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最早由John Bowlby提出,核心觀點在探討嬰幼兒對主要照顧者的情感依賴模式,如何影響適應能力,與成長後的社交型態,相關領域的實驗,除了Harlow知名的恆河猴實驗,我們常常聽到的四種依附型態,是由Mary Ainsworth等人的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到的。
-
研究人員從嬰兒與母親短暫分開以及重聚的反應當中,把依附型態區分為四個像度:
1. 安全型依附:母親在身邊時,可以放心地探索環境,當她離開身邊時,也許會感到苦惱不安,但與她重聚時,則顯得滿心喜悅。
2. 反抗型依附:母親在身邊時,就已經有些焦慮了,對於分別感到非常失落,但等到母親回來想抱抱他們,又會憤怒抗拒。
3. 逃避型依附:無論母親在不在,都沒什麼反應,甚至母親再度回來時,也不怎麼迎接,好像不管誰過來陪伴他們,都是一樣的。
4. 混亂型依附:人際互動型態是不穩定的,可能是各種依附型態的組合,失功能家庭比較容易培育出這樣的小孩。
-
不過好消息是,依附關係雖然有重大影響,但是這並非唯一決定命運的指標! 如果發現自己不是安全依附的類型,也不用太過緊張,透過重新認識自己、承認舊傷的存在以及「重建」心靈避風港,在情緒起伏最大的時候,能有個依靠,或是轉移注意力的目標,人際互動的品質是可以慢慢好轉的,我們也能藉此重獲成長的力量,體會更多生命中有趣的事物~
-
心理師在這裡有更詳盡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依附關係對自己的影響喔~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8842
四種依附類型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在研究依附理論
貓心的文章很淺顯易懂
[PanSci 科學新聞網]
關於依附理論裡的四種類型,是不是老是讓你搞不清楚呢?
從這篇文章裡,讓你簡單認識四種依附類型,以及他們的反應策略!
#我是焦慮依附
#你們是什麼依附呢
四種依附類型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anSci 科學新聞網]
關於依附理論裡的四種類型,是不是老是讓你搞不清楚呢?
從這篇文章裡,讓你簡單認識四種依附類型,以及他們的反應策略!
#我是焦慮依附
#你們是什麼依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