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日.親子日】
#讀一本書給孩子聽 #童書選書小組精選
👉What The法(時報出版)#剖析你我身邊的真實事件 #讓判決說話
👉中小學生經濟生活觀察日記(國語日報社 Mandarin Daily News) #價格怎麼訂 #怎麼買最划算 #不遙遠也不困難的經濟知識
👉星期五的沒事教室(小麥田出版)#社會崩壞與家庭失能 #撫慰青春世代徬徨受創心靈
👉地圖喵(親子天下)#跟著貓咪夜間散步認識圖表 #以情節帶入圖表
👉DNA(上誼文化 信誼親子館)#把龐大複雜的基因學知識 #以貼近生活的實例 #解析給孩子聽
👉森林裡的夢(小典藏 Artco Kids)#玩味每一句問候裡的詩意譬喻 #甜美寧靜氣息油然而生
👉我是伽利略(維京出版粉絲團)#混沌初開靈光乍現挑戰權威的重大時刻 #筆觸宛若西方教堂玻璃彩繪
👉美國高中生存指南(大好文化) #留學美國指南 #飛揚的青春氣息
👉人類大歷史(天下文化)#漫畫版 #圖像趣味把閱讀門檻拉得更可親
👉小鉛與小擦(#三之三文化)#化解對立攜手合作 #激發揮筆塗鴉的創作欲
#我們覺得這本書很棒喔
#有興趣的話請你也可以讀一讀
更多選書評語請參考👇👇👇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壞與 更 壞 國語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BC中文網】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儘管她並不在美國出生,劉文的美國生活沒有絲毫「不美國」之處。她去看橄欖球比賽、煲美劇《慾望都市》、在慈善組織裏當志願者。
在新冠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自己是住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
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新冠病毒在美國讓超過10萬人喪命,而亞裔身份可能在此招來橫禍。對於包括劉文來內的許多人來說,他們已感覺受威脅。
據劉文說,幾個陌生人在當地超市裏朝她一名韓裔朋友喊髒話、推搡她,還要求她離開商鋪。這一切只是因為她是亞裔,而且當時戴著口罩。
包括紐約州、加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美國州份,都有東亞人士報稱被吐口水和拳打腳踢,甚至還有一宗被刀刺的案例。
在美國,針對亞裔人士的偏見遽增,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否曾親歷過暴力、欺凌或更不堪的不公待遇,都開始思索自己在美國社會的位置。
「五年前剛來到美國時,我的目標是盡快地適應美國的文化,」劉文說。
「不過疫情讓我意識到,因為我是亞裔,因為我的樣子或者我的出生地,我永遠無法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在她的朋友經歷那場超市爭端後,劉文下定決心買她人生中的第一支槍。「如果奧斯汀都到了這個地步,那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買槍了,」她對BBC說。
紐約市和洛杉磯市的警方稱,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犯罪有所增加,而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多家倡議組織表示,他們合辦的報告中心從今年三月至今,接收到超過1700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報告。
在包括德州、華盛頓州、新澤西、明尼蘇達與新墨西哥在內的13個州份,警方都處理了上報的仇恨事件。
批評者說,位高權重者為情勢火上澆油。無論是總統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中國在疫情中的角色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
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
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金伯利·哈(Kimberley Ha)稱,她在二月留意到這樣的變化,當時她在紐約遛狗,一個陌生人開始朝她大喊。
