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完成的歷險記 ◎林達陽
That in order to make a man or a boy covet a thing ,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make the thing difficult to attain .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一、
我也曾於尋常的天空下翻牆而過
去浸入水中,去向有錢的人挑釁
去成為理想的夏天,或其陰影
我也曾因背誦經典而得來一把刀
得以自己描述顏色與圖形,以一種
表演形式去吸引另一種,關於神
多數時候我不打算了解太多
我耍賴:「其實,信仰也不過就是……」
就是我有很多把戲,譬如愛
或者不愛,遙遠的世界因此更值得好奇
我樂於變壞,樂於過自己的狗日子
把頭埋入風裡懶洋洋地等待,等待
一隻蟲子輕輕箝住我,給我
成為速度的理由,即使只是虛構
二、
如果這裡就是遠方,我願為了那女子的秘密
受罰,使那個秘密,變成我們的秘密
一起寫懺悔的公開信,打翻彼此的墨水
使所有的字彙混為同一意涵讓我們
監視彼此的誓諾和背叛
我們一起監視房間,監視燒開了的水
我們監視不存在的鬼也監視
鬼一般的人,監視他們成為一個個迷宮
躲在自己熟悉的那部份
驚嚇從別的部份走過來的人
監視她終於打開她的盒子
像我打開我的,從望遠鏡裡
監視兩種變異,一種似乎是愛情
另一種我已經忘記
三、
我想打撈水底星月的謎底,想成為海盜
想駕馭生活如一艘賊船,劫取意義我所相信
去違逆眾人,去敗給終將來襲的暴風雨
讓風雨逼退我們回到最初的島嶼,讓風雨
打溼我的小名如那些火花一樣的鬼點子
打濕我的髮,拈熄幻想的引信
那些炮竹也不能抵禦的愛與死,像風雨那樣淹沒
所有漂浮的節慶,往日就要變成寒冷的波浪靜靜的
漲滿四周如沸水,強迫我們示弱,強迫
我們緊緊靠著不能選擇,捲起自身成為
彼此的菸,讓閃電點燃彼此嘴中
煙霧一般的成長,風將修正我們的口音與台詞
像時間,耐心修改一個讀法正確的別字
四、
沒有光線願意探索我心,盜賊與天使
共同埋藏一場無法避免的坍塌,腐壞的
時光的行板在響,在我腳下蜘蛛張開捕夢網
沾滿明滅如神秘笑臉的水光,在遠方
眾神已經入睡,蜘蛛已經張網
如今我才明白遠方只是一個未知的
空桶子,不聲不響的空桶子
我始終躲在裡面,因嘗試獨自
打亮想像的火光,而發出聲響
註:此詩獲得第三十六屆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
--
◎作者簡介
林達陽(1982年-),台灣高雄人,臺灣新生代詩人、作家。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藝術碩士。作品以新詩、散文為主。曾獲三大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香港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高中時與高雄女中、道明中學學生共同創辦第一屆馭墨三城文學獎,推廣南部校園創作風氣。高中畢業後與高雄中學校友凌性傑、陳雋弘、黃信恩、趙家緯等人成立出版坊松濤文社,致力於出版高雄年輕創作者的文學創作。
--
◎小編皮皮賞析
〈無法完成的歷險記〉獲得2009年的第三十六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冠軍,此首詩分成四大段,並以《湯姆歷險記》中的句子當成引言,作為全詩的開端。首先,第一段便表現出了歷險的感受,翻牆、挑釁都是為了理想,關於未知的神祇和愛,保持著一種任性的態度——並且樂於變壞,歡喜著過著「狗日子」,就算成為自由的速度是一種虛構,敘述者也不以為意。第二段,承襲了前段的不真實,作者云:「如果這就是遠方」,他願意為了女子受罰,與女子的好壞混為一談,他們好像成為一體卻又彼此觀察,最後他看著女子打開她的盒子,像打開自己的一樣——裡頭似乎是彰顯兩人關係的愛情,但更重要的或是那不可言喻的,已被遺忘。
於是,第三段,作者想要打撈謎底,他並沒有放棄他的冒險精神,所以他欲做海盜、欲違逆眾人、欲反其道而行,直面投降於眾人本會極力反坑的暴風雨。他任憑暴風雨阻退他們的去路、任憑風雨步步逼近他們,使他們沒有選擇的倚靠對方,成為對方的菸,點亮彼此,最後任由風修改我們——如同時間修改一件沒有懸念的事情。
最後一段,暴風雨似乎靜止了下來,那些光和暗、天使和盜賊,都被埋葬在相同的地方。靜止的暴風雨、入睡的神明、蜘蛛網像是捕夢網,皆是明滅一體的代表。最後一段,敘述者說,他終於明白遠方是未知的空桶子,而自己始終躲在裡面,啪嚓啪嚓的打亮火光。
十幾年後,在2020年,林達陽的〈愛與孤獨的證明〉登於聯合報,這首詩一樣節錄了一段英文句子,是英國哲學家George Berkeley提出的問題開頭:「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
〈愛與孤獨的證明〉
“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and no one is around to hear it, does it make a sound? ”-George Berkeley
確實有過這樣的困惑
如果一隻蝙蝠,或海豚
被關入一只吸音良好的房間
牠覺得自由嗎?
