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的新年新希望達成了多少?別感到孤單,根據統計,有92%的人沒辦法完成。這個世界充滿了被遺忘的新年願望、寫到一半的書、幾乎快要完成的減重、即將開始的創業。我們為什麼離目標這麼遙遠?該如何做才能「完成」?
🤥《#完成》教你揭穿完美主義的謊言,讓完成目標不再遙遠
✍️讀後感與實踐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finish-book/
.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
《完成》這本書其實我在一年前就已經買了,但是卻遲遲沒有拿起來讀。一方面是我認為自己總是能夠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另一方面是我還沒有遇到足夠大的挑戰。直到一個火苗在我心中開始點燃:「我想創立一個Podcast節目」。
這個想法一直存在於我腦海中,我也設定了目標和期限。但是,事與願違的是,一週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我的計畫始終停留在計畫,沒有進展。我內心知道自己一定在擔憂著什麼、害怕著什麼、抗拒著什麼。在這個混沌不明的狀態下,我需要方向。
我拿起書櫃上的這本書,隨意翻了一下,直到某個段落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談到《美國好聲音》這類型的歌唱節目,又談到蘇珊大嬸和保羅.帕茲這種外貌平凡,一開口唱歌卻一鳴驚人的素人。他們離開沙發、走出家門,而且站上了舞台。
「我不知道絆住你的是什麼障礙物、完美主義在你身上施加了哪些陷阱,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拒絕完成目標。」作者接著說:「多數人花了大半輩子想像與做夢。『開始做』很有趣,但未來是屬於『完成者』的。」嗯,《完成》是吧?挑戰接受。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完成》這本書的作者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喬恩.阿考夫(Jon Acuff),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教人們如何踏出執行目標的第一步,書名就叫做《開始》。之後他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原來大多數人的問題不在「如何開始」,而是不知道「如何完成」。
因此,他轉換跑道研究完成目標的訣竅,創辦了一個「三十天目標速成」的線上挑戰課程,邀請廣大的網友參加這項挑戰。他把這些實際案例中的發現,歸納成了這本書,告訴我們完成目標會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我們該如何轉換心態,採取有效的行動。
他也認為:「我們常常把目標訂得太樂觀,樂觀到愚蠢的地步。實踐目標是馬拉松,不是短跑。」更關鍵的是,他指出了「完美主義」這個小惡魔,就是阻礙我們向前奔跑的最大兇手。令人慶幸的是,這本書中充滿了對付這些惡魔的武器。
「完美主義」的四大謊言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讓我最有共鳴的就是作者提出的主張:「這一切都是完美主義在搞鬼」。只有當我們拆穿完美主義的謊言,才能夠讓自己不再逃避,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以下就是這四種謊言的樣貌,以及如何戰勝它們。
.
【謊言一:如果事情不完美,就放棄吧】
.
作者從許多參加「三十天目標速成」的人身上,發現一個共通的現象:「當你立下目標的時候,就等於對自己許下承諾。你設定目標的那一刻,其實就是在暗自發誓。一旦你沒有完成,無異違背了誓言。於是,你感覺到你對自己撒了謊。」如果你違背的誓言太多,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
於是許多人設定新年新希望之後,反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耐,因為去年沒達成、前年也沒達成,今年恐怕也是。我們很容易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認為事情沒有做到100%就代表自己違背了誓言,但是事情往往不是這樣。
你必須體認到,任何的進展都會離目標更近一步,不完美地前進比完全不跨出去來得好。作者說:「第一天不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日子,接受不再完美的那一天才是。」要完成目標,更努力並不是答案。丟掉綁手綁腳的完美主義,成效才會大。
專注於進展,而不是完美。(Focus on progress, not perfection.)
- 美國健身教練暨企業家比爾.菲利浦斯 (Bill Phillips)
.
【謊言二:你的目標應該要大一點】
.
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志向要遠大,以登陸月球為目標,即使無法如願,也已經擠身繁星之中。」這就是完美主義對我們撒的第二個謊,一種全有全無的心態,接近目標還不算數,繁星還不夠好。然而,人生並非如此運作。
作者指出這種對目標太過樂觀的行為叫做「規劃謬誤」,我們時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制定太高的目標、卻給自己太少的時間。如果你一開始把餅畫得太大,就等於詛咒自己無法完成目標。幸好,有三個方法可以破解這個謊言:
1. 把目標砍半:根據作者統計,「三十天目標速成」的挑戰者中,把目標砍半的人,完成率平均提高了63%。關鍵在於,完成目標的「成就感」,會讓人願意「持續」下去。最後的成果,反而會比那些訂了遠大目標,卻從來沒有完成的人好。
2. 把時間加倍:如果你的不想把目標砍半,那你可以試著把目標的達成時間延長一倍。例如你想要用3個月時間,準備第一場21公里半程馬拉松,這時候冷靜下來,把時間延長成6個月來執行。除了攸關工作飯碗和健康的目標之外,把時間延長的策略,可以幫助你量力而為。
3. 把進度記錄下來:作者認為一點點的數據就能造就不同,能幫你看穿完美主義說你完全沒進展的計謀,也能幫助你慶祝自己的里程碑。用紙筆或數位工具,把進度寫在顯眼的地方。
重點不在於目標太大而放棄,而是把目標砍半並完成。同時,加上把進度記錄下來的效果,讓自己享受進步的成就感,小階段的完成才會帶來大階段的成功。
盯著終點前進,常會忘了自己已經走了多遠。回頭看看起跑線吧,看見自己的力量。
.
【謊言三:你全部都做得來】
.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看著自己「待辦清單」上面密密麻麻的任務,結果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然後就怪罪自己,為什麼不能全部都搞定?這對新年新希望的人們也是如此,原本規畫要在今年完成十個目標,結果到了9月只進行了其中兩個,乾脆索性全部放棄,明年再來!
