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論壇回顧🔥「世界中的多元漫畫」第三回
◾謝至平:「⻑大了,終於可以好好看漫畫。」
在「漫畫大爆炸:從漫畫實務看博物館的多元可能」論壇中,我們盡可能網羅籌備小隊所關心、也想繼續發展的議題之相關領域人士。論壇共有六個精彩場次,每個場次將分成數次陸續分享,敬請期待!
🔥場次簡介:
「世界中的多元漫畫」討論一個漫畫迷可以走多遠,主持人黃健和與與談者們帶著聽眾們一起看到一個漫畫迷會變成一個漫畫作者、一個出版社的編輯,一個漫畫迷會從臺灣同人場次走出去,走到日本、走到了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走到了義大利波隆那、走到了墨西哥書展、走到了美國的聖地牙哥。本場次展現了不同的創作者在各個地方獲得滋潤,而臺灣的漫畫也跟著如此的情形往下去前進。
------------------------------------
🔥論壇內容:
◾關於臉譜出版及謝至平
臉譜 PaperFilm 視覺文學書系為臉譜出版社下屬的書系之一,從2014年1月一直經營至今。其主要的出版方向為海外漫畫及圖像小說作品的譯介。該書系的目標讀者為成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從小看漫畫長大的人及過去不曾接觸過漫畫的人。前者可能長大之後還想看漫畫,但是不知道可以看什麼漫畫,這個時候該書系希望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而後者雖然沒有在接觸漫畫,但他們可能本來就有閱讀小說、文學或非虛構書寫的習慣,因此PaperFilm書系也希望用漫畫這樣的載體向這些讀者介紹相關的內容。
該書系至今──包含套書及單書──總共出版了57冊的書籍,平均一年大概可以出到6至7本書。起初這個書系只有謝至平一位責任編輯,當時為了測試臺灣讀者的接受度,因此嘗試性的推出了各種類型的書籍。直到2017、2018年書系穩定後,又加入另外一個編輯,目前該書系主要的業務都是由上述兩位執行。但是由於他們倆同時也是非文學系的編輯,因此大概有三至四分之一的心力澆灌在PaperFilm書系上。
.
◾PaperFilm書系引進的世界中的漫畫
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PaperFilm書系中特色的出版品:於2017年隨好萊塢推出電影版,臉譜也順勢推出《攻殼機動隊》的漫畫套裝。另外也有出版過今敏成為動畫家前的最後一部長篇漫畫作品──《OPUS》,為臺灣讀者帶來不同於《千年女優》、《盜夢偵探》的今敏。
另一方面,謝至平也藉由該書系向臺灣讀者介紹日本「情色怪誕(エログロ)」風格的漫畫,這類型的漫畫藝術性強烈,故事內容多色情墮落的元素。書系中相關的作品包含《荔枝光俱樂部》、《喜劇站前虐殺》、《少女椿》、《芋蟲》及《發笑吸血鬼》。也有以單一創作者為目標的出版策略,例如五十嵐大介就是PaperFilm關注的作者之一,因此推出了《小森時光》、《Designs》、《凌空之魂》、《環世界》、《南瓜與我的野放生活》等。
2018年謝至平等人開始嘗試出版長篇系列作,第一部作品就是《寶石之國》,目前於日本已經出版至11集,預計12集完結,PaperFilm也計畫在今年中推出臺灣版11集。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外,PaperFilm書系還有許多早期出版、現已絕版的作品,包括《巴士四點見》、《我很好》等。另外歐美漫畫也是謝至平等人關心的對象,因此也在書系中介紹了第一本入圍英國曼布克獎的漫畫作品《薩賓娜之死》及第一本獲普立茲獎的漫畫作品《鼠族》。其中有趣的是,在出版《鼠族》的過程中,作者要求全書的文字需手寫,並提供一張手寫注意事項請臉譜遵守。另外,為因應日益興盛的性別議題討論,臉譜也較介紹了《弟之夫》、《正常的人》、《歡樂之家》等漫畫。
.
