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高速公路:我蓋太高我的錯囉???
#愛快羅曼蒂 #高速公路 #貴州 #迴轉道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遺產共包括7處遺產點,其中在匈牙利境內4處,在斯洛伐克境內3處。1995年申請的遺產點有6處,包括匈牙利境內的4處和斯洛伐克境內的2處;2000年新增斯洛伐克境內的1處遺產點。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
喀斯特地形 在 食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國喀斯特地形是日本三大喀斯特地形之一,位於愛媛縣和高知縣交界、海拔1,400米的高原,東西長約25公里,主要分為:天狗高原、櫸平和姬鶴平三大區,地質構造主要為石灰岩,經過長期侵蝕後形成星星點點散佈在高原上隆起的白色石灰岩和圓錐形坑洞的獨特風光,白色的岩石、綠色草地和放牧乳牛構圖出的田園風光,非常療癒。橫貫四國喀斯特高原的縣道383號又被稱為「天空之道」、獲選「日本百大名道」之一,春夏秋季可以從事開車兜風、騎自行車、健行、夜晚觀星等各種活動。
https://kywu.pixnet.net/blog/post/36054988
喀斯特地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求世 44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1995年)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匈牙利北部和斯洛伐克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這裡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形都是深藏在地底,若不經人說明,還真的無法想像在地底竟然有這麼龐大且驚人的石灰岩洞穴。這都得歸功於此地的水文條件,除了山脈盆地,地表幾乎沒有什麼河流,而地下河流卻數量眾多,錯綜複雜。
石灰岩地形亦稱溶蝕地形,常發生於多雨、節理發達、溶蝕作用盛行的地區,因為該種地形最早是在歐洲的克羅埃西亞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因此又稱喀斯特地形,就地理、古生物、動物、人類活動及歷史觀點來看,是地底下最渾然天成的博物館。翻開許多國家申遺的過程,總希望自己能夠獨享果實,也許兩個國家都有利益上的各自考量,但在遇到這樣的自然景觀保護議題,卻能夠展開跨國攜手合作,拋棄成見,共同擁有及保護這片區域,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如同千百萬年形成的地形一樣難能可貴,也真正體現世界遺產作為全人類共同資產的意義突顯。
實質的國界容易劃分,但這些天然的洞穴群地理上結構是相連的。25公里長的巴拉德拉-多明加洞穴系統 (Baradla-Domica cave) 是區域中最長的一段,有歎為觀止的石筍及鐘乳石,並有地底小溪流流經,奇景渾然天成。兩國都已經將這片區域列為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單中的部分僅包括洞穴本身。這些洞穴是歐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重要地區,直到今日已確定有712處洞穴,其中包括號稱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筍(32.7米)。
這些長年不見天日的洞穴看似了無生機,但每種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洞穴中的沙子、泥土中常常會發現蠕動的小蟲子、豆螺、豆蜆,還有一些該地特有的螃蟹、蛇類和甲蟲類動物。由於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這些生物都衍生出一套適應黑暗的生活模式,以取代退化的視覺器官。
