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是逃避型依戀型人格嗎?
逃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每次對父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記得小時候,是標準的「鑰匙兒童」,鑰匙兒童一詞,原本指的是二戰期間,父親徵招入伍、母親外出做工,衍生出幼童長期獨留家中的現象。後來,廣泛的被定義為:常常一人回家或在家,缺少家長監督的兒童;鑰匙兒童的父母工作到很晚,孩子年紀還小就拿到家裡的鑰匙,放學後回到家中空無一人。
回家坐在樓梯間發呆,為了聽到從門口傳來摩托車停好的聲音,等人回家,這樣的孤獨感即陌生從小油然而生。
某一天我陪朋友買鞋,在一個非常奇怪的時間點,接到媽媽的電話:她說為什麼我們之間都沒有話說,是家裡成員中唯一的兩個女生,為什麼我們卻這麼疏離?
當這個提問丟出來的時候,愛面子的我,硬撐著說:不知道誒。沒有給予這通電話正面回應就結束了話題,聽到對方哽咽的聲音,撐到回自己家崩潰大哭,當鑰匙兒童長大了之後,大人們可以天天陪伴你,卻像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一樣,錯過了彼此最需要陪伴的時間。
下週母親節,代表我跟媽媽也有一年沒說過話了。
最近的人類觀察是從自己與母親的相處關係,發現人對待事情的態度。
要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她和媽媽相處的方式,去認識,屢試不爽,且透明。即便我們怎麼抗拒,這樣的連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星盤裡的十宮代表母親,母親是如何影響妳的一生。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自己的星盤十宮,看母親、看事業,很神奇喔!
#母親節#母親#寫字#媽媽#日常#愛#照片是令人想念的阿筆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者相處 在 妮啵NiB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作者|#強納森海德
類型|#心理勵志
讀感|
這次看象與騎象人,特地打開電腦,邊做重點紀錄邊閱讀,中間其實有一度想放棄,想看妮啵的感想再拉到最下面吧,關於感想及重點部分皆以自己的角度闡述。
(僅以本書簡介再加上個人理解做筆記)
【Part1】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人象對峙】
第1章-分裂的自我,使你產生心理衝突
「心智」: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心」:感性我;「智」:理性我。)
四種自我分裂:
1. 心靈/身體:心靈與身體是分開的,獨立運作,理智不能控制身體狀態,如:肚子痛。
2. 左腦/右腦:左腦接收右手足,專司語言;右腦接收左手足,善於圖形。
3. 理性/感性:沒有感性存在則無法輕鬆做決定;沒有理性則無法正常做判斷。
4. 控制化/自動化:控制化透過分析提供決定;自動化則依循直覺反應做決定。
第2章-是什麼讓你不幸福?
只有了解自我是分裂而非一體的、人有不同情感類型,才能幫助自己面對人生。
讓你不幸福的三種原因:
1. 情感促發效應:人類無時無刻都有情感,每件事物都有「喜歡、不喜歡」。
2. 負面傾向:人類的心理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好事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
3. 強大的遺傳基因:一生都得跟過度活耀的迴避系統苦苦搏鬥(左右腦腦波活耀度差異實驗)。
改變情感型態的三種方法
1. 靜坐
2. 認知療法(ex.掌握想法並寫下來,指出扭曲之處,找出替代方案及正確思考方式。)
3. 百憂解(就醫)
【Part2】我們如何相處【大象的力量】
第3章-互惠
「互惠之道」可以說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劑大補貼。(給予別人好處已獲得好處。)
第4章-自以為是
(高道德標準者一旦犯錯,便顯得格外諷刺。)
是什麼讓我們虛偽:
重視道德表象勝過真相、先做判斷,再編造說辭、無意識的自我膨脹、天真實在論。
(天真實在論:只有自己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
【Part3】追求幸福的方法【馭象之道】
第5章-幸福來自何處?