◾視覺文學是什麼呢?
由上述的回顧,謝至平歸類出PaperFilm書系以下幾個選書方向:經典、具議題性、具強烈風格,但是他還是強調,「好看」仍舊是最核心的考量。為了定位書系,謝至平便討論起漫畫、圖像小說(譯自graphic novel)及視覺文學(也是譯自graphic novel)之間的差別,他指出因為擔心「圖像小說」中的「小說」一詞彙限制書系內容為虛構的文類,所以最後決定以「視覺文學」表現書系所包含的文類。
他又更進一步分析,雖然「漫畫」與「視覺文學」的敘事形式相近,但它們的主題與讀者群十分不同,因此Paperfilm書系也有不同於一般漫畫的製作規格、包裝及行銷方式。雖然如此,謝至平仍舊指出隨時間推進,「漫畫」與「視覺文學」間的邊界亦趨模糊。他結論道,名稱其實不重要,重點是「視覺文學」現階段的任務是把大人召喚回漫畫的文類裡,期待創造一個不必再提「大人也能看漫畫」的未來。
.
◾世界的漫畫在臺灣
謝至平近年觀察到投入漫畫、視覺文學的臺灣一般出版社變多了,且和國外出版社互動的可能性增加,相關書籍的通路支持、能見度提昇,視覺文學相關活動更是增加不少。回顧PaperFilm書系一路走來,謝至平歸納出幾點可以繼續加油的方向:他指出在臺灣日本漫畫與歐美漫畫的讀者數量落差滿大的,因此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臺灣讀者接受歐美漫畫。
另外,海外電子書授權的授權十分困難,但是因應現實閱讀習慣的轉變,因此仍在尋求解決方案。他也提出臺灣不同出版社之間的串聯,可能會讓這些漫畫出版品獲得更多曝光的機會,例如臉譜跟大塊在2020年串聯出版今敏的作品,有許多後續效應。
謝至平反思PaperFilm書系的下一步,他首先期許接下來可以接觸更多海外新生代作者,並引介除了日本、歐美以外國籍的作品,例如韓國、泰國的作品。此外也期待出版臺灣原創作品,又或促成漫畫家與劇作家的合作,欲藉此打開漫畫創作的可能性。他更提出跨國合作的野心,希望在未來都可以一一實現。
最後,謝至平希望可以送給所有的讀者:「⻑大了,終於可以好好看漫畫。」
------------------------------------
🎉🎉謝謝謝至平及臉譜出版社,出版社發展一個嶄新的書系,並將國外的漫畫引進臺灣絕非易事,謝謝他們拓展大家的漫畫視野。世界中的漫畫還有一回,最後一回將由陳怡靜為我們帶來她對漫畫的觀察,敬請期待!