或者牠會察覺世界不能理解
而感到敬畏
確實也曾走入荒山峽谷
谷裡的你看見了高,還是深的感覺?
在不愛的人面前你看見消逝的刻度
還是花在凋謝
天空底下你會怎樣描述熱?
山屋裡失眠的你如何祛除冷與幻覺?
打開燈,光從什麼角度照射讓你聯想太陽
影子落在身後,你在意它縮短又拉長或者
有沒有某一瞬間
你能感知它的重量?
孤單的時候偶爾
我以為自己置身曠野
能夠恨了嗎?
如果拉滿一張弓,你能不能想像一箭之遙是怎樣的地方
或許是一片垂直斷崖
崖底的樹林有纏繞小徑
樹林裡落滿了葉子,我沒有去數
認為樹林是茂密或蕭條、樹葉增加與減少
仍有一部分取決於──
上次,我是與誰走進這片林地
那時世界仍有春日的茂密──
(當我輸入「茂密」,電腦根據數據判斷
顯示這裡要寫:貓咪
換毛的季節裡我們曾為同一隻貓過敏
打著噴嚏,紅了眼睛
但顯然貓並不清楚這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貓咪後來不見了,那我呢?
穿過樹林五十步,湖邊有一小屋
以前我們總說這五十步是有意義的
來回五十便是一百
兩個五十也是一百
五十步笑一百步
「來此寧靜生活的他
嘲笑終究要回到樹林以外世界的我們」
我彷彿仍能聽見妳這樣說,像轉述別人的故事
貝殼一般的牙齒輕輕咬合
在風的潮汐裡發出微弱的聲波
微弱是相對而言
「微弱」是比妳的唇比我的喉結更平的一條弧線
我坐下來,空無一人的深山裡
試圖說話但覺得徒勞
沒有人知道,那時我們發明那麼多的符號與定義
那麼努力記錄的蛛絲馬跡
也不過想證明
在蜘蛛幾何複雜的織網與馬匹奔跑來回的軌跡之前
世界簡簡單單
曾有人走過大山大海
在此歸納經驗與想像,砍樹造屋
私密而熱切地動用全部勇氣
嘗試要在群星與眾神的注視下找尋一種
關於愛的定律
--
首段接續引言的疑問,作者思考:如果是蝙蝠、海豚被關在吸音良好的房間內,會覺得自由,或是敬畏不能理解的世界?接著,作者繼續追問,在谷底,你的感受是什麼?如何描述幻覺?如果除去冷?有沒有感受到影子的重量?
再來,作者切入了題目所提及——孤獨。孤單有時候讓人以為置身曠野,但我們卻無法猜測一箭之遙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如同一箭之遙外的地方,無法得知樹木是否倒塌。更精確的說,並不是無法得知,而是決定權本就不在自己的手上,在與我走入樹林的人。於是「我們」出現了,我們過敏於同一隻貓,像是〈無法完成的歷險記〉中的我們一起監視房間,然而貓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就像我們所監視的,竟是不存在的鬼,「我們」身處的位置距離另外一方十分遙遠。盒子被打開了、貓咪後來不見了;前者的我們退回島嶼、後者回到樹林以外的世界。〈愛與孤獨的證明〉的最後一段,神明與蜘蛛等意象又出現了。全知全能的神明,在歷險記中睡著了,但在愛裡睜著雙眼注視一切;而蜘蛛編織的密網,證明了種種幽微的發生。
綜觀兩首詩,皆以一段引用的英文句子涵蓋整首詩,並從我的角度出發,延伸到我們,我們與他者之間,最後再安安靜靜的回歸自身,乃至詩題。因此小編認為,林達陽就像那隻默默編織細網的蜘蛛,他的意象縝密並且互相承接、變形、纏繞,最後乾淨的收束,風格可說是一致且明確。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怎麼寫」可能還是比「寫什麼」重要,內容比主題重要。我挑選時的標準,第一個還是看文字的處理,若文字水準相近,我就從中挑選出主題較特別的。
——陳育虹,2016年林榮三文學獎評審紀錄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香港青年文學獎 #林達陽 #湯姆歷險記 #冒險 #孤獨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4.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新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王姿雯 Emily Wang 內容簡介: 〈情事〉榮獲第九屆林榮三文學獎首獎 以新印象畫派點畫手法,點狀分布文字的三原色,允其自行融合在觀者眼中,充分掌握詩的留白、掩映之美。——陳育虹 這是一首非常美麗的情詩。...
