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再相見!】
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妳悉心愛護下,我長大了!
可是,我卻未能回報妳給我的愛,給妳幸福快樂的生活;反害了妳一生在腥風血雨中渡過!
2019年12月底,我曾應一位良師要求,寫下了一篇自我介紹.....
此時回看,百感交集,慚愧罪疚,內心顫抖!
我發現,我的人生閱歷雖豐富,成長旅程亦風調雨順;但一切,原來全建基在妳那無私的愛和犧牲之上.....
《夜空裡的小北斗》
我叫阿肥,是一位從事了安老服務逾廿年的社工,同時也是照顧了最心愛的肥媽逾十四年的照顧者!
我愛我的工作,更愛我的肥媽!自從肥媽於05年9月突然中風,我隨即展開了日間擔任社工阿肥姑娘,放工放假變身私家阿肥看護的生涯;每天下班和放假,必到院舍親自照顧,風雨不改,從沒間斷!
除了更換鼻胃喉我不敢學習,一切護理工作(清潔口腔、胃喉管飼、注射藥物、換片沖涼等)我統統學會,亦盡力包辦!
抱著肥媽走過十多年痛苦歲月,17年10月,遍體鱗傷的她再確診HER2乳癌!自此,前路更痛苦崎嶇,但我倆並沒有放棄,一直強忍著淚堅持下去!
小時候的我,已十分主動!看見拾荒婆婆擺賣舊物,會特地上前幫襯;冬夜看見老伯伯露宿公園,會送上麵包熱飲,助他取暖!
中三那年,往社區中心做義工,協助大窩口邨重建長者搬遷,認識了五位獨居長者;自此每月上門探望,送上食物百寶袋;大學獲頒三年獎學金,即人人有利是;因為,我心裡有他們!
做社工是我自初中開始的志願,在中大社工系三年,我曾擔任聯合書院社工系會長;畢業後投身安老服務,在護理安老院擔任助理社會工作主任,推行老年痴呆症試驗計劃;04年升任助理院長,開拓自負盈虧日託服務。
07年8月,我到了一間專門服務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機構擔任服務經理,統籌認知訓練和照顧者支援服務;兩年後轉移到長者中心擔任外展社工隊長,致力關顧獨居兩老長者和義工發展;隨著其後服務合併,現擔任社區網絡及支援服務經理;19年8月,獲選「機構優秀員工」。
照顧者的道路並不易行,箇中的血淚不是旁人所能明白!而身兼社工和照顧者雙重身份的我,一直用心將知識和經驗與人分享;故除了在工作上默默耕耘,更在Facebook開設專頁《小北斗的夜空》;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長者和照顧者,告訴同路人「你並不孤單!」而繼08年被社署選為「優秀照顧者」後;19年3月,我再度獲頒「全港優秀照顧者」。
我的三篇訪問:
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25759
2) https://www.hk01.com/article/125886
3)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阿肥-奉上一切/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惜,我希望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讓無助的人重拾希望、讓悲傷的人再現歡笑;這是我做社工的信念,亦是我對肥媽不離不棄的原因!或許,我未必做得很好,但定必竭力去做!這是我做人的宗旨,亦是我一生的承諾!
今天,2020年3月5日(四).....
如今,妳已和我永別,我不知道我的前路應如何走下去?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標還可有甚麼?隨著照耀我的燈塔永遠熄滅,我只能在黑暗的大海裡繼續竭力掙扎下去!
因為,我內心仍有一個終極的盼望,就是早日拿到天國入場券,盡快和妳在天國再相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葵涌邨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
大窩口邨重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葵涌邨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及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3期由ARCA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4期由馬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5期及第7期則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和協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外牆顏色以米黃色作主調,搭配白色及墨綠色,與近年的私人住宅發展選色相近。全邨於2008年4月完成後,共18座住宅樓宇,合計13,742個單位。據立法會文件披露,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葵馥苑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原設計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2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葵涌邨重建前屬徙置區,分為上邨(1-26座)和下邨(27-42座)。葵涌邨於1960年興建,1964-1965年入伙,屬荃灣區第三個房委會公共屋邨,亦是荃灣區第三個大型公共屋邨。重建前的葵涌邨分別有42座住宅大廈及4座工廠大廈,住宅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區,通稱「葵涌新區」或簡稱「新區」,全部均屬第三型七層高共用廁所的徙置大廈,葵涌邨部份徙置大廈全黑色的外牆在當時一直是屋邨的特點;而工廠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73年前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而位處大窩口道與禾塘咀街交界、第三期對出的公園亦命名為「葵涌新區公園」。該邨的徙置大廈在興建時沒有獨立廁所,居民需使用設在大廈中間或末端的公共廁所。其後一些樓宇加裝獨立廁所,中間的公共廁所拆去。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三期重建,新樓宇分別於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落成。葵涌工廠大廈於2002年拆卸,原地納入葵涌邨並興建兩幢新住宅大廈——百葵樓和合葵樓,於2008年入伙,百葵樓和合葵樓也是房署首個項目試驗性採用全預製組件,連結構性部份都採用預製組件。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邨內有4個公共空間,其中第3期平台種植葵樹 ,地面鋪上藍色地磚代表河流,與葵涌之名相呼應。葵涌邨獲2008年優質建築大獎的住宅類別優異獎。
大窩口邨重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下首座落成的公共屋邨。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徒置專員一職,「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決定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重點為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的石硤尾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取代,連同1954年興建的8座,成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置大廈。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The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JCCAC)是一個致力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的嶄新藝術項目,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石硤尾白田街30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主導,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為策略夥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民政事務局作為政府支援機構。藝術中心於2008年9月末對外開放。香港政府以期限七年託管協議(Entrustment Agreement)形式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經營權交予香港浸會大學,中心以自負營虧模式運作並對外開放,除藝術創作外,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團體會合作為公眾提供藝術教育和訓練,以至與藝術有關的商業活動。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樓高9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可供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呎。石硤尾工廠大廈於1977年建成,自2000年起開始空置,總實用面積8,640平方米。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石硤尾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物料上也會盡量保持七十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地面也是「石屎」質地,底層樓底高度14呎9吋,上層每層為8呎3吋,負重限制為每平方呎150磅。其中約5萬平方呎提供約100個中、小型單位租予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另外約3萬平方呎提供約6至7個大型單位租予藝術機構,小單位面積由291至385平方呎;中型單位面積由483至804平方呎;大單位面積由874至1,040平方呎;最大的單位面積則由1,298至1,326平方呎,中心附設3個藝廊及1個實驗劇場、食肆、金及其他商店。中央庭園提供1個表演場地,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大廈每層亦設有一個共用空間,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