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內刪掉的眉角
提到大清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爵劉銘傳,就不能不說直轄台北市政府有個房間叫做劉銘傳廳。這個房間是號稱沉浸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親自命名的。講真的,馬前總統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知道是誰敎的,在中華傳統文化體制中,連名帶姓叫一個人,是極端失禮的行為,連皇帝都不會這樣叫重臣,一般而言,稱呼人家的"字"(子牙,孔明,仲達等)已經算是平起平坐了,仰慕一個人的話應該用敬稱,司馬溫公,左忠毅公。中國人馬英九竟然這樣尊(ㄗㄠ )崇(ㄊㄚˋ)中華文化,真是讓我這個台灣人嚇到吃手手。
不過,這邊不是要討論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是,劉銘傳跟直轄市台北,到底有什麼關係。
雖說劉銘傳在巡撫任內,辦公室設在臺北府淡水縣(大約是今天雙北+東桃園,但不含山地鄉),感覺上似乎跟直轄市台北關係匪淺,但台北市早在1967年就脫離台灣省,獨立為直轄市,米國人會紀念開創英格蘭王國的征服王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嗎。
況且,劉大人一心想把省會從臺北府淡水縣搬到臺灣府臺灣縣(今日不含山地鄉的台中市及南投縣南投市一帶)。雖然說把福建臺灣省的省會設在臺灣縣是朝廷的一貫的基本政策,但劉銘傳確實很認真在當脫北者,比對後任巡撫邵友濂放棄新省府計畫,全力發展臺北府,對台北市來說,騎驢找馬的劉銘傳難道比海枯石爛的邵友濂更值得留念?
在清法越南戰爭(西仔反,1883年12月-1885年7月)中,劉銘傳所謂擊退法軍保衛北台的戰功,其實仔細來看,並沒有像中華民國史書上說的那樣用兵如神,克敵制勝。1884年10月,法軍攻佔基隆後,戰神劉銘傳第一個反應是收拾金銀財寶準備往竹塹城方向轉(ㄖㄠˋ)進(ㄆㄠˇ),走到艋舺時,被民眾從轎子中拉出來毆打,並痛罵劉銘傳是懦夫,然後監禁在龍山寺內,直到淡水縣士紳們確認劉大人願意領導作戰後才被放出。所以有段時間,大清朝的作戰指揮命令,蓋的關防大印不是福建巡撫而是龍山寺。至於劉銘傳為什麼要去竹塹(新竹市)呢,我以為,竹塹城是北台灣防禦工事最完整的中式城池,撫台大人想要恃城堅守,其實也算合理。可是,戰神劉銘傳似乎沒有想過一點,打從鴉片戰爭以來,所有固若金湯堅如磐石的中式城池,在西洋新式炮兵的眼中,不過是一道竹籬笆,劉大人真要倚竹塹城以拒法蘭西,恐怕被西方列強俘虜的大清朝方面大員又要增添一位。台北市政府紀念意圖棄守臺北的臺北防禦總指揮官,邏輯上不會有問題嗎?還有,基隆港區在被攻陷後,法軍之所以沒有沿著基隆河長驅直入,是因為阿罩霧(霧峰)林家的林朝棟率領的本土民兵(台勇)在暖暖一帶阻截法軍。
直轄市台北,無論建置或取名,也是都看不到劉銘傳的身影。
臺北這個地名,最早應該是閩浙總督沈葆楨在1876年1月(光緒元年十二月)奏請在臺灣府的北部設立臺北府,臺北這個名字最有可能就是沈葆楨或他的幕僚想出來的。在此之前都是自然發展的市街,如艋舺,大稻埕,大龍峒,貓里錫口(松山),士林等。臺北府第一個是首長是臺灣府知府署理的向熹,首任正式知府是林達泉,他也是將臺北城設在今日"城中"位置的人,臺北城建城開工者是知府陳星聚,臺北城格局最終規劃者是風水大師臺灣兵備道劉璈。至於臺北市則是日本時代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成立,首任市尹是武藤針五郎(Shingoro Mutou,所以今年是台北市成立百周年祭,但我想兼任市長的台民黨元首柯丕(Führer KP),對這件事應該沒什麼感覺吧。)
上述的沈葆楨,向熹,林達泉,陳星聚,劉璈,武藤針五郎等,對直轄台北市的意義都讓劉銘傳看不到車尾燈吧,那為什麼北市府除了沈葆楨還被恩賞了一個房間外,其他幾個開創臺北的首長對北市府來說就像路人甲乙丙丁戊。
