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生幾個小孩最剛好?這篇跟大家分享。
-
有人說小孩是人生重要的一堂課,這我很認同。
這是一趟長達十幾二十年以上的漫長學習之旅,將不耐煩的個性慢慢磨掉,更有耐心,拖拖拉拉的習慣改掉,更果斷更有效率,頑固的自我意識打破,更懂得自省;更重要的是懂得付出愛,如何充滿愛、卻又不溺愛,又是門需持續探索的課題,學會這些,也讓自己的人生好像又更圓滿了一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SDN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心理S03E08-Part 1】為什麼無法更改掉發脾氣的個性?人類並不真的需要愛情?如何將有害的憤怒轉變為有益的憤怒? | 練習自己的第七感|SDNY 02:01 大眾認為發脾氣的背後意義 06:43 是什麼驅動力讓我們憤怒? 10:52 欲望與真正需求的混淆 14:17 人類並不真的需要愛情...
如何改掉自己的個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最愛的卡通
有人看到我說我最喜歡的卡通是 #櫻桃小丸子、 #海綿寶寶、 #飛哥與小佛 後感到驚訝。
讓我來稍微介紹一下我為什麼喜歡他們。
【櫻桃小丸子】
這個卡通可貴之處,除了看的時候很療癒以外,還有他的每一個角色,沒有絕對的壞人,都是有血有肉、鮮活的圓型人物。
美環沒有容貌焦慮且是個愛狗人士、
丸尾在他媽媽告訴他要遠離濱崎這個壞朋友時,他生氣地告訴他媽媽,全班都是他的好朋友。
陰森的野口,她跟爺爺感情很好,且致力於研究如何搞笑。
總是嫌棄藤木的永澤,他因為家裡失火,常常提醒大家要小心火燭,而且是個兄代父職、非常照顧弟弟的好哥哥。
被說卑鄙的藤木,他是個有自覺的孩子,很想要改掉自己卑鄙的個性卻又常常糾結導致失敗的樣子,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面對自身缺點的樣貌。
每個看似不討喜的腳色,都有他們的真實可愛的一面。
加上我覺得小丸子跟我有相當多共通點:
又懶又愛賴床、愛發牢騷、偶爾會脫序、總是發生莫名其妙又多到不行的衰事,以及擁有一些怪異的朋友。
每集的情緒主軸幾乎就是:衰、無奈、尷尬、荒唐,每天都遇到很多煩惱,但仍然是一個開心的孩子,簡直是勵志片。
而且我跟作者櫻桃子(也就是櫻桃小丸子)同一天出生!我還去日本看了小丸子手稿,
櫻桃子跟海綿寶寶的作家,都在2018年過世,超難過的一年。
【海綿寶寶】
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海綿寶寶的內容很亂七八糟,
但海綿寶寶的作者,是一個非常懂得愛跟幽默的人。
他天馬行空的創意、以及擅長「預期違背」的搞笑方式,在創作中是非常不容易的。
拿我上禮拜節錄的對話舉例:
派大星:「海綿寶寶,你猜我手裡有幾顆糖?猜對了我就把我手裡的兩顆糖都給你!」 (光是這句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笑話了。)
海綿寶寶:「我猜五顆!」 (答案都說出來了還猜錯,給觀眾第一次預期違背。)
派大星把手裡的兩顆糖都給海綿寶寶,說:「猜對了,我還欠你三顆,下次給你!」 (明明猜錯竟然說猜對,給觀眾第二次預期違背。)
就三句對話,每句都是精緻的mind-blowing。
而且海綿寶寶熱愛工作又善良好笑,正面到不行。
蟹老闆的女兒珍珍是領養來的鯨魚,
蟹老闆超級愛錢,但是是個對女兒寵愛豪不吝嗇的好爸爸。
關於海綿寶寶裡面感人的對話,我上週在老楊的生日文中有寫了一些,
再補一句海綿寶寶對派大星說的:
「自從你在我身邊,我從來沒有羨慕過任何人。」
【飛哥與小佛】
飛哥與小佛每天都在後院創作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以一個文組太太的角度,我非常佩服編劇可以一直寫出世界上不存在的科技,
作者的異想天開讓我覺得很精采。
/
其實從我喜歡的卡通中,可以發現我對調皮這件事的容忍度本來就比較高,甚至是能去欣賞,
如果不能接受小孩看這種類型的卡通我覺得也無妨,
我之前也有寫過一篇給小孩學英文與科學的頻道整理,需要的請自取👉 https://www.facebook.com/mumumamagogo/videos/894122431193268/
#圖為我畫的海綿寶寶拉花
如何改掉自己的個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讚美,是語言中的鑽石
═════════════════════════
溝通與人際關係,決定一個人未來有多成功,
而學會真誠的表達感謝與讚賞,就是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樞鈕。