作者對這種情形評論道:「當你無法應付全部,你覺得丟臉,於是全盤放棄。雖然時間有限,但我們從來不願承認,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犧牲另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愧疚感擊敗自己,承認自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
面對這種情況,你可以選擇兩種策略:
1. 試著做超過自己能力可以應付的事,然後失敗。
2. 選擇放棄某些事情,然後集中火力完成重要的目標。
完美主義和愧疚感要你選1,但是這本書教你如何選2:你必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可能被砍半的目標、接受某些目標該被你捨棄,然後去完成那些少數的重要目標。
.
【謊言四:開心好玩的事情不算數】
.
作者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歡選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目標,還認為目標設定越難越好、越悲慘越好。原來這是完美主義在作怪,第四個謊言在我們耳邊輕輕地說:「樂趣是浪費時間、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
他舉了最多人許的新年希望為例子:「健康」。很多人為了在新的一年讓自己身體更健康,決定開始跑「馬拉松」。他們卻忘了問自己:「我喜歡跑步嗎?跑步真的有趣嗎?」結果就是投入這個辛苦的運動之後,發現自己在裡面找不到樂趣,只剩下受苦和挫折,最後換來放棄。
作者同樣從「三十天目標速成」挑戰者身上發現,制定了自己認為有「樂趣」的目標的人,成就感提高了三成、完成率提高了五成。讓身體健康不是只有跑步這個選項,還有其他你可能感興趣的活動。重點不是你受了多少苦,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給了你多少樂趣,讓你願意堅持下去。
為不在乎的事情努力,叫做壓力。為了所愛的事情努力,叫做熱情。
.
【接受挑戰:發表我的 Podcast 音頻節目】
.
在開始制定這個計劃的時候,我在網路上尋找許多「如何開始Podcast」的文章和影片,大概有一百條的「待辦事項」跟「自我懷疑」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這些完美主義在我身上的謊言,逐漸煙消雲散。
.
【破解一:我不完美】
.
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就是第一次聽見自己聲音的時候。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很難形容那種感受,我甚至懷疑會有人聽得習慣自己的聲音嗎?我覺得最棒的聲音就是那種「深夜DJ」低沉的嗓音,可惜我不是。再加上我看到「聲音要帶點情緒」這個訣竅,又更絕望了一些,我平常的情緒很平穩呢!
原本這些對「完美」的想像,讓我一直沒辦法跨出第一步。直到我被作者的「接受不完美」理論說服:接受自己沒辦法達成心目中100分的樣子,不代表違背了自己對目標的承諾,開始做,只會讓你離目標更近一點。
.
【破解二:下修目標】
.
第二道關卡是錄音品質的目標。由於我沒學過樂器,也沒有錄影和錄音經驗,對錄音器材相關領域非常陌生。當我上網路做足了功課,卻發現琳琅滿目的選項讓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要用就用最好的」「專家都用這些」「直接攻頂才會用心」,這些網路建議一直在我腦中交戰。
我甚至想過要弄一個Studio等級的錄音室,讓自己沒有藉口不開始錄,還可以避免任何關於錄音品質的批評。嗯……又一次的,完美主義在作祟。最後我改變了想法,用原訂四分之一的預算購買了品質中等的麥克風。品質不完美,但是。
.
【破解三:簡化行動】
.
第三道關卡是對於節目內容和性質的目標。我觀察許多受歡迎的Podcast,發現「訪談節目」的類型的最受歡迎,特別是兩、三個人的對談,容易擦出火花、引爆笑點。受歡迎的「個人節目」則需要有很強的個人風格,例如很酸、很搞笑、很溫韾。
我越是想要達成心目中完美的節目類型,就越感覺力不從心,我似乎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擁有那些資源,也不可能變成那種特質。後來才發現,我太執著於那些自己「沒有」的特質或東西,卻忘了回頭想想自己「有」的是什麼。
當我把待辦清單做了一輪刪去法,放棄了那些自己還沒有的東西,我發現自己有的其實很簡單:「對書本的熱愛、我會說話。」或許,這樣就夠了。
.
【破解四:開心就好】
.
最後一道關卡是錄音剪接。有許多分享Podcast製作經驗的網友提到,錄音後的剪接技巧,也非常關鍵。例如剪掉贅字、剪掉不理想的段落、加上配樂、加上音效、濾掉雜訊……等,其他更專業的技巧已經讓我開始頭昏眼花。
對於一個完美的節目而言,優秀的剪接當然不可少。但是我知道,自己對後製剪接沒有很深的興趣,真正讓我感到樂趣的,終究是「閱讀、寫心得、分享」的本身。於是,我允許自己用幼稚園程度的剪接技巧,搭配一些不需要這麼仰賴後製的內容和環境,開始了第一次的正式錄音。
.
當我處理了自己心情上的完美主義疙瘩之後,便開始採取行動,接受自己的第一次作品可能會「不完美」的事實。在兩個禮拜後,我終於正式發表了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這個關於「書」的音頻節目,一個符合我個性和興趣的不完美舞台。
我希望在原本的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之外,讓讀者擁有更多元的閱聽管道,用聽的能夠更輕鬆、快速吸收好書精華與心得摘要。如果你還沒聽過這個節目,我想邀請你前往這個連結收聽,你也可以在 Apple Podcasts、Google Podcasts、Spotify 直接找到這個節目。
👉Apple : https://apple.co/34gUy39
👉Spotify : https://spoti.fi/3i71G70
👉Google : https://bit.ly/2SfLGF9
如果你一眨眼發現自己正在做真正目標以外的事,你顯然就是為了逃避可能搞砸目標的恐懼。
.
【後記:是終點,也是起點】
.
推薦《完成》這本妙語如珠的書給你,作者的文字會給你一種接近喜劇演員的詼諧感,但是背後又埋藏了很深的智慧。在看他調侃完美主義的同時,我也終於體會到,完成目標本身並不難,難的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在這邊我也回想起之前在〈子彈筆記六個月實踐心得〉這篇文章裡寫過的:「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你也可以想想看,完美主義是不是也在拖延著你自己的夢想?
