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都在尋常生活裡,台灣其實充滿許多原始的元素,我們看得到嗎?
獨特的眼光,才能發現不同的美✨
Feature /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曾志偉
.
「世界一直在變,不需要多一幢厲害的建築,倒不如從常民的存在的東西、還沒有被具像化的東西尋找。」
.
緩緩更新的eastbounder前陣子拜訪了台灣建築師曾志偉的工作與生活場所,這位近年因為「 少 少 siu siu- 原始感覺研究室」、「大溪老茶廠」等作品而深受媒體注目的建築師,成長於熱帶小島,近年遊走台北峇里,他的設計,總在邏輯裡流露對自然的熱愛,在千遍一律的景觀中展現不經意的驚喜。在他眼中,建築不是自我風格的展現,更不用多厲害多偉大,而是平靜愉悅、自然而然地融入尋常生活裡。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台灣建築師
#architecture
http://blog.eastbounder.com/2018/05/08/曾志偉-智慧都在尋常生活裡/
大 溪 老茶廠 建築師 在 雨島人 People from Drizz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山與海之間創造點什麼吧,把厲害的人聚集和在地人一起創作]
#小編本人不是任何主辦單位的人喔!
.
***任何人(市民、外地人、大學生、老師、醫生.......各種很棒的人)都可以報名喔!! ,2017山海工作營
對都市策略、品牌營造、建築美學、在地文化、社區營造等等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參加這個活動,先不論他們邀請的講者有多麼的酷,這座城市還需要很多很多的能量,請各位鄉親大老們多多參與喔!!!因為實在太酷的名單,也來這邊稍微介紹一下他們的講者,
.
.
#鄭栗兒
也就是「基隆的氣味」的作者,是道道地地的基隆在地人喔!她認為走路、創作、喝杯咖啡、和萬物交流是每日的靜心,繼文學之後,以推動詩般幸福療癒&靜心之道為理想。
.
.
#郭麗津
他是一位城鄉規劃師,也是古都台南的人,
台東縣政府觀光旅遊處近年推動「一個人的產地餐桌」計劃,以在地食材設計慢食創意料理,並舉辦慢食套餐選拔。作為計劃協同主持人的郭麗津,在池上逐家拜訪,訪尋在地風土食材如何成為餐桌上的慢食材料。
如果只是消費,在這裏相遇的旅人,不會珍惜腳下的這片土地。
.
.
#曾志偉
一位建築師,是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提倡建築設計是從「感覺自然」開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們的案子,大溪老茶廠、少少自然感覺研究室... 他們相信思考設計的動力來自不斷探索生活與發現美感及熱忱的潛在力量,一種類似可以散發愉悅的影響力,並且執著於純手工美學的實在感與對自然界的感性尊重之設計理想。
http://www.divooe.com.tw/about.html
.
.
#高耀威
天下雜誌說道,他是經營全天下最窄的人,沒錯他就是台南正興街活動的策劃者,短短的60公尺的街道,辦過辦公椅競賽,也發行雜誌,小編覺得絕對是都市策展最有經驗值的不二人選!
府城正興幫 - HiFive
.
.
#林庭妃
就是薰衣草森林的創辦人,近期更多方發展,發展了薰衣草旗下六個品牌,
包含了休閒農場、餐飲、食品、精油、民宿、婚宴市場,是台灣極度典型的年輕女性創業家,相信他的故事絕對是對品牌經營有興趣的朋友特別想接觸的人吧!!
.
.
#陳小曼
從建築系畢業後的陳小曼,現在是 慢食堂網站的創辦人,GQ雜誌把她稱作「食物造型師」,目前以食物設計師身份獨立接案並為雜誌撰稿,對生活細節、文化生活都有極為精緻的觀察。
.
.
#導師們
#田原唯之
1981年日本東京出身的田原 ,於2007年在武蔵野美術大學藝術及設計學院建築系畢業。將日常基本的元素視覺化,Tahara的作品透過流動性的出現,造成一種矛盾,引起觀眾的同情心。
最近主要的展覽包括有The Program of Emerging Artist Development 2014 (由日本文化廳主辦)、藝術散步 2013、Dokoniiruka-wakaranai Bokuto-machimise 2012 Special Exhibition(墨田區,東京都)、小豆島藝術村展覽2010、Art Document 2008 ‒ Crossing of Forest and Art (金津創作之森)。
.
.
#曾瑋
曾瑋建築工藝主持人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英國建築聯盟Dip honors and Dip prise
英國建築聯盟講師AA WORKSHOP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逢甲大學建築學系、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講師
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的策展作品:《台灣再製》
http://remade.tw/
.
.
#游孟書
台灣的當代藝術家,專長在於當代藝術研究、後現代視覺語彙、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曾在世界各地辦過許多個展,擅長對於本土與東西方文化思想用作品做一些回應與思考
.
.
#陳曉朋
陳曉朋的創作以繪畫和版畫為主要表現媒材,作品亦包含文字和立體裝置。早期作品處理形式問題和無限的概念,以拼圖和七巧板的思考為創作發展的出發點。近幾年作品以不同城市地點的居住經驗為基礎,探討藝術家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內所遭遇及思考的議題,包含人與城市的連結、藝術家的生活、國家認同的觀察等。
.
.
