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
喬治王子的大學夢
方祖涵
勇士隊明星前鋒杜蘭特慷慨解囊,他捐出1千萬美元投入一項教育計畫,幫助貧困家庭出身的學童上大學。(美聯社資料照)
喬治王子郡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東北邊,跟隔壁幾個郡縣相較,有極為顯著的不同。當地有將近六成的非裔居民,房價跟平均所得都遠低於鄰近以白人為主的費爾法克斯與蒙哥馬利郡。雖然喬治王子是全美收入最高的非裔郡縣,居民實際生活情況卻與此項數據有不小的落差,華府物價水準相對較高,四口之家倘若所得不到台幣一百萬,就算是低於貧窮線了,而喬治王子郡至少有兩成居民在這個數字上下掙扎。
金州勇士明星前鋒凱文.杜蘭特的童年家庭就是其中一例。
杜蘭特還在襁褓,生父就快閃出走,把他跟哥哥丟給母親汪達獨力撫養。為了生計,當年僅廿一歲的年輕媽媽除了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以外,還需兼差兩份工作。這樣的生活持續十多年,「我們不停搬家,每個住所都像是永遠逃不出的小盒子」,杜蘭特說。
天還沒亮就出門賺錢的媽媽,晚上還有郵局的工作,各種家事只有讓兒子從小開始幫忙。對這個家庭來說,讓人窒息的金錢壓力與生活隨時會崩毀的危機感,孩子的未來是遙遠而脆弱的夢想。如此艱苦情況並非特例,就算當地是「收入最高的非裔郡縣」,仍然有數以萬計的家庭遭遇相同的挑戰。我曾經在那邊工作超過十年,公司裡就有好幾位辛勞的單親媽媽,終日為生計所苦。
從小高人一等的杜蘭特,十三歲就超過一百八十公分,也迅速在各級籃球聯盟展現傑出的技巧。高中畢業那年,杜蘭特在全美同級生排名第二,順利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高中全明星賽、大學聯盟、世錦賽、NBA新秀挑戰賽/球季/總冠軍賽…不管在哪裡,杜蘭特都是場上的最有價值球員,跟他後來的天價薪資與廣告合約一樣。
他在去年拿到NBA總冠軍,賽後訪問還不忘提到故鄉。杜蘭特自小經歷的生活壓力讓他變得更堅強,從全心為家庭奉獻的母親學來的無私更轉化成領袖氣質,雖然沒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他憑藉超越同儕的心志與籃球天賦,替自己跟全家創造出超乎想像的未來。
籃球不是正常的生涯選擇,卻是許多人唯一能做的嘗試,「我們沒有足夠資源規劃下一步」,杜蘭特說。對輸在起跑點的家庭來說,成功是遙遠的奢侈品,杜蘭特無疑是當中幸運的。職業運動是貧窮家庭翻身的希望,在美國,平均每百萬人口會出產一位職籃選手,喬治王子人口不到此數,在聯盟裡卻有將近十五名球員,儘管如此,其餘九成九孩子的籃球夢仍是以幻滅收場,成功機率跟樂透差不了多少。
怎麼辦呢?
幾天前杜蘭特宣布未來十年內會捐出三億台幣,在喬治王子郡成立協助學生上大學的機制,這筆幾乎是他今年球季稅後薪水總數的錢,將從課後輔導、學測準備到獎學金建議,替貧困家庭增添學業成就的可能性。「我想盡自己的能力,希望如果有孩子要成為下一個賈伯斯,能夠有機會圓夢」,他說。
原來,真實世界竟然也有童話故事裡的好王子呢。(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堅料百萬挑戰賽 在 城市浪人City Wander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師是為什麼而當老師的呢?
當老師已不再是鐵飯碗,告訴別人自己想當老師,還常常會被問這樣不會太安逸了。為什麼老師還想當老師?