最後總結,如果你想要完成目標,最重要就是擺脫自己的完美主義心態,目標砍半,把過程記錄下來,讓目標更有樂趣,選擇放棄一些東西。就像作者所說的:「完成目標的終點,是下一個目標的起點。」讀完了這本書,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多數人花了大半輩子想像與做夢。開始做很有趣,但未來是屬於完成者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想見到誰,又會跟他說什麼? ✍️過去若不肯離開,或許是因為你不肯放手。 🎥線上看這部好片:http://bit.ly/2KZaaBR *留言抽原著小說,詳請請看下方說明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暢銷了百萬本的同名小說,2018年10月在台灣上映,但是當時我們來不及看,一直到它上了影...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悅知文化- 【#即將出版】倒數2天 《#在謊言拆穿之前》誠品 ... 的評價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EP38 在咖啡冷掉之前: 川口俊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在咖啡冷掉之前電子書下載的推薦與評價,PTT 的評價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在咖啡冷掉之前ptt 的評價
- 關於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在咖啡冷掉之前ptt 的評價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殺警案,還是決定說點什麼。我並沒有要給一個什麼明確的答案,只是提出個人看法,與大家公開討論。先聲明,我一定有我的立場和先入為主的想法,可是我盡可能地用溫和的語氣在闡述,所以,如果你是那種一言不合就一定要謾罵,嘲諷,開酸的人,為了你我都好,麻煩你別看吧,感恩。
老實說,無論是認為精障者犯罪應該獲判無罪,或是認為應該一視同仁地關監禁甚至死刑,兩派都多少有些過激的言論讓人不舒服:認為應該無罪的,會一直喊著人權人權,好似相反立場的人就是沒人性,認為死刑只是為了『報復』。另一派的人,則常夾雜類似詛咒的話,「等哪天你家人被人殺死了,你再來說你不支持他判死刑。」甚至更激進的人會認為,不論大罪小罪,反正只要犯罪,就希望司法判處極刑。
廢死和精障者犯罪無罪,雖然是兩個不同議題,可是支持者時常有著極大的交集,反對者亦是(支持A也通常支持B,反對A也常跟著反對B),所以先都歸在一起去討論。而這是不是一個單純的人權議題呢?以人權議題來說,婚姻平權絕對是,畢竟婚姻說到底是關乎兩個人的事而已。但廢死或精障者犯罪呢?這不僅僅是關於(兇手的)人權,還是一樁犯罪,更有受害者的人權(如果還活著)以及其家屬要追求的正義。
以王婉諭來說,第一時間,她的立場是反對死刑的,也因此招來許多嗜血的人批評她不夠愛小燈泡,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她轉為希望兇手被判處死刑。我相信以前的她一定也曾是個廢死派的理想主義者,她大概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這麼希望兇手被槍決。難道她從廢死轉為支持死刑,她就成了不懂人權的人嗎?
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支持和信仰的事情,找到很好的理由和理論,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可是對相反立場者,卻會用一種過於簡單,而去脈絡化的方式來解讀,甚至以偏概全,認為反對者『都是』怎樣的人。然而,一個人會產生怎樣的立場,一定跟他的生命經歷等等是息息相關的,就像上述的王婉諭的例子。但這去脈絡化的解讀方式,也造成兩邊立場的人無法產生對話。
講究人權是一個世界的大趨勢,但並非所有打著人權旗幟的人,都真的了解其內涵。例如在婚姻平權上,有些人喊著支持,卻又會說那些扮裝皇后,或是女性化(娘娘腔)的男生『噁心』,又或是說,他們支持女同,但反對男同,因為肛交很髒云云。雖然同婚的推動他們還是幫忙推了一把,但說到底,那或許只是在吃人權自助餐,因為喊人權似乎是件很『潮』的事(我指的是部分的人)。而我也有些疑惑,雖然「精障者犯罪應判無罪」的想法是良善的,但其中是否夾雜著一絲歧視的味道?例如原住民考試的加分,我也始終不懂這是否是漢人某種優越感,認為「你不如我」所特立的,即使,那政策是出於良善。
另外,關於精神鑑定,前陣子大家才在說,普篩會有偽陽性偽陰性。再先進的科學分析,都會有謬誤,再精密的程式,也免不了出現bug,可是這時精神鑑定又變成不能被質疑了?倒也不是我不認同那位專業醫師的鑑定,我想,任何精神科醫師去,大概都會判定殺警案的犯人,當時確實處在發病狀態(所以,這案子打一開始就不可能求處死刑就是了)。
而我比較想詬病的是司法程序。我跟一位擔任過法官和律師的朋友聊到此案,他認為應該第一時間送交三組不同的醫事人員做鑑定,並且在不讓他們知道同時間還有別人做鑑定的情況,以自己的專業來做判斷。縱使出來的結果可能一樣,但至少比較能讓人信服,畢竟這是這麼重大的刑案,多花些錢和人力,本是應該,而且也才不會讓單一一位醫師承受所有壓力。
然而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時間已久,現在的鑑定都已無法還原犯人當時的身心狀況,而且,鑑定的醫師都已被大眾知道,鑑定結果也半公開,那接下來的鑑定,也就不可能是自由心證,不可能不被影響了。「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
而診斷這件事情,總是一翻兩瞪眼的。即使你的病歷和報告有密密麻麻一大疊,但最後出現「你有/無 高血壓」,就是會影響你能不能申請到保險。然而所有的病症都是一條軸線發展的,今天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難道139/89的人就不用擔心,而多了1mmHg就會馬上腦溢血嗎?可是報告上頭寫著「病患犯案時處於心神喪失狀態」或「未達到心神喪失狀態」,就多少會影響我們心中的天平。不過,雖然我認同犯人在當時處於發病狀態,有嚴重被害妄想,但他被捕後說「我知道再這樣下去他會死」這類的話(大致語意是這樣,詳細內容我忘了),所以他是否完全地心神喪失?這有待商榷,不過我當然不是專業。
然而,真正有裁決權的還是法官。過去也是有很多案例,法官不採納鑑定的報告,例如某個醫療糾紛,三位醫事人員鑑定結果,不是沒有疏失,就是疏失本身不足以影響病人結果(死亡),但法官還是對醫師判了刑。而不論是醫師或法官,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立場,一位廢死派的法官,大概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求處犯人死刑。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同婚釋憲,憲法擺在那幾十年了,明明大家看到的文字內容都一樣,不同的大法官卻對婚姻平權的解讀南轅北轍,說到底,還是每個人的立場根本性的不同啊。
不論這個案子將來如何發展,最該注意的是,將來出現『模仿者』。這模仿者指的是,沒有精神疾病的人,謊稱自己有,或是曾經有精神病史的人,在犯案當下並非發病狀態,卻還是犯案,並宣稱自己發病了,例如王景玉就是這樣。即便他殺害小燈泡時,『可能』有些症狀,但那些症狀不足以影響到他的認知,就不該構成減刑要件。而一旦越來越多人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其中有真有假,然後去犯案,就是更加造成精障者的污名化,讓真正弱勢而應該受到照顧的人,被剝奪資源,甚至讓他們不願出來,也會形成大眾對醫師的鑑定和司法體系更加不信任。
精神疾病有那麼容易判斷嗎?如果今天『與惡』的應思聰出現在你面前,你該如何判定他是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還是演技很好的演員林哲熹?甚至是曾經有應思聰病史,但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或許專業的醫師比我們懂得判斷,但有沒有可能出現演技更厲害的模仿者呢?