#漫畫論壇 #世界中的漫畫
圖像小說漫畫差別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一天,來自異世界的「上帝」駭了Philip K. Dick的腦袋】#電影冷知識by葉郎
Philip K. Dick從未預見在他落魄潦倒的一生完結之後,他會突然成為好萊塢最愛的作家,甚至成為數位時代的重要文化符碼。
「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Total Recall 魔鬼總動員」、「Minority Report 關鍵報告」、「A Scanner Darkly 心機掃瞄」都發生在他過世之後。雖然賣出「銀翼殺手」原著電影版權並順利開拍已經使他在世的最後幾個月逐漸獲得注意,但對他本人來說,人生最後幾年裡最重要的經歷無疑還是1974年那個科幻史上最困惑難解的傳奇性神秘事件:
他遇見了「上帝」本人,而且上帝還順便「駭」了他的腦袋。
▇ 藥局派來的上帝
「現實」:就是即使你停止相信它是真的,它還是死賴在那兒的玩意兒(Reality is that which, when you stop believing in it, doesn't go away. )。
這是Philip K. Dick在他的多重現實宇宙中判斷「現實」的秘訣。
1974年2月20日發生了一件從此就死賴在那兒、改變這個作家一生的神秘事件。
這天,46歲的Dick在動完拔除智齒手術之後,在家等一份藥局送來的止痛藥緩解他的術後疼痛。結果上門的竟是「上帝」本人。
他在寫給「Tales from Earthsea 地海戰記」原著作者Ursula Le Guin的信中,描述當天事發經過:「門鈴響了,我就起身去應門。結果站在門外的是一個眼如銅鈴的黑髮女子。」
Dick問起送止痛藥的女子身上戴著的神秘項鍊:「那名女子指著項鍊墜子上的魚,解釋道『這是早期基督教徒使用的一種宗教圖像』,然後她就離開我家。」
從女子離開之後,Dick就開始出現持續數週的幻覺。
▇ 粉紅色的開悟
他形容這些被項鍊墜子激發的幻覺像是一種由粉紅色雷射光組成的現代抽象畫:「我認出了一些Paul Klee的風格以及某些時期的Picasso風格.....我會用超過八小時的時間盡情沈浸在這些此生僅見最美麗、最興奮、最動人的畫面,並意會到這些畫面是一種超自然神蹟。」
「一種超自然的智能入侵我的意識,那種感覺就好比是我過去其實是精神失常的狀態,而突然之間我變得心智正常了一樣。」Dick在接受專訪時對主持人Charles Platt說道。
他將那幾週發生的經歷稱作「2-3-74事件」(意指1974年2月到3月)。接下來他會用剩下八年的餘生,窮盡一切方法試圖解釋那幾週發生的事。他持續好幾年到處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討論他的超自然體驗,甚至還用了八千多頁的筆記記載他對此事件的各種詮釋(其中有少部分被摘錄出版)。
有些人將Dick的幻覺歸因於精神分裂症或是毒品,認為他和其他患者或是毒蟲的差別僅在他是個想像力跟表達能力都很厲害的小說家。
許多證據顯示Dick曾藉助安非他命來寫作,他甚至還是60年代大力主張LSD對人體有益的迷幻藥研究者Timothy Leary的好友兼支持者。問題是Dick從70年代起就成為積極的「反毒運動」者,極力主張毒品對人體有害。他的最後一任妻子也證實這段期間他不太可能接觸毒品。
▇ What is the Matrix
後來Dick將與他接觸的這個神聖力量稱之為VALIS(Vast Active Living Intelligence System 大規模活躍生命智慧系統)。
他認為VALIS是上帝,也是外星人。而VALIS駭進Dick大腦的最重要目的是要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終極真相:
他所處的1974年是一個由電腦模擬出來的幻覺世界,其實大家真實存在的年代是第一世紀初的羅馬帝國。而Dick在那個真實世界的身份是一名受到羅馬帝國迫害的早期基督教門徒,名為Thomas。
等等,這個情節怎麼有點耳熟?Neo?Is that you?
後來在網路上瘋傳的一段1977年演講錄影中,Dick更明確地說:「我們活在一個電腦虛擬世界中。而我們唯一能觀察的線索是當這部電腦改變某種參數設定時,會引發我們所存在的現實出現某些修訂。」他說那些虛擬現實版本修訂所促發的經驗就是「déjà vu」。
多年來,「The Matrix 駭客任務」一直給人一種好像改編自某本失傳的Philip K. Dick小說的感覺。現在我們終於明白,「駭客任務」原來改編自Philip K. Dick的真實人生。
或者說是改編自我們存在的那個虛擬現實。
紅膠囊?還是藍膠囊?
