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放映室 #合作邀約 #書籍推廣
#木的手拉手合作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出版社:悅知文化 @delightpress
作者: 朴又蘭 (韓國精深分析專家)
出版日期:9/27
📍書籍摘要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作者為韓國精神分析專家,豐富的接案經驗引發個案對母女關係的好奇,社會對於母職的責任與意義帶有許多框架,我們腦海中回想起年幼時期與家人的相處,先不論單親或其他多元形態的家庭,在父與母之間,母親在生活大小事上似乎難以離席。也因此,母子/女間存有著緊密的牽絆。作者觀察了多數個案與家庭間的互動,發現為人母者在心情低落時多半的傾訴對象會是女兒(倘若家中有男有女),而看著女兒出嫁時,母親的心情或許欣慰,卻也有部分母親說著在內心深處,存在著深深的嫉妒。
✨拋棄「為母則強」的幻想後的領悟
我們常說「為母則強」,這樣的語言似乎在說著女性育有子女後彷彿脫胎換骨,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面對困境時需要剛強,卻也間接的抑制了表現脆弱的面貌。作者從此破題,探討了女人在成為母親後角色的轉換,身邊頓時多出了需要撫育照顧的嬰兒,母嬰之間的連結有甜蜜,也有更多的是生產過程的疼痛引起的後續創傷、初為人母的焦慮、嬰兒吸吮乳房過程的疼痛、對親餵的堅持,身與心的試煉讓母職更加具象化。然而,在這角色的背後,母親壓抑了什麼,又從行為表現出什麼,作者用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詮釋母女、母子之間的關係,對此進行探討。
📍觀後感
1️⃣愛是自私的?!
書中有一段提及「當母親本身的匱乏感越強烈,越會期待從子女身上解決匱乏」,雖然文字很絕對且主觀,然而卻提供我們思考與檢視母親與自己的關係(父親我想也行)。
不禁讓人聯想到空巢期的父母,當子女初次離家就學,父母尤其是母親,會因著家中成員的缺席勾動豐富的情緒,也可能引發深深的匱乏感,倘若此時父母能夠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向外結交朋友滿足人際匱乏感,似乎將有助於減緩對子女離家的焦慮。
2️⃣母親是誰
拉岡曾說「孩子最不安的時刻,就是母親站在身後的時刻」,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與母親緊緊相連,皮膚、感官第一個接觸到的都是照顧者,照顧者的聲音引領者我們開始感受世界的變化、照顧者如何回應我們最原始的反應,也在幫助我們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
從這麼弱小的嬰兒階段,母親的形象便從母嬰之間的互動中開始傳遞給孩子,我們眼中的媽媽形象,除了想到外表、個性之外,媽媽這個人帶給你內在心理層面的影響,是什麼呢。在讀了此書之後或許能夠提供給你新的思考方向,進一步擴展對親緣的理解。
📍木的推推理由
1️⃣書中用淺顯易懂的心理動力概念,從案例引導讀者去發現自己生命中的母子、母女情緣,作者也分享了身為人母在哺育過程中的啟發與思考,用詞不艱澀且故事性豐富,對於想要了解心理動力如何運用在生命經驗,檢視與母親之間關係的讀者而言會是一本有用的書。
2️⃣在乍看標題時不禁讓木的團隊困惑何以將對象限縮於母與女,瞭解了作者的背景與專精的心理學領域後,能夠理解作者切入的觀點。若你剛好是女性,又對與媽媽之間的關係感到好奇,書中有許多案例分享能引發反思。
💡本次為受出版社邀約而協助分享,僅以閱讀書摘後之心情所想分享給讀者,有機會再分享讀完全書之想法給大家,期盼能與感興趣之讀者互相交流🙋🏻♀️