記得我高中時讀了『24個比利』這本訪談小說,即便採訪者(本書作者)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他相信比利確實是有人格分裂(解離型人格),然而這本小說我從頭讀到尾,我都無法說服自己比利是真的有病,我始終認為他是個模仿高手。除了他的每個人格都太完整太立體,更重要的是,那24個人格多是男性,且多掌握權勢,而佔少數的女性人格,則較為懦弱且邊緣。可是他聲稱犯下多起性侵案的,竟是其中一個邊緣的女同志人格。把責任推給了一個女同志的他,是個完全的生理男性,此舉就像是要淡化自己的罪行。
或許有人會說,一般人不會想被當精神病患,所以不可能假裝精障者去犯案。但同樣地,一般人也不會想去殺人或性侵,一般人也不會想去坐牢呀,因此我們只是用著自身想法,去套用在犯罪者身上,而實際上我以前也遇過一個中國籍人士,希望能以被害妄想症(他認為自己遭中共監控)的名義,讓我們收治住院,可是被老師拒絕了。也遇過幾個在急診喊著希望精神科收他住院的病人,所以這世上真的是各種想法的人都存在啊。大眾期待醫師去拆穿謊言,但說穿了,沒有任何科學方法是能夠完全讓一個人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這實在太為難了。
誤導醫師,影響診斷,實務上有沒有可能呢?我自己曾經幹過一件事。三年前我有一個故事入圍文化的優良劇本獎,後來拿到台北市影委會的劇本獎,還得到兩個文學獎,講的就是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偽裝』成正常人,最後逃出醫院。先說,那個時候的我狀況很糟,媽媽過世,失戀,決定不從醫,並從研究所休學等種種事情接踵而來。為了完成這個劇本,我希望能真實的體會被當成病人的感受,於是我去了身心科。
我先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形象,在我闡述自己的狀況後,醫師也做了些回饋和建議,然後我發現,那些回饋跟建議跟我過去在精神科實習所學到的一模一樣,也就是,當我說我有A的症狀,我知道醫生會給我a這建議,當我說我有B的問題,醫生一定會用b這答案來回答我。因為所有建議和答案幾乎都在我預期之內,所以醫生給予的口語方面的治療,是無效的,然而我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乖乖領了藥,那些我預期他會開的藥。
接著我想了解,吃藥會引起哪些副作用?為什麼精障者很多不願配合治療?於是我吃了幾天醫生開的藥,直到某天,我頭痛欲裂的起床,卻還要搭高鐵到台中去接案拍照,不僅遲到了,還把行李箱忘在高鐵站櫃檯,我就不敢再服用了。後來我要求醫師為我做檢測,他找了心理師來。看著那一份密密麻麻,有幾百題的測驗,即便題目看似亂數排列,可是我卻能清楚分辨出,「這一題在問我是否有思覺失調症症狀」,「這一題在測試我是否有躁鬱症」等等,也就是,藉由答題,和我在醫師面前形塑的形象,我可以有一定的程度去影響醫師對我的診斷。在那一刻我其實覺得有點可怕,精障的『模仿者』如果可以做到這樣(但實際如何操作,我想還是別說得太細)。
後來我還是跟醫生坦承,我有醫學的背景,目前正在創作劇本(我沒有說我是為了寫劇本才來看診的啦,那太不給醫生面子了,不過我有說他給的建議我自己都聽過,所以沒什麼效果)。在那一刻我才感覺鬆了一口氣,也才終於建立起我跟醫師之間的信任感,不過那次之後我就沒再回診了,沒有後續,當然也沒利用這些去犯罪啥的,申請保險什麼的(題外話,後來接觸很多線上編劇,才知道滿多人都滿瘋狂的啊,為了瞭解酒店文化,去當一日小姐,或是跟著法醫去命案現場之類的)。
雖然我們期待醫生做出正確診斷,也沒有醫生想犯錯,但每個醫生執業生涯中,大概不可能沒出現過判斷錯誤的時候吧。我有一個親戚二十幾年前被診斷為憂鬱症,他的學歷家庭等等都很好,可是他就是發病了,最嚴重的時候,被強制住院治療一個多月。或許大家身邊多少有接觸到憂鬱症確診的親友,可是有因此住過院的應該很少,所以可想而知他當時情況有多嚴重。
往後的十幾二十年,他時不時的會發病,並且一發病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恢復。直到幾年前,他才正式被確診為是躁鬱症,不是單純憂鬱症。由於他天生性格就很溫和,情緒的起伏不明顯,以致於他在躁鬱症的『躁期』,看起來也不顯著。而人在躁期時,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很不容易有病識感,因此他永遠在『鬱期』才會去求醫,導致每次醫生看到他,都是在鬱期,也就被診斷為憂鬱症。而如同我前述,「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即便他不斷換醫生,但每位醫生翻開他的病史,密密麻麻都是其他精神科醫生下給他『憂鬱症』的診斷,使得他這麼長時間都被當作是單純憂鬱症在治療。
