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度協商保留樓梯訴求破局,南鐵地下化最後拒拆戶遭強拆;警方動用300警力驅離屋主黃春香與聲援者,鐵道局完成強制接收黃宅】
抗爭將近10年的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後稱 #南鐵地下化),最後一戶半拆戶黃春香的房屋今(20)日遭到第三度強拆,屋主黃春香與約60名聲援者反鎖屋內,並高喊「惡官僚、搶民房」口號。台南市警方出動約300名警力於凌晨拉起封鎖線,圍起黃宅四周,並將現場採訪記者與聲援者強制抬離現場。截至下午1點,約數十名聲援者仍聚集在封鎖區,和警方僵持中。
預算高達近300億元的南鐵地下化重大公共建設,推動將近30年,全線預計於2024年完工,計畫徵收和拆除超過300戶鐵路沿線住戶,反對拆除的居民組織自救會抗議近10年,直到去年9月,僅剩下2戶堅持,經過一波強拆後,又只剩下最後一戶黃春香持續抗爭至今。
4層樓的黃宅屬於半拆戶,有三分之二靠近鐵道側被徵收,剩餘三分之一靠近開元路側則非屬於徵收範圍,仍可使用。在經歷去年7月和10月分別被鐵道局兩度強拆後,房子鄰近鐵道側後半部已經被挖穿,二樓以上樓梯也遭到破壞。但因為聲援者擋拆,拆除工程進行到一半,聲援者組成的「黃春香關注組」也六度北上至交通部、行政院等部會表達希望保留樓梯、以維持剩餘空間的居住機能等訴求,不過皆沒有得到實質回應。
■數百警力強制驅離,無差別優先驅離記者
昨(19)日下午,黃宅內外即聚集約60名聲援者。凌晨兩點多,大批警力集結在開元路口,並在現場圍起鐵柵欄,管制人員進出;聲援者則退回屋內,用冰箱等物品抵住門口拒絕讓警方進入。雙方一路僵持至清晨6點,鐵道局中工處副處長吳志仁在屋外宣讀強制執行程序後,工人隨即切割黃家後方鐵皮圍牆。聲援者則手勾手席地坐下抗議,並高喊「反強拆護人權、警察暴力迫遷幫兇」口號,警察則回喊「同學們,想想你們的爸爸媽媽,請趕快回家」。
約7點左右,警方開始強制驅離屋內的聲援者,黃春香擋在門後好幾次忍不住痛哭向警方表示「這裡是未徵收區域」,希望不要強行進入。鐵道局人員與警方僅以「管你是徵收還未被徵收」回應,便將油壓剪強制破門,將聲援者與記者強制驅離,即便記者有出示記者證證件,警方仍以「保護人身安全」名義,接連帶走包括《報導者》在內的多名記者。
早上9點左右,警方強制驅離最後一批位於四樓的聲援者。由於抗爭民眾先將三到四樓的施工便梯(原本樓梯在去年被鐵道局怪手破壞)自行拆除,警方只能從屋外爬鐵架進入屋內進行驅離,但由於在樓梯抬離風險高,警方最後以雲梯車直達四樓,一個個將聲援者送下樓。經過一個多小時後,包括黃春香在內聲援者全數遭警方架離,鐵道局也完成強制接管黃春香房屋。
早上的強制驅離過程,並未傳出有記者或聲援者遭逮捕,不過仍有聲援者身體不適由救護車送離現場。多數聲援者則被驅離到10分鐘左右車程的地方後,再度回到封鎖區外集結抗議。
■鐵道局:強拆是不得已,臨時加固後先拆非結構部分
負責執行強拆作業的鐵道局中工處副處長吳志仁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南鐵原訂2016年通車,現在需延至2024年通車,已經影響都市發展,今日的工程是「在不得已的考量」。因為黃家是半拆戶,所以會進行臨時支撐的加固作業,完成後會再進行「非結構部分的拆除」。
鐵道局則在今年7月對黃春香發出公文,要求必須在8月13日前自行點交徵收範圍,否則將進行強制拆除。黃春香仍不願自拆,並和聲援者第六度北上,在8月11日到行政院前赤腳踩磚瓦表達保留樓梯等訴求。當時行政院環境交通資源處處長陳盈蓉出面接受陳情,並承諾在鐵道局明確回覆黃春香訴求前,不會進行斷水斷電。鐵道局以書面回覆「恐造成210戶配合半拆之地主提出相同之要求」,拒絕停止強拆,雙方協商也破局。
