➊. #哥哥你听见了吗?
回想这五百多天,孩子们在家逐渐解锁了好多新技能。哥哥掌握了好多网课前后必备的操作程序(我八岁时都没碰过),弟弟自理能力也跟着哥哥一起学会很多生活技能,例如自己站在衣橱前挑选衣服、自己更换、收拾自己吃完的碗碟、自己上厕所、本周最新:#自己冲水!
这是哥哥教会弟弟的一件生活小事。「弟,你洗手了吗?」科比就像我们家的卫生部长,他会关注弟弟的卫生习惯,然后最近也努力教会弟弟自己用力按下冲水。弟弟终于懂得如何使力,自己冲水了!
「GorGor~你听到声音了吗?」
弟弟很可爱,刚学会冲水后,第一时间跑去上着网课的哥哥身旁,发问。
听见两兄弟对话,我笑了出来。弟弟的奶音单纯又直爽的寻求肯定,哥哥略显稳重又笃定的声音回应支持。真好!
大家在家,学着相信孩子。
他们总会教会彼此一些事。
转头,我谢谢哥哥教会弟弟。
然后,也谢谢弟弟努力尝试成功了!
◽ ◽ ◽ ◽ ◽ ◽ ◽ ◽ ◽
➋. #让孩子活得没有偶像包袱
弟弟第一反应,不是若无其事,而是真有此事的跑去要哥哥给他肯定。这举动,我先会笑,是因为好可爱的四岁三周大的弟弟,他大剌剌展现内在小孩的情感需求上,当下最渴望的支持。
他不是要妈妈听见,不是问爸爸听到没?而是哥哥。因为哥哥用心教他好多次,我猜想他也知道哥哥的苦心,也向往自己能像哥哥一样有能力自己完成,所以第一时间跑去问哥哥。
四岁的开灯马,纯真的举动,完全不含任何 #成长添加物,没有过多的反应,就是只想让哥哥知道 #我会了!
真的很喜欢看见孩子的内在小孩跑出来玩耍的样子。我不要他们长大,太快。
四十岁了,也要这样互动,好吗?
◽ ◽ ◽ ◽ ◽ ◽ ◽ ◽ ◽
➌. #抱稳八岁的哥哥
哥哥越来越成熟懂事,我们就越喜欢逗他玩,让他保有小孩该有的童真。昨天,好难得看到他和爸爸相拥,那画面太美,可以去马先生 XiaoMa 小马 那里欣赏。
这一抱,提醒了一些事。上周兩父子吵得好兇,但和解速度也好快,我充分有机会练习有效沟通法,把萨提尔和正向教养的笔记拿出来实践。
“你那么激动生气,是因为你很在意爸爸,很爱爸爸,所以听到爸爸那么说,你控制不住,发火了,是吧?”
“嗯”
“妈妈会和爸爸也聊聊,让爸爸知道你的心情和感受,好吗?”
前后省略一万字。(细节有机会直播聊育儿再慢慢说故事)但那段对话,我感觉自己在 #运功,努力扑火又需要理解彼此的感受和反应。所以事后很饿(误 =.=)
所以,看见八岁大儿子因为爸爸一些举动感动得 #跳高高相拥,(科比长肉了这动作不容易 😆)真是 #一抱泯恩仇 吖!
◽ ◽ ◽ ◽ ◽ ◽ ◽ ◽ ◽
➍. #今天没直播
早安星期天,我是秋月。今天你有什么计划呢?我的计划就是 #好好休息,写完四点,专注陪孩子爱人家人,啥都不做(写是这样写,妈妈怎么可能啥都不做呢,还是要做家务换床单)。
周一至五实在太多事需要分身,之前也连续八个周末两天直播分享好物,今天特意不安排直播,真正的放假一天。
WFH太久会错乱的。希望你也一起放下公事,好好回到自己,做些自己喜欢又发光的事哟!
.
