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注意
#粉絲投書
#誠品敦南倒數8天
#為了今天我埋了一個13年的梗
幾乎是要煽情的說:13年的今天,下午兩點鐘,那張透過陳柏霖的手所獲得的台北電影節護照,是為了今天發文而留到今天的。而且2007年5月23日,就很巧也是星期六,所以,命中註定要我寫這篇啦,哈哈哈!
你知道當年買電影節護照有多划算嗎?原價2,200,影展期間每一天都可以看4部,假設你真的卯起來看,每天都去影展報到的話,總共可以看64部!每一部平均才34塊錢!!!畢竟當時是窮學生,每個月各種打工的薪水加起來頂多才8-9千塊、了不起一萬初,2,200真的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不過好在那時候找到一個朋友,剛好他看的時間跟我看的時間完全不衝突,所以我們很平均的share這張護照,扣除掉真的搶不到票的熱門場次,我們總共合看了42部電影,平均一部片才52塊錢!驚人吧!後來忘了是什麼時候開始,電影節就沒有護照了,真的非常遺憾。
--
好,時間回到2007年5月23日。那時候我大一新鮮人啦!還記得大概是5月中上旬左右,得知台北電影節即將在誠品敦南店開賣護照,限量只有150份!當時還懷抱著電影夢的我,當然是要衝一發的啦!
還記得前一天晚上、也就是5/22禮拜五的晚上還有課(那時候還好認真喔根本應該翹課的啊XDD),之前就聽說過各種搶票差不多是前一個晚上就要去排隊的傳言,所以我就想說好吧不管怎樣還是先乖乖把課上完,再一舉衝到誠品敦南店,應該還有機會吧!那時候緊張到其實根本沒辦法專心上課,一直等到10:30下課,我就騎著單車,沿著辛亥路、接基隆路、再轉敦化南路。還記得那天晚上跟最近的天氣一樣,好幾天都是連綿大雨,我穿著黃色塑膠雨衣,一路狂飆到誠品敦南店──果不其然,到現場時,1樓已經有人在排隊了,好險,我大概是排第7或第8個。後來跑去問排第一個的那個人,她說她大概是下午3-4點就來排的。
那個年代也是智慧型手機還沒開始盛行的時候,2007年1月9號賈伯斯才剛發表第一代iphone呢!所以,熬夜排一整個晚上要幹嘛?──當然是跟隔壁排隊的人聊天、交朋友啊!說真的一開始臉皮薄,也很不好意思,還硬著頭皮看看書(那時候正暢銷的書是遠流粉絲團《失竊的孩子》),讀到後來真的有點難不跟其他人互動了,因為至少你去上廁所、去樓上逛一下書店也好,又或者是臨時想要去買吃的東西的時候,可以有人幫你顧位子,你也可以順便幫對方買東西吃。印象中敦南店過12點會關1樓的空調,那真的是非常難熬,因為太熱了,要睡也很難睡,所以乾脆跟隔壁也在排隊的影友尬聊起來。
有些人已經是各大影展的老鳥了,每年都至少會排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那時候還沒有金馬奇幻),也聊平常都看哪些影評、跟誰一起搶影展。我記得那時認識一票子每年都一起來搶護照、套票的朋友(因為隔年改去台北光點時又遇到了),後來還互加了MSN......(突然好懷念MSN的年代啊!)聊到很累的時候,有人買了撲克牌,索性一起玩。凌晨四、五點可能是最累的時候,那個時間點排隊的人應該有超過50人了,全部睡成一片,但那個年紀的我真的還很年輕,沒在怕熬夜的,硬是撐到了早上。
捷運第一班車啟動以後,陸陸續續又有人接著來排隊,7點多的時候整個空間開始人聲鼎沸,已經一堆人開始在數自己到底還有沒有機會,每個被數到的人也開始自己自動報數,到了大概7點半或8點,就超過150人了,有人直接邊數邊在哭喊買不到了......8點太陽也開始大了,其實這個時間點也比前一天晚上更痛苦,5月底的太陽已經沒在跟你客氣了,尤其排隊排到外面的人真的會很想死。我們排前面的人還算幸運,後來就大家擠一擠,讓後面的人盡量也能擠進來吹冷氣。9點左右,主辦單位開始發號碼牌,拿到的時候就覺得很穩妥了、心安了。後來我那時候的伴侶來現場跟我換班,我回家洗個澡、睡一下,下午再回現場買護照。
印象中護照好像真的是陳柏霖親手遞上的,但我不是粉絲啊,為什麼不是桂綸鎂呢QAQ畢竟當年的開幕片是《最遙遠的距離》啊......
