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795 公告李河泉老師-〈後疫情時期「再創高峰九堂課」〉
2020年初迄今,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全球陷入蕭條,
企業產生困擾。
我一直在思考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內容給大家,
這段期間,
老師總共拍了10支影片,
將視時機陸續推出,
並且大量研讀相關書籍,
加上訪談企業的相關痛點,
才決定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
推出〈後疫情時期「再創高峰九堂課」〉。
經過這半年的觀察和準備,
老師希望至少其中一堂課的內容,
可以滿足企業或主管學會面對目前的困擾。
「再創高峰九堂課」將自今年的9/13到明年的5/16,時間和內容如下:
----------------------------
9/13<帶領恢復信心的煉心領導學>
在後疫情時代,主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回同仁「修煉過後的心」。
尤其在不同的局勢下,同仁的心態被影響,紀律收到了挑戰,危機造成決策上的威脅以及幾乎無法收尾。
這堂課的目的在提供有效率的步驟做法,讓主管可以實際學習並且運用。
----------------------------
10/18<運用IDP(個人發展計劃)啟動同仁工作意願>
即使在疫情發生前,許多企業主已經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對於工作認同度的下降,而且從員工面試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許多值得企業研究的心態變化。
企業應該要有個認知「這些人不是來找工作和討一碗飯吃的」,課程中會談到最新的「SRI (Simulation+ Roleplay)面試法」,以及「啟動同仁工作意願」的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個人發展計劃,結合公司業務需要及其個人發展意向,希望真的能讓企業和員工雙方溝通達成共識。
----------------------------
11/15 <危機下的同仁溝通技巧>
遭遇疫情危機,許多企業最困擾的就是希望同仁們「願意顧全大局,共體時艱」,
但是該如何讓同仁「心甘情願」的能夠顧全大局,共體時艱?」,「如何向同仁宣布無薪假等可能影響同仁權利的措施?」,該怎麼說,才不會引起同仁的反彈,甚至讓同仁願意調整心態,共同支持公司,提供企業主管們在危機下的溝通技巧和實際做法,都是這堂課的重點。
----------------------------
12/20 <找回信任的客戶關係管理和客訴處理>
在疫情時期企業為了生存,難免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對於許多客戶的互動勢必會造成不小心的傷害,這不是企業希望的,卻無法避免。
如何體察客戶後疫情的需求,在顧全自己的考量下也顧全客戶,必須做到兩件事:
1、彌補疫情時期造成的客戶傷害
2、找出一套遭遇危機時的客訴處理方法。
----------------------------
1/10 <後疫情下的商業談判和議價技巧>
疫情過後,許多企業業績受到影響,接下來勢必急起直追,為了強化獲利能力以及滿足年度目標,企業們勢必錙銖必較,對每一分錢都更加在乎。
此時此刻如何與客戶應對,既要達成目標又要製造雙贏,在談判上和議價的技巧上,必須有不同於過去的做法,才有可能突破客戶目前的心防,甚至各退一步才能達成雙贏,將是這堂課的重點。
----------------------------
2/21<打造逆境下的高效變速團隊>
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多數的企業和同仁,都降低了效率和速度,如何打造高效和變速的團隊,就成了主管目前最新的挑戰。
所謂的「變速」,是希望團隊同仁能夠心甘情願「變成公司需要的速度」,說起來很困難,但是至少找出一套可行的做法。
疫情下的主管常常碰到上下難為的情況,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公司的使命,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大腦,才能改變同仁。
如果真的願意改變自己的主管,才歡迎來參加這堂課程。
----------------------------
3/14