除了這些特化的生物活動外,考古學家也發現這裏的某些洞穴曾經有人居住過的証明,出土了鐵器時代早期的陶器遺跡,在後來也還被用作聖所和埋葬地。史料中有關阿格泰列克洞穴的記載最早出現於13世紀,而有關斯洛伐克喀斯特的記載則是16世紀,甚至一些洞穴在哮喘和肺病的治療上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因為地下洞穴無噪音、灰塵、細菌和病毒,溫度和濕度不變,空氣流速基本為零,負離子濃度高,這些正是治療疾病所需要的,成為當時人口耳相傳的治病秘方。
這些經過千百萬年點滴累積所形成的特殊景觀,都是無價的珍寶,想要一睹為快的遊客很多,因此要對抗觀光收益的誘惑,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但不是想進就進,可以線上預約且採取人數控制,還必須有導覽人員帶領才得以入內,因為不限制的話,大量人潮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結合成碳酸,會在密閉空間內侵蝕石灰岩,若是自由參觀沒人監看,好奇的遊客更會不時撫摸這些大地的結晶,這樣的管理方式值得學習。
喀斯特地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於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處,橫跨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丘陵地帶。遺產共包括7處遺產點,其中在匈牙利境內4處,在斯洛伐克境內3處。1995年申請的遺產點有6處,包括匈牙利境內的4處和斯洛伐克境內的2處;2000年新增斯洛伐克境內的1處遺產點。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位於匈牙利北部的包爾紹德-奧包烏伊-曾普倫州(Borsod-Abaúj-Zemplén County),這裡是一個歷史性的地方,而且是橫跨在山脈中間性的區域,擁有很多的丘陵風景。 奧格泰萊克喀斯特岩洞群於1978年被匈牙利環境與自然保護部門首次列為風景保護區,後於1985年以立法形式被重新確定為國家公園;斯洛伐克喀斯特則是在1973年被斯洛伐克文化部列為風景保護區。二者先後於1977年和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計畫”。國家公園及風景保護區佔地廣闊,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部分僅算洞穴本身,不過已是中歐地區最大的溶洞區。在溶洞區,同時也是匈牙利境內最長的山洞是包勞德勞(Baradla)山洞,其總長度包括分支達到25公里。其中5.6公里在斯洛伐克境內,被取名為多米查(Domica)山洞。迄今為止已確定有712處洞穴。許多形成於高地邊緣的較為年輕的洞穴中都有濾石作為天然裝飾,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筍(32.7米)。包勞德勞山洞由二百三十萬年前三疊紀中期的石灰石組成。根據地質資料它的形成開始于二百萬年前。溪水通過溶解和侵蝕石灰石進入地殼系統,緩慢地使裂縫變寬,形成了現今的山洞通道。滴水使石灰成分沉澱,形成了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的鐘乳石與石筍,裝點山洞通道。這些形態各異的石頭激發了勘探者和遊客的想像,根據各自形態,為它們起了如龍頭、老虎、丈母娘的舌頭、柱廳和巨人大廳等等各種特殊的名字。喀斯特地形的形成緣於該地區長期的溫和氣候,而且該地的水文條件也極具特色,除了山脈盆地,地表幾乎沒有什麼河流,而地下河流卻數量眾多,錯綜複雜。在喀爾巴阡山脈的影響下,此地夏季很長,屬濕潤的大陸性氣候。海拔較低處一月份的平均溫度為零下3攝氏度,7月份為19攝氏度,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海拔最低處的年均降水量為620毫米,最高處為1,000毫米,由於海拔不同,一年中大雪覆蓋的時間在60-139天不等。自從1806年建成第一批臺階和柵欄之後,陸續有遊客來匈牙利洞穴參觀遊覽。如今阿格泰列克國家公園只有3個洞穴常年開放,每年來此旅遊的遊人數不勝數,絡繹不絕。
