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認識這間文青咖啡店,是因為《電腦玩物》的介紹。接著又因《基隆的氣味》一書,特別前去品嘗。相較於手沖咖啡,袁彬反而比較喜歡他的招牌–甜不辣香腸三明治🥪
完整圖文➡https://peter2410.pixnet.net/blog/post/69674500
甜不辣跟香腸混搭,是最有在地特色的下午茶鹹食。
外帶自取咖啡、飲品跟三明治,外帶自取飲料為內用價折扣40元☕
丸角@自轉生活.咖啡 Cycling Life Café de MaruCorner
#委託行 #基隆咖啡廳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1001個故事-20201004分集大綱: part1:【騎樓半世紀鹼粽冰 北港在地人的甜蜜回憶】 https://youtu.be/cjJZ3I2mPs4 part2:【為母則強最強配料 母愛滷味擄獲顧客心】 https://youtu.be/poALRzhgNTI part3:【暖暖區...
基隆的氣味 在 台灣旅行小幫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基隆質感咖啡廳👍 在地人才知道的小店🥰
基隆的氣味 在 袁彬的書寫美食旅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辛苦通勤,終於回到基隆,座位旁的乘客狂打噴嚏,讓您也想🤧🤧
快來一碗美味的紅燒鰻魚羹暖暖身🍲
完整圖文:https://keelungfood.pse.is/39rbqy
位於孝一路與忠三路交叉口的崁仔頂鰻魚羹,人氣不輸給廟口夜市,《基隆的氣味》曾以他作為書本封面,鰻魚給的大方,鍋內的湯總是熱滾滾,來上一碗,身心都暖了🔥
#基隆美食 #基隆消夜美食
基隆的氣味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灣1001個故事-20201004分集大綱:
part1:【騎樓半世紀鹼粽冰 北港在地人的甜蜜回憶】
https://youtu.be/cjJZ3I2mPs4
part2:【為母則強最強配料 母愛滷味擄獲顧客心】
https://youtu.be/poALRzhgNTI
part3:【暖暖區皮蛋肉醬麵 護理師研發溫暖美味】
https://youtu.be/zvhINgfMU30
part4:【百搭醬料豆瓣醬 高雄岡山70年專屬氣味】
https://youtu.be/i1fjRk8RwGI
part5:【用心研發手工皂 母愛守護孩子肌膚】
https://youtu.be/rW0slPunlYc
part6:【為導護志工升級裝備 善心車商守護路口安全】
https://youtu.be/dV42X1N4WeI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1001個故事 #白心儀 #美食 #粳粽林 #雲林 #北港 #樂寶滷味 #母親 #唐氏症 #旭家私廚 #麵店 #老闆娘 #志斌豆瓣醬故事館 #高雄 #導護媽媽 #兒童
To view this video in real HDR you need a 4K HDR TV and a device with YouTube HDR such as Chromecast Ultra.
If you are viewing this video on an SDR (normal non-HDR TV) the color and contrast may not look correct.
UHD [email protected] BT.2020(10bit) HLG
基隆的氣味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高雄一個歷史超過七十年的豆瓣醬,打拼一輩子的老闆娘,罹患了失智症,卻還心心念念自家的豆瓣醬味道,叮囑媳婦不能夠忘記。媳婦也承接婆婆認真的精神,兩代人傾盡全力製醬,延續老品台的生命力。
店家資訊:
志斌豆瓣醬故事館
地址: 820高雄市岡山區大莊路72號
電話: 07-628-1192
旭家私廚
電話:02-2457-0549
地址:基隆市暖暖區源遠路220號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1001個故事 #白心儀 #美食
基隆的氣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