大多數的企業都習慣使用KPI,這種從上而下的績效考核制度,許多公司慢慢發現無法完全帶動人心。
從Intel和Google的成功案例,許多企業對OKR開始重視起來。
希望學習OKR,找出自下而上,增加同仁心甘情願的想法,真正達成上下一心的共識。
「讓同仁真的願意配合公司的腳步達成目標」將會是這堂課的重點。
----------------------------
4/11 <從知名企業談企業文化再造>
許多企業在前一陣子發現了文化制度的不足,因為在企業順風順水的情況下,看不出大家對於文化的不同意見,一旦瀕臨彼此權利義務的衝突時,才發現企業文化只是表面的想法。
這堂課老師將會引用許多知名企業,例如Google、Netflix、Bridgewater、Intel、Nike、Uniqlo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並且在現場讓同學們有機會實際演練,設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企業文化做法。
----------------------------
5/16 <提振信心的帶心當責技巧>
所謂的「當責」,指的是「讓同仁『當然為最終結果負責』,以及如何讓同仁『當仁不讓,責無旁貸』。」
在承平時期要維持上下的互信或許還做得到,經過疫情的衝擊,許多同仁對於公司的信任感大幅下降,該如何挽回這項信任的危機,是許多主管的重大考驗,也是在課程中老師希望傳達的重點。
----------------------------
雖然這九堂課花了老師不少時間研究和準備,
但是目前預計只開一梯次,
招收學員數30位,
額滿為止,
如果沒有報到名的同學,
就只好明年請早了。
報名網址如下: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06071517411228210223
今天端午連假第二天
上半年危機似乎 逐漸平息
下半年急起直追 不能停息
各位河粉早安
PS. 李河泉老師的內容都歡迎分享
#連續假期可以讓身體休息但是讓心思考學習
#我們希望疫情不再發生但是企業不該一痛再痛
如何塑造企業文化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為什麼要創業?真的是這樣嗎?】
武漢肺炎正為全球帶來了健康、社會、經濟的衝擊。對許多創業者而言,這段期間很有可能遭逢了前所未見的劇烈挑戰。但是換個角度想,在此時刻,如何面對災難、逆境、挫敗,也正是創業者重新認識自己的好機會,很有可能發現了在繁榮時期不曾顯露的人格特質、創業動機、策略思維、執行方式⋯⋯。
矽谷知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合夥人 Michael Wee,近期在 Forbes 網站上,建議創業者問自己 6 個問題,為往後的創業旅程做好準備。身為創業者,這些問題,不論自己或外人,也許都問過很多遍,但在面對劇烈變動的外在環境下,不妨重新再問自己一遍,說不定能發現不同的自己。
1. 你為什麼要創業?
有人是發現並想解決問題,有人是想證明自己,也有人希望為世界創造獨特的存在意義或價值,或是希望追求更高的財務報酬。了解自己創業的動力與信念,當在旅途中遇到無法預期或避免的艱難時刻,將因此找到自己的指南針。
2. 你擅長的能力是什麼?
一家成功的新創,需要創辦人擁有全方位的知識與學習能力。了解自己擅長的能力,將有助於創業者建立互補的團隊,並聚焦到合適的市場或要被解決的問題。
3. 你的人格特質是什麼?
你是事必躬親還是充分授權?你是穩健保守還是積極冒險?你是重視流程還是更成果導向?這些問題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重點在於誠實面對自己的人格特質,將有助於確定自己該扮演的角色,以及圍繞著創辦人建立起合適的團隊。
4. 你的價值觀是什麼?希望價值觀如何塑造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通常建立在成立初期階段,並且很大程度是由創辦人的言行舉止來定義。這段非常時期,正是考驗、淬煉創業者價值觀以及企業文化的時候。
5. 你如何定義創業成功?
了解這一點,將幫助創業者以此逐步建立起一家企業。在創業初期,保持靈活與彈性是生存必須,但也不要忘了自己對成功的定義,這將可協助創業者建立相對應的基礎,並作出符合長期目標的決策。
6. 你準備好艱苦的創業旅程嗎?
創辦人、CEO 絕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頭銜,更像是一種責任或使命,真的背負過的人就知道。在創業的旅途上,你願意犧牲什麼?什麼是絕不可放棄的原則?是否有足夠的個人安全網?最近這段時間的考驗,有改變或強化你在這方面的想法嗎?