大部分由象主導,順暢地向前,騎象人完全沉浸其中,搜尋問題與機會,協助象順利前行。
幸福的兩個原則:
1. 進展原則: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還要幸福。
2. 適應原則:對清況判斷的基準是比自己適應的現況更好或更壞。
幸福方程式:H(幸福持久度)=S(基因)+C(生活條件)+V(可控因素)
第6章-愛與依戀
依戀與感情關係可能會帶給我們痛苦,就像沙特說的「他人即地獄」,不過,他人也是天堂。
(因有更多書籍專門介紹依戀障礙,這部分便對我沒有參考。)
第7章-逆境中成長
第8章-美德素養
(第7.8章感覺就是一般應知悉的勵志目標或建議。)
【Part4】追尋人生的意義【馭象而奔】
第9章-靈性的覺醒
關於對宗教的建議,即推薦應有宗教信仰得以找到目標及依偎。
第10章 人生的意義
幸福之道在中庸,理性與感性取得平衡,即無需過於勉強自己,何謂幸福?你覺得那是幸福就是幸福。象與騎象人取得平衡,即是中庸吧。
/
象與騎象人於我而言,我更傾向去瞭解更多專書,它像是一本大雜燴,加入非常多各種理論來作證自己的論點,但也因如此,常常看得模糊了焦點,反而覺得找不到重點,也因此才決定打開電腦紀錄各篇章的重點,有點比教科書還難吞的感覺,可能我還太弱,不過還是有我滿喜歡的地方,我比較喜歡的在於書中大量提及的各種實驗,實驗假設、實驗方法、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都挺有趣的,它像是一本專書,可以從中再找到你更想鑽研的心理學,但關於幸福跟情緒的方法,我相信還有更多更多可以探索,凡事沒有絕對。
Btw,這不是雞湯,但可以引導你探索自我。
推薦|🌕🌕🌕🌑🌑
(滿分5顆🌕)
#nibo推薦書 #nibo書說 #書籍 #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者相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孤寂是一種來自情感上的斷裂及封鎖,那麼,孤寂的人,感受到的孤單和寂寞,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來自嬰孩時期的母嬰關係。
並且可能是這樣的組合:「焦慮不安以及在照顧角色上退縮的母親」和「反應冷淡,互動性低的嬰兒」,在關係的依戀經驗上,母親關注在自己的情緒和角色調節障礙上,嬰孩迴避及封鎖對母親的接觸,積壓內心的不安和情感空虛。
這種組合,在成人後的「追逃型」戀人組合中常見。一個關注聚焦在自己的不安和不舒服情緒,另一個人則迴避,以封鎖的方式拒絕接觸。但其實關係中的兩人,對感情都感覺到失落和不安,前者很需要對方來安撫、協助和保證,後者則需要撤退和封閉,才能保持安全距離,好喘一口氣。
早年無法獲得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壓根子可能都不會相信這世界有人是可以讓他感受到安全及穩定的存在。如果在他最脆弱最需要照顧的嬰孩時期,身邊最重要的照顧者都做不到,他要如何再相信這世界毫無親緣關係的其他人,能接受他,並能和他保有合宜的關係距離,不會讓他受到太靠近的威脅,也不會讓他感受到疏離的不安呢?
約翰‧鮑比在進行依戀關係型態的實驗研究時,他特別注意到所謂的依戀型態的區別,最主要的就是看母親「離開」不在的時候。當母親在時,所有的孩子都一樣,會觀察環境,會想接觸外界。但是,當母親離開不在身邊時,有依戀焦慮的孩子就會呈現出對母親離去的不安和關注,其它事物都無法再投以注意力。
反觀有著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則對於母親的離去沒有顯露出不安和分心,仍然可以聚焦在本來的活動上。鮑比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有安全依戀的孩子,母親是孩子的安全堡壘,透過孩子內攝的母親形象和情感,即使母親離去,仍在嬰孩心裡存在,扶持及安頓著孩子的內在運作。
這便是有安全堡壘和沒有安全堡壘的人的差別。在嬰孩時期,沒有內攝母親成為自己內在的安全堡壘(或負向內攝),我們的內心始終不安,孤寂,感受不到支持和連結,當然最缺乏的就是愛、信任和親密的體會。
那麼,即使我們成長過程會發展各種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際關係,特別是青春期之後,會渴望發展親密關係,然而,我們對於安全的關係、信任的關係,及賦有親密的關係,經驗值卻貧乏,反而有許多落空、失望和空虛的感受,怎能不影響我們對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的預期呢?
這是孤寂感內心最大的衝突和矛盾,渴望有深刻、親密的情感,卻又害怕關係一靠近之後的無法應付和招架。
特別是,若一旦產生關係之後,關係相處不易所引發的痛苦和失落,他們沒有過往的正向情感資源,來幫助自己承接及調節,只能任由痛苦的混亂情緒籠罩及覆蓋,這是他們萬萬不想要的情境。
因此,他們對關係的建立,或是考慮是否進入新關係,總是不置可否,不然就裹足不前,深怕走錯一步路,自己就萬劫不復。
這種內心的恐慌是屬於神經自動迴路的,不是來自於事件的事實,然而對所有成人來說,最難的一份生命課題就是~
我們能分辨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再以童年的遭遇和經驗,來左右和支配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行動。
#真實長大,成為自己最好的照顧者
《療癒孤寂》
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551?sloc=main_mb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者相處 在 逃避型依戀人格 - spolecnepromnisek2022.cz - 小冷氣ptt 的推薦與評價
(来源于知乎) 安全感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所获得的体验,是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获得的笃定的爱。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 知乎. 4, · ... ... <看更多>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者相處 在 14張圖了解逃避依戀:症狀、成因、相處、解方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岡田尊司說,這就是所謂的逃避依戀者:只要談到承諾或長期的關係,就會倍感壓力,原先對於這段感情的熱情,也會一下子就消退[1]。所以他們的伴侶常會覺得很無法理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