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指鹿為馬?】
一向團結互愛的香港人,由14年佔中,便開始了顏色的分裂。到上年反修例事件,黃藍分裂更見嚴重。有多少個家庭為此破碎?有多少朋友無理反目?為的,就是自己的立場政見跟對方不同?幾十年好友可以反目、夫妻也可共枕多年一朝了、關係很好的親人亦變得話不投機半句多⋯
全只因為,大家思想理念不同。
黃人覺得為自由應用非常手段;
藍人覺得為自由不代表可犯法。
黃人覺得警察過度使用武力;
藍人覺得警方應該嚴厲執法。
黃人覺得香港逐漸失去自由;
藍人覺得過度自由所以失控。
黃人覺得內地是黑暗獨裁;
藍人覺得中國是改革進步。
最簡單的兩大分歧,便是對祖國信心度,和對警察的信任度。這兩大重點也是雙方角力的主線。
香港人,對內地確實是有顧忌。從前有老一輩的因當年內戰被共產黨追迫而逃至香港、台灣而心中有恨。而在殖民地成長下的中青年,亦因八九年民運而對中共不滿。年輕人雖在回歸後成長,但都是受這些老師前輩及媒體影響,而對自己祖國帶有不信任。
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平庸之人因沒有自我分析能力的確很容易被煽動。奈何世上平庸的人絕對是大多數的,所以媒體便是一個很好可以耳濡目染的工具。
最近見毒果又以「指鹿為馬」作宣傳口號,看到後最大的感覺便是「賊喊捉賊」。多年一向以偏頗不公誇張不實的報道手法,及「作新聞」聞名國際的傳媒,竟敢指責別人指鹿為馬?佼佼者不正正是你們自己嗎?
其一向誇張失實的報道手法多不勝數,以下全是親身經歷⋯港聞版報導朋友意外死亡事故,毒果最喜歡自己亂作動聽故事情節解釋來由;強迫死者家人接受訪問才發放幾萬元蘋果基金的讀者捐款。讀者指定捐款對象亦不會全數交到當時人手上,他們是可隨意分配到其他訪問及有需要對象變相買新聞違背捐款者原意。就算收到讀者捐款,死者家人更需持續受訪才每月得到少許基金支援從不會一筆過轉贈!娛樂新聞最愛看圖作文,收到未經証實的報料,不用求証當時人先出一篇搏點擊,更連「疑似」也懶得加上。
而多年來不斷抹黑祖國,加重港人對內地的恐懼,去為自己爭取存在價值。近年更抹黑警隊,修圖做假誣蔑警察殺人為的是引起大家仇警去持續抗爭,更多次發動鼓吹港人上街!請問這真是傳媒應有的工作態度嗎?而在黃人眼中這些竟變成「公義」、「不畏強權」?知否自己變成了真正指鹿為馬的幫兇?
相信不用修讀新聞系的人也知道傳媒守則,報道應該不偏不倚,不加插個人立場意見,如實報道。但這些毒媒又有做到嗎?暴徒破壞放火殺人証據確鑿又可以被說成是警察喬裝犯案、暴徒私了市民又可以說成咎由自取應有此報、非法集會又被可以美化成為民請命違法達義⋯究竟這些毒媒在灌輸港人一些怎樣的價值觀?若違法可以達義那為什麼社會需要法治?法律是你需要的時候就堅持;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置之不理嗎?
我自已從不會只看一種立場的新聞,這樣你才可從雙方中找到一個最公道客觀的分析。但見很多人都只會選擇看合自已胃口的,並掩耳盜鈴地去盲目支持,缺乏求真的心不接受不同觀點只會令自己故步自封愈陷偏激。其實支持那種立場並不重要,大家也是有自由去選擇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性吧。陳彥琳、周梓樂、831⋯這些毫無根據的殺人指控,還要相信這些胡亂推測抹黑報道的人,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指鹿為馬?
