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二家分館-『布勞耶分館』(The Met Breuer) 於2016年剛開幕,鄰近第五大道本館(The Met Fifth Avenue),兩者間步行距離約莫十分鐘。因建築外觀特殊造型前衛,與古根漢美術館都是上東城顯眼地標。
附設餐廳《Flora Bar》就在布勞耶分館地下樓層,餐點主力為新式美國料理,提供精緻現代風味。不僅是白日美術館訪客歇憩用餐好選擇,也是夜間紐約客小酌聚會熱門處。
和牛漢堡(Wagyu burger)幾乎已成為來這逛展歇腿時,午餐必點菜色,但只吃肉不喝酒怎麼行?Flora Bar酒單在紐約美術館餐廳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大口吃漢堡再搭杯Merlot,簡直完美。
#紐約加油
#台灣也要加油
#大家都很想玩但是要忍耐
#乖乖在家不亂跑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大都會藝術 博物館 外觀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術館之窗】
你知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實還有另外兩家分館?
一間是1938年開幕,位於曼哈頓島最北端,美得不像話的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另一間則是2016年甫誕生,鄰近第五大道本館,位於麥遜大道和75街路口的布勞耶分館(The Met Breuer)。
雖是三年前才開幕,布勞耶分館前身其實也是另外一家美術館,以現當代藝術為發展重點的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博物館建築由出身包浩斯(Bauhaus)系統,匈牙利裔現代主義建築師馬歇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1902-1981)所設計。
布勞耶通常使用石材或混凝土作為建造具有特殊性或紀念性的建築物質材,這座美術館建築即為其一,不僅是建築師個人著名建案,自1966年開幕以來,也成為紐約上東城著名地標。
美術館建築造型恍如上下顛倒金字塔,曾被評為頭重腳輕又古怪,但與另一位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當初設計古根漢美術館時類似,都是因為在上東城典型建築群落中置入造型特殊建物而難免招致批評。幸好,因為他們的開創性思考,多年之後,塑造了城市另一種多元風貌。
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後來搬到高架公園(High Line Park)南端入口處,而布勞耶分館在此繼續以現當代藝術為重心,持續推動精彩展覽,並為大都會博物館拓展不同面向及增添活力。
從美術館外觀看來只見到零星散落幾個大小不同的窗戶,而這些窗戶在建築內部所形成的效果卻相當吸引人。
在室內暈黃溫暖氛圍中,具有半立體效果,一邊向外延伸的側梯形窗戶仿若相機鏡頭,構築成比透過平面窗戶更具空間向度的城市風景。午後陽光斜射之下,平常看來高傲冰冷的上東城建物,似乎跟著浪漫了不少。美術館閱覽室也有一扇窗戶,翻閱藝術扉章因此更添詩意。
因為展覽質量很有誠意,這幾年每回來紐約,布勞耶分館也成為必訪之處。可惜的是,大都會在此租約只有8年,老百姓如我們只能靜待之後是否會繼續續約。有機會到紐約,別忘了來感受一下現代主義窗戶所形砌出的靜謐感性耽美氣氛。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