中國史學界很愛強調劉銘傳治台時的"自強新政",包含第二條鐵道(第一條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基隆港建設的運煤鐵路)等,這些跟臺北確實是有點關係。但,劉銘傳的"建設",在接任的邵友濂任內,大部分都被廢除,新省府計畫中止,鐵道延伸台南也叫停,也廢撤西學堂及番學堂。邵友濂並不是劉銘傳的政敵,相反的,劉邵兩人都是屬於淮軍系統,也就是中堂大人李鴻章伯爵的人馬,邵前一個職務是布政使,是劉大人的屬下。可見,即使在當時,連劉的"自己人"都看不下去所謂的"中國最進步的一個省"。主要原因當然劉銘傳跟強國官員一樣喜歡面子工程,以致接任的人很難接手,而推動新政的燒錢問題,也讓課金玩北洋艦娘的李鴻章抓狂。
劉銘傳的"現代化"建設怎麼燒錢呢,光從基隆到新竹的鐵道就耗費129.6萬兩銀。建省前後,臺灣屬於省政府的稅收,依法行事的跟於法無據的(釐金等)也不過接近百萬兩銀,加上劉銘傳兼管的海關關稅,配合其他各省的支援,加起來還不到150萬兩銀,等於建設鐵道就吃掉福建台灣省一年的百姓血汗錢還不夠。還不只這個,劉銘傳當初在奏請朝廷請修鐵道時,報價是一百萬兩銀,嗯,超支30啪好像還好,公共工程那個沒有事後追加經費?最好是這樣,劉大人說的是基隆港到彰化縣城間二百多公里花費百萬兩銀啦,結果僅蓋了一半不到就把預算花完了,這種會計頭腦真是讓人欽佩得五體投地,最講究財政紀律的元首柯丕一定會想把他掐死。
有趣的是,劉銘傳卸任後四年,大日本帝國的臺灣總督就來履任了,當時東京當局看到一個沒有教育制度,沒有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趨近於零的"現代化模範省"時,很多人說,這種地方怎麼統治啊,感乾脆賣掉算了。就像後人傳誦的劉銘傳鐵路,被日本人砍掉重練一樣,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在重視品質的日本人眼中,就是Made in China的淘寶天猫。
身為軍人的爵帥劉銘傳大人,雖然看到西洋夷狄就學會跑馬拉松,對於台灣番人卻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剿完前山剿後山,征完平地征山地。劉大人另一項本領,雖然說是大清朝從政的基本技能,但劉銘傳絕對是神等級的,就是搞鬥爭。
釐清銘傳鬥爭傳前,先要提一下當時的派系。打從太平天國戰爭開始,大清朝官場就誕生三個有點類似政黨的政治團體。以曾國藩侯爵及左宗棠侯爵為領袖,湖南人為主的湘軍,奉李鴻章當老大,成員大多是安徽及江三角人的淮軍。朝廷中另外有一批不像湘軍淮軍靠戰績起家,全是考試及第當官的清流黨,清流黨人幾乎沒有人擔任過實際的行政官,大多數都在只要出一張嘴就有皇糧可以吃的耍廢官署,翰林院跟都察院等(嗯,怎麼好像我國的小黨呢)。湘軍跟淮軍,基本立場並沒有太大差異,都是主張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所以鬥來鬥去爭的不過是官位跟銀兩,把政敵割喉實在不多。而且更多時候,湘淮兩系人馬是聯合起來鬥清流黨跟守舊派,像福建台灣省建置,就是湘系的閩浙總督楊昌濬跟淮系福建巡撫劉銘傳在地方上全力配合的成果。
但,清法戰爭的無敵戰神劉銘傳,戰後卻火力全開,清算在滬尾(淡水)戰役中奮戰卻敵的擢勇巴圖魯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及守備南台灣讓法軍不敢覬覦府城的台灣兵備道劉璈,兩位抗法有功的湘軍大將。孫開華因為劉銘傳的彈劾,黯然離開已經駐防了快十年的台灣,回到福建,後來又在閩南因傷卒於任內。孫開華還只是被趕跑,劉銘傳對劉璈卻是羅織罪名,誣陷劉璈涉及不法貪瀆18款,致使劉璈先是被革職查抄,後又被處以斬監候(斬首刑但暫緩執行),改流放黑龍江,最後在流放中病歿,當時朝野都有人為劉璈喊冤。劉銘傳指控劉璈貪贓枉法,劉璈在定罪斬候監後,照例是可以拿出家產來贖罪,可是劉璈卻連保命錢都拿不出,是他擔任過知府的浙江省台州仕紳募捐才躲過一死,可證劉銘傳才是真正的玩弄法律,構陷忠良。劉璈精通堪輿地理,台北府城最初的設計是直對北斗七星,劉璈認為這樣城池,沒有靠山,「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於是劉璈更改城基方向, 將整座城廓向東旋轉13度,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做為倚靠,城座方向變為向東北、西南傾斜。但是,府城內的街道官衙已經蓋好了,無法更動,所以台北府城是最奇特的中式城池,有規劃筆直的街道,但街道又跟城牆沒有平行垂直。