#秋月四点记录 #生活2208
#最后一次到公园晒太阳拍家庭照
#我们都期待着能安心到公园奔跑的那一天 ❤️
如何放下偶像包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少人讀了《#過度努力》之後,會發現好像裡面主角們的創傷多半與家庭有關,所以還是會忍不住想問我:
⠀⠀⠀⠀
「所以,自我價值感低落、有被拋棄或是不被愛的感受,多半都是父母造成的對嗎?但我們若成為父母,或已經是父母,要怎麼減少給孩子創傷呢?」
⠀⠀⠀⠀
其實,我主要不是想要寫「這一切都是父母的錯」啊(淚),雖然說主角裡有許多人,他的創傷經驗都與家庭有關,但我在許多地方分享都強調,那是因為,父母與家庭,是第一個形塑我們價值觀與自我看法的地方,父母也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人。
⠀⠀⠀⠀
當父母,也是很難的,特別是這一代的父母,很多教養資訊,有時候更擔心自己動輒得咎,而每個孩子又如此獨特。
⠀⠀⠀⠀
而我也認為,讓自己有機會重新詮釋這個主題,了解自己創傷,甚至理解父母的困難,接受對父母的失望(原不原諒則在其次,先看清楚就好),接手處理自己人生的「坎」,願意開始給自己一點溫柔,正是長大的過程。
⠀⠀⠀⠀
這也是我這次《過度努力》這本書,最想與大家分享的部分。
⠀⠀⠀⠀
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篇舊文~~
⠀⠀⠀⠀
當我們站在不同觀點,就會有不同答案,而這個答案是什麼,我們可以自己慢慢找。
⠀⠀⠀⠀
⠀⠀⠀⠀
【關於孩子的 #分離焦慮 】
⠀⠀⠀⠀
最近朋友看到社群版上的一些討論,關於假日父母、寶寶的心情,還有孩子的分離焦慮、安全感等等。朋友是個新手媽媽,看了文章之後,忍不住和我們聊:
⠀⠀⠀⠀
「孩子的焦慮,是否都需要父母來承擔?」特別是當父母真的有困難的時候。
⠀⠀⠀⠀
⠀⠀⠀⠀
身為一個單親長大的孩子,我也曾經有分離焦慮過。
⠀⠀⠀⠀
在剛開始唸心理諮商時,我也以為,我的分離焦慮或不安全感,是因為單親、爸爸不在身邊,媽媽成為我唯一的照顧者,於是我非常依賴媽媽所影響。
⠀⠀⠀⠀
⠀⠀⠀⠀
但後來我發現,這個「害怕被拋棄」的感受,其實也是一直以來,身為人類的最大「魔王」。這個感受,有時會被不一定是父母的人勾起。
⠀⠀⠀⠀
⠀⠀⠀⠀
例如,其實關於我的分離焦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驗不是媽媽,反而是奶奶。當時我四五歲就離開奶奶家,一直由我媽媽撫養我長大。因此返回奶奶家,都是一年一兩次的頻率而已,我和奶奶的相處時間並沒有這麼多。
⠀⠀⠀⠀
⠀⠀⠀⠀
回爺奶家時,有時奶奶會帶我去菜市場買菜,挑我喜歡吃的東西買給我,但她知道我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所以會買完我想要的東西,就帶我到附近的幼稚園,叫我等她,她買完再來帶我。
⠀⠀⠀⠀
⠀⠀⠀⠀
有一次,奶奶買完菜,忘記我在幼稚園,於是就直接走回家。我記得我在幼稚園看到奶奶的背影,簡直極度慌張加上痛心疾首,混合了「天啊奶奶忘記我了」跟「奶奶你怎麼可以忘記我」,於是我從後頭一路追趕,一直哭著、追著奶奶的身影跑回家。
⠀⠀⠀⠀
⠀⠀⠀⠀
那時候會有這樣的心情,是因為奶奶非常疼我,我很喜歡跟奶奶相處的時間。所以當奶奶忘記我的時候,我被拋下的孤獨感,以及不相信自己居然這麼不重要的感覺,讓我對那段回憶印象非常深刻。
⠀⠀⠀⠀
⠀⠀⠀⠀
後來奶奶還是忘記我幾次,但是後來的我,卻沒那麼難過了,有時候還氣呼呼的衝回家說:「阿嬤你又忘記我了。」
⠀⠀⠀⠀
⠀⠀⠀⠀
我想會有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我知道奶奶真的是忘記了,而不是不重視我。
⠀⠀⠀⠀
⠀⠀⠀⠀
應該說,我是這樣去解讀奶奶的忘記,而非認為她覺得我很不重要。
⠀⠀⠀⠀
⠀⠀⠀⠀
我也知道,在奶奶忘記時,我有能力可以飛奔到她身邊,這段路我跑了幾次,很熟。
⠀⠀⠀⠀
⠀⠀⠀⠀
