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五四三 - 器官篇]
在阿育吠陀與印度悉達系統中,定義我們身體的五大主要器官是:心、肝、脾、肺、腎。
今天來講講腎。
🌱功能:負責過濾、儲存與排除。
🌱附屬器官:膀胱
🌱執行器官:腳
🌱對應的元素:水元素
🌱對應的顏色:黑色
🌱對應的行動:骨盆區以下的移動
🌱聲音:以呻吟聲釋放疼痛(例如走在腳底按摩石頭步道上的時候,請大力叫出來😂)
🌱食物:黑色或是黏稠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烏骨雞、山藥等。
🌱其他相對應的器官還有耳朵、背側的皮膚、骨頭、骨髓、牙齒與體液。
相信最近許多人改成work from home之後,上班的時間反而拉得更長,也許坐在電腦螢幕前的時間也更久了。
如果工作量沒那麼大,可能也會多出很多坐著看書、看電視、滑手機的時間。
下半身的移動變少了,也許開始會有一些腫脹的感受😆
腿部的移動跟腎相關,腎又主排水,所以久坐不動,可憐的腎其實像被你打入冷宮的感覺。
除了適時做點瑜珈以外,也可以試試喝黑豆水噢!
——————
以下受到甘夏的邀請做分享:
雖然我不是什麼咖,但收到邀請到時候,我還是會看一下這個品牌的理念跟訴求是不是有跟我的核心價值一致才會接受。(我真的是很懶得分享沒興趣、不喜歡的事物😂覺得超浪費我的時間🤣)
收到甘夏邀請時,我去查了他們的網站,覺得好喜歡他們的理念噢🥰
節錄一點他們的說明:
「甘夏Kamsia
是新創的公益品牌,期許為這世界保留一片淨土,藉由推廣有機農法與原生種種子,希望無論是我們自己或是孩子,未來能生活在無污染的土地上,以及還能夠吃到乾淨的食物。
於台灣從恆春開始,種植有機台灣原生種黑豆,復興本土雜糧,因為想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的食物,我們有將它製成黑豆水與手工純釀醬油,都是堅持無添加的食品。」
他們相信- 身心平衡了,世界也就平和了。(是不是很瑜珈人的話😆❤️)
甘夏是用台語發音的感謝,
我也很喜歡他們的標語:「每天從感謝出發。」
/
這次試吃/喝了兩款手工釀造醬油,以及黑豆水、黑豆咖啡水。
覺得吃/喝起來都是非常輕盈無負擔的感覺。(現在比較常做潔淨法的me,吃到不好的髒東西拍咪呀都會不大舒服😆,這個完全安心❤️)
醬油的成份都是我看得懂的天然東東,黑豆水跟黑豆咖啡水的成份就是黑豆與咖啡豆,連黑豆他們也不使用農藥栽種,完全土地友善。使用台灣原生種的黑豆、無添加,這最符合阿育吠陀的概念了🥰 (多吃當地產的東西、少吃進口的噢)
另外自然發酵的東西,其實對健康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發酵,所以有火與水元素在其中,非常適合風型人的寶貝們,平衡太多往上輕飄飄的能量。(土型人請盡量清淡,謝謝🤣)
重點是,他們還會將收益扣除成本的10%支持環保行動。我身為一個環保小尖兵,看了實在太開心。😆
/
本來想要分大家喝喝看黑豆水跟黑豆咖啡,結果疫情爆發現在沒辦法在教室見到大家,只能用文字讓大家想像一下,請自己買來喝嘿😂
防疫期間,應該有不少人煮飯的頻率變高了(就像我😝),大家也可以上網訂購甘夏的手工釀造醬油認真煮起來噢❤️
他們的粉專/跟雖然沒太認真經營的IG,看起來都很舒服,之前還有賣玉荷包!!(現在已經賣光了)大家也可以追蹤起來☺️
甘夏Kamsia
🌍土地公益產品🌍
甘夏手工釀造醬油
黑豆水;黑豆咖啡水
廠商人超好🥺
看了文章之後說直接給我們團購價😍
記得從這個網頁點進去喔!!
https://kamsia.1shop.tw/ssssg9
那腎臟的分享先這樣囉!
