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
面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考驗,食品藥物管理署為此曾進行「加強進口食品安全管理計畫」及「加強國內食品安全管理計畫」,
但由此次棉籽油事件可發現食藥署對於有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標準及檢測方法都尚未制定完備,
而我們陸續發現除了棉籽酚,
還有許多農藥殘留的檢測方式及標準尚未公告,
甚至即使有檢測方式及標準也未實際檢測過。
研考會於2012年有關進口食安管理的研究報告中曾指出,
針對歷年來進口量較大、查驗不合格案件較多、
我國無生產或產量少需大量仰賴進口之產品,
其相對之產品風險較高或需求量大之產品,應優先訂定查驗計畫,
並增加檢驗項目或查驗機率,以保障國人健康權益,杜絕不合格產品輸入境內。
但食藥署卻未依報告所建議事項檢討改進,
以需大量仰賴進口之黃豆為例,
農委會在2013年5月8日的新聞稿表示,我國每年進口黃豆約 240 萬公噸,
其中直接供飼料用之黃豆(俗稱全脂熟黃豆)約 32 萬噸,
僅占總進口量 13 %,
約 28 萬噸(占每年總進口量 12 %)直接供食品用(豆腐或豆漿等),
另有 75 % 進口黃豆係供煉製沙拉油用,
其煉製後之副產物(俗稱黃豆粉)則作為飼料之蛋白質來源(附圖一)。
植物油目前已是台灣最大宗的食用油市場,其中又以大豆沙拉油為最,市占率達六成五。
2013年2月號的經典雜誌指出,台灣黃豆幾乎全靠進口,基因改造比例高達九成。
而目前台灣核準進口的12項基改黃豆品系中,
其中有4項是抗嘉磷賽(除草劑)(附圖二),
而美國農業部曾調查,自二○○○年到二○○六年,
美國黃豆田的嘉磷塞除草劑(台灣稱之為年年春)用量成長了百分之五十三,比起傳統黃豆,
基改種子裡面的農藥殘留量當然會增加。
根據我國的「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黃豆的嘉磷塞容許量是10 ppm,相較於日本、CODEX等際規範為20 ppm、美國為40 ppm,
食藥局食品副組長馮潤蘭曾表示這是更為嚴苛的標準。
但我國自1996年進口的基改黃豆到目前為止僅做「多重殘留分析方法」,而該方法是一次分析出251種農藥的含量,
並不包含嘉磷賽。
目前雖然有制定嘉磷塞的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及建議檢驗方式,
但實務上卻未曾檢驗過!!
換言之,有標準、有方法卻不檢驗,
國人所吃下的農藥已不知道多少了?
今年10月22日德國的實測報告才指出其含量南美洲基改黃豆高可達90ppm(附圖三)。
這表示我國由美洲進口的基改黃豆,
其嘉磷賽含量恐早已遠超過國家規定的10ppm,
而且近年的報告都指出嘉磷賽可能導致人類多種慢性病,政府的失職已昭然若揭。
不僅如此,國內訂定農藥殘留標準的項目僅3千餘項,
遠低於美國的1萬多項、歐盟的18萬項,連標準都訂得那麼少(附圖四),試問政府該如何為國人的食品安全把關呢?我們強烈地呼籲政府應加速訂定相關標準及檢驗方法,並確實執行進口產品農藥殘留的邊境檢驗,以保障國人的食品安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