法,南天竺寺亦逐漸成為香港名剎之一。茂蕊法師慷慨利人,對香港佛教事業貢獻良多。1946年,法師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1952年更將芙蓉山土地一萬四千餘呎贈予定西法師,建立東林念佛堂。又撥地數千呎建成太虛大師舍利塔於南天竺寺附近。 1952年聯合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地區總會,多屆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後擔任董事長,至圓寂為止。茂蕊法師曾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在曼谷、金邊、鹿野苑、可倫坡等地舉行之世佛友誼大會。在香港各佛教社團中身兼多職,均全力以赴。茂蕊法師於1976年5月26日在香港圓寂,世壽七十四歲。
• 太虛大師舍利塔及菩提樹:太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厘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 東林念佛堂位於荃灣芙蓉山上,叢林茂密,環境清幽,乃專修淨土之十方選賢道場。念佛堂由開山祖師定西法師 (1895~1962) 始建於1952年,當時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捐出,由定西法師初建淨室,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並得各方善信集資,由南華學佛院多位學僧,胼手胝足、除草挖泥、挑土填溝,蓽路藍縷,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沖毀逮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 (1953),修建大雄寶殿 (今極樂寶殿),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准,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麈、淨真、玅境法師、馬工廣居士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是為佛教團體機構之始,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期間,永惺法師於念佛堂,內擔任監院達十八年之久,並於1970年開創「佛教東林安老院」。進入山門後,正面為安老院,右側拾階而上為新大雄寶殿;殿高兩層,乃仿浙江奉化雪竇寺大殿風格興建,殿宇巍峨,飛簷畫楝,氣派不凡,於1998年12月26日落成開光。樓下一層為「大悲殿」,供奉千手觀音。樓上供奉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觀音菩薩,左右十八羅漢。大悲殿後,過小庭園,花香四溢。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左右護法伽藍。寶殿右旁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左旁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印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經頗豐,有『清刻大字龍藏經』共七千二百卷,另有『頻伽大藏』等多部佛經。「延壽堂」後尚有「法輪殿」,同為收藏經寶之所。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彌勒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釋迦牟尼佛聖誕、盂蘭法會、大勢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藥師如來聖誕及阿隬陀佛聖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