而實際上不管是哪種疾病,一旦進入長期的慢性病,病人與自己的病『共處』了許久,也就產生『共生』關係,有的時候他們比醫生更能掌握自己的狀況。我有一個朋友,有先天性的心臟異常,導致他心跳始終維持在兩百以上。一般人心跳數如此,早就昏過去了,可是因為他一出生就是200bpm,就像一般人爬山可能會有高山症,但長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人,身體已發展出一套自我調節機制,所以他可以打球熬夜樣樣來,他甚至是我遇過運動神經最協調的人之一。當然他幾年一次,還是會發生類似休克的瀕死狀況。而在兵役體檢前,他刻意熬夜多天讓自己疲憊,當醫生看到他的數據,想當然爾是判免役了(普通人不要學,他是真的有心臟異常,而且這很危險)。
我也認識一位編劇,曾拿過兩大劇本獎首獎,是個創意無限的創作者,但他本身有躁鬱症。躁鬱症的躁期其實是個自信滿滿,且創意噴發的狀態(並不是大吼大叫就叫躁鬱症。如果有不熟悉躁鬱症表現的人,可以看看電影『LUCY』,裡頭Lucy說自己「腦袋速度跑得很快」就是典型躁鬱症表癥),生病十幾年下來,他其實知道如何調配藥物,讓自己處在輕躁狀態,不會過於失控,卻又能展現創意。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要大家不信任醫師診斷,而是醫生的判斷確實有許多變因在其中,而這變因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仰賴病人本身給的資訊。坦白說,要醫生從短短三五分鐘(台灣一般門診時間,精神科會再長一些),去下正確診斷,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所以,或許假扮成應思聰的林哲熹不會有,但卻可能存在著不少,有應思聰病史,可是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例如王景玉,或是前陣子新店路上隨機砍死人的現行犯,他們確實有精神病病史,可是他們犯案當下真的沒有判斷能力了嗎?
我們一定都有過生氣的經驗,也有過『模仿』自己生氣的經驗,假裝對某人發脾氣,所以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生病久了的人,對自己疾病越熟悉,有些人甚至可能具有一定掌握能力,導致醫生的精神鑑定也更加困難,他們在犯案後又一再地在媒體面前強調自己的精神病史,讓大眾對精障者敵意更深,讓弱勢的病患更躲到角落,這些『模仿者』,才是真正與惡的距離很近。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無助和對身邊的人造成的影響,我其實滿熟悉的。除了上述那個躁鬱症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長輩是我三等親,我外婆在糖尿病導致失明後的幾年後,也開始精神錯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不過她情況特殊,可能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腦部病變,而有了幻覺),我母親在神經退化性疾病MSA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有「我已經死了,心臟沒在跳了」這類妄想的言語,後來也有了憂鬱症,主要照顧者我爸也一樣得了憂鬱症,而我哥則有輕微亞斯伯格(亞斯伯格在2013年以前都屬精神疾病)。也因為這樣,我滿痛恨明明不是在發病狀態下犯案,卻以精神病史來為自己脫罪的人,因為他們造成社會更多的誤解與對立。
『與惡』讓我們開始重新省思,但我認為,或許是題材的關係,『與惡』揭示了一種面向,可是卻不是全部面向。在『與惡』裡,受害家屬的喬安是個社經地位高的女強人,非常跋扈,看似她的憤怒大過於喪子的悲傷,甚至利用職權,一路追殺到兇手家屬。而兇手的父母,憨厚,低薪,縱使隱姓埋名,還是想默默還債。影集對於曉明屠殺的過程,用很快速的方式的帶過,不讓人感受過多可怕或悲傷的氛圍,但卻重複著曉明父母在眾人面前下跪的畫面。觀眾當然在不知不覺中,『沒有那麼同情』喬安,而同情應思聰和李曉明及其家屬。這不見得代表編劇本人的觀點,就像我上述那個寫思覺失調症的得獎劇本,很多人也認為我在為精障者犯罪脫罪,可是那真的就是取材問題,我也許下個案子就是另一種觀點。而相對的,韓國電影『素媛』則是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某些人,就是全然的邪惡,帶給你永久的傷痛」。
回到『與惡』,確實有時候新聞畫面會出現兇手或其家屬在媒體面前下跪的悲慘鏡頭,例如殺警案的兇手妻子就是,但這個社會上也有很多時候,受害者家屬拿不到賠償(雖然那幾百萬根本無法與人命相比,可是對一些低薪家庭,那卻是救命錢,尤其如果死的是經濟支柱),而那在『與惡』中是沒有被呈現的(例如前陣子有一個受害者媽媽跟兇手下跪,請求他賠償,還被兇手踢的)。坦白說,『與惡』為了戲劇效果,確實用了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但現實生活中,除了事件剛發生時,記者會去採訪兇手家人,可是當時間過去了,有人知道鄭捷或王景玉的家人的現況嗎?
