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日期:1839年9月6日 ·地點:虎門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
林則徐、鄧廷楨於虎門鎮口,在舟中與水師提督關天培晤面,旋即登岸,三人共同議事。
午飯後,收到大鵬營參將賴恩爵的報告,述及……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進入「知史網」→「知史專題」→「鴉片戰爭日誌」閱讀全文,謝謝!
https://www.mychistory.com/a001-2/a0011/y0249
-----------------------------------------------------------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了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廣東 #虎門 #林則徐 #鄧廷楨 #關天培 #大鵬營 #九龍城寨 #賴恩爵 #虎門銷煙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http://www.lcsd.gov.hk/parks/kwcp/b5/index.php) 九龍寨城公園座落於本港最具歷史性的地點之一,原址為九龍寨城。它位於當年九龍半島東北角,毗鄰今日的九龍灣,位置曾具戰略性價值。早在十五世紀,它已被當時中國的...
大鵬協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鬧市中的公堂——前九龍寨城衙門】
前九龍寨城衙門(原為九龍巡檢司衙署)建於1847年,為九龍寨城遺址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築物。衙門位於現時公園的中央,是清代朝廷「衙門」大鵬協府及九龍巡檢司衙署的所在地。九龍巡檢司是清代時期廣東省的地方官職,他們負責管治九龍、新界以及離島的鄉村。
衙門為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前進」兩旁設有「耳房」(意指主房屋旁邊加蓋的小房屋),供衛兵駐守。正中央的部分為「二進」,是衙門的公堂,而位於衙門後方的「後進」則為守將官邸。衙門的牆身和柱礎則用青磚和麻石建成, 屋頂樑架採用傳統木材結構,屋頂鋪上素燒的筒瓦和布瓦。整座建築利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設計簡單實用。
1899年,英國政府接管新界後,以寨城官兵參與抵抗為由,威逼他們撤離。自此,衙門被不同團體租用,先後用作學校、醫務所及慈善活動等用途。1903年,聖公會聖三一堂牧師鄺日修向政府租用衙門,作為老人院和孤兒寡婦所,並起名為「廣蔭院」。而正門門楣上的Almshouse(濟貧院)亦因此被刻上。然而,大門兩旁的對聯則是1995年於公園建成時才撰寫。
除此之外,現時衙門外放置了兩尊嘉慶七年(1802年)的古炮。衙門內亦收藏了咸豐年間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書寫的「墨緣」和「壽」字石碑,以及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刊刻會議」石碑。
前九龍寨城衙門於1996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繼而得以完整保留,成為九龍寨城的重要見證。
大鵬協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九龍城寨三十年代舊貌(Colorization版)】
九龍寨城(又稱九龍城寨、簡稱城寨)原貌的傳世影片不多,這段攝於三十年代的片段,清楚紀錄了城寨仍未變成「僭建城堡」的模樣,可見進入「三不管」———英國、中國、港英俱不管的狀態下,經歷30年光景,古城已非常破落。而畫面中,可以看到九龍巡檢司衙署、惜字亭、以及方形水井的本來面貌。
影片原件是黑白,色彩後期加工。
為何九龍城寨會三不管?要把時間回撥到清朝享祚的最後約十年。清廷與英國1898年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乃至新界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但在清廷力爭下,九龍城寨仍歸清廷管轄,由廣州府新安縣大鵬協左營駐防,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清廷「外飛地」,性質類似領事館。
然而,港府翌年即1899年4月正式接管新界時,遭到以屏山鄧氏為首的原居民反抗,爆發新界六日戰。當年,英國政府認定這場戰爭是由清政府新安縣官員背後煽動,因此在5月16日派兵攻入城寨;同年12月27日,英國單方面實施《九龍城樞密院令(Kowloon City Order In Council)》,以城寨內的清廷官員和士兵「妨礙保衛香港」為由,強行將他們驅逐。