═════════════════════════
現在台灣的交通真方便,從宜蘭到台北幾十分鐘就到了。有一次去宜蘭演講,記得那一天外面下著大雨。
我在市政府站下車後,趕快把雨傘撐開,後面跟著我下車的是位年輕人。他問我是不是黑幼龍先生?我說是啊!他說中學時受過卡內基訓練,對他幫助很大。他表示自己個性太內向,常常不好意思跟別人互動,特別是表達讚美和感謝。受訓後覺得好多了。現在在新加坡的一家電子公司工作,然後我們就在大雨中互相道別。
記得我走了幾步以後,不知哪裡來的靈感,我又轉過身去,看了一下這位年輕人的背影。我不由得想像,這位年輕人要是一直不好意思讚美和感謝他人,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 學會表達感謝與讚賞,就擁有好的人際關係
我曾經說過:「性格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好性格會為我們帶來好的未來,為我們帶來好事業,好的家庭生活,身心健康。而這種好性格有幾個主要成分:自信、溝通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幾年前哈佛大學發表了一項持續了七十五年的調查報告,這項報告證明了幸福、健康的人之於他們的學問、能力,甚至與有多努力工作,都關聯不大。說起來真的有點不可思議,這項報告證明了溝通與人際關係,決定了一個人未來有多成功,甚至身體有多健康。
學會真誠的表達我們的感謝與讚賞,就是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樞鈕。
此刻我要與你分享的,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體驗,即使給我一百萬元,我也不願意交換,我好想與普天下的父母分享這個體驗。
做父母的想要孩子在哪方面變得更好,有一個很簡單卻不容易的方法,你一定很想知道,那就是「多讚美他」。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得到肯定與讚賞後會越做越好。我在小學四年級時,有位老師說我的作文寫得很好,結果我就愛上了寫作。以至於到了八十歲還在寫,而且還出版了三十幾本書,你看讚美就是這麼奇妙。
我常常想,要是我的數學老師也常讚美我,算術答錯了,不會罵我怎麼那麼笨,我的數學可能會很好,後來我可能就往理工方面發展了。
一九八○年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離開休斯飛機公司,轉到光啟社工作,這個重大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我會放棄原來高薪的工作?因為丁松筠神父欣賞我,對我的領導管理能力有很高的期望。坦白說,那時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他所說的那麼好,但既然他真的相信我很會領導與管理,我就真的努力活出了他的期望。
■ 讓孩子覺得他很重要,最有驅動力
父母也常對孩子有這樣的期望有多好!他們也會活出父母的期望,人為什麼會這樣?特別是孩子?
知名教育家、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認為,人性本質中,最強的驅動力就是重要感。你可以用要求、命令、威脅、處罰等方法,促使孩子用功念書,或改掉壞習慣。但這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實用主義的教育家,也是胡適的老師──杜威博士卻認為,讓孩子覺得他很重要最有效。
人在受到讚賞、激勵、肯定的時候,最有重要感。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哈佛大學教授,現代心理學之父,認為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人性心理學始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將重要感列為高層次的需求。
尼采更倡言,人一生做任何事都是為了獲得重要感,有的人會藉著罵人、打人、惹禍來獲得重要感。真的很可悲。
能在家中藉著積極正向的方法,滿足周邊人的重要感,特別是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你們家會是三贏的狀況:孩子「好」,爸媽不操勞,親子關係更好。
■ 間接讚美讓人心服口服
一九七六年我們住在美國加州的時候,有一天我們的鄰居和他十五歲的男孩從我們家前面院子經過。當時我正好在草地上跟小孩玩,他們經過我身邊時,鄰居對我說:「我真的為這個小子覺得驕傲。」
因為他的小孩剛剛通過童子軍羅浮第七級的測驗。我聽得出來,他是要講給走在前面的兒子聽的。但他這個讚美激發了我的思考,怎樣才能真誠的讚美我的小孩?
