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觸目大案]
記者之間,時不時會討論不同香港法院的社區特色:東區裁判法院身處港島東西灣河,這裡食肆林立,午飯沒煩惱沒選擇;區域法院放飯時要行快兩步,因為要和灣仔區辦公室OL搶飯吃;西九龍裁判法院呢?四野無人,趕時間只得到樓下的小吃店。
但不少轟動大案,無獨有偶都會安排在西九龍法院審訊。它坐落在九龍的填海區上,附近公共房屋地盤仍在動土,沙塵滾滾。法院新簇簇的,落地透明玻璃加上原木裝修,電梯長長的從地面伸延到樓上,有點豪宅和商場味道,它落成只有3年,硬件和設施完備,不像不少法庭陳設又擠又舊。
佔中九子案、周梓樂死因庭等,都安排在這裡審理。面對排山倒海的傳媒和旁聽人士,保安由最初處理得雞手鴨腳,到現在理出一套流程。
香港電台記者蔡玉玲因查冊而被告一案,原先提堂程序是在新界北的粉嶺裁判法院,今次移師西九龍。「哎吖,我傻傻的去了粉嶺!趕過來要一小時呢?」一位純粹出於關心的新聞工作者,在社交媒體唉到,「不要緊吧,我們一邊聽一邊用文字直播。」朋友安慰道。
不用擔心,庭內記者席坐的是現職記者,旁聽席的所謂市民,其實全都是資深記者。審蔡玉玲,唇亡齒寒,大家有公務在身沒公務在身的,都要來看看。控告蔡玉玲,隨時都是每一個記者的命運。令人想起內地維權案外的人潮,入不到庭內,都要來添人氣。
法庭開審,女書記以機械口吻朗讀蔡涉及罪名,蔡回應:「唔認罪」。之後,法官就「排期」程序與控、辯雙方,就着證人人數,預料要用多少天商討。蔡玉玲因為報導元朗721事件,以查冊方法追查當日於元朗出現的車輛車主身份,因填報運輸署表格,被控兩項「虛假陳述」罪名。
主任裁判官羅德泉,多次提出「這宗案涉及的事好簡單:第一個證人以公司名義買了一架車;第二個證人是公司職員,有人去該公司留下其聯絡電話……(最後雙方同意只召三名證人上庭)盤問時間不會太多吧。」控方則表示,會以事實字面上去詮釋;法官進一步說:「佢地(控方意思係)好簡單詮釋,即係『唔係真就係假咁解。』」
辯方律師表示,審訊到時主要就「虛假」等法律觀點爭拗,約有十件案例可參考。希望審期盡快,因為案件去年11月已發生,法官卻表示:「每宗案件的當事人都希望盡快,尤其是還柙的人,好多人仲等緊,加上疫情原因審訊又因為公眾衛生而疏咗。」
法官特別提到,關注這宗案件「很多人會來聽,需要安排容納人數多的大型法庭,而大型法庭的需求特別高。」社會運動令到旁聽人數增加,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控方則回應:「多不多人旁聽,我們控制不到,但事實上,會有很多人有興趣,相信無論是小抑或大法庭,希望都可以做到公開的審訊。」
最終雙方同意3月24及25日回到西九龍審訊,法官謂:「給你安排一個大型法庭,三號庭。」亦即我們身處的法庭,法庭外有電視直播,扶手電梯可以直達地面,疏導人潮。
一宗如此案情「簡單」的案件,卻成了觸目大案。樓下「記者區」一早樹立數十腳架,十多支網媒和主流傳媒的咪高峰預早在「咪兜」霸佔有利位置,近百中外記者仍然守候。今日冬陽曬得猛,但記者身處的停車處,寒風穿過仍是讓人哆嗦。蔡玉玲離開法庭時,也說了自己心中的另一個矛盾。
《鏗鏘集》721相關報導,不但叫好叫座,網上過百萬點擊,廣播處長曾形容兩集涉及721的鏗鏘集報導水平為「新聞教材級」,該報導並替港台贏得國際新聞獎,然而諷刺的是,製作出如此優秀報導的記者,卻因為報導過程被拘捕被控告,近日連自己熱愛的新聞工作崗位都被煞停了。
原來,去年底,香港電台把蔡玉玲的工作暫停了,不讓她再沾手參與《鏗鏘集》,據她說,港台管理層的解釋是,「案件進入了司法程序,由於案情與港台製作有關,謹慎做法是待司法程序完結。」