[電影冷知識2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The Matrix 駭客任務(Netflix)
https://goo.gl/oeiOKj
漫畫版的「2-3-74事件」
http://www.philipkdickfans.com/…/the-religious-experience-…/
Philip K. Dick早在1977年就揭露母體的真相
https://youtu.be/jXeVgEs4sOo
圖像小說漫畫差別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驚鴻一瞥的過客、立體的真實、圖像與文字的羈絆】
原本喜歡動漫的我,因緣際會下進入了公視,擔任起節目【誰來晚餐】的企劃,看似南轅北轍的兩個領域,卻讓我有許多意外的收穫。【誰來晚餐】的主題是拍攝一個家庭日常細節的故事,這份工作也參與了別人的人生,從陌生的關係裡看到獨特的真實,在許多日常點滴的累積裡,看到真摯的平凡。若我沒有暫時跳脫動漫的圈子,我可能一輩子無法領略這份喜悅。
動漫在許多人的印象裡,都是天馬行空的故事,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天馬行空之所以能輕盈的翱翔,是因為基於現實的經歷緞造出扎實的羽翼。若沒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創作僅能伊樣畫葫蘆,從別人的創作裡汲取二手的養分。若懼怕將自己生命的私密流洩於創作上,就缺乏了與讀真實連結的橋樑,故事雖然可以虛構,但虛構的框架還是需要仰賴真實作為情感的基礎,這些真切的情感,都是由創作者個人生活細節的記憶編織而成。
從很久以前我就蠻喜歡阮光民老師的漫畫作品,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語句,卻是多少酸甜苦澀醞釀的智慧與灑脫。阮老師一格畫面常常就充盈飽滿的情感,一個眼神的凝視便傳達了無形的千言萬語,一張臉的特寫便傳達了春夏秋冬的糾葛,圖與文字互為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填補了彼此極限的細縫。每次拍攝【誰來晚餐】時,總是會聯想到阮光民老師作品裡充滿土地氣味的溫暖,那種深入到別人喜悅與創傷的感觸,我終於經歷到了。
阮光民與小莊老師將吳明益創作的短篇集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成漫畫,文學與圖像有了相當密合的連結。【天橋上的魔術師】故事發生於已經消逝的中華商場,在那段只能回憶的過往裡,埋藏了一個魔術師的身影,也埋藏在不同過客的片段記憶裡。這部小說有著濃重的寫實色彩,但依舊能容納清淡的魔幻色彩,或許就是因為有濃郁的寫實,故事裡的魔幻才能成立吧?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說敘述的手法,讓我想起電影【一代宗師】的編劇方式,雖然電影以葉問為賣點,但葉問在故事裡只是串場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章子怡飾演的宮若梅小姐,雖然葉問不算是主角,但依舊在宮若梅關鍵的人生裡,留下雋永的蜻蜓點水。【天橋上的魔術師】每個短篇裡主角都不一樣,但每個主角的眼角餘光裡都存在著同一位魔術師,在自我記憶的叨叨絮絮裡,這個魔術師如閃現閃滅的煙火,瞬間照亮了每個故事的遺憾,但又旋即讓故事回歸到溫暖的沈靜。中華商場的輪廓,在吳明益老師的筆下生動回魂,雲集的攤販與斑剝的鐵捲門躍然紙上,閱讀的同時彷彿就在當下的時空,在人群的間隙裡窺探角色們的生活。
【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上最大的困難點,是每部的短篇沒有一個具體的主軸,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第一人稱的觀點,並以第一人稱的觀點片段的敘述某件過往的憾事,時空跳躍的範圍非常廣,在第一人稱裡許多角色的存在很難被具體的形塑,只能藉由主觀的詞彙來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阮光民老師與小莊老師,分別用了兩種不同的改編手法,重新詮釋小說的意境,用各自的方式填補了小說無法呈現的具象。