#親情 #母親 #懷孕 #精神分析 #朴又蘭 #韓國 #情緒 #嬰兒 #母嬰 #空巢期 #台北諮商 #新北諮商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家麗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鄭伊娜 ENA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心得]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一本書ㅣ09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的費用及心得,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心得]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看板book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容易受傷的女人:歷史的戀愛啟示】
昨天的新集數公布後,我立刻收到很多回復
大多是在反饋覺得胡安娜實在太可憐了
特別是女孩們,還有粉絲說「想當年我也是那樣」
看來無論時間過去多久,感情煩惱都千古不變
遺憾的是我們都有很多時間慢慢長大
胡安娜不行,16歲開始她就不能只當戀愛少女
而是承載兩個國家未來的太子妃
我們可以哭哭啼啼傷春悲秋直到願意長大
胡安娜則必須面對還沒好的傷一再被刀插火燒
在愛情當中,誰都會有發瘋了一般的情緒
你的閨密會告訴你,哭出來,哭出來就好了
你的兄弟會告訴你,哭屁哭,滾出來我們去打球
你的媽媽會抱抱你,跟你說她年輕的失戀遭遇
你的爸爸會推開門,小聲地問你,要不要來吃飯了
還會有很多人,願意跟你一起痛罵那個渣男/渣女
哭過累過抱過吃過罵過,再深的傷口都會慢慢好
可是胡安娜只有一個人,連哭都不知道要找誰
哭久了,眼睛都乾了,只剩下辛酸
然後她一邊失戀,還要一邊承受產後憂鬱症
胡安娜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女孩子
她的畫像都是當代就畫的,相隔幾世紀還是極美
美到我看完(筆觸粗糙的)畫像後立刻明白
為什麼菲利浦這個垃圾會動心
傳說她跟伊莎貝拉和阿拉貢的凱瑟琳極為相似
這一方面終於幫女王平反了(畫家給我出來!
另一方面也解釋了亨利八世當年為何堅持要娶嫂嫂
畫像中不但畫出了胡安娜的美貌
還畫出了她溫婉的、有一點鬱鬱的氣質
對照伊莎貝拉嚴肅的眼角眉梢
還有凱瑟琳莊重自持的形象
胡安娜肯定是個比她們更知情趣、懂生活的女孩
但和很多女性政治家比起來,胡安娜又是弱勢的
她沒能維護、利用自己最大的武器:美貌和家世
結果就是她被摧殘的失去了美貌
她的家世還被反過來成為囚禁她的牢籠
這個故事的後勁很強,我講完過了幾天突然很想哭
上一集故事,我嘲笑了讓恩里克戴綠帽的王后荒唐
但是到這集故事裡我後悔了
胡安娜若能學那位王后,保持自己的美貌和魅力
把無情的丈夫一樣踹到一邊,去尋求自己的人生
而不是陷在一個人的失戀地獄裡
至少她一定會幸福很多
在愛情裡你一定要比對方更狠,特別是比渣男更狠
一定要讓自己強大起來,從裡到外都強悍
胡安娜輸在意志力先崩了,接著整個人狀態都崩了
如果她能起碼維持住外貌的尊嚴
卡斯提爾議會一定願意成為她最強的後盾
本週的品牌媽媽Aphrodite Adore蠟菊精萃賦活油
品牌名稱就是以維納斯的希臘名字為題
希臘羅馬人最愛的女神就是她,他們認為美即力量
衰老的面容會造成衰老的精神,輕視將隨之而來
所以希臘羅馬人都致力於追求不朽的容貌與身材
身材就算了我已無法為了24吋腰每天去健身房
臉皮的不朽倒是可以追求一下
有蠟菊反正就是每天早晚在臉上抹一下
這種三十秒可以搞定的行為非常適合我這種懶人
也很適合產後憂鬱纏身的胡安娜
只要洗完臉,在下一滴眼淚流出來前30秒擦完
就算心情很低落還是可以保有少女臉皮
這樣面對老公情婦的時候心態就不會崩了
而且它聞起來很香,比很多香水還好聞
雖然馬上就會吸收沒味道但至少心情能開朗幾分鐘
接下來臉皮會變的軟軟的很Q彈
跟她剛生出來的小孩差不多
哪個女人摸到自己臉皮跟嬰兒一樣還會悲傷呢?