如果風水真的有道理,那臺北建城一百多年來,始終是臺灣的政經中心,奠定臺北風水格局的劉璈,臺北市政府不但把他忘記,而且還紀念陷害他的兇手,劉道台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感慨臺北人都是智商157。
寫到這裡,突然有個感想。中國國民黨為什麼這麼愛劉銘傳,除了兩者都是中國人(廢話)外,KMT的文武百官還跟劉銘傳大人有87啪相像。
首先,從蔣太祖皇帝在台復行視事開始,中華民國分明就是靠臺灣島才得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追殺中留下小命,也是靠臺灣兵在金馬前線浴血才能保衛中華民國,就像劉銘傳在清法戰爭中的表現,但事後卻唬爛說自己是臺灣的救世主,而且還不會歹勢。
其次,在獅子面前裝綿羊,在綿羊面前充獅子的本領更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屠殺台灣人方面。
其他還有,都愛規劃不善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劉撫台蓋了一條砍掉重練比較快的劉銘傳鐵路,蔣二世皇帝則是聽到北京蓋地下捷運後,略過專業工程意見,直接指導台鐵臺北段地下化。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也是傑出的一手。
也難怪馬英九前總統那麼愛劉銘傳了,他們根本是前世今生啊。
***************
重點言語:
1.劉銘傳跟直轄台北市是田無溝水無流。
2.總結劉銘傳在清法戰爭的表現,讓人不禁讚歎,真•戦神転生。
3.內鬥內行,外戰外行。
4.嘴巴上最愛說依法行政的人,身體往往最愛玩弄法律。
5.如果由富國強兵模範生的大日本帝國來打分數,劉銘傳的"自強新政",分數趨近於零。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大 龍 峒 舊 地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葉林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閒聊] 大稻埕與大龍峒- 精華區Datong - 台北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內湖地區的「塔悠」荷語拼音為Cattajo,是指婦女的頭飾,「 ... 的評價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大溪李騰芳古厝、台北陳悅記古厝-台灣百年古厝系列10 的評價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網路上關於台北舊地名-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網路上關於台北舊地名-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網路上關於台北舊地名-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2)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首先,謝謝 Edward Chiang 同意讓我在此分享他於日前攝製的這段影片。
