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貪嗔癡 在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貪、嗔、癡、慢、疑等習氣?... - 慧律法師 的推薦與評價
問: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貪、嗔、癡、慢、疑等習氣? 答:在家居士首先要懂法,多看師父的光碟,做筆記,與家人互相勉勵,修行是點滴功夫,不能急,慢慢來。 ... <看更多>
如何去除貪嗔癡 在 要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三毒。 要懂得用戒來治貪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2022/08/27 - 要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三毒。 要懂得用戒來治貪, 用自己的定力來治自己的瞋心, 用智慧來治自己的愚痴那你的身心才會解脫 ... 那麼怎樣去除雜念呢? ... <看更多>
如何去除貪嗔癡 在 [分享] 貪嗔癡- 看板Learn_Buddh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
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
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稱為是三毒,
因為這是三種心病,而這三種心病一旦發作,
就會引發熊熊烈火焚燒的炙熱之苦。
對人的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痛苦的來源。
那麼這三種情緒到底是怎麼表現的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了解吧!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
對治過分的貪心;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
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痴。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
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
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並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
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
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
《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
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
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痴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
而且它是隨順其他諸根本煩惱共同起著作用。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又將隨煩惱中
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不正知等作為痴的具體表現。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滅無明,斷滅痴愚。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慾心、
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
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
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
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裡。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
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
布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心得: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99.1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30611147.A.60C.html
※ 編輯: apple03 (36.231.199.108 臺灣), 09/03/2021 03:33: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