「他喊道:『我不怕有輻射的中國人'然後開始指著我大叫,『你們這樣的人不應該在這,滾出這個國家,我不怕你們這些人帶來的病毒。』」金伯利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紐約生活了超過15年。
在接下來幾周裏,她留意到她在公眾場所遇到的「大概十人中有一人」,在看見她時顯得怒氣衝衝。「我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程度的敵意。」
而在美國的另一端加利福尼亞州,23歲的麥迪遜·法萊米爾(Madison Pfrimmer)聽說過針對亞裔的攻擊,但「並不認為它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常見」。
今年四月,她在洛杉磯一家超市裏為一對年長的中國夫婦幫忙翻譯,據她說,這對夫婦遇到了一名憤怒的女子。這人持續用粗言穢語謾罵他們,還朝他們扔水和噴灑不明液體。
「她高喊,『你們怎麼敢來我家人購物的商店,你們怎麼敢來毀掉我的國家。你們就是我一家人沒法掙錢的罪魁禍首』,」有一半華裔血統的法萊米爾回想道。
法萊米爾說,她嘗試與那名女子爭辯,但對方譴責她為那對夫婦翻譯,還朝她扔了一瓶水,淋濕了她的腿部與腳部。
當他們一行人在櫃台排隊付賬時,那名女子又走過來,朝他們噴了似乎是空氣清新劑或消毒劑的東西。她還跟著那對年長夫婦到他們的車旁,一邊拍他們的照片,一邊高呼「這是你們的錯」,用髒話罵中國、「那些骯髒的人」以及「共產主義」。
「我跑向那對夫婦,用國語告訴他們快進車裏,我幫他們把買的菜放進車裏,從窗戶把蛋遞給他們。」那名女子則開著她的車,一路尾隨法萊米爾,直到法萊米爾把車開近一個警察局。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 (STOP AAPI HATE)數據庫收到來自45個州份與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新冠病毒相關歧視報告,加州和紐約州的案件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這些事件涉及的種類廣泛,其中口頭騷擾最常見。但推搡、肢體攻擊、職場歧視、禁入場所、打砸等等,都涵蓋在數據庫當中。而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美國人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管理這一數據庫,他發現在許多案件中,當事人「被朝著咳嗽與吐口水」,因此他新增了這一類別。
那正是泰德·嚴(Ted Nghiem)的親身遭遇,他生活在費城,是一名37歲的越南裔美國人。在三月,一名男子朝他高喊「滾出這裏,是你造成了新冠病毒」,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然而,同月不久後,另一名男子在兩人擦身而過時朝他吐口水,這讓他「在一、兩天內都感到鬱悶」。
「我通知了警方,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後續……幸好我並沒有染上什麼病。」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數據庫收集的事件來自網上的自主報告。BBC通過採訪及分析美國媒體報道發現,自1月起在美國有超過100起疑似針對亞裔的事件,其中約一半的案件已上報警方。
一些事件到達了仇恨犯罪的標凖。紐約警方指,他們已調查了14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仇恨犯罪,其中涉及15名亞裔受害者。
而在加州,一名老人遭遇鐵棍襲擊,一名青少年則因被襲而送院治療。
在德州,一個亞裔家庭在超市中被刀刺傷,其中還包括了兩名分別2歲和6歲的幼童。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獲得的聯邦調查局(FBI)報告,"嫌犯表明他用刀攻擊該家庭的原因是,他認為他們是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的中國人"。實際上,受襲家庭為南亞裔。
有亞裔人士報稱,由於其族裔背景,酒店、Uber司機等拒絶為他們提供服務。
馬特(並非他的真名)是一名華裔美國人,他是在康涅狄格州一家急診室工作的醫生。他稱,有多名患者表示曾有亞裔人士在他們周邊咳嗽,因此要求住院治療。
他經歷的反亞裔偏見似乎更為切身,當時他正嘗試治療一名相信感染了Covid-19的病人。
"我穿戴著防護設備,走進房間作自我介紹。當他們聽到我的姓氏時,他們的反應是'不要碰我,我能見另一個醫生嗎?你可以不要靠近我嗎?'"
