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房間改造都沒中式風格?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76341386.A.D4E.html
這問題也是大哉問,齋主我看了看這問題,仔細想了想,也只能提出我個人主觀的想法。若你正好是這方面的專家,還請不吝指教。
說到中式風格的家居,我會直接聯想到明清家具,但兩者的風格也大相歧異,明代家具線條樸素簡約,清家具經歷康雍乾三代富貴,走向混厚莊重的路線。共同的特點是甚麼? 特點就是現代工業的材質相當少,絕大多數以木材為主。
木材的特點是甚麼? 沒甚麼特點,無一例外就是昂貴。當代家居裝潢若要大量採用木材,價格肯定得高。要求當代人買實木貼皮家具已是苛求,若還要求到原木家具,肯定已經高價到尋常人無法負擔。若若若還要要求其原木的材質,花梨、紫檀、金絲楠當然都不可求,光是新雞翅和鐵力就已很可以,但其價格恐怕也不是尋常房間改造的人負擔得起的。
除了家具和裝潢本身昂貴之外,中式風格有個更要求的點,那就是空間形狀。中式風格對空間大小非常苛求,當代生活能使用中式風格的空間,大抵只有兩個「客廳」和「書房」,反倒是臥房的案例較少。
不管是明式還是清式客廳,都對空間的大小非常要求。若沒有足夠大的空間,很難擁有個氣派的樣子。不只是講究家具材質和氣派,若沒有足夠多的椅子數量,恐怕也難有個中式的樣子。而就算是書房,以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及文化,還會在家中保留書房的也實在不算多了,因此中式書房當然也不算多。
看房子時,經常看到部分中古屋會有個和室。為什麼同樣高價的日式卻可以實作? 因為和室需求的空間不高,畢竟從前茶室的大小就不大,家具也少,主要還是以裝潢時的木作為主。而若我們看向北歐、法式、美式或英倫風,你會發現這些風格對材質的要求遠比中式來得低,也有符合各種空間需求的實作方式。
另一個問題是中式裝潢和當代生活有些落差。我們所知道的中式裝潢,多半是富貴之家,不講究其功能性,在乎更多的裝飾性、形式性,其目的是為了營造社交氛圍。而當代中產階級的客廳,多了個從前沒有的電視,那怕如今人人都有個智慧型手機兒少看電視,還是會放個電視作為客廳的主角。更講究的家庭會將電視置於娛樂室,不過若以整個家為考量,臥室、衛浴、娛樂室、電競室等,實在不容易真正營造個甚麼完全以中式風格為主的家。
還一種情況是,當代人的社交,即便是富貴之家,都會另闢招待所,而非富貴之家的社交也多利用市區的咖啡廳或餐廳聊天。中式大廳本就為了社交而設立,而當社交的需求逐漸變少,加上大家族逐漸化作小家庭後,連家族內社交的需求也逐漸變少。自然傳統中式風格的家居,也就越來越少。
想想也不是沒道理。19世紀全球工業革命時,中國並沒有同時進行工業革命。同時19世紀也是資本主義爆發的時代,隨著民主化和資本主義的盛行,歐美比起過往更加強調「個人」的空間,哪怕連日本都經歷過這段歷史。
因此我們所熟知的許多裝潢方式,都是以個人作為出發點,但中式裝潢因為沒有經歷這段歷史,所以還是以「家族」為出發。所以當然的在這民主化強調個人空間的年代,中式裝潢不興盛。
最後,齋主也只是略懂略懂,附上曾在漢寶德《如何培養美感》中看到,漢院長畢竟也是國內美學的一方大師,書中附上院長家中的起居室和餐廳一景,我認為這應該就是中式風格於當代家中最好的呈現方式之一了。
如何培養美感漢寶德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文方塊字的結構,在視覺上在美感上,在文字的氣行上,自古以來,為直排而設。中文是中文,英文是英文,中國人不必都爭着做英國語文的殖民地,不但中文語法歐化:不說「宣佈」,說「作出一項宣佈」(Make an announcement),不說「尊夫人」,說「你的另一半」(Your other half);連文字的排列也像中國大陸一樣,模仿着英文書刊橫排。
在日本,我看見日本的報紙、書籍,都是直排,我很感動。為什麼日本擺脫英文排版電腦程式的霸權,能堅持日本的文字氣行,一直都直排?日本的圖集,圖片旁邊的文字,也是直排,沒有什麼美國模式不模式。日本人自覺都愛國,對於西方文化,他們天生有懂得如何選擇和取捨的大智慧。日本首相參拜神社,穿英國十九世紀的燕尾服、戴高帽子,但是日本的出版物都直排。日本人愛國,也懂得文化。每次我走進日本書店,雖然不懂日文,看到酒店滿架的直排日文書,我知道誰繼承了中國文化的正統,真的很感動。
台灣已故知名建築師漢寶德曾言:「美感是一種國家競爭力,而美感的教育要從生活的環境做起。」在台灣力求進步、培養下一代美感之際,香港也是否應該做些甚麼,保持「東方之珠」的美名?但看到葉劉的競選 Logo,甚至是回歸 20 周年的 Logo,你又會問:哪個領袖才有美感帶香港前行?
詳細全文:
https://goo.gl/YsAmBl
延伸專題:
【阿嬋:當人類學遇上設計】
https://goo.gl/BPJMhr
【江皓昕:「小說餐桌」,舌尖上的文字】
https://goo.gl/gjjJao
【唐明:中史課的鍵盤俠風格】
https://goo.gl/aFFSgO
==========================
【 CUP 媒體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的日誌。
如何培養美感漢寶德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不是浪人寫的文章,但實在心有戚戚焉。最後一大段每句話都好重要。能不能從此「不要文創」,只要思考如何「呈現文化」?
(漢寶德為台灣著名建築師)
-------
漢寶德指出,「文創」一詞是台灣獨創,文創產業在歐美都叫「文化」產業。台灣人創造「文創」兩字,是因為「文創」比「文化」定義模糊,「套上感覺舒服,什麼都可以加進來。」但也因「文創」定義不清、包山包海,政府和民間都摸不清方向。
「我們玩弄『文創』這個名詞,把創意解釋為點子,把文化產業看小了。」漢寶德認為,台灣談文創的人多是「小聰明」。把古蹟變成咖啡館、把故宮名畫印上圍巾,都只是文創的「小聰明」,「對於我們所期待的文創時代毫無幫助」。政府不該再把心力資金放在獎勵這些「小聰明」。
至於台灣有那個產業符合他心中「真正的文創產業」?漢寶德想了一個禮拜,搖搖頭,「一個都沒有」。
「文化只要普及,就能產業化。」漢寶德認為,文創的「創意」,是把文化從少數人欣賞的菁英文化轉成「人人都能欣賞」,而不只是「把文化變成生意」。文化只要普及,人人都能欣賞、消費文化,文創產業自然形成。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文化普及化」,比方提倡美感教育。
漢寶德表示,如今台灣談文創產業,只重視文化的經濟效益、卻不重視文化的扎根普及。政府砸大錢推動「文創」產業,卻忽略國民「文化」素養的培養,「文化環境貧瘠,文創怎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