關心此事的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對此相當不滿,表示鐵道局僅以4頁非正式公文的簡短答覆,根本是「呼攏、不負責任」,她昨天也出現在抗爭現場,持續向鐵道局調停,並要施工單位提出工程計畫。(文/林雨佑、唐佐欣;攝影/唐佐欣、楊子磊、曹馥年、林雨佑)
#延伸閱讀
【專題報導|家園變鐵道──南鐵東移的公權與私權戰役】https://bit.ly/3D1Ltvk
【1年前的黃春香家現場|安置、訴訟、自拆,從323戶剩2戶的最後頑抗】https://bit.ly/3mjWq5E
【多媒體好讀版|從租用到迫遷──南鐵東移,25年政策與地貌的轉變】https://bit.ly/3swuA7j
★記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台南 #南鐵 #黃春香 #土地徵收 #強拆 #報導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飲食籽:邊走邊吃】 遊逛灣仔,從來都有趣,從日到夜,從東到西。 由街巿出發,聽老闆用蹩腳的英語跟客人說「花哩拉時」(very nice),夾雜叫賣聲與斬肉聲,成了節奏;鑽進交加街及太原街,衣物舖旁賣起鹹酸菜、花店邊有糖果檔、鞋店外放水果,處處寶藏;以合和為中心,轉上皇后大道東,不問「為何無皇宮」,...
外 牆 拉 皮 鐵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留木〈被寄居的人〉
(一)
同車的旅客
散落於鐵皮車廂裡
當意識逐漸散落
變成窗外刷淡的景色
列車繼續往更黑
更遠的地方行駛
(二)
總在無意間
捏皺了手心的車票
想起某些路徑
其實含有破碎的原型
隱喻日後斑駁的自己
高舉以先,摔下之前
窗戶映照著昔日的少年
像是等待一個聲響
(三)
他喜歡巷弄小徑
返家的時候便能
偷偷藏進孤獨的夜色裡
沿途的安靜投射於牆壁
拉長的影子證明
其實。什麼也沒有
哪點也不剩
唯有月亮或貓
默默地盯著行人
(四)
房內燈光如將殘的燭火
忽明忽滅。他想起身上的缺口
那些沒繳清的債務,或是
沒看清的人
只剩天花板結網的蜘蛛
相視但沒笑。
牠發覺他臉上的茫昧
決定繼續打包
牠的晚餐
(五)
世界之軸,沿著黑暗
劃出一個半徑
當時的少年站在麥浪前等待
又一個黎明將之接走
傾斜的天秤
繼續為夢譜唱
那些被丟掉的序曲
(六)
他依然反覆的遊走
在極深的邊界
不知道如何清醒。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留木 創作、配圖,Instagram:liumu_write
※圖檔來源:Daniel Eliashevsky on pexels
※留木
本職是前端網頁設計師。
最大的夢想是收集與世界各動物的親密合照還有去非洲看動物遷徙。
喜歡喝鮮奶茶沒有就不能活。
日常興趣是寫詩、吉他、滑板、畫水彩、魔術跟收集明信片。喜歡上的事就會用心去做。
※今晚留木於藝文社團 竊竊詩語 發表本篇,並自註:「讀散文 #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後 觸發靈感之作。」
外 牆 拉 皮 鐵皮 在 玩美南人Eric / 苗啟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根廷百年前經濟繁榮、先進、人文藝術水平極高,你可以從國粹探戈、世界第二美書店、世界三大哥隆劇院、無數博物館公園等方面看出,但你知道嗎?我們還有一座世界著名墓園:號稱世界三大之一的Recoleta墓園,中文翻譯為貴族墓園。
對,你會想墳場有什麼好比的,但那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之處。
