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要如何結合古典&影視化,成為刻在讀者心上的名字】
#慶餘年 #純推書與其他無關 #寫作小說時應該要思考的面向
本篇想跟大家分享(以書討論為主)時代潮流所趨的作品影視化,對我們寫作閱讀時的影響與關係,以貓膩《慶餘年》這套小說為範例,
先說《慶餘年》這套小說,講的是一個本來梅叮梅動的人類(?),如何因為穿越,結果成為武功高手又泡到正妹(!)的故事,非常地勵志~
不過以上並不是重點,重點其實是,推理要如何結合古典&影視化,成為刻在讀者心上的名字?這個才是我們最需要螢光畫線的。
有關注創作相關的讀者可能也都注意到了,作品「影視化」這三個字,已經成為關鍵中的關鍵,但是作品跟影視化的關聯又如何呢?
其實我個人覺得《慶餘年》的作者非常厲害,主要是作者以極為聰慧的方式,同時解決了寫古典&影視化容易遇上的兩個疑難雜症。
先說我以前在學的時候,是個讀中文系的人,聽到這裡,人們可能會想像DCARD的發問說-為什麼想讀中文系,中文系能幹嘛?我們未來的出路是什麼,能賺錢嗎?中文系能吃嗎?諸如此類的~~
老實說,我當年就是因為喜歡這款的「古典小說」,才選填志願的,近年來直上熱搜,大家可能也很熟悉的,如《甄嬛傳》《如懿傳》《念君歡》還有之前推過臺灣尚未有紙本的《鬼手醫妃》等。
如果常看這類小說的讀者,一定會知道,不管是那個性別當主角,吟詩作對畫畫、武會/舞會這種情節是跑不了的,不然就會加入嫡庶之爭,派系權鬥(含後宮與男人們的),或理財管事人際相關等。
可年代流行事物詭計,以前人的吟詩作對,對現代人而言,可說是遙遠了點,或艱深了些,而且有時作品影視化時,能拍得出古典韻味最好,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讀者也分不出詩詞相關的優劣ORZ
大概就只知道喔這是一個詩會的情節對吧!囫圇吞棗也就是了(X),可是話說,我讀到《慶餘年》的時候,覺得作者真的好聰明喔!
熟悉《慶餘年》的讀者可能也知道,這標題取名的來源,是來自《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曲中的「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
故事裡,不僅次數頻繁的出現我們曹公曹雪芹《紅樓夢》相關,更讓男主直接以一種「文抄公」(?)的形式,去推進本套小說的劇情。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作者不必再絞盡腦汁,上天下地古往今來的去尋找吟詩作對的典故(還要不重複、還要讓主角群&讀者評判優劣等),只要專攻《紅樓夢》就可以惹。
而且無論如何《紅樓夢》的典故,是歷久不衰,老實說,要蹭經典度、蹭熱度、蹭持久度,沒有什麼書比這《紅樓夢》更合適的了。
可問題來了,《紅樓夢》改編影視化難度是出名的,可神奇的是,這用了《紅樓夢》好多梗的《慶餘年》,影視化卻很成功~這是第二個我覺得作者的厲害之處,完全解決了寫作可能會面對的事情。
當然這裡面也有時代的關係,其實不能這樣直接相比,可是我覺得寫作裡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或許我們可能不是全才,或許我們可能不能全都會寫,但只要把作品寫得讓讀者覺得厲害就好(?)