我應該會立刻忘了哭然後決定出門交新男友吧
#嬰兒呢別忘了妳的嬰兒虐童是不對的!
總之這瓶蠟菊精萃賦活油很簡單
它成分很簡單用法也很簡單反正抹就對了
只是抹之前要注意一下用量請勿當作是在炒菜
我個人是按個半下就差不多全臉含脖子都cover
畢竟頂著嬰兒臉皮卻配個阿姨的脖子你會很像P的
這個油用一陣子之後我就開始追求全臉色調一致
就是很多手賤留下來的坑坑巴巴我都準備一腳踢開
胡安娜缺乏踹老公的決心但我有踹走疤和斑的決心
目前用了一個月,小疤們已如剛分手的前男友一樣
正緩步離開我的心…不,是我的臉
我這個人講求時間到了就該徹底斷捨離
相信大家也可以和我一樣和臉上的拍咪呀段捨離!
Aphrodite Adore 愛慕 蠟菊精萃賦活油
https://www.aphroditeadore.com/?ref=Hazel
愛慕 x 時間的女兒 聽眾專屬優惠
9/30前官網註冊並輸入【Hazel】可享寵愛大瓶與限量專屬套組95折優惠
優惠再加碼:
1.寵愛大瓶裝(50ml)買就送限量手繪塔羅牌書籤(隨機出貨)
2. 8/30-9/5期間消費買寵愛大瓶就送隨身輕巧瓶(2.5ml)
3.消費滿$3000元免運(台灣本島)
完整故事聽Podcast:
《狹路逢渣霸!被愛情摧毀的白富美:瘋女胡安娜|藍血幽魂02》
Apple Podcasts:https://reurl.cc/2rXpg9
MixerBox:https://reurl.cc/lR3NZd
Spotify:https://reurl.cc/a9Q29Y
KKBox:https://reurl.cc/EnkEZg
SoundOn:https://reurl.cc/3aGvaL
請Hazel吃下午茶或是鹽酥雞或是葉黃素都好,贊助她繼續說故事吧:https://is.gd/1B1N3y
#西洋史 #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史 #特拉斯塔瑪拉王朝 #帝國 #女王 #瘋女胡安娜 #伊比利半島 #Podcast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鄭伊娜 ENA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一家三口第一個專訪👨👩👧喺今日芊豆B十個月大出咗啦!💕Happy 10 months 👶🏻🎂👏🏻👏🏻
[經濟日報]《佗B無故肚痛四處尋醫無果 前亞姐鄭伊娜排除萬難誕女兒》
前亞姐鄭伊娜(Ena)與唱作歌手 潘敬祖(Felix)去年初宣布懷孕喜訊,但Ena的佗B之路可謂難關重重、過關斬將,因多次肚子劇痛關係而經常出入醫院檢查。縱使接受超過20個醫生診治後,依然找不到肚痛原因,令她長期處於擔驚受怕的狀態,幸好最終順利迎接女兒誕生。
前亞姐鄭伊娜與老公潘敬祖於2018年結婚,去年迎來愛情結晶品「芊豆B」Chindoubi Poon,一家三口十分幸福。不過,Ena的佗B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多數孕婦懷孕滿3個月就不再孕吐,但Ena直至懷孕半年,孕吐症狀依舊嚴重,以前喜歡吃的食物,當時一口都吃不下,毫無食慾,感到噁心、想吐,以致體重不升反跌。因此,她十分擔心會影響腹中BB的健康,但幸好,產檢時醫生指胎兒吸收到足夠營養,才令她鬆一口氣。
肚痛緊急入院
然而,踏入懷孕4個月,她面臨另一個難關,肚子突然劇痛,由救護車送院治理,但由於懷孕早期照X光會對胎兒健康帶來危害,故入院亦只能進行一些物理檢查。「當時躺也辛苦、站着又難受,最後要緊急入院,後來懷疑是急性盲腸炎,但因為大肚不能開刀,亦不能照X光。那時候,醫生一直不確認甚麼病症,最初更跟我說可能胎兒不保,嚇得我馬上大哭。」
她形容孕期相當驚險,曾試過3星期內入醫院3次,接受詳細的檢查及觀察,又四處向逾20個中、西醫求診,卻始終找不到肚痛的原因,緊張萬分。期間外科醫生建議開刀「尋根究柢」,但Ena寧願忍痛也不願冒一絲小產的風險。她笑指自己屬於比較罕有個案,更被老公取笑要被醫院用來實驗。