馬特說,許多其他少數族裔面臨著"更顯性、更嚴重的歧視",但他依然擔心類似事件會打擊醫護人員的士氣。
"這是一個壓力相當大的時期,我們的工作量大了很多,時刻穿戴著很不舒服的防護裝備。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暴露在Covid-19中。"
「如果他看起來像是華人,他就被攻擊」
新冠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暴發,總統特朗普因此把炮火瞄凖了他口中控制疫情不力的中國政府。
今年較早前,特朗普多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批評者稱這一詞匯並不區分中國、中國政府和華裔人士。
特朗普稍後呼籲保護亞裔美國人,稱「疫情蔓延不是他們任何形式的錯誤」。但這並沒有停止一些人怪罪華裔美國人或攻擊其他東亞裔人士。
張華耀教授稱,他收到的反亞裔事件報告之中,四成來自華裔人士,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他東亞裔人士身上。
「這是種族定性的例子:『他看起來像是中國人,他就被攻擊』。」
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又成為種族歸納、種族貌相,指的是依照某人的族裔特徵,來認定其犯罪或涉嫌某種行為。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台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
「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這名女子自己也沒有戴口罩,吳多賢認為她「被針對」了,「因為我們周圍十幾二十個人都沒有戴口罩。」
「我當下覺得非常憤怒,我因為身為亞裔而被針對,又因身型嬌小而更容易被人當作攻擊目標。」
這次事件沒有以暴力告終,不過吳多賢是幸運的,紐約在3月出現了兩宗無關聯的案件,都是亞裔女性因沒有戴口罩而遭遇襲擊。同時,許多人又因戴了口罩而被騷擾。
張華耀教授表示,對遭遇歧視的亞裔人士來說,口罩可能造成"雙輸"局面,因為"如果他們戴口罩,他們會被懷疑感染了病毒,而如果他們不戴口罩,則會被質疑感染了還疏忽大意。"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美國,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有多起針對東亞裔人士的襲擊,引起了高度關注。溫哥華警方稱,今年至今已受理了20宗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
與此同時,在中國出現了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情況。有報道指,數百名非裔居民未被確診新冠肺炎,卻被趕出家門丶強制檢疫和沒收護照。包括一家麥當勞快餐店在內的一些餐廳與酒店禁止非裔人士進入。
「我認為這跟以往的危機時期一樣,某一群體的人通常會被當作替罪羔羊,」紐約市人權委員會主席馬拉斯(Carmelyn P. Malalis)說。她指出,艾滋病危機和伊波拉疫情時也有類似情況。
馬拉斯認為,在疫情之前,「針對亞裔的含蓄歧視」就已存在,但由於報導甚少,公眾對此的意識並不高。「人們認為種族歧視是黑白對峙,沒有意識到歧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她表示。
為什麼亞裔美國人仍被看作局外人?
在美國的亞裔人士來自多元的族裔、國家和背景,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與身份認同。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約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約6%。這其中包括了亞裔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亞裔人士。
在亞裔美國人當中,一些族群,例如不丹裔美國人,較高比例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移民。而包括日裔美國人在內的其他族群,則更可能在美國已生活多代。
每年,單單是從中國到訪美國的遊客就有300萬人。
但無論是對自我認同為亞裔美國人的人士、希望成為美國人的人,還是僅是到訪的亞洲人來說,在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偏見都一視同仁。
亞裔美國人有許多共同的經歷,例如他們在疫情之前就已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