我們先撇除精障者犯罪,或是自我防衛時不慎將加害人誤殺,或是威權時代政府亂抓人亂殺人等情況,先聚焦在一般的殺人案件,以下是我自己私人的一些想法:在一場悲劇之後,最該被照顧的,是受害者(如果還活著)以及受害者家屬的心情,其次才考量兇手以及其家屬。如果家屬選擇原諒,其他人也不用在那邊鼓吹一定要上訴,如果家屬無法原諒兇手,那麼國家是不是有什麼能幫助家屬的?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畢竟,這種兇殺案,死者家屬可能連保險都領不到多少。
我外公在我國中時過世的。當天晚上九點多,他獨自在附近公園運動,在台中英才路過斑馬線時,被一輛由剛滿18歲就有車的爸寶,以時速九十幾公里撞過來,拖行了五十幾公尺,我外公頭蓋骨碎裂,當場死亡。在那之前,我外公什麼糖尿病,高血壓,痛風都沒有。家族裡的大人其實都準備好了,在第一時間就調閱監視器,找專人來量煞車痕,而媽媽家族裡有法院書記官也有記者,肇事者滿18歲就有車,家境肯定不差,所以決定提告。
但我外婆卻說「算了」。倒不是她多體諒肇事者或是她為人和善,事實上外婆是我見過最具威嚴的長輩,所有的兒子媳婦孫子都怕她,所以她只是不想頻繁地跑法院,因此肇事者連一毛都沒賠,那個肇事者我也只看過一次,就這樣結束了。因為兒孫們都尊重(怕)外婆,因此再沒有人提出要繼續提告(雖然外婆曾有一說,是外公死後,她獨居,她怕一提告,對方會來私下報復。所以明明是受害者家屬還要擔心被報復,唉)。
然而那畢竟是外婆自己的意願,沒有人強迫,或給她出主意。倘若這時候有人跳出來,「妳一定要告死他」或是說「算了啦,人都過世了,你再告他也於事無補」,我大概都會覺得「干你屁事?」。所以,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屬,有人說「你支持廢死,你不愛你的家人」或是一直喊著要廢除死刑,然後搖著人權的旗幟時,我大概心裡也會想「所以你在說我沒在care兇手人權?你認為希望兇手被判死的我,是個壞人嗎?」。對於受害家屬來說,他的家人就是無緣無故被人殺了(先不提那種行竊失風被屋主殺了,或是要強暴人反被殺這類的例子),在那悲痛的情緒中,大概沒辦法去想那個兇手是不是精障者,是不是低收入戶。也因此當其他無關緊要的人一直喊著人權人權,或告死他關死他之類的言論,是否有站在受傷最深的,被害家屬去想?我們都只是局外人而已。
對我來說,廢死並不是我們宣布1月1號開始不執行死刑,社會就太平了,而是在各種機制下,不論是犯罪的預防,假釋犯的管理,精障者的社會支持系統,讓我們真的不再需要動用到死刑,那才有廢死的意義。否則,那就像是把期末考門檻降低,讓大家all pass,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好看。是的,死刑有其『不可恢復性』,一旦死了,生命再也不可恢復,既然如此,那兇手在殘殺被害者時,又怎能輕易地奪去他人生命呢(一樣地,先撇除精障者等等特殊情況)?
我自己也是常常在天秤的兩邊搖擺,然而,當我看到了印度公車上,一個醫學院女生被人輪暴,然後腸子被從肛門中拉出慘死的新聞,看到台灣一群男生因為聽信謠言,而輪暴一個弱智女學生,棄屍在焚屍的新聞,我很難相信會在犯案後說出「她應該乖乖讓我們強暴,這樣她就不會死了」或是將人棄屍在草叢後,跑去夜唱,再回來焚屍的人,是有教化的可能。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有所謂純粹的邪惡吧,才能這樣無視他人的生命。
最後,聊到死刑在我心中的意義。死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我們用它,而是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它,就像保險一樣,我們買保險不是為了發生意外,而是希望永遠不會使用到它。是,這或許是近乎不切實際的理想,但其實廢死派有一部分人不也是理想主義者?某一部分人認為人都有教化的可能,任何生命都有被拯救的價值。
以上,我只分享自己的想法,沒有要影響誰,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信念,而沒必要因為想法的不同,就去將對方妖魔化,畢竟,每個人的成長和背景都是不一樣的,那我也確實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能看完的人,也是很厲害。)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想見到誰,又會跟他說什麼?
✍️過去若不肯離開,或許是因為你不肯放手。
🎥線上看這部好片:http://bit.ly/2KZaaBR
*留言抽原著小說,詳請請看下方說明
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暢銷了百萬本的同名小說,2018年10月在台灣上映,但是當時我們來不及看,一直到它上了影音平台之後才補完。看完之後真的很喜歡,因此決定要用『欠推好電影』的方式來介紹。
故事敘述在一間歷史悠久的咖啡廳裡,如果坐在指定的座位上,由店主時田家的女性幫忙泡一杯手沖咖啡的話,就可以穿越時空,回到你心中所想的那一天。這個穿越時空的功能吸引了許多人來看熱鬧,但也有一些對過去抱著遺憾的人希望能坐上這個位子來改變他們的人生。不過回到過去看似美好,事實上卻有著許多繁瑣的規則...
如果你也能夠回到過去,會想見到誰,又會跟他說什麼呢?
感謝出版社的贊助,我們一共有十本原著小說要送給大家,參加辦法如下:
🎁留言抽劇本書活動辦法🎁
1. 訂閱我們的頻道(要記得按小鈴鐺喔)
2. 幫這支影片按個讚,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看
3. 在5/5(日)23:59之前,在影片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想見到誰,又會跟他說什麼?
4. 我們會在5/6(一)抽出十位讀者,中獎者可獲得《在咖啡冷掉之前》原著小說一本
5. 得獎者將公布在此,恕不另行公告
6. 贈品寄送僅限於台澎金馬
7. 贈品相關資訊在此:http://bit.ly/2ITogSu
8. 中獎名單:
恭喜抽中《在咖啡冷掉之前》原著小說一本,請於5/12午夜12點前email至shuimou@gmail.com回覆一位代表收件人的真實姓名、電話以及含郵遞區號之地址,我們會請出版社盡快寄出。再次謝謝你的參加!