因疫情緣故,入院時老公不能陪伴在身邊,獨自在病房的她,除了承受着胎兒隨時不保的可能,更聽到其他病床傳來悲慘的哭聲,導致心理壓力極大,每天都以淚洗面。「我聽到醫生說要為孕婦流產的整個過程,令我心痛得也忍不住哭。還有一次,一位媽媽在廁所為我加油打氣,她跟我說,她的胎兒跟我的一樣周數,但前兩日她BB夭折了,可是她卻鼓勵我,非常難受。」
體會母愛偉大
在病房內,她不只見證到人生百態,更真切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回想起懷孕期,她直言找不到肚痛原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找到原因,有機會是急性盲腸炎,胎兒恐怕不保,更可能母女都有事,連我也會有危險。本來以為只有古代懷孕才會半隻腳踏入鬼門關,但原來現代也是一樣。」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後來離預產期前兩個月,她產檢時發現其子宮頸變短,需要多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否則就有早產危機。她說:「原本打算拍攝孕照,但醫生指我行走15分鐘以上也不行,由那天起,我開始留在家安胎,直到後期,醫生指胎兒已經穩定,才急忙約拍孕婦照留念。」就連生產前幾天,也因為穿羊水,需要進行緊急剖腹產,可謂有驚無險。
對她來說,孕期是一條崎嶇路,除了種種身體不適,心情更是長期起伏不定,醫生也懷疑她患上產前抑鬱症,於是馬上安排心理學家跟進輔導。而作為另一半的Felix,也有給予鼓勵與支持,伴她度過產前抑鬱。「老公的陪伴很重要,時常跟我聊天,孕期也有很多擔心的情緒,但他盡量都在家工作,不會讓我自己一個孤零零在家,給我很大的安全感。」
正所謂為母則強,從前弱質纖纖的Ena,成為母親後身心變得更強壯,Felix也感受到老婆的轉變:「以前無論工作上或家庭關係,我都可以給予她支持,但我無法體驗到她懷孕的不舒服,即使我說一些安慰的話,都只是安撫她當下的情緒。但這個過程,的確令我們夫妻感情變得更好,更加學會體諒、包容對方。現在,她明顯變得成熟,在解決困難時不至於太慌張。」
終於,幾經艱辛,兩人去年底迎來女兒的出世,在疫情環境下,身為新手爸媽的他們選擇不聘用家傭,親力親為照顧女兒,導致均患有嚴重「拇指狹窄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Felix說:「我們因為有爸爸手和媽媽手都要看醫生,老婆要打針,而我就要做職業治療,現在執筆寫字也會痛。」
一直希望有兩個孩子的兩夫妻,經歷了極度難捱的孕期,Ena依然心有餘悸,坦言曾一度打消二胎的念頭,因不想再經歷一次痛苦。但是,看着女兒日漸長大,她又改變了想法,期望之後為女兒添弟妹,互相陪伴着長大。
(
多謝 經濟日報 嘅訪問 💖) #經濟日報 #新手爸媽 #孕媽媽 #新手媽媽 #新手媽媽日記 #孕期紀錄 #孕期 #family #親子專訪 #親子日記 #生產日記 #媽媽 #媽咪 #香港媽媽 #香港媽咪 #藝人 #藝人媽媽 #鄭伊娜 #唱作歌手 #歌手 #人生導師 #潘敬祖 #芊豆B #產前抑鬱 #love #為母則強 #懷孕 #懷孕日記 #10個月寶寶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017397/%E4%BD%97B%E7%84%A1%E6%95%85%E8%82%9A%E7%97%9B%E5%9B%9B%E8%99%95%E5%B0%8B%E9%86%AB%E7%84%A1%E6%9E%9C%20%E5%89%8D%E4%BA%9E%E5%A7%90%E9%84%AD%E4%BC%8A%E5%A8%9C%E6%8E%92%E9%99%A4%E8%90%AC%E9%9B%A3%E8%AA%95%E5%A5%B3%E5%85%92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現代人對於關係的困擾,有很大的程度都源自於跟「家人」的關係,假如你也想要舒服的跟家人相處,就一定要鎖定今天的節目。