已日暮西山的清政府為此向英方交涉,更派出兩廣總督李鴻章親自與港督卜力談判,表明清政府絕不放棄九龍城寨的主權和治權;與此同時,英方感到如繼續佔據城寨,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經權衡後,最終允諾撤出。
儘管英國人離開,但清朝當年已陷入動盪、11年後覆亡,接下來更是延綿不斷的政治亂局和日本侵華,內地政權再無派遣官員入駐城寨辦公,而英國及港英當局也對此撒手不管,最終令這座古城彷佛被人遺忘。
再往後便是日佔時期城寨被毀、戰後南下難民聚居於此,僭建樓宇不斷拔地而起,最終變成城寨九十年代清拆前的面貌。
大鵬協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下文自http://www.lcsd.gov.hk/parks/kwcp/b5/index.php)
九龍寨城公園座落於本港最具歷史性的地點之一,原址為九龍寨城。它位於當年九龍半島東北角,毗鄰今日的九龍灣,位置曾具戰略性價值。早在十五世紀,它已被當時中國的官員使用,至一六六八年更在那兒建築了一座塾台。及至約於一八一零年在接鄰的沙灘盡頭興建了一座炮台。在一八四一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該處在中國海岸防衛方面的重要性更大大提高。一座由堅固石牆、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圍著,面積達六點五英畝的寨城於一八四六年十一月廿五日至一八四七年五月三十一日期間建成。
城內的主要建築物為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的官署各一所,俗稱衙門。另有士兵營房、火葯倉、軍械庫等建築物十多座,以及一些民居。而寨城的駐兵數量亦不斷增長,由最初寨城建成時的二百五十人,增至一八九八至九九年的五百多人。
一八九八年,英國租借新界,為期九十九年,惟城內仍有清廷官員駐守。不過到了一八九九年,英國派兵佔領寨城,並將清廷官兵趕走。自此寨城便缺乏法治和管理,埋下後來漸漸變得殘破不堪及半無政府狀態的種子。
在一九四一至四五年日治期間,城牆被拆毀,石塊被用作擴建啟德機場的材料。當時所得的花崗岩的數量之巨可從城牆的體積計算出,該城牆闊十五呎、高十三呎,長約二千二百呎。而另一道宛如萬里長城由寨城北面沿山丘向上延伸本用作監察駐軍的副城牆,亦不能幸免。
二次大戰後,大量多層樓宇在沒有政府監管和欠缺穩妥地基的情況下如雨後春筍般在寨城內興建。樓宇密集、通道濕窄的寨城逐漸成為了罪惡的溫床,內有黃、賭、毒窟、罪犯匿藏的巢穴以及廉價的無牌牙醫等。
一九八七年,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而公園將盡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
清拆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四月完成。在清拆期間,一些寨城的遺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成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
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其餘的文物如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
公園的發展
公園是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模式,興建工程於一九九四年五月動工,由一群來自中國的資深技工負責,以確保傳統的設計和構思能再次在公園中展現。
興建工程於一九九五年八月竣工,並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由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主持開幕儀式。
整個公園佔地三萬一千平方米,共分為八個不同景區,各有特色,但融為一體。
公園耗資七千六百萬元興建,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管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Wuv4g03K6A/hqdefault.jpg)
大鵬協 在 Qoo旅行~大鵬協会副総局の跡地-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Qoo四處遊~ 大鵬協 副將署遺址| Qoo Travel ~ Tai Pang Vice Admiral's Office Site | Qoo旅行~大鵬協会副総局の跡地. ... <看更多>
大鵬協 在 皇仁書院國史學會- 清朝在香港的防衞據點:九龍寨城九龍城寨 的推薦與評價
而駐紮在此的軍政官員,分別是大鵬協副將以及九龍巡檢司。 大鵬協副將是武官。按照清代的官階制度,副將是僅次於提督和總兵的軍官(往下則有參將、游擊、都司、守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