林振豐
吳柏勳
王Katharine
Anna Cheng
張政智
Fiona Wang
天糖伊
林苡辰
林培根
Yong
--------------------------------------------------------------------------------
【上一支影片】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雷完結版》⇨ https://youtu.be/HONNZ5TKYUA
【更多日本電影】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https://youtu.be/iuVWL2INBS0
《小偷家族》⇨ https://youtu.be/4j3Rcb_hmGQ
《火花》⇨ https://youtu.be/WYihlM2NkTs
【看更多時空穿越影評】
1.《真愛每一天》⇨ https://youtu.be/EmDIGy0Fwqw
2.《未來的未來》⇨ https://youtu.be/_38m0UBbz-0
3.《蜘蛛人新宇宙》⇨ https://youtu.be/AMmkHfELu-0
【最新院線影評】
《禁入墳場》 ⇨ https://youtu.be/yd560zv70YU
《沙贊》⇨ https://youtu.be/w_sT9iPoiEQ
《我和我的摔角家庭》 ⇨ https://youtu.be/cDQG9GAR1rY
【人生遺片清單】
Vol. 2《真愛每一天》:人生或許一次就夠了 ⇨ https://youtu.be/EmDIGy0Fwqw
Vol. 8 《7號房的禮物》:公認最催淚電影 ⇨ https://youtu.be/ApCiEgUJaVs
【奧斯卡影評系列】
《真寵》: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
https://youtu.be/K024Z_oJ2hc
《波西米亞狂想曲》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 https://youtu.be/gXVbR5_QRVI
#記得開啟字幕喔
#在咖啡冷掉之前
#留言抽小說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主題,就是「說謊」這件事情,它到底是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呢?
你可能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問題啊、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呢?因為如果是你的小孩說謊,你一定會很直覺的去糾正他、制止他這樣的行為。
可是啊,在我們的真實生活裡,你是不是有過那種經驗?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一些必要的「場面話」,它做為維持關係、認識新朋友的重要入口。
又或者是你在特定的情境底下,你為了緩和氣氛、給人力量,你必須說一種完全沒有惡意的,「善意的謊言」呢?
事實上呢,在字典裡面對於「謊言」的定義,它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非事實」,或者是「說出」非事實的話。
其實「非事實」是個中性的描述,在定義上,它並沒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區別。
也就是說喔,如果我們想要追究「謊言」本身的好壞,它在字面上的解釋,就僅止於它「不是事實」而已,它並沒有是非黑白、好壞、對錯,這樣的價值判斷。
這讓我想到好萊塢的喜劇天王~金凱瑞喔,他曾經演過一部片,叫做「王牌大騙子」。
在這個電影裡面,金凱瑞演一個很成功的律師,因為工作太忙了,所以總是對於答應兒子的事情,滿口謊言、敷衍了事。
導致喔,他缺席了自己兒子的生日派對,於是兒子許下的生日願望,就是讓金凱瑞不再能夠說謊。
所以,如果你看過這一部電影,你一定對於金凱瑞要「完全說真話」,沒有辦法說任何一句謊言的處境,感覺到很好笑,而且又很同情。
可是你會不會很好奇?電影雖然用搞笑的手法,刻意創造「百分之一百說實話」的人,但是那樣的生活,反而為主角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其實你只要做個生活的實驗,你要自己在一整天裡面,完全只能說確切的真話,不能有任何「不真」的表達、也不能有任何隱瞞。你只光想到這裡,你就冷汗直流了吧?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或許呢,你可能早就對老闆的服裝品味不敢恭維,於是你一早見到老闆。
你脫口而出:「襯衫跟領帶的搭配,失敗!外套的款式,失敗!褲子太短、襪子太花、皮鞋太招搖,失敗中的失敗!」這一串講完,你想你還混得下去嗎?
所以呢,只有認識謊言的動機喔,才不會對於「謊言」有錯誤的認知,甚至於矯枉過正啊!
其實多數的謊言,可以粗分為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裡面,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惡質謊言,它其實只有一種;而其它三種,都有一種可以說是「不得不存在」的理由。
我們先來看看喔,這四類分別是什麼?
第一類,就是為了「促進和諧關係」這樣的謊言。
比如說,你的伴侶問你:「我近最是不是胖了啊?」就算你覺得這是事實,但是你真的很有必要說「對,你胖了!」你要這樣子說嗎?
在這種情況底下說真話,其實你在考驗的,不止是你個人的安危啊,還有你們這段關係,要怎麼樣維持得下去?
因為呢,真話可能會讓人無法接受,因此,這一類促進和諧的謊言,有時候是為了維持關係,它是必須存在的。你也可能會經常使用「維持關係」的謊言啊!
而第二種謊言,叫做「滿足虛榮」的謊言。
這種謊言的「首要目的」其實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最常見的就是在應徵工作的時候,用來突顯自己的一個形容詞。
不管你的真正的工作實力是什麼,起碼你在獲得工作之前,你會把自己形容優秀一點啊、感覺可靠一點啊;關於這「一點」有多大點?那就因人而異了。
然而,這是你想要提高拿到工作的機率,你才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去做出真正的貢獻,然後,才有機會回頭「印證」自己所說的是對的。
所以你想喔,你沒有這些對於自己,或別人的「膨風」,那你怎麼會有工作的機會呢?
而且呢,有時候「膨風」是為了提升跟隨者的光榮感,讓大家更有動力往前,我想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當老闆的、你有領導的經驗,你就對這個一定很有感覺喔!
那第三種謊言,叫做「自我防衛」的謊言。簡單來說喔,就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保護他人所說的謊。
比如說呢,你今天明明睡過頭,所以遲到,錯過重要的會議,但是到了公司,
你會跟主管說,是因為交通車的誤點,所以打亂了你的行程。
這樣子主管聽了,不會那麼生氣,你也可以保護自己,少挨一點罵。
論語裡面有說喔:「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也是「自我防禦」的一種。
你想想看喔,在人際網絡裡面,如果你的胳膊都不往內彎,那是不是也太不近人情了?那日後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又有誰會保護你?為你挺身辯護呢?