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Природен резерват Сребърна)是位於保加利亞北部的南多布羅加地區錫利斯特拉州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具體位置是錫利斯特拉以西18公里,多瑙河以南2公里,斯雷伯爾納附近。範圍主要包括了斯雷伯爾納湖(水深1米至3米)及其附近地區。這一地區是歐洲和非洲之間渡鳥的通道。自然保護區也被列入生物圏保護區。保護區內設有展示當地典型生物的博物館。1948年,斯雷伯爾納地區被列入自然保護區,1975年被列入濕地公約的保護名單。1983年,斯雷伯爾納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喀斯特地形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恩施大峽谷位於湘、渝、鄂三省交界處,是清江流域最美麗的一段,峽谷中萬米絕壁畫廊、千丈飛瀑流芳、百座獨峰矗立、十裡深壑幽長,雄奇秀美的世界地質奇觀,美不勝收。恩施大峽谷景區目前對外開放的有、七星寨景區、雲龍地縫景區兩大核心景區以及實景劇演出《龍船調》。峽谷內有近10公里長的地縫幽深奇絕,世所罕見奇山、異水、怪洞、珍禽數不勝數。八百里清江中,恩施屯堡至沐撫的大峽谷,以氣勢雄闊的絕壁險峰,稱奇於世。恩施市地處鄂西南山區中部,屬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地近四川盆地邊緣,處於我國地勢的第二梯級末端。武陵山脈餘支從東南部蜿蜒入境,西有大婁山山脈向北延伸,北有巫山餘脈環繞。西北及南部兩翼高,近似山原地貌,平均海拔800余米;西南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海拔900米左右,有較大的山間壩槽坐落其間;中部地區丘陵起伏,由於地層下陷,形成陷落盆地,比較開闊,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區域上主要地層為震旦紀(Z)-三疊紀(T)地層,反映出古地質時期沉積的陸棚陸表海、包括寬廣的濱岸或碳酸鹽臺地和淺海陸棚海組成的古地理環境。廣泛的碳酸岩沉積為後來的岩溶作用和岩溶景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山嶺多西南—東北走向,河流與山脈走向大體一致。境內崇山峻嶺,山巒逶迤,河谷多成深峽,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發育,山體多見為饅頭狀的溶丘,其總體岩溶環境為丘叢和峰叢窪地地貌類型。清江兩岸70%的地段為喀斯特地貌。其中兩座位於一炷香石柱旁的的山峰於2012年4月22日命名為迪恩波 特雙子峰。它也是湖北恩施 騰龍洞大峽谷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恩施大峽谷現經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資有限公司投鉅資整體開發打造,已成為一個對外開放的新興旅遊熱點景區。
喀斯特地形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達人帶路一忘不了的重慶
專訪:亮亮、傑瑞(欣中國旅遊達人)
介紹行程重點:
1.重慶市區網紅景點/文青景點-洪崖洞、鵝嶺二場、兩江影視城民國街
2.武隆-天生三橋/喀斯特地形/印象武隆
3.彭水-「世外苗園」阿依河
4.雲陽-長江三峽最後的香格里拉
5.美食-九宮格麻辣鍋、串串、重慶小麵、乾鍋、水煮魚等當地美食文化&特色
1. 重慶介紹&重慶有什麼難忘的,讓你忘不了?
吃不完的麻與辣
看不完的江與河
不能錯過的夜景
走不完的橋(兜不完的圈)
忽冷忽熱的天氣
既新潮又有故事
2.印象最深刻的重慶美食?
A.串串
B.九宮格麻辣鍋
C.重慶小麵、水煮魚、乾鍋、
D.有趣的料理男人40
3.除了美食以外,還有什麼難忘的?(重慶特色介紹。)
A.百變的高架橋與公路
B.方向感跟著河水走
C.輕軌穿樓
D.空中巴士
E.我家11樓沒電梯、皇冠大扶梯
F.即時連線,杜絕疲勞駕駛
4.重慶市區有什麼好玩的?