其他內臟的可能要再等一陣子,因為內臟我最近有點講膩了(到底是跟誰講!🤣 哈哈哈哈哈..因為之前的阿育吠陀課有一陣子都在聊內臟啦🤣)
還有好多東西想分享喔...
如果大家有特別想要了解的,也可以留言或訊息讓我知道喔!
Namaste🌱
追蹤紅豆的IG💁🏻♀️
instagram.com/yogabeanbean/
#ayurveda #ayurvedalifestyle #siddha #kidney #waterelement #blackbeans #soysaus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vata #vatadosha #publicwelfare #appreciation #感恩 #土地 #環保 #自然 #公益 #平衡 #身心靈 #純淨 #有機 #自然農法 #土地公益 #台灣原生種黑豆 #地球 #甘夏 #每天從感謝出發
同時也有10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四結福德廟銅雕土地公完工迄今十五年,歷經多年日曬、雨淋,颱風、地震,神像表面已顯斑駁、龜裂、滲漏,今年初經信徒大會決議通過,委託桃園聖光雕塑公司,於七月初動工整修,在八月底峻工,工程耗費八百萬元。 銅雕土地公耗用青銅片九十公噸,加H型鋼一百一十公噸總重二百公噸,土地公高20公尺基座18.2公...
「土地公益」的推薦目錄:
土地公益 在 陳致曉 願同弱少鬥強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柯文哲市長暫停社子島都市計畫審議
(今天上午參與記者會的發言內容)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台北市社子島都市計畫審議引起當地居民強烈的反對與抗爭,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乃是政府要採取區段徵收手段來進行土地開發,這是非常強烈的作法,將會造成土地掠奪及強制迫遷的嚴重社會問題,恐也與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有違,因為,該手段之採用若沒有符合土地徵收所應具備之要件,則會造成基本人權的侵害,而這也就是許多國人及非政府組織重視本案的原因。本人在審視相關文件後,主張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前二次會議恐都是建立在錯誤的資訊之上、北市府應確實踐行正當行政程序、及國際人權審查委員嚴重關切我國所獨有的區段徵收制度,建議北市府應暫停社子島都市計畫審議。
一、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不應建立在錯誤資訊之上
1.本案區段徵收尚未經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審議核定
根據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2次會議紀錄,委員1表示,「有關社子島地區開發採區段徵收之公益性及必要性,在內政部都審議主要計畫時,內政部土地徵收小組也一併進行討論,並獲得支持。」在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3次會議紀錄,委員4表示,「整個社子島的再發展,大概無法透過單一基地的新建或改建就能完成整體開發。所以基本上採區段徵收的方式可以被確認的方向,這部分也在107年經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同意。」
本人以為上述委員之敘述恐是對於現行土地徵收制度的誤解。這是因為在苗栗大埔事件發生之後,為了強化內政部土地徵收小組的審議功能,內政部在100年1月18日頒佈台內地字第0990261119號函,要求「為落實土地徵收符合公益性、必要性,以徵收方式辦理用地取得之事業計畫屬特定興辦事業、開發面積30公頃以上、新訂、擴大都市計畫等者;或事業計畫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開發者,應於本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區域計畫委員會審議前,就公益性及必要性先行向本部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報告。」
這表示107年6月13日內政部土地徵收審小組只是聽取社子島地區區段徵收土地公益性及必要性的「報告案」,而非是「審議案」,因此,該會議共有四點結論,會議記錄中明白敘述:「1.請修正公益性及必要性報告內容;2.諸多陳情民眾均表示不認同市府之安置計畫規劃內容;3.本案意願調查回收率低…..,顯示市府與民眾溝通仍有不足,市府應再用心加強與當地地主溝通說明;4.目前修正之防洪計畫及二階環評審議均尚未完成核定或通過…..,應俟防洪計畫及二階環評通過後,始可函報區段徵收計畫書。」
因此,現階段二階環評尚未通過,而臺北市政府也根本都還沒有函報區段徵收計畫書,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怎麼可以說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已經同意本案採區段徵收方式呢?這應該是很大的誤解。
2.本案都市計畫主要計畫核定結論恐是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違法濫權的結果
至於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怎麼會有上述的誤解?如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2次會議紀錄,委員2表示,「如從內政部都委會審議結果來看,是同意本案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只是過程中須再充分考慮聚落紋理、韌性城市,以及拆遷安置計畫須先行辦理聽證等。」而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3次會議紀錄,都市發展局代表指出,「在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107年6月26日第925會議審查時,還有一些居民提出『咱的社子島』的景象,希望能夠保存其紋理,不過當時會議原則同意採區段徵收方式辦理…..。」請問,區段徵收是屬於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的權責嗎?不是的。既然不是,那麼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怎可通過本案採取區段徵收方式呢?
