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大成路59號與大同街口有一塊
小空地,社區鄉親常在那邊活動
盼望可以做為小公園使用
促進里民的好情誼❤️
去年七月,阿慧就有到場現勘
據了解後,這塊畸零地涉及 國有財產署 跟 農田水利署-農水Follow me
所以 我們行政院中辦辦公室在2/3、3/16持續開會協調,終於有了以下結論:
✅國有財產署將協助土地分割事宜
✅2.5個月內完成土地分割,再拜託 陳宜君-南投縣議員 與 #葉仁創議員 協助敦請 #埔里鎮地政事務所 幫忙
✅拜託 埔里鎮公所 協助里民需求來設計公園,盼今年完成
特別感謝有 埔里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蔡宗成理事長的發聲, 埔里鎮公所廖志城鎮長、陳宜君議員、葉仁創議員這麼關心埔里鎮民的休閒健康
我們一起努力 讓南投慧更好
🥕❤️😁😘
🤓回顧2020.7.21會勘現場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1688718281626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介紹 訪問作者: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
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在 陳宜君-南投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埔里鎮大城里口袋公園用地協調會
大城社區有個口袋公園是里民聊天休閒的地方,但因為土地所有人分屬國產署和農水署,所以一直無法加以整治。
去年我與行政院中辦蔡培慧執行長一起去會勘後,她積極向中央爭取200萬元要來施作,但必須先解決土地管理權責的問題。
今天蔡執行長特派李柏萱秘書到公所來與相關單位進行協調,我和葉仁創議員都到場關心,大城社區發展協會蔡宗成理事長與里民也到場表達他們的需求與心聲。
感謝國產署南投辦事處陳晉徹主任及農田水利署埔里工作站羅振宏站長到場進行協調,最後達成結論如下:
1.國產署將協助處理土地分割事宜
2.議員關心埔里地政事務所處理此事的進度,期在2.5個月完成用地分割
3.埔里鎮公所將依照里民需求設計公園,並於今年施作完成
30分鐘內開完會並做出結論
超有效率,超開心🥳
#溝通協調
#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行政院中部聯合辦公室
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在 陳宜君-南投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麗好南投}
2020-12-02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祈安清醮西柱壇導覽-吳宗澤理事長
封山禁水護生靈,祈安清醮皇天祐。
西柱壇大埔城鄉情老照片展
策展單位:埔里鎮立圖書館
策展人:簡史朗、鄧相揚、邱正畧三位教授
老照片提供:陳義方老師
老照片上色:吳金炎老師
導覽活動照片記錄:王堯弘
照片提供:南投縣議員陳宜君服務處
#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大埔里文創協會
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介紹
訪問作者: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什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作者簡介: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九二一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八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2018年以《無家者》一書,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大城社區發展協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大城市夢」新書介紹
專訪:林進韋企劃
▲橫跨三個世代,在上海一條馬路上共築大城市夢
▲每個真實人生故事,都是當今中國百姓的希望與哀愁
▲旅居中國二十年的美國記者,勾勒出當今中國面貌
「人們總是心懷大夢,無論處於中國哪個角落的個人夢想,或是宏大的中國夢……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我希望能捕捉這個時代的細微感受。」──史密茲(Rob Schmitz)
今日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也處於巨大變革,每日有無數懷抱上海夢的人子,不斷湧入這個以資本、想法與機會交織而成的洪流中。美國知名記者史密茲就是其中一位。
1996年,他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抵達中國四川,2010年遷居上海後六年,決定以自己生活環境為主題書寫中國。他居住在上海前法租界的長樂路,不但融入當地生活,更與居民發展深厚情誼。本書描繪這些尋常小人物,如何從上海的天際線看到未來天光,又如何創造命運的新機會。
書中的陳凱,八○後,從一個小城的國家企業「逃」到外省,靠銷售義大利手風琴賺到第一桶金,後來和友人合開一家小店;他是中國未來的象徵,有文化但憤怒的年輕人,他的夢想失落於大城市與鄉村之間。另位書中人物傅大嬸,五○後,是資本主義擁護者,不斷找尋快速致富的方法;她是失落的一代,一生過著挫折又貧窮,對現在中國的不平等,表現出憤世疾俗。令作者驚訝的是一盒塵封數十年的神祕信件,裡頭滿是無止盡的權勢與貪婪,不但改變荒蕪社區人民的命運,揭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過去,更是中國黑暗的歷史。
這本關於21世紀中國尋常百姓的人生故事,以各具特色的人物描繪每個世代,讀者透過本書能了解這些人追尋夢想的盼望與哀愁。由旅居中國二十年的美國記者,以上海長樂路的真實故事與生活其中的尋常人家為主角,勾勒出當今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交織成精彩生動的眾生相。
作者簡介:羅伯‧史密茲(Rob Schmitz)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國家廣播電台(NPR)、廣播媒體Marketplace駐上海記者。1996年,以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者身分首次到中國。他是第二位獲得蘋果與富士康同意,進入工廠採訪的記者。2012年,因撰文批判美國男演員戴西(Mike Daisey)在電視上捏造富士康血汗工廠,而獲得「調查記者與編輯獎」(IRE Awards )。他曾獲頒穆羅獎(Edward R. Murrow Award),教育作者協會(EWA)獎章。此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