在收看影片之前,不論你是在Youtube,還是Podcast收看還是收聽,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你的具體支持,是我們製作節目的最大動力~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跟大家聊聊「家人關係」這個主題。
我想對大部份的人而言,我們都是從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長大,小時候爸爸媽媽照顧我們,長大了想多跟爸媽親近,這是很自然的事~
家庭會傷人?
只是當家裡發生一些紛紛擾擾的時候,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台灣,大部份的人都希望以和為貴、息事寧人;畢竟同在屋簷下,能夠和諧相處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在我的實務經驗上,「息事寧人」這樣的思維,卻是辛苦的開始,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而且情緒每天都在波動、變化;要是一昧的強調「家和萬事興」,反而容易壓抑過多的情緒。
導致家人關係太糾結,到最後養育的恩情、陳年往事、甚至於是生活、情緒、財務,全部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個學生的家庭困擾,他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我的學生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畢業後有了工作,也曾想過搬離開家,不過考量到房價物價,掂掂自己有限的薪水,自己獨立生活實在太辛苦。
加上母親過幾年也會退休,怕媽媽一個人生活太寂寞,留在家裡跟母親作伴,還有人幫忙打理生活瑣事,想想也挺好的。於是她就選擇繼續住在家裡。
一開始還相安無事,可是隨著她工作越來越忙碌,母親對她的擔心就越來越多。怕她太忙沒時間吃飯、纖維質攝取不夠,每天都準備一大盆水果要她帶到公司去。
即使她表示整天的行程都在外頭,帶水果不方便,媽媽還是堅持。有的時候加班晚回家,媽媽也堅持一定要等門,不管她怎麼勸,要媽媽早點睡,都沒用。
她覺得兩個人住在一起很有壓力,想要搬出去,不願意自己變成媽媽的負擔,可是又放不下母親,怕媽媽一個人太寂寞,當然錢的問題也是一個考量。
這三方面的矛盾,一直在她心裡打架,讓她很糾結、為難,就跑來問我該怎麼辦?
媽媽講不聽,怎麼辦?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不過這倒讓我想起一位朋友,在對家人關係的衝突上面,他的面對和回應方式,非常經典,於是我跟我的學生說了一個諮商界前輩的例子~
這位前輩有兩個女兒,一個五歲,一個三歲,有天晚上,兩姊妹吵了架,妹妹先哭著跑到我朋友的房間告姊姊的狀;沒多久之後,姊姊也到朋友的房間,說妹妹的不是。
照常理來說,當父母親面對孩子吵架的時候,會很直覺的說「不要吵架!」或是會問「到底在吵什麼?」這一類想要介入排解,擔任調停者的角色。
不過我的前輩非常有智慧,他關注的焦點不是兩姊妹吵架的細節,而是跟兩姊妹說了一個「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呵呵與癢癢」的故事
「森林裡啊有兩隻猴子,叫做『呵呵』和『癢癢』。呵呵和癢癢很喜歡一起 玩,玩得好開心的時候,都會哈哈哈一直笑,好開心好高興好興奮!