--
那年看了好多對我日後人生有重大影響的電影,包括:陳懷恩導演的《練習曲》、高炳權導演初次執導的《愛的麵包魂(後來改編的我覺得沒有比這部好看,這部好看到我看了兩次!)》、拉斯馮提爾的《白癡》、馬場康夫《超時空泡泡機》、Dogma第四號作品《荒漠莎跡》......還有我一定要提的一部片──由Peter Brosens 和 Jessica Woodworth夫婦執導的《幻之草原》(Khadak)。
本片皆在蒙古拍攝,劇情描述的是蒙古族人原本居住在遼闊的草原上,卻因為各種原因(瘟疫、國家政策等等)被迫搬離家鄉、遷徙到一個煤礦工業區,被迫住進冰冷高聳的建築物裡,失去了與自然的接觸。男主角是一個具有通靈能力、能與大自然溝通的少年,居住在都市裡原本感到非常痛苦的他,在一次意外中竟找到擁有原始、自然能量的美少女......
整部片就是美、又震撼。兩位導演在畫面的設計上都有各種刻意安排的意味(雖然也有人評價認為匠氣太重,但我認為這本來就是導演的風格),比如影片一開頭掛在樹梢上的藍色絲帶,是男主角的父親遺留,但電影最後又出現了藍絲帶,這次卻看到樹流下了水(或眼淚?);以及我最喜歡的是女主角和一個蒙古樂團Altan Urag唱的「Mother Mongolia」(爆炸好聽!影片我放留言,大家自己聽聽看!),導演刻意在這裡安排了一段燒掉蒙古包的畫面,後來我發現這是兩位導演非常習慣使用的手法,因為後來2009年台北電影節又出現了兩位導演的傑作《淚之高原》(Altiplano)、以及2013年金馬影展的《第五個季節》(The Fifth Season)都有焚燒的意象在片中出現。
說真的我這輩子最悔恨的事情之一就是,錯過了這對夫婦導演在2007年有親臨現場QA的那兩場,我跑去看別部片了,真是該死><那時候怎樣都沒想到他們的電影會這麼憾動我。聽說現場有問導演問題的人,還能獲得這部片的OST原聲帶......天哪真的太憾恨了,我愛這部片愛到後來還硬是上了不知道哪個網站買了DVD,拜託~他們的電影有多冷門、多難買!我居然還能買到已經很感謝了。
--
再插播關於剛剛提到兩位導演的作品《第五個季節》的故事,我認為根本預言了今年疫情剛發生時候的狀態:
背景設定在比利時的一個村莊,村民每到冬季結束的時候都會燃燒稻草人,象徵送走冬天、迎接春天的來臨,沒想到火竟然點不燃。之後開始一連串噩運接踵而至:農地長不出作物、乳牛無奶、雞不生蛋、養蜂人的蜜蜂全死光。於是,恐懼如同瘟疫一般,蔓延進整個村莊、蔓延進每個人的心底。
第五個季節就是指春天雖然理論上是來了,卻依然下著雪,冬天成了趕不走的第五個季節。後來有一幕畫面很驚悚就是所有村民們戴上了彷彿瘟疫醫生的面具,他們一致認為這一切的災難都是養蜂人害的,於是決定再趕走冬天一次,只是這次,他們把養蜂人當成稻草人給燒了......
非常殘酷卻同時非常美麗的作品,這就是Peter Brosens、Jessica Woodworth的風格。我愛他們愛到很久以前找到他們的信箱、寄信給他們,以一個瘋狂影迷的身份希望有機會能再邀請他們來台灣,但,想也知道,沒有任何回訊......
--
我怎樣都料想不到,那時候的護照、電影票、影展手冊我竟會留到現在;也料想不到隔年我會因為各種因電影所燃起的熱血,而開始參與社會運動;以及2009年我甚至報名了影展志工,有幸近距離靠近桂綸鎂和柯佳嬿......(這都是後話了XD)更不要說,真的是天知道13年後我會寫下這篇文章XDDD
感謝誠品敦南店對我們這些熬夜影迷的照顧(雖然應該也很幹吧!可能沒增加大夜班多少營收XD);也要感謝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那幾年推出的護照制度,讓年輕顛狂的我們,看電影看得很爽。
【誠品敦南店】31 天異想倒數|每日活動行事曆
► meet.eslite.com/tw/tc/artshow/202004100004
*照片:前三張我自己拍的,後兩張選自痞客邦部落格「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單車失竊記拍攝手法 在 曬書店【二樓放映室】 ——《最好的時光》 明天晚上七點播放 ... 的推薦與評價
許多認為第一段戀愛夢是《最好的時光》最成功的一段,而自由夢這段拍攝手法古典唯美,類似侯孝賢 ... 06/07:單車失竊記/89分鐘/活動連結:https://goo.gl/vPgCpq ... <看更多>
單車失竊記拍攝手法 在 [影評]安東尼奧尼《春光乍洩》+費里尼《8½》: … - 看板Artfilm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cafelight (意志作為一種抵抗 ) 看板: movie
標題: [影評]夢境之內,攝影之外:安東尼奧尼《春光乍洩》+費里尼《8½》
時間: Sat Feb 21 21:51:39 2009
夢境之內,攝影之外:
安東尼奧尼《春光乍洩》+費里尼《8½》
比起戰後羅馬興起的新寫實主義,安東尼奧尼和費里尼當然
走的更遠,也各自雕刻了自己作為auteur的高度風格化的義大利
印象。而影評家總愛說什麼費里尼是幻想的電影大師,安東尼奧
尼則是現代主義的服膺者。這樣的說法也許沒錯,卻容易引起一