現在的年代,親職教養的資訊十分容易取得,很多父母或者帶著對自己過去傷痕的同理與彌補,想著「我以前因為父母而這樣受傷,我絕對不要讓我的小孩也這樣」,以及對於自己小孩的在乎與疼愛,還有現在網路社會個人意見資訊發達(別人做得到,我怎麼做不到),因此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很希望自己能夠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也很期待,孩子的心理身體健康,一切完整。
⠀⠀⠀⠀
⠀⠀⠀⠀
而當孩子有一些狀況時,有些父母會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特別是媽媽😭),覺得是自己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才會造成這種狀況。
⠀⠀⠀⠀
⠀⠀⠀⠀
「分離焦慮」就是一個,當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比較黏自己;面對其他人很冷靜,而自己離開時,孩子會痛心疾首地哭著,總會讓媽媽非常揪心、有很大的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應該有自己的時間,但又覺得好累好累。
⠀⠀⠀⠀
⠀⠀⠀⠀
但我是這樣看這個焦慮的:
⠀⠀⠀⠀
⠀⠀⠀⠀
或許是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太美好了(媽媽提供的服務太好XD),才會在暫時失去時,孩子會如此的失落與失望。
⠀⠀⠀⠀
⠀⠀⠀⠀
是妳做得太好,而不是不夠好。
⠀⠀⠀⠀
⠀⠀⠀⠀
那也代表著,當媽媽離開,孩子面對媽媽在與離開的差距太大(或許身邊的人,沒辦法帶給孩子這麼大的歸屬感與安全感),所以才會更加焦慮。
⠀⠀⠀⠀
⠀⠀⠀⠀
就像我和奶奶的經驗。我太喜歡奶奶了,我也覺得奶奶很喜歡我,所以小時候的我,很想要跟奶奶一直在一起,不相信他會忘記我。
⠀⠀⠀⠀
⠀⠀⠀⠀
當分別時,這個焦慮一定會產生,只是,孩子後來是怎麼解讀這個焦慮的呢?是認為自己被拋下了、不被重視不被愛?還是理解,有的時候是大人的困難、不是故意的,例如我,覺得奶奶有時候會忘記,這就是她。
⠀⠀⠀⠀
⠀⠀⠀⠀
有時候,大人的行為怎麼做,不一定是重點(當然,傷害性的行為都是要避免的),而是孩子如何解讀、理解這個行為。
⠀⠀⠀⠀
⠀⠀⠀⠀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些孩子對於一些事情的反應就是神經很大條,可以找到自己覺得合理、甚至舒服的理由來安慰自己;有些孩子就是偏向高敏感、高需求,需要大人的帶領。面對獨特性極高的「人」,沒有一個方法,是放諸四海皆準;如果我用這方法教養小孩可以很順利,那代表我的方法適合我的小孩;當別人帶小孩不如我順利、或與我不同方法時,也不代表他一定是錯的、或者是不夠認真努力。
⠀⠀⠀⠀
⠀⠀⠀⠀
因為每個小孩,都是特別的。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的小孩與父母,面臨的是怎樣的問題與互動。不同的特質性格搭配父母或他人不同的行為,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理解。
⠀⠀⠀⠀
⠀⠀⠀⠀
而這些理解,可能就成為孩子或我們每個人自我生命的主題、準則,影響著自己後來的生活。
⠀⠀⠀⠀
⠀⠀⠀⠀
我也認為,讓自己有機會重新詮釋這個主題,了解自己創傷,甚至理解父母的困難,接受對父母的失望,接手處理自己人生的「坎」,正是長大的過程。
⠀⠀⠀⠀
⠀⠀⠀⠀
因為嬰兒時的我們,會很習慣認為父母、或是外在環境,都應該要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沒有理解父母的困難或環境的有限,以為我們沒有被滿足,是自己不夠好、或是不被愛;這些受傷與焦慮,會讓我們帶往其他關係當中,面對他人的拒絕或是困難,我們會變得難以理解、甚至會憤怒、攻擊。
⠀⠀⠀⠀
⠀⠀⠀⠀
或許,長大的過程,是慢慢的從覺得「父母應該要滿足自己」的憤怒與受傷中,慢慢學會「原來父母也有他們的困難、也不完美,就跟我一樣」而接受的過程。
⠀⠀⠀⠀
⠀⠀⠀⠀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對父母的失望,了解這是「他的困難」而非與「愛不愛我」或「與我有關」,我們對於身邊的關係,甚至和自己的關係,都會開始有不同的、合理的期待與提醒,而不至於拿對方的「困難」或「不足」,當作對方不愛我或不認真待我的證明,花非常多時間想要改變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大家一起互相苦苦相逼。