「種族,就如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是一種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見的類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說。「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加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例如,東亞裔人士是外來的,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是。」
她在2008年參與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在紐約出生的華裔演員劉玉玲(Lucy Liu)與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之間,來自各種族裔背景的美國受訪者們更傾向於認為後者是美國人。
馬特醫生說,經常有人跟他說「你的英語說得真好」,問他真正的家鄉是在哪,儘管他已向對方解釋了他生在美國。
張華耀教授則說:「儘管我的家庭在美國已經開枝散葉到了第五代,我依然被認為是一個外國人。」
這導致人們的亞裔長相、馬博士稱之為「我們明顯帶有的特徵」,成為亞裔人士在疫情期間被針對的原因。
這並非族裔首次被用來邊緣化或針對在美國的東亞裔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襲擊後,大批東亞裔美國人被囚禁。在19世紀,諷刺東亞人的漫畫被用作種族主義宣傳,用來排斥來自中國與其他東方國家的移民。
時至今日,一些亞裔美國人仍形容他們感覺「處在試用期」,需要去證明他們是美國公民。這一情況在疫情暴發後明顯惡化。
曾以民主黨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在4月時撰文稱:「對族裔背景一定程度上的鄙視和疏離,已變成了明顯的仇視甚至攻擊。」
他呼籲亞裔美國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示我們的美國特質」,例如幫助鄰居、捐獻防護裝備、穿上美國國旗顏色「紅白藍」的衣物。然而,批評者譴責楊安澤的言論是在怪罪受害者,並且他似乎內化了一種觀念:由於其族裔背景,亞裔人就是不夠「美國」。
特朗普總統與拜登的競選團隊都遭到批評。特朗普的一個競選廣告裏形容拜登對華軟弱,其中展現了一連串拜登與中國官員共處的短片。
然而,短片裏還包括了駱家輝(Gary Locke)的畫面,他是一名華裔美國人,曾任美國前駐華大使。人們譴責特朗普的競選廣告暗示駱家輝是中國官員。
與此同時,拜登的競選廣告也被炮轟,因其中強調在疫情旅行禁令實施後,「特朗普仍讓四萬名旅客從中國進入美國」。不過,這些旅客當中許多人或是美國公民。
兩個競選團隊都否認上述廣告涉及排外主義或針對華裔美國人。
在美國的亞裔如何回應攻擊?
對於一些人來說,反亞裔情緒的高漲感覺明顯且危險。
目前並沒有全面的數據記錄各族裔人士在美國購買槍支的數量,但根據槍店老闆們的反饋,亞裔強制購買者和整體的槍支銷售數量正在上升。
49歲的華裔美國人臧東慧在紐約皇后區組織了社區巡邏隊,巡邏隊的微信小組中有200多名成員,他們輪流開車在社區中巡邏,向警察報告可疑行為。如今巡邏隊以棒球棍自衛,但臧東慧希望未來他們可以持槍巡邏。包括他在內的十多名巡邏隊成員最近已申請購買槍支的許可證。
臧東慧形容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他相信華裔美國人應該武裝自己,「以防社會動蕩與犯罪急增」。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讚正這一看法,舊金山和平組織的共同發起人梁國雄(Max Leung )就是反對者之一。該組織近日定期在唐人街巡邏,並稱巡邏有效減少了蓄意破壞與盜竊的案件。
「儘管我深信並且十分支持自衛,我們並不鼓勵成員們持槍巡邏,」梁國雄說:「我們希望在組織內建立促進和平、而非以暴制暴的文化。」
藝術家與喜劇演員也受到啟發而發聲,譬如華人說唱歌手Jason Chu,他發起了名為「仇恨是一種病毒」的倡議活動,還寫了一首關於反亞裔事件的饒舌歌曲。他說,想以饒舌來展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人們有多麼荒謬」,以及「強調亞裔美國人屬於這個國家」。
「我們在美國不是過客,我們在這裏出生,這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想說,仇恨不屬於我們的國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人們希望這番對歧視的全新認識,能讓美國的亞裔族群變得更強大,與其他的少數族裔更團結一致。