「四季的聯想新詩」的推薦目錄:
四季的聯想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情事 ◎王姿雯
一、立夏
我推開窗戶,在二更
時分,滿月把風照得透亮
乍似遠離的光正在
返回,玻璃酒瓶叮噹作響
我知道那些夜色中隱晦的新綠都是
警告,別脫口而出
詩詞、夢想、所有肉嫩的
弱點,你會來
上一個季節會結束
二、芒種
那麼來破碎我
凝視我
當我凝視山在
進逼,逼我成河
決定我,決定流向
說一種開花植物,讓我聽
一些神播種,另一些神收割
雨進入土地,你進入我
山遠離
山遠離
我伸出手抓住一串金黃聲響,一條蛇順勢
潛入河床深處
這創世的畫面幾近滿溢
一些神酸乏,另一些神飽饜
種子在充滿香氣的幽深中爆裂
我已完成
三、秋分
一盞天燈點著了,飄入黑暗
自近而遠,語言熄滅
星星無所回應,晝與夜
等長,那斷面許是由
白晃晃的一把利刃
將世界的完整切開
你是你,我是我了
那邊有神的面具,這邊有獸
四、立冬
我們來把河搬近一些
山已經說不出話來了,而且嚴肅
嚴肅地冷
夕陽畫好就掛朝南那面牆上
雲可以拉開,這季節
沒什麼刺眼的了
陪入海口坐一會,剝一顆橙
渡輪停了很久,但我們就在這房裡安頓下來
體溫與果香,春之邊緣
我愛你是因為我愛永恆
--
◎ 作者簡介
王姿雯,1980年生,台南人,畢業於台大外文系,英國University of Warwick英國文學碩士,曾獲葉紅女性詩獎、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獎項,現任職於故宮博物院。出版詩集《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
--
◎ 小編 Y 賞析
永恆如何被付諸以愛,如何透過詩的隙縫,在曖昧的空間裡被窺見一絲一毫?王姿雯在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的得獎感言末段寫:「在現實以外有個世界得以躍入,而你助了我一臂之力,我得以窺見永恆。」僭越地超譯幾分,也許也能從得獎照片的那襲碎花洋裝與詩人之眼神看出一絲端倪(王姿雯提供,照片刊於自由副刊)。再回到詩的層面來看,這首以情愛與永恆為主要命題的情詩〈情事〉,成功在古老的命題中翻轉出另外一種滋味。抒情於是就有了更多元的聯想與面貌:留白的抒情,節氣的抒情。不外溢卻張揚直視的,情色的抒情。以這首〈情事〉為主幹出發,其後所誕生的詩集《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都隱約可以看到這樣的書寫軌跡。
標題開宗明義寫著〈情事〉,我們也能夠在章節立夏中看到那些思緒猶疑;芒種中節制又飽滿的慾望書寫,但這首詩其實不只是一種「情愛」的小敘事,除了情感與情慾的描寫以外,也帶有一種初世的狂想與留白,繼而讓詩有了更不同的格局。儘管「你」當然在這段共振中有著無可抹煞的意義,但敘事者真正在描摹的,不是自憐自棄的把一切拋諸在某段「情感」關係,也並非想透過詩句歌頌某種「永恆且絕對的」甜蜜,更接近於回返自己與自己的覺知,然後試著去「信任」永恆的無限可能性:「我推開窗戶,在二更/時分,滿月把風照得透亮/乍似遠離的光正在/返回,玻璃酒瓶叮噹作響」、「那麼來破碎我/凝視我當我凝視山在/進逼,逼我成河/決定我,決定流向」、「體溫與果香,春之邊緣/我愛你是因為我愛永恆」並非命中註定,甚至也不一定只關乎愛:這是一個反覆思量,索討,商榷,在與自我的各種拉扯中,繼而決定的事件。
也如陳育虹老師在評審紀錄對〈情事〉的評語:「結句『我已完成』,摹擬《創世紀》語法,把人間情愛提升至神聖境界。「立冬」末尾帶出「春之邊緣……」期許愛情於節氣的恆常,也讓詩的結構有了綿延開放的可能。」恆常是一道永永遠遠的命題,但「我愛你是因為我愛永恆」。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20年的林榮三新詩獎應改名為「高齡化新詩獎」,主題有老人的感嘆、老人的葬禮、老人的長照,還有老人跟老人,以及老人。
——By 小編A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1.html
四季的聯想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風鈴 ◎楊牧
雨止,風緊,稀薄的陽光
向東南方傾斜,我聽到
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