⠀⠀⠀⠀
⠀⠀⠀⠀
當我們能夠接受對父母的失望,不再用他們的困難來懲罰自己,我們才有機會不過度要求自己或他人,也能夠處理、接受對他人與對自己的失望。對於自我與他人,也才能更有同理心,而不至於一直深陷在自己的恐懼、受傷與焦慮當中,而變得憂鬱、憤怒,或非得在每次面臨拒絕與失望時,得向外攻擊。
⠀⠀⠀⠀
⠀⠀⠀⠀
我想,修正自己內心對父母的期待,了解父母不是萬能,接受失望,承認傷口,負起自己的療傷與人生責任,這就是長大。而要長大,真的是困難的,需要許多努力和勇氣。
⠀⠀⠀⠀
⠀⠀⠀⠀
但唯有開始長大,面對我們心中的「坎」,我們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而不至於讓如影隨形的父母背後靈,影響我們一輩子的關係與選擇。
⠀⠀⠀⠀
⠀⠀⠀⠀
而若你身為父母,或許可以試著相信一件事:
⠀⠀⠀⠀
⠀⠀⠀⠀
有時我們會有困難、讓孩子失望的時候,你很難當讓孩子不受傷的父母。
⠀⠀⠀⠀
⠀⠀⠀⠀
(事實上,就算你做到了,孩子在外面的世界一樣會受傷,而你沒有接得好,孩子還是有可能把帳算在你身上XD,不是因為孩子就是愛怪父母,而是因為:對於孩子,父母就是這麼重要、卻也被想像成萬能的人。)
⠀⠀⠀⠀
⠀⠀⠀⠀
當你願意讓孩子了解你讓他失望,是因為你的困難,而不是他做錯了什麼;讓他了解原來萬能的父母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也幫孩子去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與思考模式怎麼去「看」這些事情......
⠀⠀⠀⠀
⠀⠀⠀⠀
當父母能夠跨越「感覺自己做不夠、害怕承認是自己的困難」的羞愧感,與放下防衛的憤怒攻擊時(才不是我不好,都是小孩的問題),而願意陪小孩去理解與面對那個「坎」時,這是非常強烈無我的愛。
⠀⠀⠀⠀
⠀⠀⠀⠀
放得下這個偶像包袱,也非常了不起的,因為身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萬能無敵的呢?
⠀⠀⠀⠀
⠀⠀⠀⠀
而兩個人一起面對「坎」,絕對比一個人的力量大很多。也因為你對孩子,就是這麼重要。
⠀⠀⠀⠀
⠀⠀⠀⠀
祝福大家。
如何放下偶像包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感謝 udn.com 聯合新聞網 專訪《過度努力》,文後還有「你是否過度努力了」小遊戲!!專訪內文在此~全文連結、小遊戲抽書與書籍連結請參考留言~~
.
【周慕姿專訪/被說工作狂是讚美?是你沒看見我的傷】 記者薛佩玉/專訪
.
.
你/妳的人生,像希臘神話裡的薛西佛斯那樣辛苦嗎?日復一日地推著巨石上山,像是被懲罰了一樣無法停止;但有沒有可能,詛咒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帶著只能贏不願輸的意念生活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心理諮商師周慕姿繼暢銷書《情緒勒索》之後,今年3月再推出一本讀著讀著會讓人流淚的力作《過度努力》,帶讀者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
.
.
周慕姿在接受《聯合新聞網》專訪過程中笑語不斷,她坦承書寫《過度努力》,其實是「渡人也在渡己」。「看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哭得希哩花啦,書中的個案就像是我。經由閱讀,也同時走上療癒的旅程,但每個人的『正確答案』都不同。」書寫和閱讀猶如剝洋葱一般,又像是朋友相伴左右,藉著讀別人的故事,開始碰觸自己的內心。
.
.
☆工作狂的A型人格是讚美?
.
如何發現自己或旁人是「過度努力者」?周慕姿認為,與過度努力的人共事,很快就能發現對方對100分的標準是不同的。「特別是在很多小事上面」。過度努力者自我要求和效率很高,對旁人也很難不高,有時也會很容易被這種人格所吸引。但相處久了才發現,過度努力者處理事情往往會跳過「自己的感受」這關,直接解決問題。
.