馬特回想起,在他成長過程中曾聽到不少針對非裔美國人的負面評價,其中有的來自亞裔美國人。
相反的是,「如今我看到許多亞裔美國人為艾莫德·阿伯裏(Ahmaud Arbery)申訴」。非裔美國人阿伯裏2月在喬治亞州郊外慢跑時被槍殺,兩名槍手說他看起來像是個盜竊案嫌犯。
馬特留意到,亞裔美國人群體近年來在政治領域的聲音更大了,在其他領域也越來越亮眼。「我的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反華人的言論,對於談論其他族群面臨的歧視更感興趣了。」
張華耀則目睹一些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或群體動員起來」。他說,來自不同階層、教育背景和族裔的亞裔人士如今因疫情相關的歧視而「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經歷」。
「我們在一同面對種族定性這一過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團結在一起對抗歧視,以共情心對待其他同樣面臨種族定性的人們。」
#社會 #政治 #生活
壞與 更 壞 國語 在 林家謙 Terence L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初知道林宥嘉即將錄廣東歌,我也是激動的。
很開心能參與當中! 《壞與更壞》
作曲:林家謙
作詞:黄偉文
编曲:張子堅
監製:Eric Kwok
配唱監製:Eric Kwok / 陳奕迅
KKBOX: https://goo.gl/iIeQZh
iTunes: https://goo.gl/LpUzJ3
我所認識的林宥嘉是一位真正喜愛廣東歌的人。
2012年我邀請 Yoga 演出 Concert YY 時,他竟然提出:不如表演些特別點的東西。
「例如呢?」我問。
「例如你有那麼多歌手參與,我可以和他們crossover廣東歌呀!」
我之前有聽說他好喜歡香港的音樂,也在網上零碎地聽過這位台灣朋友隨口唱出那些「不是蓋的」的粵語歌,當時雖也詫異,卻也不知道他的敬愛竟達可以上台展露的程度,便說「你會唱那一首呀?我試試安排。」
誰知道他一說就是一串長長的名單「例如我可以和XXX合唱XXX呀,也可以和YYY合唱YYY呀,如果ZZZ肯和我合唱ZZZ我也ok的......」聽起來就像是練習有素隨時可以直上紅館不用另行閉關......這個人洗澡時偷偷唱好多粵語歌吧?
結果大家都聽過了他和明哥合唱粵語九成半凖的「親愛的瑪嘉烈」吧。
所以三年多之後林宥嘉告訴我新專輯𥚃面好想有一首廣東歌,還已經約好了 Eric Kwok 監製、陳奕迅配唱,我幾乎想說「等你好久了朋友!」
關鍵詞不是「等你好久了」是「朋友」,所有喜歡粵語流行曲的,都是我朋友。
也很久很久沒有一位國語歌手真誠地錄一首廣東歌了,我是激動的。
而且這歌來得正是時候!
謝謝林宥嘉,謝謝華研國際,謝謝所有支持廣東歌的人,我愛你。
#林宥嘉 #今日營業中 #壞與更壞
壞與更壞
作曲:林家謙
作詞:黃偉文
監製:Eric Kwok
配唱:Eric Kwok, 陳奕迅
主唱:林宥嘉
原來現實 與那 理想總不太同
在谷底 哪有天虹
「捱下去」「別放棄」 日日說金句 証明無用
絕非 雞湯 那樣濃
原來落敗百次 也不可黑變紅
做媽媽 生出「成功」
誰又夠 運氣去 任擇 各種美滿回頭路
常餐 得「死」與「病痛」
無論多麼壞 好心態
若早知最壞 尚能更壞
凡事都很壞 仍能 愉快
才是崇高境∼界
離場或是勉強 結果都一個人
二揀一 都很殘忍
明白到 遇上你 盡力 也只配有場遺憾
自選輕傷 更聰敏
無論多麼壞 好心態
若早知最壞 尚能更壞
凡事都很壞 仍能 愉快
才是崇高境∼界
留下差跟壞 請表態
若不選 你便 任人指派
研習於失敗 維持 歡∼快
才是崇高境∼界
別乾等 美麗的新世界
壞與 更 壞 國語 在 3c Music - 林宥嘉新碟廣東歌《壞與更壞》,由Eric Kwok 製作 的推薦與評價
林宥嘉新碟廣東歌《壞與更壞》,由Eric Kwok 製作,林家謙曲,黃偉文填詞,陳奕迅有份和音壞與更 ... 也很久很久沒有一位國語歌手真誠地錄一首廣東歌了,我是激動的。 ... <看更多>
壞與 更 壞 國語 在 看板studyteacher - [心得] 112台北市國中國文上榜心得 的推薦與評價
(代po)
因任教於偏鄉學校,身邊資源有限,準備教甄以來,受益於板上心得文良多,進入複
試時就默默發願如果有幸上榜,也要寫下心得回饋。雖然準備時間倉促,有諸多不足,
但仍希望對努力用心的老師們有一點幫助。很多心得廢話,只是呈現這段日子走過的路。
【前情提要】
我是公費生,畢業就分發家鄉服務,今年在偏鄉小校任教滿八年。兩年多前登記結
婚,今年第三次縣外介聘失敗後,開始準備台北市教甄。同時,在學校我教三個年級三班
國文,也擔任行政職,準備教甄期間真是蠟燭多頭燒......