by Antony, AppWorks Communications Master
如何塑造企業文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人類新生兒的發展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同物種的他者對於個體發展的重要性,這從小猴子的發展也可以看得出類似的狀況。如果小嬰兒在人力照護不足的機構中長大,可能會有容易哭泣、退縮、憂鬱,以及體重減輕、睡眠困擾等身心問題產生。當這些嬰兒長大,對於跟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也會經歷困難。
所以照顧者不僅僅是提供嬰孩成長所需的生理養分就夠了,還要藉由肢體與口語互動傳遞愛與關懷,給予嬰孩充分的心理滿足。當照顧者跟寶寶與幼兒進行適當的遊戲,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愉悅的經驗,這能為大腦的神經元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所以人際關係的品質,也就是「他人的力量」,對於人類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直接影響最基本的生理結構。而大腦未良好發育,則可能進一步損害往後的心智能力。
從嬰幼兒期,一直到兒童青少年,除了家人之外,老師與同儕對於一個人的適應,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當家庭功能不彰時,孩子能跟家人以外的成人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常能深切而悠遠地對一生有重大的助益。
不管是身教的概念,又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再再強調以身邊的人所構成的環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性格與作為。
在現代的智力理論中,也提到智力的展現,跟一個人能不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或甚至創造新環境,來增加自己適應的能力有關。就像是一個領導者並非在所有智力層面都能有超卓表現,而是他懂得尋找合適的夥伴,來彌補自己的短處,讓個人長處或集體優勢得以發揮。
就心理治療來說,良好的治療便是提供了一個讓當事人成長與改變的支持環境。甚至有人認為,當事人與治療者關係的品質,是治療產生效果的主因,而治療者的理論知識與治療技術只是其次。換言之,所謂的心理治療,可說成是將改變的動力,逐漸還給當事人的過程。
不管我在執行個別或團體治療、工作坊,又或者是演講與出版,這些或深或淺的心理衛生工作,常有不少人給予正面的回饋,認為自己的正面改變是由於得到了我的幫助。我常討論各種維繫心理健康的知識,也介紹不同資源,讓想要用心理學知識自助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清楚的意識下,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從「治療」走向「自療」,能肯定自我與信賴自己,為自己負責與做決定。
當事人或許剛開始依賴關係,讓理智能重新運轉。最後希望這些力量回到當事人身上,從治療關係中獨立出來,並且在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帶來較佳的健康狀況,也能降低死亡率。高社會支持的人,也比低社會支持的人,更能應對壓力,並且有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也就是說,一個充分為自己身心健康負責的人,能經營健康的人際網絡,願意求助也是一種能力。懂得求助的人,除了慣於克服可能被拒絕的挫折感,還能增加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更強化彼此的關係連結。
我們一般討論的「連結」,在這本書翻成「聯繫」。這本書的重點是,藉由人際間「真正的聯繫」,我們才能汲取他人力量,並且相互支持。
「所謂真正的聯繫,就是可以讓你做完整、真正、不帶絲毫虛假的你,可以讓你投入全部心、靈、與熱情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的兩造都完全呈現,彼此相知,而且也相互投入。任何一造都能坦然與對方分享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與需求。」
這種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關係,就作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經過個人的努力而得到。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要生存,想做的事情一多,像是經營一家公司,至少需要幾個他人來組成一個社群,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超越自己的限制。
作者在書裡面也以經營家庭為例,不但談到了教養中常提到的自主與責任的界線,而且還引用了腦科學研究,討論關於正向與負向回饋的比例如何調配,對一個人最為合適。
「研究結果顯示,當每接獲一個負面訊息就能接獲五個正面反饋時,我們的腦反應最佳。根據商務研究,最佳比率事實上是六比一。表現最好的人接獲的正面對負面反饋比是幾近六比一,表現最差的人的正、負面反饋比是幾乎相反的一比三。表現最好的人每聽到一個負面反饋會聽到六個正面反饋,表現最差的人聽到的負面反饋比正面反饋多出三倍有餘。我們當然需要負面反饋(有了它們我們才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但比率與口氣要對,讓我們的腦可以接受。」
對於我們文化裡的父母來說,暫時把正面與負面回饋的比例調成接近一比一,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短期目標(現實中負面回饋的比例常遠遠多於正面回饋)。父母就是家庭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是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在這本書裡談到了不少關於「真正的聯繫」的特徵,還有實際案例,以及經營這種關係的具體作法。像是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以及運用傾聽、信任與溝通,還有避免掉入受害者陷阱等。
基本上,套用我的說法,是當事人藉著這樣的關係,能啟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能量。然後這樣的能量,還能在關係與團體中相互激盪,形成正向的循環。
願我們能藉者像作者這麼有實務經驗與智慧的「他人」,讓我們在遭遇困頓時,翻開這本書,就能找到如知交好友般的支持,幫助我們重新振作。然後因此充滿活力,也活得更自由。祝福您!
.
以上文字取自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