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最高級地段,1822年成為全國第一座公墓,如今已是全國最貴私人墓地,全國地價最貴之處。
一百多年後的現在,周遭盡是高級住宅、餐廳酒吧、電影院,甚至面向墓園的飯店房間及房子更貴!裡面葬的,也盡是阿根廷史上著名人物、達官貴人、豪門、諾貝爾獎醫生、將軍、總統等,其中最著名也是各國遊客一定造訪的一座墓,就是瑪丹娜飾演過,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的國母,貝隆夫人。(可看倒數第二張照片)
這裡宛如一座小型城市,有城牆、街道、市中心、巷子,每一座墓都是請設計師完成,一家一座,地下有巨大地下室,門上有姓氏,像是一戶人家。這裡,沒有墓園的淒涼悲傷氛圍,倒像是公園或博物館的熱鬧浪漫,有人散步,有人休息,甚至有小學校外教學!
至於為何旅遊要參觀墓園?我用另一句回答你: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絕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就是這裡,因為這個地方可說是濃縮了幾乎整個國家的歷史!
這裡也是我本人去過無數次,也有很多故事與回憶的地方。想聽嗎?
【玩美南人 中南美線上系列講座:第四場】
世界盡頭,我的家鄉:阿根廷的慢活美學
8/15 (日) 2PM – 3:30PM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eQWQzga6kKW4Kwu4A
二十多年前香港導演王家衛用《春光乍泄》將大家拉到世界的最南端,壯觀的7月9日大道、五彩斑斕的博卡鐵皮屋、冷漠又火辣的探戈、像仙境一般的伊瓜苏瀑布、以及天崖海角之城烏斯懷亞,通通被纳入鏡頭。遠渡重洋的梁朝偉與已逝的張國榮,黎耀輝與何寶榮,在阿根廷這片土地上意亂情迷,譜出了一段愛與被愛,尋找與放棄的故事。
而我,身為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第三代華裔,曾設計規劃出全台第一個阿根廷深度行程並親自以領隊身分帶路,多年來保持每年都帶著大家回家一趟的習慣,如今雖然已經兩年半沒有見到家人,但我耐心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阿根廷位於神秘遙遠的南美洲最底端,南極的上方,然而地理上的距離卻絲毫不影響它以無限的魅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前往。想跟我一起回家嗎?先來聽聽看我的介紹!讓我找一個機會跟你分享阿根廷力奪美洲盃冠軍的喜悅吧!
-
#玩美南人 #南美 #南美洲 #旅行 #旅行日記 #旅遊 #旅遊景點 #旅遊攝影 #攝影 #景點 #秘境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貴族墓園
外 牆 拉 皮 鐵皮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飲食籽:邊走邊吃】
遊逛灣仔,從來都有趣,從日到夜,從東到西。
由街巿出發,聽老闆用蹩腳的英語跟客人說「花哩拉時」(very nice),夾雜叫賣聲與斬肉聲,成了節奏;鑽進交加街及太原街,衣物舖旁賣起鹹酸菜、花店邊有糖果檔、鞋店外放水果,處處寶藏;以合和為中心,轉上皇后大道東,不問「為何無皇宮」,只欣賞連綿的咖啡室、小餐廳成為一抹明媚春光。
這裏,從開埠起一直變遷,華洋混雜、新舊文化交滙,呈現富裕與基層差異,她在兩極聲音中拆卸重建,會是怎樣的風景?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6vDxUN3jh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