另一個故事是,我的二兒子黑立國念醫學院的時候,他的一位好同學家住在阿拉斯加。放暑假的時候,他邀黑立國去玩,在他家裡住了一個月,我的小兒子黑立行也跟著一起去了。
他們在阿拉斯加玩得很開心,常常一起去釣魚,到山谷健走去看大禿鷹飛翔。當他們要回家的時候,這位同學的爸爸也是一位醫師,跟我的兩個孩子說:「你們回家以後,請幫我跟你的爸媽說,他們真的很會教養好孩子。」
我知道,這位醫師是要讚美黑立國和黑立行,可是他用了這麼好的方法來表達對我孩子的讚美,真的令我羨慕。
我問黑立國,你們在他家有什麼特別好的表現嗎?立國說,他不記得有什麼特殊的表現,只記得每天早上一定會問候同學爸爸早安,會清潔自己的衣服、自己做早餐。
這些事讓我想到,他們在自己家裡也這樣做,我怎麼從來沒有讚美過他們呢?讚美有很多種方法和方式,有時用直接的,有時候是間接的,還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來讚美,其可信度更高。
■ 問題式讚美可信度更高
三、四年前我女兒帶著小孩回台灣玩,住在我們家,有一天只有我跟十七歲的Andy 在家。我不知道哪來的靈感,很自在的問Andy,請告訴我你的三個優點。
你可以想像得到,一個十七歲的男孩是多麼愛耍酷,他立刻回答說:「沒有。」
我沒有放棄,我跟他說,一定有,於是我就先講了自己的一個優點,然後等他回答。
一會兒後他說:「我覺得我很Positive(正向)。」我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他很愛打排球,雖然他們班上的排球隊屢戰屢敗,他還是很愛玩排球。
我就跟他說:「你還有一樣事情,證明你真的很正向。記不記得你跟上一個女朋友分手的事?你難過了一下子,立刻就恢復正常了,你們依然是同學朋友,你真的很正向,沒有因此陷入低潮。」這時他的兩個眼睛瞪著我,表情滿正經的。
接著我就問他第二個優點呢?他很快就回答我說:「我覺得我很關心(Caring)。」我也問他為什麼覺得自己很關心別人,他舉出的是一件小事情,好像是牽一位老太太過馬路的經過。
我就告訴他小時候他就有這個特質,幼兒園老師跟我和他媽媽說過,園裡有個自閉症的小朋友,每天都不知道排隊領點心牛奶。
老師留意到,常常都是Andy 去牽他的手,帶他去排隊領食物,也常常會看到
Andy 牽著這個小孩的手散步。「哇!你真的很關心別人!」Andy 的兩個眼睛更有神了。
還有第三個優點呢?他說他很能自律(Self-discipline)。他很愛打電腦線上遊戲,又了解不該花那麼多的時間在電腦遊戲上。於是他就自己規定,只有在星期五、六晚上才可以玩,結果真的做到了。
我聽完後就跟他說:「你真的很自律,記不記得你曾經要求自己,在復活節前一個月不吃冰淇淋。小時候,特別是一家人去遊樂場玩時,幾乎人手一支冰淇淋。你一個人躲得遠遠的,眼睛閉起來,強烈自我要求做到自己的承諾。」
■ 你可以講出孩子的三個優點嗎?
哇!那一天我真的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
我用問問題的方法,幫助年輕人去思考自己的優點,找到證據並幫助他肯定自己的優點。相信他會因而更喜歡自己,再接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以後會更上進,變得更好。
既然讚美這麼有用,能為孩子帶來這麼強烈的重要感,能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潛力,能幫助他們更有自信,克服挫折感,為什麼我們還是做不到呢?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常常留意的、跟小孩說的,都是他的缺點、做得不好的事情。他做得很好的事情或者優點,都視為理所當然。
記得我在慢養父母班,上課的第一天早上,我請每位同學想想出孩子的三個優點。有位媽媽說她一個都想不出來。結果到畢業的時候,這位媽媽想到了孩子的四個具體的優點,她寫信告訴我,她是多麼的興奮,而且想再回來複習。
其次是我們由於不習慣,或者小時候也沒有受到父母的讚美,所以現在要說出口,會覺得很肉麻、很尷尬。
記得有一次我在上海教父母班,有一對從河南鄭州來的父母,他們帶孩子一起來。當時這個訓練課程是在旅館的會議室舉辦,他們就住在旅館裡。所以在練習讚美的時候,我請他們回房間當面讚美小孩。十五分鐘後再回來上課。
回來後我問他們,練習讚美的效果如何?