希望所有港人都可以對事不對人,不要再用顏色立場去判斷別人的好壞。顏色運動之前跟你立場不同的家人朋友真是那麼壞及沒有良知嗎?真正民主應該接受不同意見並互相尊重。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文明社會違法行為絕對不容接受!有人犯法便必須執法,請不要再美化暴行找籍口為罪犯開脫了。這才是真正的指鹿為馬!
朱庭萱
https://n.kinliu.hk/?p=41145
失去親人作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取自《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
……………………………………………………………..
各位朋友,早安:
書中引用的愛默生金句,每一句都很有意義。我的解讀是: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摘文中的媽媽走到這種處境,實在是很大的失落。不過,這種失落,很可能只是早一點經歷到,趁她還年輕的時候,更容易深刻體驗身而為人的意義。
「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
連「自我」都不固定,附著其上的「意義」,又怎麼可能不會變動?
小學時候的意義,就跟高中時候的意義不同,走到我們現在的年紀,每件事代表的意義又已經走向轉折。因為自我也不同了,我們的世界也更加寬廣遼闊。
摘文裡談到的抽象概念,落在生活中,變得很清晰具體。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就容易感覺人生空虛。
祝願您,就算意義失落,也記得回頭照顧好自己,從生理、心理的基礎開始,對自己用心!
.
ps. 這本書在今天7/21(二)晚上8點會跟作者一起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劉惠敏, 周子勛, 葉北辰】
從小就憧憬婚姻的芬芬,很早就結婚、生小孩,並住進先生家。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更乾脆地把工作辭掉,決定專心當家庭主婦。
不過,先生不太負擔家務,連孩子的教養、公婆的身體照料都當成是老婆一個人的事情,家中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芬芬一人獨力完成,讓她感到心力交瘁。
近幾年,夫妻倆變得愈來愈容易吵架。芬芬哀怨自己的生活只為家庭團團轉、毫無品質,老公卻批評芬芬無理取鬧,覺得這本來就該是妻子的義務。
這樣的吵吵鬧鬧經過多年,兩人最後還是走向了離異。更糟的是,因為在法院情緒失控,芬芬還失去了孩子的撫養權。
沒有經濟基礎的芬芬,孤身離開住了多年的家,生活頓時失去了意義。她開始尋找租屋,並試著找工作。婚前明明相當能幹的她,如今卻找不到適合、滿意的工作,未來的路好像一天比一天黑暗。
最後,芬芬不僅開始覺得過去的付出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知道現在該如何走下去。她常常想:
「真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婚姻和我想像的差這麼多?不是應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結婚以後都在為別人付出,也沒人感謝過我,我的人生真是一敗塗地。現在也不知道可以期待什麼了……」
小學作文課,總會寫到這個題目:「我的夢想」。那時,還是孩子的我們,都能夠寫出很多很厲害的夢想,想當舞蹈家、太空人、總統、大老闆、做一個賢妻良母,或是當一個好爸爸。
長大後,我們卻離夢想愈來愈遠。甚至還有人把夢想當成笑話來看。想當大老闆的人在商場上冒險犯難,但是做生意有賺有賠,還沒賺到大錢,就先虧損到籌不出下個月的房租費。
想當好太太、好先生的人,對婚姻抱有著美好的願景,卻發現對方終究不是完美的情人,太多複雜的事情,讓人在婚姻中迷失了自己。
想當作家的人,總是幻想自己的書登上排行版,被人稱讚和肯定。但是最後卻淪落在公家單位,用優美的文筆撰寫千篇一律的公文。
人生故事的劇本,經常與原本預期相差甚遠。當不滿意的成分愈來愈多,我們便會感到空虛、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開始不喜歡現在的自己,覺得一切都是一場錯誤。
也有些時候,這種空洞來自於生活的重大轉變。將孩子從小拉拔到大,一升上大學,孩子就翅膀硬了、離家翱翔,父母親就可能會一下子難以適應過來。或是人生遭逢重大變故,失去親人、與朋友絕交、正處人生及事業巔峰,卻拿到一張重大傷病診斷書,這些事情也都會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
一切是不是沒有意義了?我還要怎麼活下去?
▍親愛的,你也曾經有這樣的時刻嗎?
