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姑娘話健康】夏日炎炎食物中毒的預防與應對
正所謂病從口入,大人或小孩子都曾試過吃了不潔或含有病毒的食物後全身發冷、腹部疼痛、拉肚子等狀況。現在正值夏天,天氣炎熱,食物如果存放不當,就會變質,一旦食用不當很容易引起腹瀉。最近身邊有好幾位朋友,包括成人、小孩,吃了餐廳懷疑沒有煮熟透的食物後,腹痛腹瀉,有痛到臉色發白冒冷汗,緊急送醫的慘烈個案。
腹瀉的成因有許多,症狀也分輕重。大部份的腹瀉都是由病毒性感染而導致,例如小孩吃手或手不潔去拿食物,而小孩在口腔期喜歡咬玩具的期間就特別容易發生。病毒性感染的腸胃炎比較常聽到的是輪狀病毒,但孩子如果有接受輪狀病毒疫苗,那麼再感染時,症狀會減輕,而這種病毒性引起的腸胃炎主要是靠自身免疫力康復。另有一部份是細菌性感染,例如生雞蛋或雞蛋製品有可能含有沙門氏菌,我們有時候會聽到聚餐後集體食物中毒等,除了腹痛、腹瀉外,常常會合併嘔吐,發燒,通常三天左右會慢慢好轉,但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有一些會惡化成腹膜炎或其他嚴重併發症。
病毒性腸胃炎的大便通常比較稀、黃、清水狀,細菌感染的腸胃炎可能比較黏、臭、綠綠的或伴有血絲。若患者出現血便、或腹瀉次數超過六次以上,瀉到出現脫水症狀,例如嘴唇乾燥、8小時內都沒有尿,就需要就醫,由醫生判斷嚴重度,醫生會跟據狀況評估補液或給予藥物治療。(當然需要留意的是,如排便習慣改變,大便顏色變白色,或者血便,伴隨體重下降等等,也可能暗示身體有其他疾病,不一定只是吃錯東西而已,就不建議在家自行觀察,需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吃母乳的嬰兒,若一天大便許多次,這是正常的,但也要注意母乳儲放及解凍的方式,避免嬰兒進食變質的母乳。如果不是餵母乳,吃奶粉有腹瀉症狀,就有可能是牛奶蛋白過敏。
此外,常常見到家中老人因食物吃不完,將之塞滿雪櫃,熟食和生肉在雪櫃中混合亂放,這樣不但起不到保鮮作用,甚至還會引起食物變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食物安全原則是,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以有蓋的容器貯存食物,分開生食熟食,食物要完全煮熟,特別是雞蛋與家禽肉類。若食物並非立即進食,最好在兩小時內把熟食及易腐壞的食物放進雪櫃,冷食存放的安全溫度在攝氏4度或以下;同時不應把剩餘的食物保存在雪櫃超過三天,不應翻熱超過一次。
不管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的腸胃炎,最好是以支持療法為主,只有在預防瀉到脫水情況出現時,才考慮使用止瀉藥物。所以,如何陪伴病人/病童渡過生病的日子是非常重要的。腹瀉的居家照顧主要都是補充體液,預防脫水。若是喝母乳的嬰兒,不需要停止母乳,繼續正常份量餵食即可。若是喝配方奶的嬰兒,則可以暫時改喝無乳糖奶粉,直到腹瀉停止3天後,再換回原來的,或聽從醫囑。若是幼兒或長者,在補充電解質及水份時,可以考慮到藥房購買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用予補充。有些家長會讓小朋友禁食,但若孩子有饑餓感,一般都是可以吃熟蘋果、米粥、白麵包等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順其自然少量多餐的吃,才能讓腸胃逐步康復。若是孩子完全吃不下,可以煮稀粥後,撈取上面的米湯加鹽,當成水來喝,由於在腸胃炎期間,我們的小腸還是有吸收葡萄糖和鈉離子的能力,這種稀鹽米湯的做法,可以預防脫水,也可以吸收一點點的營養。
嬰兒輪狀病毒口服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年後大家忙著搶廁所😰😰😰
最近門診, 常見的感冒幾乎絕跡, 反而是拉肚子, 噁心嘔吐的病患變的很多, 尤其是小朋友的腸胃炎, 更是比大人需要注意更多細節與照顧
#魏子翔醫師 很貼心的幫大家整理了腸胃炎應該注意的事項,與小朋友該如何照護與預防喔
#什麼是腸胃炎??