種誤解:這是兩位涇渭分明,互不相通的電影大師。事實上,如
果我們願意重訪《春光乍洩》和《8½》當初帶給我們的影像震撼
,就不難發現這兩位義大利巨擘,對於電影或曰影像自身的真實
與限制,有著實趨一歸的省思發掘。
把這兩部看似不相關的當代經典電影放在一起,是因為在形
式上,它們都可算是「關於電影的電影」(film on film)或是
關於影像的電影;總之,兩者有著高度的自我指涉意涵,像是一
種所謂「夫子自述」的寶貴證言,自己解釋自己怎麼拍電影,處
理影像的第一手資料。在費里尼的數字名作中,他透過馬斯楚安
尼所飾的這個導演角色,除了告知觀眾「拍電影」是件多麼辛苦
的事外,重要的是在如此壓力與辛勞所煎熬出來的種種怪誕奇想
。
於此,我們陷入了導演(費里尼或馬斯楚安尼的)的內心劇場,
我們再難分辨哪項更為真實,是他糾結百端、難以爬梳的電影人
生,還是幻想夢境理的奇奇異異。擺脫狄西嘉早期的絕對電影工
具主義──電影必得忠實地反應現實,捕捉我們所處的這個殘缺
世界──費里尼在真實與夢境之間的微妙邊緣無限游移,挑逗也
挑釁著我們對真實的認識。
在費里尼的夢境八又二分之一中,斷裂成了常態,夢境取代
真實。在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Blowup,原指攝影術語的
「放大」)裡,導演提出的質疑則是:光影的局部放大,是否就
能還原真實?藉由公園情侶「同一張」照片的不同並置組合,全
景的、深焦的、遠距的等等不同詮釋,攝影師Thomas看圖說故事
,暗示或拼貼了一場謀殺案的再現。
Thomas的視角,以一種古典蒙太奇、近乎靜態的投影片(sli
-des)方式慢慢呈現他所認定的真實。但是庫勒雪夫早告訴我們,
固定完好的意義是不存在的,「意義是被剪貼/建構而來的」。
庫勒雪夫讓幾個分別拍攝,彼此互不相關的場景(婦女屍體、一
碗湯、遊戲的女孩),放在同一片膠捲讓人觀賞,結果觀眾都堅
信他們看到了導演暗示的某個重要訊息;諷刺的是,庫勒雪夫沒
有任何預設想法,所謂意義是觀眾自己「發明」的美麗副產品。
"Blowup",Thomas藉由「放大」企圖還原真實,只是這樣被
現場重建的真實,是否真的毫無疑問,令人欣然接受,抑或不過
只是接續縫合「爆炸」(Blowup的字面意思)現場所遺留下來的
屍屍塊塊,所拼拼湊湊出的已死之物,雖似原形,有什麼東西卻
早已逸失在事件大爆炸的當下。謀殺案究竟有沒有發生,安東尼
奧尼拒絕給予簡單的答案,卻以一個更詭譎的隱喻,闡述他對「
真實」的理性懷疑。
這個隱喻是,劇末Thomas遇到了一群打虛幻網球的默劇演員
,他原本只是冷酷無情地看,一個客觀意義下的spectator,到最
後卻成了饒富興味的Peeping Tom,甚至加入這場打假球的仿真賽
;正如同他原本只是不帶偏見地看著沖洗出來的照片,最後卻極
其主觀地將它無限「放大」,終至於解析度不可承受之模糊。而
模糊──象徵著事件的撲朔迷離──就讓步給了自我想像詮釋一
個極度自由的編造空間。
真實是什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也許真如康德所言,一個
意志與表象的(擬真)世界。告別了《不設防城市》、《單車失
竊記》那個以紀實為職志的純真年代,安東尼奧尼以《春光乍洩》
這樣特異的敘事手法,質疑任何自稱為「絕對真實」的唯一信條
,而比他年小八歲的費里尼則是更為大氣俐落,乾脆一股腦兒全
丟了《大路》與《甜蜜生活》所奠基的寫實風格,遁入他認為的
解套方式,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疆域:夢的王國。
這些都是六零年代之間的事,那個已然逝去,拉岡、德希達
、羅蘭巴特、左派、嬉皮、搖滾、解構主義燦爛燃燒或將暴起的
革命年代。
https://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8267441
--
存在主義 Stella! 洛可可 2001:太空漫遊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夜巡
華爾滋黛比 神聖的瘋狂 61號公路 斯萬家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斷
了氣 波爾多 擬像 四個四重奏 陳黎 假文藝青年俱樂部 聽聽那冷雨
黑膠復興 捷克變形蟲 卡夫卡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第七封印 仿聲鳥
人文主義者的十四行詩 未完成 1812 失眠上帝獨白 無伴奏e=mc2
銀翼殺手 後現代 至高的愛 德國表現 暢爽 吸血鬼荷索 馬勒巨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07.18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07.185
※ alicedawn01:轉錄至看板 SOUNDFILM 02/22 14: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