埋首工作許久,突然在一瞬間清醒過來,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這一切努力的價值是什麼?或是週末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不曉得為何而做,連起床的動力都沒有。
有時候,你甚至說不上來為什麼覺得空虛?只是對一切都非常討厭,非常「厭世」。
「我到底是為誰而活?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然而這個問題,卻想破頭也想不出解答。
意義感,可以說是人最特別的一種渴望。就算生活過得衣食無缺,心靈上若找不到意義,一切就是不對勁。就像是心裡面內建了一個意義感的指標,達到了就會活得心安理得,達不到,就會連睡都睡不好。
不夠喜歡、不夠滿意的生活,真令人討厭!
為什麼人生不像童話故事一樣簡單?打敗了魔王,從此就有幸福?現實的故事,意義卻得來不易。
年輕的蘇蕾卡(Suleika Jaouad),和大多人一樣,也有過屬於自己最美麗的夢想:成為一位戰地記者,然而22歲的她卻發現自己罹患了白血病,至此,她的生活便只剩下一個目標:活下去!
治療數年,雖然幸運治癒,她卻發現人生也沒有突然變得有意義。疾病留在身心上的印記、對復發的恐懼,讓她從來沒有感覺痊癒。原本的夢想、男友、工作、生活環境早已天差地遠,一切都變了。人生的意義還能如往嗎?
後來,她將自己面對治療、倖存的生活寫在報社專欄,得到許多的迴響,但依舊沒找到人生意義的她,決定來一趟實際的旅程,拜訪那些令她很有興趣的讀者朋友。
沒想到,這趟旅程改變了她的生命。其中一個讀者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向蘇蕾卡建議:「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
起初,她並未放在心上。但是隨著她的旅程,拜訪一個又一個生命經歷皆不同的讀者,與這些人建立關係,並想要記錄他們的故事時,她開始重新發掘到新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古今中外,有多少哲學家、心理學家、藝術家在探索這個問題。
人的一生,身上都有很多角色,可能是父母、也同時是小孩,也是學生,也是員工,也是某人的朋友。這些角色,都會伴隨著某些期待,某些應該要達到的目標。然而在某個時間點,我們也會經歷失落、空缺或改變,而失去了這些角色和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我們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建立起自己想要的意義,卻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感到空虛,再重建。
存在心理治療師法蘭克(Viktor Frankl)曾經歷二次大戰的集中營,並反覆思索:為什麼人生充滿這麼可怕的苦難?從集中營倖存的他,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但是人會從當下的環境中,靠自己創造出意義。」
現實與理想的不符,會讓我們不敢再相信,生命可以很美麗。然而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
這次不妨走下去,探索更多人生的體驗,與其遺憾目前的人生不夠有意義,不如在現有的環境中,嘗試有哪些事情可以有意義。
「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未來總會繼續面對新的得與失。當我們能夠細細去體驗,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也許各有意義。
「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簽書會FB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49530538967306/
圓神FB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ehopetw/posts/3130126710402637
《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bit.ly/S0100184-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失去親人作文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身為兩個小孩的父母,看到李來希的發言後我感到無比憤怒又悲傷。
拿受害者失去的親人頭顱來大作文章,人性到底在哪?為了政治操作,毫不羞慚地在別人傷口灑鹽,之後還沾沾自喜上了新聞版面?
這是我看過最無恥的發言,沒有第二。
李來希,你沒有資格大言不慚地替公務人員發聲。你的發言,人神共憤。
失去親人作文 在 生命中最難的事(1)~失去親人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劉三講古/人生百寶箱(六) 為人在世,必定會遭到一些非常困難的事。所以我們要一同來思考,究竟人生中最困難的事為何?人活在世上,必須從生命的來去之 ... ... <看更多>
失去親人作文 在 對我來說,成成這個人,是不可能去結束自己生命的。... | By ... 的推薦與評價
沈澱多日的與成告別小 作文 來了,與其說是向成成說再見,不如說是,連日以來, ... 雖因著這一次的意外,我徹底 失去 在地上這位超越血緣的哥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