在法院外,蔡玉玲說道,「我覺得矛盾的是,一方面(港台管理層)如果肯定我的工作,覺得我的工作沒有問題;但另一方面卻把我停職,同事和公眾自然會問,為甚麼?為甚麼一位同事工作被肯定,但港台的處理手法像變相的懲罰?」
她亦提及到,自己如何熱愛新聞工作,卻因為持守記者的初心,最後被懲罰。
她語氣平和,緩緩地道:「當初是抱着一個尋找事實,希望盡量追求真相的一個新聞工作者要做的事,而被捕、被告、捲入法律訴訟,到最後連自己好珍惜的崗位都要暫停,對我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對我來說變相尤如雙重懲罰。」
「鏗鏘集雖然停止,但我對新聞工作的追求不會停止。」她說。
怎能不承認蔡玉玲是一個頂級的新聞工作者呢?事實擺在眼前,蔡玉玲的名字,仍然被張揚地展示在香港電台的走廊裡。
早前我到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攝節目,從大門走往化粧間的走廊上,旁邊鑲了一排透明玻璃櫃。櫃裡展示了近年港台在各大新聞比賽中的威水史,2014年人權新聞獎, 中文電視報導大獎;2013年人權新聞獎,中文電視類別優異獎。當時蔡玉玲還是香港電台全職公務員,為內地維權人士,香港新聞同袍發聲,也為她服務的香港電台贏得一個又一個榮譽。記者嬴了獎,不是拿回家私人珍藏,就像她對服務機構的態度,無私奉獻。
今日,獎項放在機構裡,成為了機構的榮譽,但是為獎項打拼的記者,卻要獨自承受面對被控告被審訊的折騰。
幸好,暱稱「阿包」的蔡玉玲,離開法院的路並不孤單,除了有其他一樣堅守新聞價值的記者繼續追訪她,她的同事和直屬上司,都像猶如冬日艷陽,不離不棄,陪她走這段難過的路。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國際新聞獎 在 方以文 睇電視喇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線新聞] 有線電視重組調動及裁員共100人,佔員工總數8%。其中新聞部裁走40人成為重災區,包括深入調查組別《新聞刺針》全體組員。
事件引發新聞部員工不滿,有線新聞元祖級人馬、《有線中國組》主管司徒元率領全組辭職。港聞組、財經組、國際新聞組主管亦請辭,以表不滿。港聞組5名採訪主任,11名記者同樣辭職抗議。
有線新聞頓失兩大皇牌節目《有線中國組》及《新聞刺針》編採人員。
新聞部多名員工於今早11時得悉40名同事即時被裁之後,向管理層許方輝、李臻、陳興昌查問《新聞刺針》滅組及裁減其他員工原因。許方輝表示今次裁員為「節省資源」、「重組架構」,亦提到《新聞刺針》節目會繼續製作。被問及為何《新聞刺針》節目保留但原有組員編輯記者一個不留,如何有效重組架構?許方輝未有回答。
當被問到為何新任管理層到任數月,可以繞過各組組長,制定裁員名單,是否對各組及各員工有足夠了解而作決定?李臻表示未能逐位員工解釋其離職理由。
《新聞刺針》題材多元,探討香港本地各類問題。牛丸冇牛、動物傳心師接通塑膠龜、清潔公司圍標、區議會懷疑問題票等等題材,亦莊亦諧,足見編採團隊靈活多變風格。《新聞刺針》屢次奪得本地及國際新聞獎項 。
今年8月,有線裁走與新聞部並肩作戰之工程部三名資深員工,引發現職及以往員工公開聯署表達不滿。
有線新聞部管理層為副總經理 #許方輝、副總經理 #謝燕娜、新聞總監 #陳興昌、新聞總監 #李臻。
以下為港聞組辭職員工聲明:
有線新聞今日(1日)解僱約40名新聞部員工,他們大部分是資深員工,服務新聞部多年,部分在各部門過往表現突出,名單更包括專題組新聞刺針全組記者。我們多次向四名高層謝燕娜、許方輝、李臻、陳興昌要求交代裁員準則,但得到的回應只是架構重組和節省資源,更有人以「爛仔」形容同事,裁員前亦沒有知會或諮詢各部門主管,完全無視員工的付出,做法極不尊重,令人憤怒,港聞組對高層一手摧毀有線新聞部表示極度遺憾,多名員工決定即時辭職,以示不滿。在餘下的時間會緊守崗位,保持專業。
港聞組
林穎茵(總採訪主任)
曾楚群(助理總採訪主任)
林妙茵(助理總採訪主任)
雷子樂(採訪主任)
陳婉婷(助理採訪主任)
11名港聞記者
#有線 #有線電視 #有線新聞
#新聞刺針 #有線中國組
國際新聞獎 在 方以文 睇電視喇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線新聞] 有線電視再裁員,新聞部裁走40人,包括深入調查組別《新聞刺針》全體組員。
[update 1400]
新聞部多名員工向管理層許方輝、李臻、陳興昌查問《新聞刺針》滅組及裁減其他員工原因。許方輝表示今次裁員為「節省資源」、「重組架構」,亦提到《新聞刺針》節目會繼續製作。被問及為何《新聞刺針》節目保留但原有組員編輯記者一個不留,如何有效重組架構?許方輝未有回答。
當被問到為何新任管理層到任數月,可以繞過各組組長,制定裁員名單,是否對各組及各員工有足夠了解而作決定?李臻表示未能逐位員工解釋其離職理由。[update 1400]
[update 1430]
有線中國組主管、有線新聞元老級人馬司徒元率領全組總辭。[update 1430]
[update 1455]
中國組、財經、港聞、國際編輯組頭全部辭職,以示不滿。[update 1455]
《新聞刺針》題材多元,探討香港本地各類問題。牛丸冇牛、動物傳心師接通塑膠龜、清潔公司圍標、區議會懷疑問題票等等題材,亦莊亦諧,足見編採團隊靈活多變風格。《新聞刺針》屢次奪得本地及國際新聞獎項 。
今年8月,有線裁走與新聞部並肩作戰之工程部三名資深員工,引發現職及以往員工公開聯署表達不滿。
有線新聞部管理層為副總經理 #許方輝、副總經理 #謝燕娜、新聞總監 #陳興昌、新聞總監 #李臻。
#有線 #有線電視 #有線新聞
#新聞刺針 #有線中國組
國際新聞獎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國際新聞獎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疫情阻絕了人類大量經濟活動,原有的跨國生活模式、城市文明發展,也停滯、轉變了。慢下腳步的此刻,人類對環境的傷害也有了更多反省和討論,三立新聞節目「消失的國界」團隊特別前進北歐,紀錄2020年夏天,在各國仍封閉國界抗疫之際,世界第一個開放邊境的國家-冰島;他們極欲恢復流通,要挽救觀光-這個島國的命脈產業;居民與島上生態的關係,就像人類與地球之間,必須找到平衡、互相依存繁榮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國際新聞獎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年4月踏上德州土地,盡是一片榮景與朝氣。擴大的疫苗施打已收到成效,政策解封、民眾也不戴口罩了,曾在危機時加碼投資的企業、商場,開始獲得回報。也因為疫情改變了工作模式,在家工作和網路會議成為新常態,許多矽谷企業開始思考大型辦公空間的必要性,人不必強留在矽谷了,更加強出逃趨勢;生活成本低、節稅優惠更高的德州,就成了矽谷企業和工程師的新基地。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