本案凸顯出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長期以來違法濫權的不當行徑。其實每當社子島居民向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陳情,表達他們反對區段徵收的意見時,專案小組總是採取「切割」的方式來處理,即將主要計畫與區段徵收切割,如107年1月15日第5次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會議中,專案小組表示「相關公民或團體陳情意見詳附表,除計畫人口之陳情意見併出席委員初步建議意見(一)外,有關涉及主要計畫之陳情意見,同意依市府研析意見辦理,其餘非屬主要計畫之陳情意見(如細部計畫、區段徵收、拆遷安置計畫、防洪計畫等),請市府轉請相關機關參處。」很明顯的,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是將主要計畫審議與區段徵收切割,表示自己並非是權責單位。
但是,非常矛盾的,從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專案小組會議,卻都出現了「本案擬採區段徵收開發,如經本會審決通過後,請臺北市政府另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條規定,先行辦理區段徵收,俟符合土地徵收條例第20條規定後,再檢具變更計畫書、圖報由本部逕予核定後實施。」而這一段文字最後也被納入於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107年6月26日第925會議審查結論,即「本案擬採區段徵收開發,請臺北市政府另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條規定,先行辦理區段徵收,俟符合土地徵收條例第20條規定後,再檢具變更計畫書、圖報由本部逕予核定後實施。」然而,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既然已經將主要計畫與區段徵收切割,那怎麼可以決議「請臺北市政府另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條規定,先行辦理區段徵收」?這若不是違法濫權,什麼才是違法濫權?
二、盼請柯文哲市長踐行正當行政程序,並以此來建構公益性及必要性的共識
本案之審議為何會如此的急促及違背常理?根據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3次會議紀錄委員8之陳述,「本案主要計畫通過後,將細部計畫、區段徵收計畫、防洪計畫、環評等同時併行,柯市長希望本案儘快進行,所以有併行作業。」也就是說,這樣快速的行政作業程序乃是來自於柯文哲市長的指示。但是,正當的行政程序不應僅只是「跑跑程序、做作樣子」而已,它應是溝通協調並凝聚共識的重要基礎。盼請柯文哲市長能夠參照司法院釋字第709號及第739號解釋意旨,踐行正當行政程序,及舉辦都市計畫之聽證程序,以此來辨明社子島開發之問題爭議,並由此來建構公益性及必要性的共識。
三、盼請柯文哲市長重視國際人權公約,保障社子島居民的基本人權
此外,本人也要提醒柯文哲市長,第三次兩人權公約的國際審查即將到來,在三年前的第二次國際人權審查時,國際審查委員就曾非常關心臺灣各處因為區段徵收而發生的人權迫害事件,國際審查委員會在106年月1月20日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分別有如下建議:
第38點:
審查委員會持續關切在中華民國(臺灣)正發生的驅離與剝奪土地的頻繁程度。土地徵收、市地重劃、都市更新及其他政策,正導致全國各地對住房與土地權的侵害。委員會也關切引發強制驅離的「民間自辦」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
第39點:
審查委員會建議所有形式的迫遷應宣布暫時中止,直到一部符合政府的國際人權義務,包括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第7號一般性意見,以及聯合國關於基於開發目的的驅離及迫遷的基本原則及準則(以下稱「聯合國驅離準則」)的迫遷安置及重建法制定為止。
由於我國至今皆尚未制訂符合「第7號一般性意見」及「聯合國驅離準則」的迫遷安置及重建法,因此恐不宜繼續實施區段徵收。
四、結論