#凌天
東海建築系專任講師。曾任教於美國康乃爾建築系,實踐建築系。康乃爾建築、實踐建築、台大機械畢業。關注當代建築,都市空間,與資訊時代的設計方法。
曾經領導東海學生與台中中區再生基地合作不少專案。
蠻期待這樣多精彩的大大們聚集在基隆的太平國小,能為這座城市帶來什麼與眾不同的力量,
.
.
2017基隆山海工作營秉持一貫的勞動精神,以「參與、合作」取代「指導、介入」,邀請社區居民、旅外學子以及一般市民大眾,和國內建築師、藝術家們共組團隊,從7月22日到8月5日,一共兩週的時間,共同在廢校轉型的「市民學校」以及「太平社區」駐點生活、工作創作,從飲食、音樂、講座、走讀、藝術勞動之間,探索基隆生活美學與空間再生的可能。
.
今年他們將“創作”時間延長為兩個星期,從活動第二天起,學員們將分成5組,各別分配到一處「社區改造點」與「題目」,先從基地清整開始。這些基地可能是廢墟、長滿雜草的空地,或是無人居的空屋。整理基地的同時,學員們也開始針對空間條件、使用需求進行改造,結合空間的歷史、環境、構築。
.
想報名的朋友這裡有連結
基隆山海工作營-設計翻轉,地方創生。
可以過去看看,小編覺得挺有趣的也挺想參加的@@。
報名還有Schedule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HGLNpouaNdufwP5Mwq_2gbqWuypEMKshSQtl4PAp69w/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她們講座也歡迎民眾有興趣的前往旁聽喔!
.
#民眾居民都可以報名喔
#不要害羞
#讓設計走入城市
#喔耶
#太有趣惹
#超想吃創意料理的
#超想聽講座的可以聽嗎
大 溪 老茶廠 建築師 在 李清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春酒也是一種美感教育】
2017.3.24. 聯合報名人堂
台灣社會有一種喝春酒的獨特習慣,其實與日本的「新年會」、香港的「春茗」聚會很相似,目的就是在新春期間,大家共聚、聯絡感情,共同為新的一年打拼努力。
在新春喝喝春天新釀的酒,大家聚集賞花,等待春天的到來,原本是一件極其唯美的事,可惜國內一般公司單位的春酒,都十分庸俗混亂,只是安排大家到飯店吃喝一番,配合無趣又無奈的同仁表演,在哭笑不得的喧鬧中結束活動,內心徒留無盡的空虛與些許悲哀!
實踐大學建築系的春酒活動,一直都是被認為是十分特別的!今年選擇在建築師曾志偉的事務所「自然洋行」舉行,曾志偉建築師曾設計「大溪老茶廠」、「少少」等建築,在南洋長大的他,設計風格崇尚自然,也喜歡將建築空間與自然綠意融合。他的事務所「自然洋行」也隱身於綠色森林之中,前後院都有綠意與流水,在這裡舉辦春酒活動,可以接地氣、與自然綠意互動。
「自然洋行」預備一長桌的春酒食材,大都是簡單素樸的下酒菜,卻是繽紛多彩,有如畫作一般,草莓、番茄、蘆筍、火腿、鳳梨、橄欖、等等豔麗食材,將整個大理石長桌點綴得十分悅人,充滿著春天的氣息,也帶來蓬勃的朝氣與活力!
建築人通常喜歡極簡單純,喜歡黑白灰色系的裝扮,但是這次處理春酒食材的事務所同仁,卻大膽使用各種豔麗食材,裝點出令人驚豔的料理,讓大家春酒未喝,就已經沈醉在美麗的餐桌風景中。
春酒這樣的飲食活動,本來就應該與節氣時令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再加上自然美感的考量,更可以讓人感受春天的美好氛圍,已故美食家韓良露就曾說,節氣時令讓我們對大自然物產「食有所感」、「食有所悟」。
我一直認為春酒與春假都是美感教育的好機會,放春假不單單只是放假,春假也是一種美感教育;清明假期到郊外掃墓,順便好好體會大地回春的新綠,感受自然界的甦醒與美麗,美感就是從這些美好的體驗中,慢慢培養出來的。
會利用春假去郊外賞花的人,美感品味應該不會太差!
今年奧斯卡入圍科幻片「異星入境」(Arrival),改編自姜峰楠的科幻小說「妳一生的預言」,書中另一篇小說裡,提及未來世界發展出一種稱為「美感干擾器」的道具,人們穿戴美感干擾器之後,就不會對人的美醜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因此在未來世界某些社區或學校就鼓勵人們穿戴干擾器。雖然這種裝置消弭了人們對於美醜的不公平偏見,但是當人們都失去美感的敏銳感知之後,這世界將會變為什麼樣子?這個科幻想像的假設,令人十分好奇。
台灣公共建築與政府單位長期缺乏美感,凸顯了國內美感教育長久以來的缺乏與失敗,我常常懷疑,那些主政者是否早就佩戴了「美感干擾器」,以至於他們無法分辨美與醜的差別,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永遠陷在醜陋的修羅地獄中。
美感缺乏的問題,不應該只是增加學校制式的美術課程,或是灌輸美學的理論知識而已;美學課程考試考一百分,依然可能是美感的白癡;精通藝術理論與歷史,依然可能是醜陋生活的製造者。唯有從生活中著手,創造出更多俱美感的環境與活動,民眾從小耳濡目染,才能真正培養出美感的敏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