阮光民老師的改編手法,比較近似於「小說沒有說什麼,我就說什麼」的方式。角色的個性通常要由大量的對話去形塑,但【天橋上的魔術師】文體比較接近散文,所以我們只能藉由主角主觀的描述,去臆測其他人物的個性。改編最重要的精神,乃是跳脫原作的視角,去審視原作無法論及的角度,阮光民老師改編上不會太依賴原作的文字,而是試圖將原作比較扁平的角色形塑的更立體,加入了一些原作沒有的對話台詞,讓主角之外的角色更顯眼。除此之外,阮光民老師也適時調動原作故事的順序,更符合漫畫載體的節奏,徹底將原作的架構打散成獨立的元件,再重新拼裝成新穎但又保留原味的作品。
阮老師改編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適度讓畫面保留空白與寧靜的空間,台詞精簡而有力。阮老師只保留原作關鍵的台詞,其餘的便用畫面去呈現原作用文字堆砌的抽象意境,擅長用人物的某個部位的特寫,來表達強烈又曖昧的情感。阮老師改編之餘大量保留了漫畫的優勢與特色,將原作文學的底蘊融化成具體的圖像,這樣的改編看似大幅更動了原作的架構,但其實兩個作者間的距離是最近的,因為唯有深入過原作的世界,才能用自己的角度將原作延伸出新的觀點。
小莊老師的改編,看起來比較與原作呈現畢恭畢敬的距離,圖像上放置了不少原作的敘述文字,並依照這些文字按部就班地呈現具體的圖像,劇情推進的順序也與小說原作沒有太多的差別。不過這樣的手法對於第一次接觸漫畫載體的讀者來說,或許較為親切,阮光民老師的改編方式,其實是比較適合熟悉漫畫閱讀方式的讀者,但小莊老師工整而小心翼翼的改編,除了完整保留原作者優美的文筆,也清晰呈現原作裡比就抽象的描述,對於那些熟悉文學、但不熟悉漫畫閱讀方式的讀者來說,剛好是一個過渡兩者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領讀者摸清漫畫的敘事特色。
在台灣的漫畫界裡,大部分年輕的世代較熟稔日本漫畫,但日本過於天馬行空的特色,對於不熟悉漫畫的新讀者來說,就有一個不小的門檻。【天橋上的魔術師】題材本身充滿大量的本土歷史記憶,較能吸引中年以上的族群,小莊老師剛好能藉由改編文學的方式,吸引從未接觸漫畫的讀者,在大量保留原作文學特色之下,又呈現圖像傳達的優勢,可以說是完全發揮「圖像小說」的特色。
【天橋上的魔術師】每個短篇都在描述過往的遺憾,讓我們感覺真實的事物往往是痛苦的,所以我們有時才在大銀幕短暫的兩個小時裡,甘願被聲光效果構築的魔幻所矇騙,但這些虛構的事物真的全然虛假嗎?在所有的短篇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主角的朋友因為【星際大戰】而喜歡上微縮模型的製作,但他必須理解現實的一切,才能打造與真實相仿的場景,創作上也是一樣,如果你要讓一個觀眾或讀者相信你創作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那必須在故事裡堆積細節,細節的材料往往來自於你生命的累積。無論是吳明益老師的原作,或是阮光民老師與小莊老師的改編,他們都徹底展現如何將自己過去的真實化為魔幻的材料,賦予圖像與文字強韌的情感。創作最可貴的,是將現實無法扭轉的命運,化為他人面對未來的勇氣。
#新經典文化
#天橋上的魔術師
圖像小說漫畫差別 在 美國在台協會AIT - 你喜歡看comics(漫畫)或graphic novels ... 的推薦與評價
... (漫畫)或graphic novels(圖像小說)嗎? ... 從來沒想過這差別。還以為兩者可以互換呢!但是一眼就輕易看出差別呢!謝謝指教 ... ... <看更多>
圖像小說漫畫差別 在 【圖像小說】漫畫文學經典系列《金銀島》、《遠大前程》 的推薦與評價
【 圖像小說 】 漫畫 文學經典系列《金銀島》、《遠大前程》、《福爾摩斯與巴斯克 ... 差别 和相同之处. Liliana New 2.8K views · 37:51 · Go to channel · 【 ... ... <看更多>
圖像小說漫畫差別 在 Re: [閒聊] 寫小說跟編劇差別? - 看板CFanta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d86249 (金羊)》之銘言:
: 最近九把刀新電影《樓下的房客》快上映了,藉此想到一件事
: 雖然九把刀最近的新書不比以前,讓人以為他是否無心於寫小說了
: 改編以前創作小說作為劇本的收入比他寫新小說的收入還要高出很多
: 但新書評價不好的狀況下,難免讓人聯想到九把刀「江郎才盡」
: 話說回來,電影劇本跟小說雖然當是文字工作者,但是就細節上對比起來相差非常多
: 我個人認為差距在分鏡跟劇情鋪張力
: 會寫小說不代表會寫劇本;會寫劇本不代表會寫小說
: 九把刀也算是一位橫跨多領域成就又不錯的作家嗎?
