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 拒絕恐怖還是要紀念恐怖: 《厄夜車諾比》
《厄夜車諾比》(原譯名:《重返車諾比:鬼城實錄》,chernobyl diaries, 2012),不好不壞,其隱喻足以借鏡。電影副標下的不好,「有些地方應該永遠被遺忘」,但應該是「有些地方應該永遠銘記在心」,核能廠車諾比就是這樣的地方,有著恐怖性的紀念價值。
劇情大約是,六名背包客找了一名極限旅遊導遊帶他們到赫赫有名的烏克蘭「鬼城」- 普里皮亞季觀光遊覽。這裡曾是當年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工人及許多科學家進駐的繁榮城市,但在一場大核災後,全變了調,成了貧脊荒涼的隔離區。六名不怕死的年輕人,初來乍到,新鮮感超越恐懼的感覺,便將這裡當作一處超大的遊樂場一般嘻笑玩樂,當有人提議要去探險之後,六名年輕人正式踏上一條不歸路。想當然,廠區內有著變異的野生動物、過量的輻射以及(很俗氣的)受感染的人類,意外地車子拋錨後,他們在晝短夜長廠區渡過一天,恐怖壓迫著他們,並且一個個意外死去。
電影的設定是,這是一段「極限旅遊」,也就是充滿危險的觀光旅程。所謂「極限」作為一種遊玩方式,就是凌駕風險的遊玩(take risk),在Lash的風險理論中,他強調人類有一種去觸碰危險邊緣的本能,像是探索大陸、高空彈跳、嗑藥(不同程度的冒險、犯規)等行為,在控制與無法控制之間去進行對外在或內在疆界的拓展。這個觀光的隱喻反映到人類對於核能源的使用與技術發展,是一種走在風險邊緣的賭局,一方面它完成某種自我成長與滿足,但另一方面其後果往往是無法承受之重。
該電影也作為一個觀影者的核災區觀光,可以看到這個小鎮被遺棄的樣子,是一場悲劇,甚至是一種恐怖感,一種對於核能的集體恐懼。荒廢的遊樂場、被遺棄的公寓、黑色的森林,包圍脆弱的人類,充滿警世的意味,我們的國家發展在take risk嗎?我們也會變成鬼城嗎?
這種生態創痛,台灣也曾發生過:桃園觀音鄉大潭村成立風力發電廠之前,曾經在1984年發生鎘廢水汙染,原本怡然的農家景象,一度也變成了無人居住的鬼鎮(好像也可以當恐怖片場景)。
有些地方應該永遠銘記在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