所以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在閱讀/寫作時,因應時代潮流所趨,能兼顧紙本閱讀的可讀性&影視化的可行性是最好不過的。
不過真不行的話,或許也可以想想,很多傳世經典也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要求;也或許前提是,我們寫的東西,要先能成為經典。
但對於年底逼近的us,說不定以上都不是重點(?)而是年底近了,離過年還會遠嗎?好想現在就大字型廢著一路躺到過年(年獸表示)當然最期待的,是過年那段可以廢著看大部頭或追劇的日子吧。
然後本來想要貼《紅樓夢》《百年孤寂》《慶餘年》的書封照,但是臨時手頭沒有書,可能等之後有機會再補上吧,先放博客來供大家對照,非常感謝大家撥空看文章
★《紅樓夢》改編影視化的難度大概跟《百年孤寂》的難度一樣高(但聽說最近Netflix將改編影集)據說作者當初因認為自己作品的時間線與希望以西班牙語表現的堅持,婉拒了很多影視化的邀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009?sloc=main
囫圇吞棗典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報 ◎#黃競緯
披一身業火
灼燒焦黑的心
闇的奪目
或是本便不願睜眼
愛能覆滅
恨能逢生
我卻不能不想
因我種了因
--
◎作者簡介
一個平凡無奇的學生,偶爾將陌生化的情緒與想法捻成文字,用以自娛。
--
美術設計:尹摯
攝影來源:unsplash.com
--
◎政大長廊詩社賞析
佛教用語中,凡事皆是由過去所做所為呈現出來的情境,無論是好是壞,都被稱作「果」或是「果報」。華人社會普遍相信因果報應是存在的,這不只是對於自身行為的一種約束,某種程度也是心中對於那些做盡壞事,卻沒有遭受懲戒之人的詛咒,希望用「報應」的方式,讓那些加諸別人身上的過錯,能夠以某種形式得到制衡,使受害者的創傷得以稍稍緩和。
「業火」是佛教用語中,由眾生的惡業所燃起的一種火焰,作者似乎在作品當中用「披」來顯示沾上業火的人,並非逃避這個由自身罪孽所生的懲罰,而是主動的迎上它。這把火也並非只是灼燒外表,連內在提供活力的「心」都被波及,然而,這個將被燒到的「心」卻早已焦黑,不知道是真的惡貫滿盈,還是將自己囚禁在錯誤之中,用以逃避其他不願意去面對的事情。
在大眾的認知當中,火是能帶給大家溫暖與光亮的,但在作品中卻用「闇」來形容火焰。這可能不只單純表達光線的昏暗,同時也可能是在形容愚昧,讓原應是熾盛的火光,卻因為不願意睜開眼睛來接受這一切,而顯得漆黑。這個「不願」之中飽含了無奈與無可奈何之味,雖是直接面對烈火焚灼,但卻又不願意直視這個過錯,形式上向錯誤和解了,實際上卻又在不斷的逃避。
「愛能覆滅/恨能逢生」這兩句當中,「物極必反」的思想散逸了出來。大部分的人對於「愛」的想法都是美好的、憧憬的,在這裡卻如同在平靜的水流上行駛的船隻,突然被大浪覆滅了那般狼狽。這樣的愛讓人沉溺於其中,最終卻是溺斃。又或者從愛人者的觀點,將自身全部的關愛都放在某個人的身上,名為關愛,實際上卻有可能害了他,這種濃密的情感可以慢食,可以淺嚐,但卻不能囫圇吞棗似的一概接受,一個不注意,就會掉入了無盡的深淵之中。
而同樣是強烈的情感,一股深厚的怨懟卻可能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重心,若非遇到了一些傷害,誰會願意去恨?當這個傷害深切的刺激到一個人,生活就只剩下了恨,別用冥頑不靈去責備,這個人可能對於一切的美好都無法感知到了,唯有顫抖的靈魂能夠藉由「恨」來攙扶,才能夠活下去,讓這股毀滅性的能量成了拯救一個人的救命稻草,在毀敗的絕處中,逢生了。
這裡的「想」應該釋作接受,文中的「我」在面對這一切後,卻不能不接受,呼應了形式上和解而實際上卻依舊逃避的心態。最後出現的「因」卻是前面的「報」與「業」的起點,似乎讓時間倒轉,回到那個當初踏錯步的地方。然而,縱使我們能夠扭轉時光回到過去,又能如何。誠如佛羅斯特(Robert Frost)的〈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所言:”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無論造就了什麼樣的結果,那都是我們所選擇的,當我們帶著這條路的經驗去步上另一條路時,誰又能預料原先的結果呢?
◎關於長廊
長廊詩社是政大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性社團,已經走過了幾十多個年頭。相傳古希臘哲學的斯多葛學派之門徒,會在比鄰著蘇格拉底講學的市集旁邊的長廊之間授課、辯論。詩社取此典故而命名,最初是隨著台灣詩社並起的風潮而創立,一開始以創作為本,隨後也加入朗誦詩篇等不同的形式。經過多年的傳承,長廊詩社目前以創作課、討論課,以及邀請講師演講、對談等等社課為主要活動。我們是繞梁長廊裡悠長的字句、流淌腳趾縫間的清涼水泉。提筆揮灑之時,詩是異於哲學、我們探求真理的另一種方式。
社刊《艷世》已經出版!詳情請洽粉絲專頁: @政大長廊詩社
贊助即可獲得社刊乙本及書籤乙組:https://www.facebook.com/longporchpoetrysociety/posts/1809406472404568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8/20170803.html
囫圇吞棗典故 在 囫圇吞棗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重讀囫圇吞棗這個成語,發現還真的與中醫有關,不是一個開玩笑的典故。曾經有位僧人問一名叫趙州的和尚: ... <看更多>
囫圇吞棗典故 在 囫圇吞棗【成語故事系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成語練功坊 一天五分鐘,語文能力帶著走【囫圇吞棗】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故事摘要】有一天,一位醫術很高明的醫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