想像那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
在一定的冷漠之後
化為季節雲煙,回歸
驚醒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
大聲搖過我們的曾經
秋之午後,當陽光試探了
水缸冷暖又將反影投射
天花板上,不斷波動
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
我仰首默數光彩如潮
洶湧,在正上方變化
如暈,如雲,如星隕
依序升沉
如韻
我聽到
鈴聲跌宕過
收穫的瓜園
阻於圍牆,遂反彈到半開的窗前
再不猶豫,飛踴到床上依偎
依偎著通紅的頰。飄零
是髮,是惺忪的眼──
那音樂,這時,充滿了
亢奮的血管,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上下
頡頏,又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
接觸,匯合
滂沛若洪水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大聲飄過
我們曾經的
秋之午後
-
◎作者簡介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花蓮中學、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親炙徐復觀、陳世驤兩位學人。曾執教於多所大學,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亦曾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並參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創院。
楊牧自中學便矢志新詩創作,並共同主編詩刊。早年筆名「葉珊」,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溢於筆端;1966年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見證六零年代學生運動,三十二歲而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詩文曾譯為多國語言。曾獲時報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紐曼華語文學獎蟬獎等。
-
◎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賴位政 賞析
第一段:序曲
王國維說「人生過處惟存悔」,愈是看重的,悔恨也特別多。以此觀入,〈風鈴〉不啻是一部斑駁的懺情錄,寫一段「對不起,我曾經愛過你」的自剖。情之所起,自需觸媒,楊牧先用三行喚起興發的瞬刻:
雨止,風緊,稀薄的陽光
向東南方傾斜,我聽到
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
「雨止」預設了兩個前提──主人公必知曾下過雨,同時曉得這場雨在此刻已結束了。「風」、「雨」在詩中常用來隱喻苦難與波折,故「雨止」便像是說:我曾一步一創殘地領受過一段感情,而現在它已成為過去式了。雖然往事早成明日黃花,但「風緊」卻傳達了並未真正放下的事實。「風」可看作情緒的暗喻或是撩動情緒的外力,急吹的風表達了「我的心卻仍不得平靜」。「雨止」(事已了)、「風緊」(心未平)乃拉開了最初的張力。自然物象賡續發展,由「雨」、「風」過渡至「稀薄的陽光」,一個魔幻經驗就此迸現:「我聽到/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從光到聲,視覺轉聽覺的模式,烘托了詩題「風鈴」。在「風鈴」二字尚未正式登場前,楊牧先定義這聲音:
想像那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
「往昔」曾「用心」過,但終究「錯過」,不禁讓人好奇這裡頭究竟有何銘心刻骨、陽差陰錯?「往昔」、「錯過」,故曰「止」; 因「用心」,所以「緊」,結構呼應精巧。次三行黏合甚嚴,宜與此行一氣貫讀:
在一定的冷漠之後
化為季節雲煙,回歸
驚醒