【初試準備】
一、教育科目
1. 先刷阿摩兩三年的題目,對常考重點有些印象,當然這時分數都很慘烈 QQ 大概遊走
在 50、60。
2. 接著開讀 Sharon 老師筆記(大感謝!),因為有前面阿摩作題經驗,就會特別留意重
點概念,筆記比較有脈絡,更能貫通。讀完第一次,分數終於穩定來到 70 以上。
3. 繼續刷阿摩,中間刷累了再掃一次 Sharon 筆記,這樣交錯閱讀自認頗有成效。教育
科目分數最後大概穩定在 80 上下,不算高,但盡力了。
二、專業科目
實在沒有心力特別準備,做近六七年各縣市考古題,只要考題不刁鑽,分數都還
ok,就繼續刷教育科目。曾把《搶救國中小教甄國語文》拿出來掃一下,但實在太厚,
所以也就是挑著看。台北的國文題目不刁鑽,靠專業科目拉了不少分數。
自己不習慣、也實在沒時間做錯題本,就是阿摩快速暴力刷題,把錯的、不懂的一題
一題理解、記憶,只要有一個選項不懂就誠實標記題號(教育科目往往都標了一半以上
QQ),回頭讀詳解、查資料。
【複試準備】
一、口試準備
初試對完成績後,覺得有把握進複試。為留下時間寫試教簡案和練習,花半天生出教
學檔案(感謝前幾年上榜的視藝科表妹提供範例)和自我介紹,三摺頁則是初試刷題很厭
煩時就先產出了。在 Canva 上抓素材,然後丟到習慣的 PowerPoint 做。
甲.教學檔案:包含個人簡歷、教學歷練、行政歷練、導師歷練、研究進修、省思展望,約
20頁。
乙.三摺頁:正面教育理念、行政歷練、指導獲獎紀錄,背面簡歷、教學亮點、閱讀推動
丙.一分鐘自我介紹:學經歷、教學設計及成效、行政實蹟、教育理念及期許
因為有些教學資歷,以上擺的多是這幾年的教學和行政實績。有空就針對簡歷及教學檔案
上可能的問題練習擬答,還有近期比較受關注的性騷擾等議題也做了些準備,但時間不多
,就是運用通勤時間自己練習。
二、試教準備
接著就開始瘋狂寫板書簡案。初試考完到複試有兩週,預計一週寫完簡案初稿、一週邊上
台練邊修。台北市全六冊八十幾課,第一週除了上課行政瑣事吃飯睡覺,不是在寫簡案、
就是在想簡案。幸好這些課都上過,平常也會設計課堂講義,因此倒也不是從頭來過。但
每一課抓教學目標、課程主軸和亮點,才是絞盡腦汁的地方。
甲.教學目標:很感謝同鄉學長給我諸多提點,一開始訂的目標往往太大(如藉物抒情、議
論文架構),其實縮小才能聚焦(如抒情具體為桂花引鄉愁、從議論三要素縮小到只講論
據)。可以挑選特別的角度切入。例如:1.〈背影〉大多都分析父親形象,所以就改分析
朱自清的心境變化。2.〈賣油翁〉一開始只講到熟能生巧,但後來修改成強者更強背後謙
虛的態度。
乙.課程主軸:要求自己從引起動機、課程發展到最後的作業都儘量回扣課程目標,不能偏
離主軸。例如〈夏夜〉目標是學習擬人修辭,引起動機請學生舉台北的夜間景物,發展活
動整理〈夏夜〉第二節架構、學習擬人的寫作技巧及效果,接著小組練習將前面舉出的台
北夜景擬人造句,作業就是準備下次上課用擬人修辭寫〈台北的夏夜〉。