可是啊…有時候,呵呵和癢癢會吵架,一吵架,就會很難受,不舒服,不高興,很想要把對方推開,推得遠遠的…。
在一起的時候,會開心,會吵架,可是如果呵呵不在,只有癢癢一個,就會好無聊好無聊......」
這兩個小女孩在前輩的懷裡聽得很起勁,忘了哭,後來前輩接著說:
「森林裡啊,另一個角落,有一隻小河馬,牠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小河馬波波,小河馬波波有一天遇到小鱷魚赫赫,小鱷魚赫赫有看起來好可怕的牙齒,牙齒好尖好尖看起來就好可怕…
小河馬波波看著小鱷魚赫赫,說:『我要來數一數你有幾隻尖尖的牙齒!嗯∼∼∼一,二,三,四,五......哎唷喂呀,怎麼那麼多啊......』
小鱷魚赫赫,看到小河馬波波沒有被牠尖尖的牙齒給嚇到,忽然也開心的想要數小河馬波波的牙齒。
小河馬波波也有很多很多牙齒,而且啊,小河馬波波的牙齒圓圓的,好可愛喔!『一二三四五,哇∼好多可愛的小牙齒喔!』。」
小河馬波波和小鱷魚赫赫,後來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下次把拔再跟你們說喔!」
前輩刻意賣關子,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兩個小女孩聽完故事,不約而同的翻下床,走到客廳,然後姊姊就跟妹妹說:「來,姊姊說個故事給妳聽。」
五分鐘前還吵的不可開交的姊妹,一下子又變得相親相愛了。
故事說到這裡,那位坐在我面前的年輕朋友,原本皺得很緊的眉頭鬆開了,嘆了口氣,笑了笑跟我說:「老師謝謝,我懂了~」
聽到這裡,不曉得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隱喻」是什麼?
會不會有種模糊的感覺,好像懂了一點點,又好像沒全懂呢?
事實上,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並沒有提供我的學生,任何實質上的解決方案,而是跟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就能讓他主觀感受上的挫折、痛苦等等情緒,減輕了很多,那麼到底為什麼「說故事」會有用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故事裡有「隱喻」!
而所謂的「隱喻」,它是一種繞過表意識,直接跟潛意識溝通的語言。要是你對心理學有點概念,你就會知道,在心理學裡,人的意識層面分為表意識跟潛意識。
表意識的理智思維無法控制潛意識,不過潛意識卻無時不刻,都在影響著表意識的行為和選擇。
這就是我的諮商前輩~哈克,在面對女兒糾紛時的策略!
他不是直接調解女兒們吵架的「表面事情」,而是說了「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就能繞過表意識,讓兩個女兒領悟到更重要的事情是「彼此的陪伴」,於是女兒們不吵了。
這就像是《孫子兵法》,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是教人打仗,用武力解決問題。但其實《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請大家要多想想如何「不戰而勝」?不用流血、殺傷就能弭平衝突,才是更高境界~
如何啟動「潛意識」?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隱喻」這麼神奇?
其實這個答案也不難,因為凡是有「隱喻」出現的時刻,它就意謂著在人們的心裡打開了「新的空間」,於是表面上過不去的事情,也就有了轉圜的餘地~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前面提到的哈克兩個女兒,她們在聽「呵呵與癢癢」的故事同時,她們的表意識就跳脫出吵架的情緒,全心全意置身在森林裡,跟呵呵與癢癢在一起。
跟呵呵癢癢一起笑、一起開心、一起森77、一起失去呵呵,然後發現了會好無聊、好無聊!
透過這樣的過程,兩個小女孩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吸收了「呵呵跟癢癢」的故事結局;知道失去彼此會很無聊。
於是哈克不必為兩個女兒調停和仲裁,兩個女兒的紛爭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這就是隱喻的妙用所在!