這對夫妻彼此看看說,小孩在看電視,所以沒有讚美。可見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真的不容易。可是一旦做到了,那種感覺真好!
其實表達讚美,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舒適圈,好比寫信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有些話面對面時不好意思說出來,可是寫信的時候就能表達得很感人。每隔一段時間,我的四個小孩都會收到我給他們的信,信中常常是我對他們的真心讚美。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在外地念書,也可以定期寫信,向他表達你的讚賞,效果也是一樣的強烈。孩子會有很深刻的印象,也會好好保留你的信。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會常常遇到許多感人的案例。例如在工研院的課程中,在練習寫信的那堂課上,有位女士寫信給婆婆。信中告訴婆婆,她多麼的感謝婆婆,生了這麼好的一個兒子給她當老公。結果婆婆感動得不得了,送了她一顆大鑽戒,她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這故事,全班同學都很開心。
■ 學員給父親的一封信,讓他永生保存
還有一位人力資源高階主管說,她上卡內基訓練的時候,寫信的對象是她爸爸。幾年後爸爸去世了,兄弟姊妹都回到家中,在整理爸爸的遺物時,在書桌抽屜裡發現了這封信。信封上面寫了一句話:「此信永久保留。」她當場把這封信內容念出來,家人都淚流滿面。
另一位高雄的電子公司董事長,他給我的賀年卡上寫了一段話。他說在培訓期間,我要他們每個人都寫一封信給最敬愛、影響自己最深的人。於是他寫信給父親,那時父親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過一段時間就去世了。但令他覺得安慰的是,爸爸是帶著這樣的好心情走的。
這也證明了連我們成年人得到肯定後,也會覺得這麼的貼心,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會因重要感得到了滿足,而踏上一條康莊大道。
.
黑老師的教養叮嚀
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得到肯定與讚賞後,會越做越好。
.
本文摘自
《#不管孩子_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
作者:黑幼龍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您可以說出自己的三個優點嗎?
我超級喜歡心理學,也花很多時間研究各種心理學,我很認真去面對我喜歡的事物,我也不太去講人的閒言閒語……
我有時講我的優點,會被說自戀。所以沒什麼特別的場合,我通常不會講。但我喜歡跟孩子談,談孩子的優點,然後雙方都愉快。
肯定他人,然後自己愉快,這筆生意多划算。就不要講其他還附帶超多好處的,對人對己都有益。
祝願您,能覺察文化對我們的制約,多享受能看見美好的喜悅!
如何改掉自己的個性 在 SDN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心理S03E08-Part 1】為什麼無法更改掉發脾氣的個性?人類並不真的需要愛情?如何將有害的憤怒轉變為有益的憤怒?
| 練習自己的第七感|SDNY
02:01 大眾認為發脾氣的背後意義
06:43 是什麼驅動力讓我們憤怒?
10:52 欲望與真正需求的混淆
14:17 人類並不真的需要愛情?
16:26 如果你對快樂的定義是滿足欲望,就會比較容易感到憤怒?
18:13 為什麼無法更改掉發脾氣的個性?
19:14 你可能已經熟悉心中認定的自己
20:37 憤怒很有用所以不想放下
22:20 緊抓憤怒不放以便逃避責任
23:53 過度對外依賴會阻撓你負責任
24:55 自我反思可能會讓你感到不自在
28:05 如何將有害的憤怒轉變為有益的憤怒
29:02 首先必須認清自己正在受苦
29:38 自我覺察(超脫)
32:28 教養內在小孩
38:06 將感知的自己與觀察的自己分離
39:41 憤怒日誌
——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sdny/id1520373168?l=en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3XP7NPmT773pi9OLx5cmJ
|SoundOn: https://sndn.link/sdn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dny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