A.網紅&文青景點-鵝嶺二場、兩江影視城民國街
延伸閱讀:
*亮亮專欄:http://bit.ly/2wE0HFy
*重慶精華:http://bit.ly/2h7WBC4
*欣中國:https://solomo.xinmedia.com/china
喀斯特地形 在 翻轉地理教室- #石灰岩地形#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記住這隻 ... 的推薦與評價
石灰岩地形#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記住這隻鱷魚就對了~ ——————... ... <看更多>
喀斯特地形 在 喀斯特地形- 精華區Geography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zenxy (厭惡的SF2) 看板: zenxy
標題: 喀斯特地形
時間: Sun Jan 9 22:38:41 2005
一、溶蝕作用與地形
沈積作用造成的石灰岩,經過地殼的變動,抬升到海水面之上後,使它暴露在風化以
及侵蝕作用的影響下。抬升的過程中,石灰岩可能遭受褶皺、斷層等變形作用,使原本接
近水平的層狀堆積物變成傾斜、彎曲的形狀,岩層中也發生了許多裂隙。
雨水自高空落下,通過大氣層時,吸收少量的碳酸,成為碳酸水,落到地面或滲到地下,
與石灰質岩層接觸,會生溶解。因石灰質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易溶於含有酸的雨水,
這種硬質岩石因久經融解逐漸形成石灰岩溶液而被蝕失的現象,叫做溶蝕作用(Corrosion)
。雨水在石灰岩面和岩縫不斷進行溶蝕,有的鏤刻成長條形的窪陷岩溝(lapies)。有的為
圓形漏斗狀凹陷的滲穴(sinkhole)。溶蝕作用繼續進行,滲穴、岩溝等相互併連擴大,逐
漸形成底平邊陡的長形封閉 窪盆(unala)。窪盆發達後,邊緣殘留的岩體常成 錐丘
(cockpit)聳立,巍峨險峻,景觀特殊。
石灰岩(Limestone)、白雲岩(Dolomite)和白堊(Chalk)這三種石灰質岩石,性
質特殊。在乾燥地區,岩石堅硬,對風化作用抗力甚強,但易溶於水,故在多雨及水源豐
富之區,會因溶蝕而產生種種石灰岩地形,依營力分類而言,又叫做「溶蝕地形」。
在南歐南斯拉夫的喀斯特(Karst)區的石灰岩地形,首受重視而加以研究,後來世
界各地凡有類似地形,均稱其為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
二、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條件
世界各地有石灰岩分佈的地區十分廣泛,但有喀斯特地形的地區並不普遍,由此可知
,此種地形的發育並不單有石灰岩層即可,尚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
(一)緻密的石灰岩層:雨水在緻密不易透水的石灰岩層表面或沿節理進行溶蝕, 有利
地形的發育,否則,在疏鬆的石灰岩區,雨水易於滲透而流失。
(二)雨量豐富:多量含有碳酸的雨水,始能持久進行溶蝕,故喀斯特地形多發育於濕潤
的氣候區。
(三)近地下水面:石灰岩地形發達地區,石灰岩層之下往往是不透水層,使地下水量豐
富,形成近地表的地下水系,利於石灰岩地形的發育。
(四)地表植物稀少:地表缺乏植物與風化層的保護,雨水與石灰岩直接接觸,利於溶蝕
作用進行。
(五)地面起伏不大:如原地形起伏量大,則雨水沿斜面急洩,會形成河流侵蝕地形,反
而不利於喀斯特地形之發育。
三、地下水與石灰岩地形
地面雨水或河水,滲入地下者,變成地下水(Ground water)。如地表河道乾涸,河
水潛入地下經過相當距離後,再在他處流出地表,稱為「伏流」(sink creek)。
地下水在岩層中緩緩流動,其流速與岩層的透水性大小有關。在砂土層內流速較大,
在黏土層內流速較小,因此物理性的侵蝕作用不顯,不過,可能促起山崩、土滑等現象。