同樣的,回到我的學生身上,雖然我沒有直接處理她和媽媽的關係,也沒有花時間協助學生細數她母親的好。
但透過隱喻和故事,她卻重新發現和媽媽的關係,不只有爭吵,其實還有滿滿的愛,他們都是相互在意的,誰缺了誰都不開心。
只是有時候,我們的心思會被一些小細節給佔據,覺得對方好討厭,好想討一個公道,證明自己是對的。
卻忘了,只要有任何一方願意先釋出善意,不被表象兇惡或憤怒的模樣給限制住,主動靠近,就能看到對方身上還有很多優點。
也正是因為這份善意,幫助自己長出更多心裡空間,看見美好。
事情不一定都能解決,可是心情很快有了出口~
那麼要是你也跟我一樣,很佩服哈克的智慧,很想跟他學習潛意識的語言,我會很鼓勵你,加入我們最新的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是哈克~黃士鈞博士,精心打磨一整年,在華人地區推出他個人的第一個有聲課程。
在【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裡,我們會隨著哈克的聲音,進入潛意識的世界,遇見全新的自己!
今年年初蔓延開的新冠疫情,對我們的世界造成許多經濟、交通、關係的破壞,而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這次疫情或許也在警惕我們。
當我們一昧追求成長、追求改變的時候,很可能是在傷害身邊的資源;就像人類之於環境的過度開墾、對生態的掠奪,這些都需要休生養息,才能恢復環境的健康!
同樣的道理,回到你身上,「表意識」為了生存而不斷擴張的人際關係,可能讓你感到疲憊或受傷,這也需要「潛意識」來幫你找回內在平衡。
我們在這個時刻,推出哈克的線上課程,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重新建立人與人的信任網絡,而【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就是能為世界、為家人重新找回愛與溫暖的課程,歡迎你的加入。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收看的朋友除了訂閱之外,記得把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打開。
而Podcast收聽的朋友,除了訂閱,也請你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一本書ㅣ09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Hello大家好我是Kina感謝您觀看我的影片~目前此頻道會分享我所看過覺得值得思考省思的影片、書籍與生活還有三不五時分享自己的日常謝謝各位收看~! ... <看更多>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又是一本看到標題,會想買的書。 作者標題下的蠻客氣的。個人覺得,女兒比較像是吸收媽媽「負面」情緒長大的。 內文有說,孩子(尤其是女兒)與母親在身體和心理上的 ... ... <看更多>
女兒是吸收媽媽的情緒長大的 在 [心得]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頁版:
https://pse.is/3rffyh
全文: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療癒所有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一開始悅知文化推薦我這本書時,我就很感興趣,母女關係似乎在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
難解之謎。倘若時常在關注于玥部落格的朋友,也知道我也時常在揭露我與我母親之間的
愛恨情仇。
不過,「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有點駭人,但這位作者,同時
也是韓國的臨床心理工作者,她藉由她自己長期與個案晤談的經驗融合了她自己的生命經
驗、甚至他觀察自己與自身孩子互動的經驗裡頭,她敏銳地察覺到了亞洲女性普遍遭遇到
的困境。
我在搜尋這本書的資料時,也曾經看過有人留言過這樣的書評:「身為母親看到這樣的書
名真是壓力山大,搞得好像孩子的爸一點責任都沒有。」又或者留下:「這本書根本就以
偏概全,乾脆鼓勵媽媽都生兒子就好了,這樣女兒就沒有陰影可言。」
這樣的書名確實是真的讓這本書要推往相關的市場有點吃虧,但仔細翻閱會發現,她其實
是相當細緻地用她所接觸過的案例一步步去剖析亞洲女性何以在這樣的社會脈絡與文化背
景中,在不知不覺一代又一代地複製了女性之間的困境,最主要的源頭還是來自於,我們
都希望下一代能夠在這樣競爭激烈且變遷快速的時代下,能夠順利生存下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生存下來,下意識會想要貼近主要照顧者也會觀察主要照顧者是
怎麼看待我們的;偏偏在現在的經濟文化裡頭,絕大多數都是小家庭,在母親在扮演各種
人生角色中的擠壓過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又要如何讓孩子感到人生是充滿希望或是夢想
的?