「腸胃炎!?是吃壞肚子嗎?還是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嗎?」
父母帶著又吐又拉的小朋友來到門診,聽到醫師解釋後常有的反應。雖然不潔的食物或飲水會造成腸胃炎,但 #病毒性腸胃炎 才是腸胃炎的大宗。
腸胃炎典型的症狀為「嘔吐、腹瀉,也可能會合併發燒、腹痛、腹脹或食慾下降」等,病程平均大約一週可緩解,但較嚴重者症狀可持續更久。急性胃腸炎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若發生在嬰幼兒,易合併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嚴重時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造成急性腸胃炎原因
急性胃腸炎主要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
🔸病毒性腸胃炎(較常見):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傳染力強,接觸者易受到傳染。輪狀病毒感染年齡多為幼兒,成人較少。諾羅病毒在兒童及成人皆常見。
🔸細菌性感染:可能致病菌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腸炎弧菌等,特色是糞便較常出現血絲與黏液。
👉治療與照護👈
1. 急性胃腸炎無特效藥,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部分情況需使用抗生素,由專業醫師評估)
2. 不需要完全禁食,除非嚴重嘔吐導致無法服藥或進食、嚴重腹痛腹脹,才需暫時空腹,讓發炎的腸胃道休息
3. 以清淡飲食為主,如白飯、白土司、饅頭為主,水果可選擇香蕉、蘋果。
4. 應避免高油脂或高糖份食物,以免刺激腸胃道而加重嘔吐、腹瀉
5. 暫時避免牛奶和奶製品。哺育母乳的嬰幼兒應該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配方奶可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直到症狀緩解,但不需長期使用
6. 建議可以使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體液及電解質,可減少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之狀況發生,市售運動飲料因糖份高、滲透壓高及鈉離子低,不建議替代電解水使用
⚠️嬰幼兒需請家長特別注意脫水現象⚠️
1.尿量明顯減少(換尿布次數下降,尿顏色變黃變深,每次尿布重量明顯減輕)
2.口腔黏膜或皮膚乾燥,甚至哭沒有眼淚
3.體重減輕
4.前囪門凹陷或眼球下陷
5.精神活動力下降或嬰兒躁動哭鬧不安
🔹如何預防傳染
1. #確實執行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尤其嬰幼兒的家長或其他照護者,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對酒精性乾洗手有抗性,效果不佳
2. 對於腸胃炎病患的嘔吐排泄物以及污染的衣物寢具,應妥善清理
3. 食物應煮熟且避免放置過久或重複加熱,飲用水應避免山泉水及地下水
4. #嬰兒建議接種口服輪狀疫苗以預防感染。
更多相關資訊可至官網衛教天地👉
http://www.entclinic995.com.tw/article/news_in.php?id=46&group_id=
#腸胃炎 #病毒型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 #台中耳鼻喉科 #西屯耳鼻喉科 #陳亮宇耳鼻喉科
嬰兒輪狀病毒口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101525498270182/posts/228682762221121/
輪狀病毒|2歲以下易中招水狀腹瀉脫水入院 醫生:預防疫苗可減9成嚴重屙嘔風險
小朋友吃錯不潔食物導致屙嘔肚痛,家長以為「屙清屙淨」就會痊癒,但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如輪狀病毒是其中之一,因為它是引致急性腸胃炎病原體的一種,兒科專科醫生陳栢康指,部份小朋友受感染後因各種原因例如脫水,須入院治療及接受靜脈注射。現時6周大的嬰兒已經可以開始接種疫苗,以預防輪狀病毒感染。
5歲以下無接種預防疫苗易感染
6個月至兩歲幼兒為輪狀病毒感染的高危群組,令不少人以為輪狀病毒感染只發生在小朋友身上。陳栢康醫生指任何人受感染都可以引致腸胃炎,但受感染的幼兒會出現較嚴重症狀。「小朋友可能出現十分嚴重的腹瀉、脫水以及入院的風險會較高。大部份小於5歲而又沒有接種疫苗的小朋友,都曾經感染輪狀病毒。這群小朋友當中,每100人就有3人因各種原因如脫水,要入院治療和接受靜脈注射,即俗稱的吊鹽水。」
嬰兒可於6個星期起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並應該於8個月大前完成所有接種,以確保藥物能發揮最佳效果。
嬰兒可於6個星期起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並應該於8個月大前完成所有接種,以確保藥物能發揮最佳效果。
嚴重脫水可影響內臟
輪狀病毒常見症狀有發燒、水狀腹瀉,而且腹瀉情況十分嚴重,每天會瀉十多次。陳栢康醫生解釋:「輪狀病毒進入身體後,便會在小腸壁的細胞中生長、釋放毒素並刺激小腸壁。毒素會令小腸吸收水份或其他營養的能力下降,令患者出現水狀腹瀉。」如果小朋友出現嘔吐、沒有胃口,又不肯飲水,便有可能出現脫水。「如果出現嚴重脫水,便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尤其是腎臟,及會影響排尿。」
不少大眾對輪狀病毒的認識只是聽過病毒名稱,並不了解會引致甚麼健康問題;亦有人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受感染。
不少大眾對輪狀病毒的認識只是聽過病毒名稱,並不了解會引致甚麼健康問題;亦有人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受感染。
只有支援性治療 須捱3至7日才痊癒
輪狀病毒為病毒性感染,由於沒有抗病毒藥物,因此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陳栢康醫生指通常只能為患者提供支援性治療。「最重要是處理及預防脫水,口服方法可讓小朋友飲用電解液,如果小朋友不肯飲水,便需要入院做靜脈注射,即是吊鹽水。另外亦有藥物可有效地控制平衡水份,令病者的大便減少水狀情況,但並非止瀉。配合支援治療,待小朋友慢慢痊癒,一般需要3天至7天不等。」
嬰兒6星期起可接種預防疫苗
輪狀病毒患者的糞便帶有病毒,如果糞便沾染環境,又或者患者沒有洗手便準備食物,病毒就有機會沾染在食物上,其他人接觸到或進食後便會受感染,這稱為「口糞傳播」(或糞口傳播)。
兒科專科醫生陳栢康。
兒科專科醫生陳栢康。
除了個人和環境衞生外,陳栢康醫生亦建議小朋友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輪狀病毒的疫苗是口服劑,並非針劑。疫苗帶甜味,經驗所見小朋友也頗喜歡服食,6周起的嬰兒便可以開始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數據顯示接種輪狀疫苗可減少嚴重症狀,如減少患者9成嚴重屙嘔及一半入院風險。」
陳栢康醫生特別提醒小朋友不能太遲服食疫苗,「按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小朋友應於8個月大之前便完成疫苗接種。具體應何時開始接種以及接種多少劑,最好先與家庭或兒科醫生商量。」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05/NFOCE5Z7VRFI7MHO3TYZ2APZSI/
採訪:黃以聲, 攝影:李軒, 潘志恆, 編輯:鄒仲安