最後呢,第四種謊言,就是「欺騙人心」的惡質謊言了。
這是指用來陷害別人,或者是用欺騙的手段,取得不管是感情啊、金錢啊、權力啊…這些謊言。這樣的謊言「只」對說謊者有利,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卻是造成損失和傷害的謊言。
這是四大謊言類型當中,你要很有敏感度,而且要學會怎樣保護自己的唯一類型。
所以今天我想強調的喔,倒不是「如何保護自己」?這個部分要學會,需要的時間跟篇幅非常的長,它沒有辦法透過影片這個載體,可以完整傳遞。
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歡迎你參與我的實體課程,叫做「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會給你具體、可操作的幫助。
然而,今天我想要告訴你的,反而是我們看待「說謊」跟「不真」它的角度。
尤其是當說謊者是自己的時候,我們往往有的自我詮釋,都是出於很多的「不得已」,都是很善意的出發點底下的「不得不」。
然而當我們發現,別人沒有對自己說「全然的真話」的時候,我們卻很有可能會暴跳如雷,認為對方有嚴重的道德瑕疵。
你發現了嗎?在本質上「說謊跟不真」無論它發生在自己還是別人身上,它就是「說謊跟不真」啊!
可是我們卻總是用雙重標準的差別認定,自己的「不真」啊就是不得已,啊別人的「說謊」就是罪大惡極。
這其實往往就是多數人的困境,不是沒有辦法辨識出別人的惡行跟謊言,不然呢,就是當對方有可能對你說謊之後,沒有能力達成進一步必要的共識。
那這樣的現象,在我的課程教學裡,就是一種把真實跟謊言「泛道德化」的現象。
當我們已經預設了「好壞跟對錯」這樣的標籤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回歸「真實」的能力。
打個比方喔!如果你的多年好友,跟你唬爛一件事,當然你剛開始並不知道這是假的,只是因為是好友說的,所以你很有可能就直接相信了。
然而同樣的事情,如果是一個陌生人告訴你,你就會比較有理性的分析跟判斷,搞不好你還很容易就發現了其中的破綻。
但是當你已經先把「好朋友說的,就一定沒錯!」這個標籤貼上去的時候,不管你有多聰明,基本上你就已經喪失了判斷的能力啊!在這個標籤底下,你根本無法、也就不會「就事論事」。
說的極端一點喔,就像我們可能會直覺的認為,「高學歷」就等於道德高尚、判斷力正確。
那然而「高學歷」,永遠就只能證明一件事啊,就是他「有能力拿到學歷」這件事而已,它根本沒有辦法,去證明他的人品跟智慧。
只是我們在社會新聞裡面,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表達。比如說:「這次詐騙案當中,居然有大學教授也受騙!」
這一句話,你有沒有聽出一件事?它是不是在暗示就是呢,高學歷「應該」要判斷正確,他怎麼會被騙呢?
所以呢,你有沒有聽出其中的荒謬了?我再說一遍喔!高學歷永遠就只能證明「一件事」而已,就是「高學歷」本身。
然而這樣的迷思,其實就是一種「泛道德化」。
再延伸前面的例子,當你「終於」發現你的好朋友騙你之後,你有多大的把握?自己能夠理性的好好面對、減低傷害、求得相對可以接受的結果?
還是呢,你會陷入深深的情緒黑洞,不是怪自己笨、就是幹醮對方壞!
那無論是自己笨、還是對方壞,這樣的想法能給你的,會是更好的處理?還是更糟的結果呢?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喔!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對方會不會也有他的「不得不」呢?或者是呢,你一直用自己認為的「不得不」,去合理化對方的欺騙?
你可能聽到這邊喔,頭有一點痛喔!我真的要說的,其實就是當你終於發現,你被好朋友欺騙之後,你還能夠「就事論事」、「該怎樣就怎樣」的,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嗎?
其實當你已經「泛道德化」,就是把一切先貼上「好壞對錯」的標籤之後,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整個情況,它就是無解的。
因為所有的標籤,都是一種「預設」,當你帶著有色的眼鏡,你怎麼可能去辨認出眼前物品,它原本的顏色?
辨認不出原色,就像無法回歸「就事論事」是一樣的道理,你會承受所有的負面情緒的傷害,但是卻得不到任何可能的前進。你唯一得到的,就是「受害者」這個角色而已。
所以談到這裡,我並不是要「合理化」任何人的「謊言」,更不是要去「妖魔化」任何一個說謊的人。
我想說的其實是,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避免謊言,甚至於,你我也常常對自己說謊,不是嗎?
那麼真正重要的就是,不要再「泛道德化」了,也就是再預設「好壞對錯」的標籤,這是要避免的。
其實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長出力量,去擺脫「受害者」的角色,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最後,分享一個自己小時候的經驗。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呢,我喜歡去抓蚱蜢、螳螂、紡織娘,那這些昆蟲其實都有保護色;在我抓牠們的時候,我只是專心的去找尋跟捕捉。
我不會說牠們「好壞啊!」、「好奸詐啊!」,故意用保護色,讓我找不到、也抓不到啊!
其實「保護色」是牠們本來就會做的事,這件事本質上沒有好壞、對錯啊!
所以囉!難道「你」可以有保護色,啊別人就不能也有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點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高難度對話」的課程,或者是我們一系列的線上課程。
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無論是實體課程,還是線上課程,都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EP38 在咖啡冷掉之前: 川口俊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集重點/今天想跟大家推薦最近在閱讀的書籍「在咖啡冷掉之前」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最想要見到誰?因為設定是... ... 在謊言拆穿之前 4. ... <看更多>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在咖啡冷掉之前ptt 的推薦與評價
線上看 這部好片: 間具都市傳說色彩的咖啡店,在此咖啡店中有個座位,直坐著位女 ... 與評價電影改編自在日本大賣80萬冊的小說作品在咖啡冷掉之前和在謊言拆穿之前, ... ... <看更多>
在謊言拆穿之前線上看 在 悅知文化- 【#即將出版】倒數2天 《#在謊言拆穿之前》誠品 ... 的推薦與評價
4月27日川口俊和《在謊言拆穿之前》正式出版。 ·《在謊言拆穿之前》 ▸博客來【作者親簽蓋印】:https://goo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