1977年落成啟用,屹立至今已近40載,緊鄰台北市萬華區萬大國小南側,坐落在萬大路與長泰街交會處、跨越這兩條道路,承載「加蚋仔」民眾無數回憶的「萬大長泰人行陸橋」,即將在今(2016)年底進行拆除工程。
目前這座天橋上正在舉行「瞧橋加蚋仔」攝影展(展期到11月13日),歡迎大家一起來仔細瞧瞧「加蚋仔」平實卻動人的生活即景,期盼未來在有形的天橋消失之後,無形的情感能持續地緊密連結著。
「瞧橋加蚋仔」天橋攝影展活動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3164047210123/
影片攝製:Edward Chiang、江政峯
拍攝日期:2016年11月7日
加蚋仔(亦稱加蚋)是台北市的舊地名,範圍在今萬華區的南半部,北至西藏路,東至國興路,西側及南側則以新店溪為界。
在漢人入墾以前,加蚋仔地區原為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雷裡社(Rujryck Rieuwrijck)的活動範圍。清康熙年間,有楊姓閩人率先至此拓墾,其後遷入者日眾,逐漸形成六個村落,即八張犁、後厝仔、下莊仔、港仔尾、堀仔頭及客仔厝,俗稱「六莊頭」。當地為沙質土壤,移民多種植甘蔗、花卉、蔬菜,來供應艋舺、大龍峒、古亭等都市聚落。原有的雷裡社平埔族人,則因加蚋仔莊的興起而南遷至新店溪對岸,與秀朗社合併為雷朗社。乾隆年間,此地稱作大佳臘莊,隸屬於淡水廳大加蚋堡。同治年間,更名為加臘仔莊,隸屬淡水廳擺接堡。光緒5年(1879年)以後,再更名為加蚋仔莊,隸屬於淡水縣擺接堡。日治中期(1922年),大致以今東園街為界將此地劃分成東園町和西園町。二戰之後,市政府將兩町合併為雙園區。1990年,台北市政府調整區級行政區,將雙園區劃入萬華區。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葉林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中山區,舊地名之四 》
中山區共有七個次分區位置圖,分別為:大直次分區、圓山次分區、新庄次分區、下埤頭次分區、林森次分區、長春次分區、朱厝崙次分區。
延續日前介紹中山區內舊地名與大家分享,敬請指教:
【竹巷仔】---新生公園北半部至高速公路一帶。(意指:此地多竹林)
【大竹圍】---高速公路以北至港仔溝一帶。(意指:居民圍竹為籬)
【庄仔尾】---農安街與松江路、民權東路交會處西南角一帶,位處西新庄子最南端。(自基隆河方向數起,落在尾端)
【庄仔頭】---林森北路、民族路交會處一帶,位於西新庄仔西北端。(意指:為大龍峒入西新庄仔之處)
【圓窗仔】---台北大學南面,建國北路與長春路交會處。(意指:漳州林姓聚落,內之大厝採用圓形窗戶)
【城仔內】---農安公園及農安街一帶。(意指:陳姓三合院厝,大厝圍有土牆,好像一座城堡)
【米粉寮】---五常國小一帶。(意指:昔日在此設寮,生產米粉)
【磚仔寮】---圓山磚廠一帶。(意指:圓山磚廠原名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圓山工場,設有磚製場)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內湖地區的「塔悠」荷語拼音為Cattajo,是指婦女的頭飾,「 ... 的推薦與評價
... 舊貌,但從一些地名可以看出台北的歷史發展軌跡,真的是「一步一腳印,處處皆歷史 ... 大屯山」源自平埔族的社名,荷蘭時代寫作Touckenan,「北投」原來拼音字為 ... ... <看更多>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大溪李騰芳古厝、台北陳悅記古厝-台灣百年古厝系列10 的推薦與評價
大 溪李騰芳古厝李騰芳古厝位在桃園縣 大 溪鎮月眉里月眉李家的先祖在清雍正年間到臺灣輾轉遷入 大 溪月眉桃園 大 溪最早的 地名 為/「 大 姑陷」 平埔族人 ... ... <看更多>