我,一名從沒想過要當老師的人,為什麼也當了老師?想跟大家說個小故事。
當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修了一門課是社會研究方法,當時老師讓我們選定一個名詞,要找出該名詞的學術定義,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當時候,我選擇了一個詞彙是──貧窮。
貧窮有兩種常見的定義方式,第一種是絕對貧窮,通常以客觀的方式界定一個可滿足維生的收支出標準,此線通常稱為貧窮線,若收支出未達這個水準,便是貧窮;第二種是相對貧窮,人們如果無法享有社會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便算是生活在相對貧窮中。
當我讀著貧窮者的故事與資料時,我看見許多在社會掙扎生存的身影,他們被稱為弱勢,但故事中不乏讓我感動不已的時刻,一些貧窮的青年在沒有選擇的人生中,學會獨立、勇敢、負責和堅強。
對比之下,我卻認識好多的年輕人,在經濟無虞的生活中,面對可選擇的人生,卻不知從何選擇。我曾認真細問這些年輕人的生活,依舊能看得出來,他們並不那麼喜歡現在的自己。
「你畢業之後該怎麼辦?有想做的事情嗎?」
「我不知道…,應該是考研究所吧。」
「為什麼想考研究所?」
「不知道…,但至少考研究所可以多一個學歷,找工作比較容易吧?」
「你怎麼知道有多一個學歷,就真的能找到好工作呢?」
「我不知道…。」
於是,這群有得選擇的人把讀研究所當成考證照。畢竟,有張證照在身,讓自己選擇再多一點,好像就不那麼需要直接面對不知道從何選擇的問題。
看著這群年輕人,我心裡想著,明明這世界上就有那麼多值得被關注、被參與、被討論、被投入的工作啊。選擇權是可以被分享的,當有選擇的人願意走向一條更艱辛的路,用自己的專業去服務更多人群,則這世界本來沒有選擇的人將會重新獲得選擇權。
於是,我找到想走進教育界的初衷。
2013年開始,與一群夥伴創辦城市浪人,我們辦流浪挑戰賽,主要協助大專院校的青年跨出舒適圈,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探索自己的社會使命。2015年成立為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有人說,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年輕人能為教育做些什麼?
「城市浪人確實讓我們去認識、接納各式各樣的人,先有理解,才能去愛。」這是一名參與者寫的明信片,他寫給我們的一名志工,志工再把這張明信片翻拍給我看。這樣的案例,還很多很多。
過去四年中,我們直接服務超過六千名青年,不只台灣,還在香港、大陸、美國。
有人曾經匿名留言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做得不那麼好。是啊,你還知道嗎?台灣有約莫一百萬名大學生,我們努力了四年,也才勉勉強強地服務了六千人。台灣的教育從來不應該指望一間機構或一名老師成為所有問題的希望。
這世界從來沒有超人,但是我們可以用一群人加起來的力量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一名老師沒辦法解決問題,那就一群老師一起行動。
「讓更多孩子可以把城市當成教室,找到想花一輩子追尋的熱情,最終成為讓別人快樂的存在。」我們已把過去的教育經驗逐步轉化為社福機構及高中職教師可以運用之課程教材。
這一份教材,我們想送給所有記得「為什麼想當老師」的老師們。
我們想跟你們一起努力。
儘管我們還不夠好,但是這份教材或許可以讓你看見兩件事,一是同理心、好奇心、感謝態度、行動力、使命感是可以教的;二是在教育這條路上,有人很想與你攜手同行。
更多關於教材的故事,請留言@你的教育界好朋友,我們下次把紀錄片釋出時,讓你看見現場的樣貌!
【教材索取注意事項】
1. 有意願申請《把城市當教室》教材索取並試用的夥伴請填寫以下表單:
《把城市當教室》教材索取暨教師執行公民教育課程的知能問卷 https://goo.gl/forms/HRzoBp6TzfLmVv0n1
2. 教材索取表單即日起開放填寫至11/15(三)截止。
3. 以機構為單位進行申請,每間機構至多索取兩份實體書。
4. 問卷除了蒐集收件資訊,亦有助於我們了解夥伴們的需求和現況,唯需注意:
實體版教材書籍限「學校機構內的從業人員」與「青少年輔導相關非營利機構從業人員」索取。非以上從業人員,可跳過服務對象調查部分,完成問卷後,仍可索取電子版教材書籍。
5. 完成表單後,教材實體及電子版將於11/17 陸續寄出。
【活動預告】
發放教材以外,從十一月開始,到一月的分享會【流浪教師養成營】之前,我們也預計會在台北舉辦每月一場的讀書會(若中南部的朋友有意願提供場地,亦可加開中南部的場次)
之後也將於社團陸續釋出讀書會及【流浪教師養成營】相關的訊息,再請大家關注社團,並隨時發問、交流。
社團連結:http://lnk.pics/CW108Seed_FB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