『當母親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或心理上都已經疲憊不堪, 因而不斷向外宣洩自己的情緒時
,聖潔蔗糖情感無水並堆積在心裡的人,自然是孩子。尤其女兒更是如此。』p.56
同時,作者也指出身為父母自然也會有感到疲憊的時候,只要坦承去面對,反而能夠教導
孩子如何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無論是什麼情緒,只要肯認同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
子,就能透過孩子的反應和狀態,看見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潛意識意圖,也能更加敏銳
地察覺孩子的狀態或反應。』p.70
在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是一位老母親(化名:順貞)面臨了女兒遇到婚姻危機,女兒想要回
頭找順貞求助,順貞卻很抗拒。心理師跟她探索過往原生家庭的經驗,順貞提及她的母親
過去是相當苦痛的,因為生下的是女兒(也就是順貞)而被婆婆厭惡嫌棄,並把剛出生的
順貞丟在冰涼的地板上。順貞的母親逃命似地抱著順貞投靠鄰近的教會,母女倆才得以活
下來。
即使如此,順貞是這麼辛苦地一路這樣成長的,當女兒遭遇婚變想要投靠順貞時,順貞卻
想將女兒推回夫家。當順貞進一步探索自己的內在時,便直言自己這麼辛勤地維持住了一
定的社經地位,若女兒回來她就需要配合她的生活作息,她很害怕失去自我與原有的工作
權勢,就想要把女兒推回去夫家。
『 您的母親是用盡一切努力想保護你,即使過去雖然過得非常辛苦,至少也算平平安安
活到現在。但是您現在卻要女兒回到他口中那個地獄般的婚姻中,把女兒拒之門外。為什
麼會這樣呢? 』 當我們在生活中被創傷帶來的情感衝擊所蒙蔽時,便無法看清現實。
p.173
不過,回到現實層面之中,我們確實也無法面面俱到,或是隨時保持著一種很清醒的狀態
,作者既是女兒也是母親,也是專業助人工作者,所以她自然可以體會這樣的限制,因此
她給予的處方籤是這樣說的:
『 只要內心被個人問題所佔據,或被自己的匱乏與創傷束縛,就無法將珍惜的人放進心
裡;每個女兒對母親的期盼,就是完全相信自己,並且和自己一起堅持到底。只要母親能
做到這點,那麼女兒接下來就有足夠的力量重新站起來。』p.175
『 當孩子感受到母親願意接納真實的自己,是唯一不給予任何評論我判斷的人士,他們
將帶著十足的信心,在安全感之下解決一切問題,找出自己的道路。只要母親相信孩子,
以堅定沉穩的態度面對,孩子將能成為善於處理傷痛的人,而不再是害怕受到傷害的人』
p.238
看著我貼了這麼多標籤在這本書上,大概就知道她的金句與案例真的很多,裡面有很多貼
近人心與我們生活的故事,她也提醒著我們是如何被這樣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制約,那些完
美主義就像是緊箍咒一般束縛著母親們,畢竟母親也是某人的女兒。
最後,這本書也提供給身為男性伴侶一些建言,以及夫妻倆要如何共同育兒,好讓孩子們
不再複製無形的制約與困境。
『 通常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不是「某人有多照顧我,願意和我一起犧牲」而是「某人有
多努力試著理解我的痛苦和無力感」。』p.194
這本書看起來裡面的文字很淺白,但是案例與解析是相對犀利的,我也在書中看見了許多
我跟我母親互動的模式,總是要停下來沈澱一下才能夠繼續往下讀。如果上面的分享能夠
讓你有些共鳴,甚至想要進一步探索自己的內在,以及與母親的關係,那麼這本書說不定
也可以陪伴你梳理生命歷程,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定位。
『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將身體和意識所記憶的創傷與匱乏徹底清除,而是重新理解、定
義,並在這個過程中,減緩他為我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從新的角度觀照自己的生命
。』p.27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9.3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5960075.A.BB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