.
周慕姿笑稱,跟過度努力的人共事時,當對方吐出心聲:「我其實已經降低很多標準了」,可能會更氣結。在資本主義當道的國家,「過度努力的人,在社會上是被支持的。」對於別人形容他是「龜毛」、「工作狂」、「神人」等綽號,好像「一邊罵他,一邊也在稱讚他」的那種迷思,無形中會加深「努力」的力道。
.
.
當發現自己是「因為想逃避一些事,而選擇努力」,甚至不敢停下來,就是過度努力的表現。她認為,過度努力的人,如同過著「每天好像都有人在打分數」的日子。完成挑戰得到短暫的快樂後,反而得到的是更多的恐懼感,「擔心下一次無法突破自己」。但周慕姿也強調,很多努力的人,若努力會感到快樂,就不能算是過度努力者。
.
.
☆「沒得選」狀態下 慣用舊策略解決過去的傷
.
.
究竟什麼是過度努力?周慕姿說,慣用最熟悉,並且曾經成功過的策略,去解決遇到的傷,是過度努力的人呈現出來最明顯的特徵。這樣的人很害怕被別人覺得自己沒用,便用最熟悉的策略去填補這種害怕,因為擔心被取代,而不停努力擴充自己,直到疲憊不堪,仍然停不下來。
.
.
過度努力者為何停不下來?覺得身心疲累時仍必須往前,周慕姿說,主要是認知出了問題,因為覺察到人生只剩一種選擇、「沒得選」狀態,才會出現過度努力的結果。她並進一步說:「任何事情只要出現『一定』,背後一定有問題。」讓人生變得沒彈性的背後,一定有某種傷口、害怕、恐懼,甚至是偶像包袱存在。
.
.
☆人生的標準答案應該問自己
.
.
這時就得問問自己怎麼了,特別是當你覺得勉強、辛苦的時候。「學會跟自己對話,才會發現承受太多。」周慕姿認為人生的標準答案,應該問自己。「真的這麼想要做這件事嗎?」、「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才能將眼前的執著放下,並且把「別人的感受、需求、評價」在心裡排序往後推。
.
.
至於害怕被取代或害怕退步的心理,周慕姿認為,大家普遍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觀念綁架太久,在不斷擴充自己的同時,忘卻了自己現階段最需要的東西。她認為,多數人的目標值都是望向別人訂下的。「如何建立自己的標準,找出自己最好的東西,好好訓練它,遠比不斷向外渴求更重要。」
.
.
☆承認我就是有「沒有辦法」的時候
.
.
本身是心理諮商師又是樂團主唱的周慕姿,坦言也有過度努力的問題。近期通告、新書宣傳滿檔的她,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她大笑:「人生就是有沒有辦法的時候。」學會放下,人生就會更快樂。
.
.
周慕姿總結《過度努力》一書最想傳達的就是「彈性」。會過度努力,是早已將「習慣的標準」內化,必須學會擴充選擇,還要會安撫自己,跟自己說:「現在我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麼。」懂得將自己的需求好好照顧,將自己的順位放前面一點。
.
.
☆學會自我安撫:過去的傷不會重複
.
.
周慕姿正色道,面對過往的傷痕如何被治療沒有SOP。每個人是獨特的,不同的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必須認知到「人生有些事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有些傷痕也是無法被跨越的。」但或許能有「自我安撫」的能力,理解到傷口「不被重複發生」,在就快掉回原本的洞裡時,學習跟自己說,「我並不會重複這樣的事!」,有機會不再用傷痕的框架持續框住自己。
.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新書分享會
3/28(日)15:00-15:30 高雄駁二誠品(大港快閃場)
4∕10(六)15:00 台南.政大書城
4∕17(六)14:30 台中.誠品園道店
如何放下偶像包袱 在 好集慣- 【好習慣】放下偶包,學習自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但多個研究發現,懂得放下偶像包袱,取笑自己缺點的人,其實更受歡迎,在人際圈子中更具魅力!原因是,擁有自嘲能力的人,不止懂得以幽默感化解問題,亦代表他們會承認 ... ... <看更多>
如何放下偶像包袱 在 【一天聽一點#131】「偶像包袱」就是你沒朋友的原因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需要「真實有趣」的朋友,對於完美的人,往往會讓我們敬而遠之。如果你想要朋友更多,不妨 放下偶像包袱 ,出點無傷大雅的糗,反而讓人更喜歡你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