人遭逢重大傷痛時,心理會發動「刻意疏遠」或「自然遺忘」的功能以為保護,「冷漠」恰好透露「往昔錯過的用心」原有的熾熱。主人公曾試著以「冷漠」自我療癒,無奈事與願違,這些記憶總「化為季節雲煙,回歸」。「雲煙」可見而不可網羅,與記憶質性相似──非無非有、亦無亦有。第三行只有兩個字──「驚醒」,像樂譜上的表情記號,為這盤旋的意緒安上跳動的心律。
費了偌大工夫,楊牧才拋出三行,讓「風鈴」正式登場,「聲音」真相大白: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
大聲搖過我們的曾經
第二段:過份炫耀的展開部
第二段開頭,楊牧將莫大創造灌注於「傾斜的陽光如何運動」一事,空間高低、視角物我、節奏緩急,騰挪移轉。這是全詩最教人血脈賁張、氣管收縮的炫技段落。
秋之午後,當陽光試探了
水缸冷暖又將反影投射
天花板上,不斷波動
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
「秋」和「午後」分別是一年、一日「高峰已過而終局未來」的過渡期,給人已沒法努力卻又不好放棄的「躊躇式徒勞」,點染慵倦疲憊的氣氛。「試探」則是面對未知、恐懼的一種警戒反應,這個擬人修辭,把波光粼粼的動態寫得物性、人情兩盡其妙;「試探冷暖」更把「重將往事思量過」的心情取象得十分熨貼,彷彿陽光之手簸搖了缸中淨水使之晃漾,為底下的「不斷波動」埋下伏索。舊憶、風、光、聲、鈴、水缸以及更後頭的大水(流、潭、洪),庶可看成是主人公之心不斷借殼、變形、換位的同質異態,那粼粼光影複誦著「我的心將不再平靜了」。
陽光射入水缸,乃由高向低;「又將反影投射/天花板上」,則低而復高。繼之,楊牧安排了一個定焦鏡頭:「不斷波動/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結裹前行,陡然視角轉換,「凝視」一語換置了物我主客的對待關係,從「我看 光」翻作「光見我」,並帶出新的擺置──「床」(此即「睡」的變奏、「醒」的 伏兵)。「喧嘩澌濺」是波光而非床的質性,如此表述,則有光影又從天花板返照在床上的婉曲,又是一次由高向低的運動。這種起起伏伏的動態,象徵了不能平靜的心情。
我仰首默數光彩如潮
洶湧,在正上方變化
如暈,如雲,如星隕
依序升沉
第一行的「仰首」透露了主人公的位置與行為,只有位於低處才需「仰首」,而 光影的正下方便是「床」,由此可知主人公應是坐臥在床上。「光彩如潮」是「反影投射」、「不斷波動」的變奏,嚴守著意象連接著意象發展的結構技巧。「默數」有沉湎思量的意味,而「彩」字則給人奇崛不凡的想像;整句話有檢視心中舊憶何等奇崛的意思。楊牧接著抓準「洶湧」,連用三個意象,寫出先緩後疾的節奏──「如暈」,像油彩初滴入水中,中心濃而周圍淡,整體呈規律的圓形緩慢向外擴張;當擴張到臨界,圓形裂解,無方向地朝八方流散「如雲」;最後像「星隕」般飛速劃過。暈、雲、星「依序升沉」,形成如觀洪荒開闢般極隨機又極秩序的壯盛之美,這如潮光彩怎樣洶湧變化,便彷彿在目前了。
本段最終收在「如韻」二字,一方面表達光影、往事固有的情致(情韻)外,更重要的是完成「由光轉聲」的變換,亦即這個「韻」更多指涉了「聲韻」,也就是第一段所謂「輕巧的聲音」、「記憶的風鈴」,並攏絡了第三段的第一行「我聽到」。由第二段轉向三段,呈現了從光的運動到聲的運動之轉變。
第三段:開誠布公的再現部
第三段以「我聽到」承襲上一段的「如韻」,極力敷衍風鈴之聲如何運動。「跌宕」是一種不穩定的高低行進,這個動詞機巧地回應了前一段光影的上下騰挪,該模式再次讓人聯想起坎廩不平的心境。底下兩個障礙物乃脫胎於楊牧所深諳的《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其中「緜緜瓜瓞」成為後世子孫昌盛的題辭,而常語中又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表示事物的完成。故從懺情的角度解析,「收穫的瓜園」當是暗示對方婚姻的完成與發展,此即雖心繫之卻不得不「阻於圍牆」的癥結。此心受制於外在現實,已不容妄加探觸,正如鈴聲受物體阻絕而勢將反彈,「運動」由此持續:
遂反彈到半開的窗前
再不猶豫,飛踴到床上依偎
依偎著通紅的頰。
