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for All, Taiwan Can Help】#在柏林街頭為台灣應援
為了響應聲援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活動,作者參加了位於柏林的遊行。原以為一個短時間內低調宣傳的遊行活動,在下著滂沱大雨的週間,應該沒什麼人會參加,沒想到卻有多達 300 多位旅歐台灣人願意放下手邊的事,從德國各地(甚至遠從奧地利)趕來,隊伍旁也圍繞著不少好奇、支持台灣的外國人。
作者說,其實,身為一個長年住在歐洲的台灣人,台灣在外交上的困境,一直是她「生活中的一部份」,更曾因為工作之故,在各種國際學術研討活動、國際大型論壇中,親眼目睹過好幾次台灣參與者被中國代表吃豆腐、被刻意矮化、甚至被騷擾的情形。
台灣人當然多為此感到氣餒,也可能彼此私底下會抱怨,不過或許因為顧慮到人在異鄉、或為了人身安全(畢竟中國人在歐洲人口太多),在這類衝突發生時,她總感覺,會選擇勇敢說出來或有所抗議的例子,其實並不是那麼多。多數時候的我們,總是默默地承受著。
在這樣「獨自地悲觀」好些年後,她在柏林遊行的這天,終於第一次親身體驗到,台灣人是可以也願意團結起來、一起站出來、一起為台灣發聲的。點進文章,一起看看現場 →
▍接著看:儘管被 WHO 拒於門外,台灣仍是「全球疫情通報及防治體系」的一員──究竟衛生情報多重要?有何影響? → http://bit.ly/2QbWVfY
#現場 #WHO #德國 #海外遊子 #外交 #為自己發聲 #國際困境 #蓓欣 #坐在神經科學與音樂的角落看世界
▍換日線 5 月徵稿活動:你心中的那一齣職人劇 → bit.ly/2LbR8bt
▍換日線 2019 夏季號《出發!改變人生的一次旅行》→ bit.ly/2vMJxFO
坐在神經科學與音樂的角落看世界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諾貝爾獎百餘年來第三位女性得主(下)】 #性別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政治
「我相信能夠以女性身份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絕對要有著超乎常人能想像的意志。但是從 Ada 的整場演講聽下來,『女性身份』只是在那樣一道又一道的困難下『又多加了一重阻礙』;演講中,她也完全沒有提到性別歧視的問題⋯⋯」
上篇請看 → http://bit.ly/2PeAZQ4
#德國 #諾貝爾獎 #女性 #女權 #科學 #蓓欣 #坐在神經科學與音樂的角落看世界
▍換日線 2018 秋季號《異鄉人的「天堂路」》→ http://bit.ly/2POJTVk
坐在神經科學與音樂的角落看世界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女性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百年來第三位
終於,在暌違整整 55 年後,這世界上出現了自 1901 年以來,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物理獎得主:Donna Strickland,回顧諾貝爾物理獎至今長達 118 年的歷史、共 210 位得主中,總共只出現過三位女性。
但就在這幾乎是「每一甲子才發生一次」的重大時刻,前一天卻發生了一則新聞:一場關於物理界的性別議題研討會中,義大利比薩大學的教授竟公開說出「物理學是由男人一手發明建立的」這麼一句話,還宣稱男性在物理學界受到歧視。
這也讓作者想起曾參加過的「女性科學家會議」,以及她在會議中遇見的,同樣「難能可貴」的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看似無處不在的隱性歧視下,她們如何一路走到今天?柏林的女性科學家會議裡,她們都互相分享了什麼?這雖然是作者這輩子參加過唯一一個與專業無關的研討會議,為什麼她卻格外有共鳴?一起看看 →
●看看下篇:《身為一位「女性」科學家,是什麼滋味?(下):我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Ada Yonath 的難忘對話》→ http://bit.ly/2y0vRZ5
#德國柏林 #諾貝爾物理獎 #女科學家 #引性歧視 #科學家會議 #經驗分享 #蓓欣 #坐在神經科學與音樂的角落看世界
▍換日線 2018 秋季號《異鄉人的「天堂路」》→ http://bit.ly/2N0za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