鍵盤戲劇系畢業生來聊聊
小說家跟劇作家的差別在哪?
分鏡還真的是個重點
分鏡這玩意兒
Wiki的定義:
在實際拍攝或繪製之前,以故事圖格的方式來說明影像的構成,將連續畫面以一次運鏡為
單位作分解,並且標註運鏡方式、時間長度、對白、特效等。
↑差別就是這四個字
小說不用很注重這個
是因為作品出來之後讀者直接閱讀
並且自行將文字轉化為圖像
小說家不用思考如何運作出漂亮的鏡頭、畫面呈現給讀者
他們只需要想辦法描寫出那個場景就好了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手法
編劇則很需要掌握運鏡方式
因為劇本除了讀之外還必須要演出來
如何將一個場景影像化之後能夠吸引觀眾
這就很考驗運鏡手法
光是最簡單的「順利連接兩個不連續的場景」就足夠讓人頭痛了
----
很久以前
分鏡確實是劇作家/編劇在處理的
直到電影工業成熟之後才漸漸地變成由導演來負責
事實上許多大咖導演在成為導演之前都做過編劇
比方說李安、宮崎駿、今敏、James Cameron、Quentin Tarantino、Christopher Nolan等
編劇的訓練讓他們能夠熟悉畫面的運作並且近一步掌握運作技巧
後來真正上陣導戲
才可以更直觀地告訴演員該怎麼營造畫面氛圍
話又說回來
有另外一個職業跟分鏡處理也很有關係
那就是漫畫家
漫畫跟電影其實很像
差別在於畫面是靜態還是動態
雖然分鏡在漫畫上不如電影來得重要
但是如果漫畫分鏡處理得好
會給作品帶來極大的加分
以實際例子來說(理性、勿戰)
《航海王》的故事恢弘浩大
但是為什麼一直被罵拖戲/畫面太雜亂
就是因為分鏡的掌握不好
想描寫得很多
而格子就那些
如何取捨讓讀者覺得劇情能夠流暢地進行下去
這就很考驗分鏡的功力
而跟《航海王》同期的幾乎所有漫畫家都有這個問題
像是岸本齊史、久保帶人、上條明峰
《獵人》該死的脫稿、草稿、各種休刊停刊
但是為什麼一復刊當期雜誌就會賣到脫銷
因為作者的分鏡功力根本鬼神
劇情簡潔流暢讓讀者看了欲罷不能(只不過要一直回去翻之前的劇情讓人覺得無可奈何)
有些時候甚至不用台詞直接看圖片就可以同步腦補演繹劇情
跟《獵人》同期的漫畫家普遍分鏡掌握都相當好
像是井上雄彥、木城幸人、藤田和日郎、三浦建太郎
----
所以說
如果某位編劇/導演有描繪才能
那他做的分鏡表看起來就跟漫畫一樣
比方說宮崎駿
大家可以去Google看看XD
--
神燈精靈:「你把我放了出來,陌生人。許願吧,這是我給你的回報。」
肥宅:「我希望能在死前破處!」
肥宅獲得永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122.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Fantasy/M.1462373650.A.EC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