地下水的化學性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溶蝕作用(Solution or Corrosion),二是沈
積作用(Deposition)。
﹙一﹚地下溶蝕地形:石灰岩主由碳酸鈣構成,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即被溶解成重
碳酸鈣。因此,雨水或河水沿石灰岩裂隙下滲,並進行溶蝕,日久使裂缶虖擴大,逐漸成
為洞穴,稱為石灰岩洞穴(Limestone cave)。石灰岩洞擴大後,如地下水量豐富,會形
成地下河流。地下水系除原有的溶蝕作用外,亦具一般流水侵蝕現象。
(二)洞穴沈積地形:石灰岩洞穴內的石灰岩溶液,自洞頂沿隙下滴,如水分和二氧化碳
被蒸發,碳酸鈣沈積,是為沈積作用;由沈積作用而產生沈積物體,叫做滴石(
Dripstone)。
由於滴石的地點和形狀不同,而有下列幾種:
滴管狀鐘乳石
1.鐘乳石(Stalactite) 石灰岩溶液自洞頂下滴,部分重碳酸鈣附著於洞頂,水分蒸發
,凝聚日久,纍纍下垂,因形如鐘、狀似乳稱之。
2.石筍(Stalagmite) 自洞頂下滴的重碳酸鈣液體,落到洞底,經沈積、蒸發,屹立於
地面,狀如竹筍稱之。
3.石柱(Columns or Pillars) 洞頂之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分別繼長增高的結果,
最後上下連結成柱狀物稱之。
4.石簾(Curtains) 如果洞壁傾斜,流域的水滴半途改成掉落的方式,那麼長久的發育
後會造成形狀彷彿窗簾般的石鐘乳。
5.石籐:(Helictite) 細小管狀石鐘乳發育的時候,如果管狀前端周圍生長的速度不等,
發生捲曲彎轉的現象。
6.石壁:(Wall) 從洞頂滲入洞穴的水滴沿著一條裂隙進入,生成的鐘乳石或石筍就會成
條狀排列。成條板狀排列的石柱,用手敲擊彷彿擊鼓一般。
7.緣石池(rimstone pool)或石灰華階地(travertine terrace)這種彷彿水池般的景觀
是流動的水受阻而成,阻礙物之後出現一個寬而淺的池塘,含蓄著靜止的水體。池的周圍
是碳酸鈣集中沉澱的地方,造成了池緣的環狀構造。在地表產生層層下降的緣石或石灰華
階地,日本人稱之為千枚皿。
四、喀斯特地形的發育
(一)幼年期(滲穴期):石灰岩層地面有零星的岩溝(lapies)或滲穴(sinkhole)出
現,尚無大型溶蝕洞,地面水下滲,地下水系尚未發展完成。岩溝與滲穴之間的原地形仍
保持相當寬闊的平面。
(二)壯年期(窪盆期、錐丘期):滲穴擴大增多,地下溶蝕洞發達,坍塌陷穴增加。出
現窪盆(unala)、盲谷(blind valley)和天然橋(natural bridge)等地形,原地形
面大部分消失,殘餘部分成為錐丘(cockpit)峰林。地下水係發育完成。
(三)老年期(殘丘期):石灰岩層被溶蝕殆盡,地表呈溶蝕平原景觀,錐丘石灰林殘蝕
為圓矮孤立的殘丘(hum)。地下水係與地面水系又連成一片。
五、台灣的隆起珊瑚礁岩溶地形
台灣本島隆起珊瑚礁石灰岩的分佈主要在西南部,包括大岡山、小岡山、半屏山、壽
山、鳳山、鵝鑾鼻等地。石灰岩分佈地區通常出現的地形景觀十分特殊,以本島隆起珊瑚
礁石灰岩分佈地區而言,由於石灰岩岩質疏鬆多孔,雨水下滲容易,因此地表幾乎無溪流
形成。下滲的雨水溶蝕部分石灰岩,形成「地下潛流」或是「滲穴」。滲穴上部頂蓋塌陷
後成為陷(上穴下井,讀音:ㄐㄧㄥˇ),上寬下窄,外形圓曲,在鵝鑾鼻台地上常見。
墾丁國家公園內也有石灰岩洞穴,內部有鐘乳石奇觀。露出地表的珊瑚礁石灰岩也因
為溶蝕作用,呈現許多窪洞溝槽,崎嶇難行,較大的狹長岩溝,構成一線天之類的小地形
。劇烈風化後的石灰岩表面生成紅土,常見的地方有恆春西台地和鵝鑾鼻台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218.166.239.16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