大 龍 峒 舊 地名 在 [閒聊] 大稻埕與大龍峒- 精華區Datong - 台北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y版主叫我寫一篇關於大稻埕跟大龍峒位置的文章很久了...看到上一篇似乎也該動筆)
大稻埕跟大龍峒屬於大同區應是常識 但大稻埕與大龍峒的界限卻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
政府的怠忽 和時光流逝而不為人知 但大稻埕與大龍峒其實到今日還是各有特色的兩地
有些人會用"南大同"和"北大同"而以民權西路為界 但這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
地政事務所的地號往往是尋找老地名最好的方法 但這在大同區可能也幫助有限
因為大稻埕跟大龍峒最早是兩個獨立的聚落 並且各自往鄰近地區擴張
最古老的聚落核心要被冠上地名當然沒有問題 而在大稻埕整個地區的核心對當代人來說
也相對好理解 這也就是十六區時代的延平區 因為大稻埕原本只有此區在涼州街以南部分
而延平區的範圍則是北到台北大橋 東到重慶北路(過涼州街後還包括重慶北路臨路部分)
再轉南京西路華亭街接天水路延平北路 會有這樣不規則的區界是因為在今天圓環的附近
有不少積水窪地 長安西路有河流 所以延平北路長安西路口五條通附近才被叫做石橋仔頭
至於大龍峒的核心聚落位置就比較難形容 因為大龍峒一直到日治初期總督府的研究中
都還被稱為農村 不過大龍峒最早可說是沿著哈密街發展的 哈密街就是所謂的四十四坎
因此哈密街也就是大龍峒的舊街 而發展基本上是在哈密街以北 以得基隆河河運之便
直到大稻埕發展起來後 才有牛車路通往大稻埕 也就是今天的迪化街二段 所謂的新街
但人是會移動的 在行政區劃只存在於紙上的清代 大稻埕與大龍峒的發展就不僅止於此
大稻埕人很早就越過窪地進行貿易 因此中山區三板橋地區嚴格說起來也是大稻埕的一部
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因為大稻埕人的主業是經商而非務農 所以相當稀少 能大略得知的只是
當時在今天中山市場附近有住不少佃農 而中山區的圓山牛埔仔一帶則是大龍峒望族所有
包括葉家劉家跟有名如老師府陳家或黃信介家族等 由於大龍峒的主要產業以工農為主
相關紀錄就豐富多了 總之嚴格說起來 整個王留公圳以西都是大稻埕與大龍峒的地盤
但大稻埕與大龍峒的邊界卻難以劃分 台北市政府這幾年的做法其實弄得更撲朔迷離
首先是大橋頭的部分 大橋頭直到1922年都還是一片農地 但在1922年台北廢除街庄制
大橋頭兩側改劃入大橋町 大橋町的北界河合町就是原來大龍峒下的港仔漧地區沒問題
但大橋町後來的開發(如興築延平北路三段等)完成後 其實很難將之劃入任何一個地方
民族西路昌吉街或大橋頭街(民權西路後來才有 當時大橋頭街略偏北再接上撫順街)
都可以是答案 至於現在由市府發明的建成次分區往往被缺乏歷史記憶者劃給大稻埕
但其實以前的建成區是以民生西路轉承德路再從小巷中穿過雙連街與舊大同區為界
會這麼複雜是因為一來承德路在打鐵街尚未打通前本身就很亂 而來更重要的是
雙連原本是一個大埤 從寧夏路到中山北路都被其阻斷 所以雙連是到鐵路設站以後
才發展成市集的 這個大埤的最後部分後來被日本人填起來 就是現在的雙連市場
如果要用當時聚落的發展來看 雙連在填起來前人口集中在民生西路以北 與大龍峒
關聯性應該還勝過大稻埕 所以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表達 在重慶北路以東大稻埕與大龍峒
是以民生西路為界
來個簡單的圖示作結:
大稻埕=>大稻埕
大橋頭(以昌吉街或台北橋和港仔漧為界)쀊 建成町(以民生西路與雙連為界)
大龍峒=>大龍峒(包括屬於中山區 民族西路以北的部分)
豬屠口
港仔漧
雙連
--
Ein Ende mit Schrecken als ein Schrecken ohne End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188.1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