丙.亮點:最後一週練試教累了,會思考有什麼更有趣的引起動機情境、有什麼能夠提高立
意的思辨問題和作業。如〈棒球靈魂學〉以張育成經典賽精彩的表現引起動機,其打擊率
雖然高達0.438,但代表仍有一半以上球數無法成功打擊,以此引入文章如何看待成敗的
主軸。
簡案形式一開始與過往前輩分享的心得差不多,上方是黑板板書,下方是簡易流程,我一
樣使用PowerPoint製作。後來因不斷修改,流程往往跟不上板書,索性就把口頭要問的問
題及擬答等都改用淺綠色的字安排在板書旁,對我而言更加直觀。
另外,我平常很少寫板書(都用講義+iPad),為了掩蓋不甚美觀的字跡QQ,多使用心智
圖、時間軸等進行課文統整,只要寫關鍵詞就好。
教具只有萬不得已才製作,幾乎都是為了語文常識(聽說前幾年有抽到,不敢不準備,最
後完全沒用到),A3或A4厚紙列印加磁鐵。
【複試當天】
考前一週處於吃不好睡不著的焦慮狀態,前一天深夜還在修一兩課不滿意的簡案,所以考
試當天狀態並不是很好,腦袋都處於半漂浮的狀態。真心建議:考前一定得早睡睡飽。「
考前最重要的是調狀態。」先生當時這樣建議我,但我沒有聽,後悔了……
一、試教內容
很不幸排在最後一號,從一早等到中午(早餐沒吃快虛脫,真心建議:也要吃飽)。而且
當天才發現講桌不在中間,無法像練習時偷瞄桌上的簡案大抄和計時器QQ。抽到南一第六
冊的〈項鍊〉,沒有練過,但不算心虛的課次(不好不壞,謝天謝地)。安排如下:
https://ppt.cc/fcMT4x
問好班經、複習、揭示課次及目標:
1. 問好,讚美小幫手在各組複習上節課的內容(感謝 PTT 前輩分享,進教室時要呈現你
所期待的學生樣貌,因此我設定他們會自主複習),讚美同學準備好課本、講義、ipad
(一邊把印製好的整本講義給評審),詢問課名,板書項鍊。
2. 詢問剛剛複習的內容,寫上學生回答的小說三要素,並提示上次已經整理完情節的故
事山,今天要從情節推到人物,目標是分析主角瑪蒂爾的形象。
引起動機、發展活動:
3. 塑造情境:請學生進入瑪蒂爾的幻想,想像在金碧輝煌的帝寶豪宅,面前有龍蝦、鮑
魚、魚翅,要吃下去時,啪!夢醒了→問學生,瑪蒂爾的夢是被什麼打碎的?學生回
答:丟項鍊。
4. 畫時間軸:中間寫上「丟項鍊」這個人生轉捩點。
5. 分組討論:弄丟項鍊前瑪蒂爾的個性,討論兩分鐘上傳平台(行間巡視,並提示時
間)。接著請同學自願分享、再抽點組別分享、再詢問是否有補充的,學生回答時提醒
要指出文本證據。
6. 分組討論:弄丟項鍊後瑪蒂爾的個性,操作如上。
7. 統整前後變化,拋出問題:弄丟項鍊這件事對於瑪蒂爾人生究竟是好是壞?分組討論
一分鐘後邀請回答,設定兩壞兩好的擬答。並帶出人生事件沒有絕對的好壞。
8. 回到小說三要素,說明從小說可以看出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帶出道理:問學生從小說
塑造的瑪蒂爾形象,可以看出當時法國是怎麼樣風氣的社會,學生回答:虛榮、崇尚
奢靡......