本人以為臺北市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62次及第763次會議恐都是建立在錯誤的資訊及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違法濫權的決議之上,這應該趕快予以改正。再者,我國區段徵收制度嚴重侵害人民的基本人權,這已為國際人權審查委員嚴重關切,因此盼請柯文哲市長能夠重視正當行政程序,暫停後續764次會議,並重新釐清社子島開發議題,凝聚社子島居民的共識,及重視基本人權的保障,這應該才是正辦。
土地公益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問你有沒藏錢回答我沒睡好之政府跳針回應】
前文說明「政府」在屏東車站前,有兩塊國有地,用來都更牟利,卻不願將停車場移入國有地,保留「施工道路」,不必再徵收公勇路民宅開路,引發民怒抗爭。
土地徵收條例第 3-1 條規範,「需用土地人興辦公益事業,應按事業性質及實際需要,勘選適當用地及範圍,並應儘量避免耕地及優先使用無使用計畫之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
。」(公益事業以國有地優先條款)
國有地優先拿去都更招商牟利,算什麼「公益事業」,更離譜是為了保持國有都更土地四方完整,公共建設向外推,竟然變成現今要徵收民地開馬路。
國有土地被發現搞都更,不作停車場公共建設,屏東縣府出來說明「縣府沒有商業土地!」
台鐵擁有的國有地要都更,縣府負責都審,相當清楚土地所在,台鐵不吭聲,縣府卻出來回答說「縣府沒有商業地」,這不就像是「問你有沒藏錢回答我沒睡好」,問東說西的跳針回答,刻意閃避問題!
再問一次!
「政府」在屏東車站前東西二側各1.47與0,89公頃,編訂「特(附)」的國有地,倒底要作什麼?
那個擁有、審查、知情的「政府」單位願意出來說明,別再跳針「縣府沒有商業地」,或是「縣府分的地都是公共用途」,就是不願直接坦誠回答「東西二側各1.47與0.89公頃國有地」的用途?
難道「東西二側各1.47與0.89公頃國有地」,屬於無主之地?或是用途是不能說的秘密!這樣的跳針回應,更顯心虛!
「東西二側各1.47與0,89公頃國有地」,不優先作公共設施,用來都更招商,搞到要徵民地拆民屋,就是極度爭議。
這種肥政府、苛人民的徵收心態,還要多少人民受害。
【圖解公勇路徵收--官的利益算計,民的迫遷流離!】
http://munch9999.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23.html#more
土地公益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四結福德廟銅雕土地公完工迄今十五年,歷經多年日曬、雨淋,颱風、地震,神像表面已顯斑駁、龜裂、滲漏,今年初經信徒大會決議通過,委託桃園聖光雕塑公司,於七月初動工整修,在八月底峻工,工程耗費八百萬元。
銅雕土地公耗用青銅片九十公噸,加H型鋼一百一十公噸總重二百公噸,土地公高20公尺基座18.2公尺總高38.2公尺(約126台尺)十二層樓高,為四結地區地標,集宗教、信仰、觀光、休憩的勝地。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福德神土地公千秋紀念,過去四結福德廟都以堆疊「中秋五穀大神龜」來慶祝。今年為考量肺炎疫情嚴峻、經濟蕭條,對一些公益團體募款造成影響,及四結地區三村生活困苦邊緣戶,每戶補助三千元。
今年將中秋五穀大神龜五十萬元費用節省下來。九月十四日(週二)早上九點半,將邀請縣內十個公益團體,及三村(上四、中興、四結)六十位弱勢邊緣戶民眾,來廟領取補助金及救助金,歡渡中秋佳節。
土地公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土地公益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土地公益 在 公益平台簡史#1 誕生篇(為土地種下一個希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公益 平台2009年成立的時候,我們特別設定叫做公•益•平•台,它是一個沒有名字的基金會。之所以設定這樣的一個目標,是希望它整合所有人的資源、做一些 ... ... <看更多>
土地公益 在 Jo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土地 公賜財!誰打開,誰發財! ... 臉書愛公益, profile picture. Join. or. Log In. 臉書愛公益, profile picture. Join. or.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