此「窗」既非暢行無阻的全開,也非閉籠深鎖的禁閉,「半開」反映的是徘徊可否之際的曖昧!然而既知瓜園有穫、圍牆阻隔,還存著可否之念,便可推想舊人舊事之可戀。但現實催促著理性發用,主人公毅然決然地「再不猶豫」,鈴聲從「半開的窗前」再「飛踴到床上依偎/依偎著通紅的頰」,由「窗-床-頰」,除了以空間轉移書寫主人公的思慮過程,更點明了他的位置與狀態──即「寤寐之間」。敻虹有詩曰:「不敢入詩的/來入夢/夢是一條絲/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大概只有在夢的國度,人方能跨越阻隔,一親現實不能滿足的願望。頰所以「通紅」,可解作濃睡留下的紅印,也可說是思及舊夢所引發的赧然與激動,而作為下文的伏筆。「飄零/是髮,是惺忪的眼」乃睡眼惺忪、頭髮凌亂的描繪,更有力地支持了「寤寐之間」的推斷,而「飄零」則是對這個事件的直截論斷。楊牧既而就何以「通紅」大肆發揮,將想像從醒後回溯至夢中:
那音樂,這時,充滿了
亢奮的血管,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上下
頡頏,又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
接觸,匯合
滂沛若洪水
在「夢的古潭」中,一切感覺、企望都得到昇華、放大,鈴聲變成了更複雜的「音樂」,並一變為磅礡的視覺摹寫──支流之數以萬計,血管亢奮,上下頡頏。頰的「通紅」顯示了潛意識的狂烈程度。在夢中,非但我可以想望她,甚至還自顧自地相信「我思君處君思我」,早已不得交接的彼此,竟可在夢中以同等的盛情「接觸,匯合/滂沛若洪水」。有多大的匱乏,便引發多強烈的補償欲望,主人公的心情始末,在第三段作出最不遮不掩的表白,將全詩推向未有的高峰。
第四段:尾聲
最末段,楊牧掇拾已用過的句子,從第一段「驚醒」後三行對幻聲真相的剖析,來到了第二段開頭的「秋之午後」。由主觀歸於恍若無情無感的外在客觀,以形式的復沓迴旋發揮了如戲劇收束的「疏離」作用,讓心由第三段的激昂回復平靜,張力獨具。而舊有的句子,又因一個「的」字之調動,使「我們的曾經」一變為「我們曾經的」,續以「秋之午後」,造成了欲說還休、不言而言的餘韻──「我們曾經的/秋之午後」內情如何呢?大抵「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吧!
美術設計: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身體與空間 #詩聲字 #楊牧 #風鈴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26.html
四季的聯想新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新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王姿雯 Emily Wang
內容簡介:
〈情事〉榮獲第九屆林榮三文學獎首獎
以新印象畫派點畫手法,點狀分布文字的三原色,允其自行融合在觀者眼中,充分掌握詩的留白、掩映之美。——陳育虹
這是一首非常美麗的情詩。特別是寫情色方面,很有獨創性。手法很厲害。主要的好處是用字準確,因此情感如此節制,含蓄,飽滿,卻不流俗,是高度技巧才能營造出的情境。——焦桐
〈柬埔寨〉榮獲第一屆葉紅女性詩獎首獎
用筆安靜,意境的聯想與對比皆極高明,對歷史的悲憐之情因而皆有絕佳的切入點,行家亦未必可臻於此。——南方朔
本書以節氣為軌,分寫出四季於台灣島上隱隱不安的情緒,並在愛情、工作、社會政治各方面微妙地展露一個偏安的國家、偏安的時代,呈現一種豔麗的巨觀不安。以四季不同氛圍各傳達出躁動、憂鬱、恐懼、徘徊之個人與集體情緒。
輯一「躁鬱之夏」以漫長的高溫當作島嶼的性格骨架,並從中產生無名的躁動情緒。因為年輕,所以自信,所以奔跑,想要衝向一個應許之地,但這股衝勁是否也弔詭地來自無法安身立命於當下的焦慮?輯二「憂鬱之秋」發生在我們開始駛離熟悉的季節後,當高溫漸退,憂鬱就靜靜現身,但憂鬱何嘗不是與現實正面交鋒的一種方式?輯三「邊緣之冬」在最安靜的季節裡,事物最真實的一面如冰反射。然而在恐懼形狀最清晰的時刻,我們是否也最為勇敢?輯四「徘徊之春」探問表面上的春天就是一切的解答嗎?還是我們將走向另一個意外的循環?
王姿雯的文字洗鍊準確,情感描繪熾烈、細膩而含蓄,卻又飽滿不流俗,用高度技巧營造詩的情境,句句都刻劃出驚人的意象與張力,讀之猶如當空劈下一道霹靂,於生活、節氣的恆常中,有了更多清醒、開放的可能
。
作者簡介:王姿雯
台南人,台北生活。台大外文系、英國華威大學文學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