9. 下標題:這課告訴我們競尚奢靡所帶來的苦果,如果要呈現道理,可以如何下新標
題?小組討論兩分鐘上傳,擬答如圖,小組自願回答、挑有創意的念出,一一給予評
價與讚美。
總結、作業、複習:
10. 交代作業:瑪蒂爾知道真相後會有什麼反應,給予幾個可能的走向提示(可以考量他
這十年間的性格轉變),請學生續寫後上傳到 Google Classroom。
11. 當天語速太快、也漏掉一些原先設定的細節,時間還沒到,所以再進行一次統整複
習。剛開始複習就舉牌剩一分鐘,快速複習完後再次提醒作業並期待學生的創意,詢
問有無問題、下課,在十五分鐘前結束。
平常上課就習慣分組+提問教學,所以也就使用最習慣的方式濃縮呈現。但當天實在
緊張,如果候答以及眼神停留時間能更久、更穩定一點,或加上學生錯誤擬答(漏掉),
應該會更好。
二、口試內容
試教完已經氣力放盡,幸好口試評審問的問題都與簡歷和教學有關,人也都和善可
親,就像聊天一樣,說說這幾年做了什麼、為什麼做,其實很開心有人願意對我好奇。以
下是記憶中當天的口試題目:
1. 自我介紹 1 分鐘
2. 轉任國文的原因(我有兩張教師證,一開始並非任教國文)
3. 在偏鄉如何幫助弱勢學生?
4. 以往都任教小校,到大班級如何適應?
5. 在家鄉服務、又是正式老師,為什麼來考台北?
6. 國文會考不考,教科書課文的意義?
7. 雙語教學看法
8. 用一句話說說自己
9. 如何數位融入教學?
都是切身相關的題目,我想重要的就是真誠回答。例如第六課文的問題,平時採用文
體模組的教學,所以強調課文只是媒介,是為了習得閱讀及寫作能力,以進行學習遷移。
又例如第九題數位融入,回答平常就使用 iPad 教學,此時鈴響,簡單說明即時互動回饋
的優點,並把使用過的平台開列出來。
【感謝與感想】
痛苦的準備過程中,很感謝親友、學校同仁的協助,尤其感謝校長、學長、表妹給予
的建議與鼓勵,感謝先生一家人為我承擔台北奔波的勞苦,感謝貼心的畢業生在我奔赴台
北的一大清早陪伴走下碼頭搭船,感謝 PTT 板上前輩及表妹同事的分享,感謝這幾年來
參與研習講師的無私傳授,感謝家人和不曾離開的爸爸......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謝天
吧!
其實這篇最想鼓勵的,也許是和我一樣沒什麼自信卻很努力的老師們。當初選填公
費,一方面想要回鄉、一方面也沒信心能通過這樣嚴酷的教甄試煉,沒想到到頭來還是必
須面對。這幾年不斷參加研習自我增能、不斷回課堂修改實踐,卻還是很害怕面對心中的
自卑、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趟教甄旅程,除了為與丈夫團聚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
證明自己。或許準備的時間匆促,但過往思考、備課、研習、實踐的努力都是一個一個
點,加上了剛剛好的運氣,在這次連成了能夠上榜的線。
感謝願意看到這裡的您,希望您也願意跟辛苦努力的自己說:「你已經夠好了!」然
後別忘了,吃好睡飽,照顧好自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31.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teacher/M.1689001289.A.C66.html
※ 編輯: kensword2001 (150.116.31.16 臺灣), 07/10/2023 23:06:32
※ 編輯: kensword2001 (150.116.31.16 臺灣), 07/10/2023 23:23: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